线圈单元、非接触受电装置、非接触送电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0520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圈单元、非接触受电装置、非接触送电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单元、非接触受电装置、非接触送电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车辆,尤其涉及具备多个自谐振线圈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考虑了环境的车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辆大受关注。这些车辆搭载有产生行驶驱动力的电动机以及储存提供给该电动机的电力的可再充电的蓄电装置。混合动力车包括与电动机一起还搭载内燃机来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与蓄电装置一起还搭载燃料电池来作为车辆驱动用直流电源的车辆。在混合动力车中,也已知一种与电动汽车同样地能够从车辆外部的电源对车载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的车辆。例如,已知一种所谓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其通过使用充电线缆将设置于房屋的电源插座与设置于车辆的充电口连接,由此能够从普通家庭的电源对蓄电装置进行充电。另一方面,近年来,作为送电方法,不使用电源线、送电线缆的无线送电受到关注。 对于该无线送电技术,作为有希望的技术,已知有使用电磁感应的送电、使用电磁波的送电以及通过共振法送电这三种技术。其中,共振法是在电磁场(接近场)中使一对共振器(例如一对自谐振线圈)共振而通过电磁场进行送电的非接触送电技术,也能够以比较长的距离(例如数米)传输数千万的大电力(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国际公开第2007/008646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通过共振法以非接触方式进行的送电中,如上所述,能够以比较长的距离进行送电,但提高送电时的电力传输效率尤为重要。在共振法中,送电侧的共振器(自谐振线圈)与受电侧的共振器(自谐振线圈) 之间的位置偏差(距离)会影响传输效率。特别是,在为了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而通过共振法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通过驾驶员的停车动作进行送电侧(地面侧)的共振器与供电侧(车辆侧)的共振器的位置对准。因此,有时比较难以由驾驶员使两个共振器的位置严格对准,也需要允许某种程度的
位置偏差。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在通过共振法传输电力的过程中提高传输效率。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是用于通过电磁共振来进行输送电力和接受电力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线圈单元,具备用于进行电磁共振的、线圈直径相互不同的多个自谐振线圈;和切换装置,其构成为选择多个自谐振线圈中的任一个。优选线圈单元还具备电磁感应线圈,该电磁感应线圈构成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与多个自谐振线圈之间进行输送电力和接受电力中的至少任一方。并且,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为多个自谐振线圈共用。另外,优选线圈单元还具备用于调整共振频率的电容器。电容器设置为多个自谐振线圈共用。并且,多个自谐振线圈在与电容器连接的状态下具有相互相同的共振频率。优选线圈单元还具备用于调整共振频率的电容器。并且,电容器设置为多个自谐振线圈共用。另外,优选线圈单元还具备多个线圈架,其分别安装多个自谐振线圈。多个线圈架配置成同心圆状。并且,电容器收纳于多个线圈架中的直径最小的线圈架的内部。或者,优选线圈单元还具备线圈外壳,该线圈外壳用于在内部收纳多个自谐振线圈。或者,优选多个自谐振线圈具有相互相同的共振频率。本发明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具备上述的线圈单元,通过与送电装置的电磁共振来接受电力。 优选非接触受电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切换装置。并且,控制装置包括距离检测部,其构成为对送电装置与多个自谐振线圈中的任一个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判定部,其构成为根据由距离检测部检测出的距离,从多个自谐振线圈中判定用于传送电力的自谐振线圈;以及切换控制部,其构成为根据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来控制切换装置。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通过电磁共振将来自电源的电力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送,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并且,受电装置包括上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本发明的车辆具备受电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电磁共振从送电装置接受来自车辆外部的电源的电力;以及电驱动装置,其构成为接受由受电装置接受到的电力而产生用于推进车辆的驱动力。并且,受电装置包括上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优选非接触受电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切换装置。并且,控制装置包括距离检测部,其构成为对送电装置与多个自谐振线圈中的任一个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判定部,其构成为根据由距离检测部检测出的距离,从多个自谐振线圈中判定用于传送电力的自谐振线圈;以及切换控制部,其构成为根据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来控制切换装置。本发明的非接触送电装置具备上述的线圈单元,通过与受电装置的电磁共振来输送电力。优选非接触送电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切换装置。并且,控制装置包括距离检测部,其构成为对受电装置与多个自谐振线圈中的任一个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判定部,其构成为根据由距离检测部检测出的距离,从多个自谐振线圈中判定用于传送电力的自谐振线圈;以及切换控制部,其构成为根据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来控制切换装置。
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通过电磁共振将来自电源的电力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送,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并且,送电装置包括上述的非接触送电装置。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在通过共振法传输电力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用于说明通过共振法送电的原理的图。图3是表示从电流源(磁流源)起的距离与电磁场的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图4是图1示出的电动车辆100的详细结构图。图5是图1示出的送电装置200的详细结构图。图6是表示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初级电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是表示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次级电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8是表示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初级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图9是实施方式1中的受电单元500的外形图。图10是说明受电单元500内的详细连接的图。图11是实施方式1中的与次级自谐振线圈的切换控制有关的功能框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次级电压之间的关系的映射(map)的例子。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传输效率之间的关系的映射的例子。图14是用于详细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5是用于详细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6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受电单元500内的详细连接的图。图17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次级电压之间的关系的映射的例子。图18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传输效率之间的关系的映射的例子。图19是用于详细说明变形例中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20是用于详细说明变形例中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21是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200的详细结构图。图22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单元220内的详细构成的图。图23是实施方式2中的与次级自谐振线圈的切换控制有关的功能框图。图M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次级电压之间的关系的映射的例子。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受电装置和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与传输效率之间的关系的映射的例子。图沈是用于详细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用于详细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标号说明10 车辆用供电系统;100 电动车辆;110 受电装置;112、113、115、340 次级自谐振线圈;114,350 次级线圈;116、280 :电容器;120、120#、230 切换装置;130,240 通信部;140 整流器;142 :DC/DC转换器;150 蓄电装置;162 升压转换器;164、166 变换器;172、174 电动发电机;176 发动机;177 动力分割装置;178 驱动轮;180 控制装置; 185 受电ECU ;190,272 电压传感器;200 送电装置;210 电源装置;220 送电单元;222、 320 初级线圈;2M、225、330 初级自谐振线圈;250 交流电源J60 高频电力驱动器; 270 送电ECU ;274 电流传感器;310 高频电源;360 负载;410、420、430、440、450 线圈架(bobbin) ;500 受电单元;510,520 线圈外壳;600,650 距离检测部;610,660 存储部; 620,670 判定部;621,671 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22 受电用线圈判定部;630,680 切换控制部;640 供电开始指令部;672 送电用线圈判定部;690 供电控制部;PL2 正极线; SMRU SMR2 系统主继电器;Tl、Tl#、Tl *、Τ2、Τ2#、Τ2 *、Τ3#、Τ10、Τ10#、TlO *、Τ20、Τ20 * 连接端子。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图中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而不重复其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供电系统10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车辆用供电系统10具备电动车辆100和送电装置200。电动车辆100包括受电装置110和通信部 130。受电装置110被设置于车体底面,构成为以非接触方式接受从送电装置200的送电单元220(后述)送出的电力。详细而言,受电装置110包括自谐振线圈(后述),通过电磁场与送电单元220所包括的自谐振线圈进行共振,由此从送电装置220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通信部130是用于在电动车辆100与送电装置200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送电装置200包括电源装置210、送电单元220以及通信部MO。电源装置210例如将从系统电源提供的商用交流电力变换为高频电力而向送电单元220输出。电源装置 210生成的高频电力的频率例如为IM 数十MHz。送电单元220设置于停车场的地面,构成为将从电源装置210提供的高频电力以非接触方式向电动车辆100的受电装置110发送。详细而言,送电单元220包括自谐振线圈(后述),通过电磁场与受电装置110所包括的自谐振线圈进行共振,由此以非接触方式向受电装置100送电。通信部240是用于在送电装置200与电动车辆100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在车辆用供电系统10中,从送电装置200的送电单元220发送高频电力,电动车辆100的受电装置110所包括的自谐振线圈与送电单元220所包括的自谐振线圈通过电磁场进行共振,由此从送电装置200向电动车辆100供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正式供电之前,事先从送电单元220向受电装置110 供电,根据其供电状况检测送电单元220与受电装置110之间的距离。并且,如后所述,根据其距离信息进行控制,以切换受电装置110所包括的多个自谐振线圈。上述的距离检测时从送电单元220送出的电力的大小被设定为小于在切换受电装置Iio所包括的自谐振线圈之后从送电单元220向受电装置110提供的电力。接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供电系统10中使用的非接触供电方法。在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供电系统10中,通过共振法从送电装置200向电动车辆100进行供电。图2是用于说明通过共振法进行送电的原理的图。参照图2,在该共振法中,与两个音叉进行共振的情况同样地,具有相同的固有振荡频率的两个LC谐振线圈在电磁场(接近场)中进行共振,由此从一个线圈向另一个线圈通过电磁场传输电力。具体而言,在高频电源310连接作为电磁感应线圈的初级线圈320,向通过电磁感应与初级线圈320磁耦合的初级自谐振线圈330提供IM 几十MHz的高频电力。初级自谐振线圈330是通过线圈本身的电感与寄生电容实现的LC谐振器,通过电磁场(接近场) 与具有与初级自谐振线圈330相同的谐振频率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40进行共振。于是,能量(电力)通过电磁场从初级自谐振线圈330向次级自谐振线圈340移动。移动到次级自谐振线圈340的能量(电力)由通过电磁感应与次级自谐振线圈340磁耦合的电磁感应线圈即次级线圈350取出,被提供给负载360。在表示初级自谐振线圈330与次级自谐振线圈 340之间的共振强度的值Q例如大于100时实现通过谐振法进行送电。关于与图1的对应关系,次级自谐振线圈340和次级线圈350与图1的受电装置 110对应,初级线圈320和初级自谐振线圈330与图1的送电单元220对应。图3是表示距电流源(磁流源)的距离与电磁场的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参照图 3,电磁场包括三个成分。曲线kl是与距波源的距离成反比的成分,被称为“辐射电磁场”。 曲线k2是与距波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成分,被称为“感应电磁场”。另外,曲线k3是与距波源的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的成分,被称为“静电磁场”。其中也存在随着距波源的距离而电磁波的强度急剧减小的区域,但是在共振法中,利用该接近场(瞬逝场)来传输能量(电力)。即,利用接近场使具有相同的固有振动频率的一对共振器(例如一对LC谐振线圈)进行共振,由此将能量(电力)从一个共振器 (初级自谐振线圈)向另一个共振器(次级自谐振线圈)传输。该接近场不向远方传输能量(电力),因此与通过向远处传播能量的“辐射电磁场”来传输能量(电力)的电磁波相比,在共振法中能够以更少能量损失进行送电。图4是图1示出的电动车辆100的详细结构图。参照图4,电动车辆100包括蓄电装置150、系统主继电器SMRl、升压转换器162、变换器(inverter) 164、166、电动发电机 172、174、发动机176、动力分割装置177以及驱动轮178。另外,电动车辆100还包括受电装置110、整流器140、DC/DC转换器142、系统主继电器SMR2以及电压传感器190。进一步,电动车辆100还包括控制装置180、通信部130。另外,受电装置110包括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次级线圈114、电容器116、切换装置120以及受电ECU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电子控制单元)185。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电动车辆100,为具备发动机176的混合动力车辆,但不限于该结构。只要是通过电动机进行驱动的车辆,则例如也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在该情况下,为不配置发动机176的结构。该电动车辆100搭载发动机176和电动发电机174作为动力源。发动机176和电动发电机172、174与动力分割装置177相连结。并且,电动车辆100利用由发动机176和电动发电机174中的至少一方产生的驱动力来行驶。发动机176产生的动力被动力分割装置177分割成两个路径。即,一个是向驱动轮178传递的路径,另一个是向电动发电机172 传递的路径。电动发电机172是交流旋转电机,例如是在转子埋设有永磁体的三相交流同步电动机。电动发电机172使用由动力分割装置177分割的发动机176的动能来进行发电。例如,当蓄电装置150的充电状态(也称为“SOC(State of Charge 充电状态)”)低于预先确定的值时,发动机176启动而由电动发电机172进行发电,对蓄电装置150进行充电。电动发电机174也是交流旋转电机,与电动发电机172同样地,例如是在转子埋设有永磁体的三相交流同步电动机。电动发电机174使用储存在蓄电装置150中的电力以及由电动发电机174发电产生的电力中的至少一方来产生驱动力。并且,电动发电机174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轮178。另外,在车辆制动时、下行斜面上的加速度降低时,作为动能、势能储存于车辆的力学能量通过驱动轮178而被使用于电动发电机174的旋转驱动,电动发电机174作为发电机而进行工作。由此,电动发电机174作为将行驶能量转换为电力而产生制动力的再生制动器进行工作。并且,由电动发电机174发电产生的电力被储存到蓄电装置150。动力分割装置177由包括太阳轮、小齿轮、齿轮架以及齿圈的行星齿轮构成。小齿轮与太阳轮和齿圈接合。齿轮架以小齿轮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小齿轮,并且与发动机176的曲轴相连结。太阳轮与电动发电机172的旋转轴相连结。齿圈与电动发电机174的旋转轴和驱动轮178相连结。蓄电装置150是可再充电的直流电源,例如由锂离子、镍氢等二次电池构成。蓄电装置150除了储存从DC/DC转换器142提供的电力以外,还储存由电动发电机172、174发电产生的再生电力。并且,蓄电装置150将其储存的电力提供给升压转换器162。也可以采用大电容的电容器来作为蓄电装置150,只要是能临时储存从送电装置200(图1)提供的电力、来自电动发电机172、174的再生电力并能够将其储存的电力提供给升压转换器162的电力缓冲器,则可以是任何的装置。系统主继电器SMRl被设置于蓄电装置150与升压转换器162之间。当来自控制装置180的信号SEl被激活(0N,有效)时,系统主继电器SMRl将蓄电装置150与升压转换器162电连接,当信号SEl非激活(无效)时,系统主继电器SMRl切断蓄电装置150与升压转换器162之间的电路。升压转换器162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0的信号PWC,将正极线 PL2的电压升压为从蓄电装置150输出的电压以上的电压。该升压转换器162例如由直流斩波电路构成。分别与电动发电机172、174对应地设置变换器164、166。变换器164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0的信号PWIl来驱动电动发电机172,变换器166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0 的信号PWI2来驱动电动发电机174。变换器164、166例如构成为包括三相桥电路。如后所述,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是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线圈直径不同的线圈。并且,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切换装置120的连接端 Tl和T2连接。另外,电容器116的一端进一步与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连接节点连接,另一端与切换装置120的连接端TlO连接。
并且,切换装置120按照来自受电E⑶185的切换指令SELl将连接有电容器116 的连接端切换为与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任一个连接端相连接。此时,切换装置120 将表示切换为哪一个次级自谐振线圈的信号POSl输出到受电ECU 185。这样,对于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当通过切换装置120与电容器116相连接时, 则成为在线圈两端连接有电容器116的LC谐振线圈。并且,通过电磁场与送电装置200的初级自谐振线圈(后述)进行共振,由此从送电装置200接受电力。为了得到预定的共振频率,在能够通过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线圈本身所具有的寄生电容来实现容量成分的情况下,不配置上述电容器116,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 的线圈两端成为非连接(open,开路)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关于次级自谐振线圈的切换,例如在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各线圈的中央附近分别设置能够分割线圈的继电器(未图示),对于所使用的次级自谐振线圈,闭合上述继电器的接点,对于不使用的次级自谐振线圈,打开上述继电器的接点。通过这样设置,能对于不使用的次级自谐振线圈改变其阻抗, 能切实地防止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M之间的电磁共振。对于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根据与送电装置200的初级自谐振线圈之间的距离和/或初级自谐振线圈和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共振频率等而适当地设定该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砸数,以使得表示初级自谐振线圈和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之间的共振强度的值Q(例如,Q > 100)以及表示其耦合度的κ等变大。次级线圈114设置于与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同轴上,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与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磁耦合。该次级线圈114通过电磁感应取出由次级自谐振线圈112、 113接受到的电力,并向整流器140进行输出。整流器140对由次级线圈114取出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DC/DC转换器142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0的信号PWD将由整流器140整流得到的电力转换为蓄电装置150的电压电平而向蓄电装置150进行输出。系统主继电器SMR2被设置于DC/DC转换器142与蓄电装置150之间。当来自控制装置180的信号SE2被激活时,系统主继电器SMR2将蓄电装置 150与DC/DC转换器142电连接,当信号SE2非激活时,系统主继电器SMR2切断蓄电装置 150与DC/DC转换器142之间的电路。电压传感器190对整流器140与DC/DC转换器142 之间的电压VH进行检测,将其检测值输出给控制装置180和受电ECU 185。控制装置180根据油门踏板开度和/或车辆速度、来自其它各种传感器的信号生成分别用于驱动升压转换器162和电动发电机172、174的信号PWC、PffIU PWI2,将其生成的信号PWC、PWI1、PffI2分别输出到升压转换器162和变换器164、166。并且,在车辆行驶时,控制装置180将信号SEl激活而使系统主继电器SMRl接通,并且使信号SE2非激活而使系统主继电器SMR2断开。另外,控制装置180从送电装置200通过通信部130接收从送电装置200送出的电力的信息(电压和电流)。并且,从电压传感器190接收由电压传感器190检测的电压 VH的检测值。并且,控制装置180根据这些数据执行车辆的停车控制等,以使得将车辆向送电装置200的送电单元220(图1)弓丨导。受电E⑶185从送电装置200通过通信部130接收从送电装置200送出的电力的信息(电压和电流等),从电压传感器190接收由电压传感器190检测的电压VH的检测值。 并且,受电E⑶185根据这些信息对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220(图1)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并且,根据检测出的受电装置110与送电装置220(图1)之间的距离,控制切换装置 120,以使得选择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中的任一个。后面使用图11说明该线圈切换控制。当向送电单元220上的停车完成而选择受电中使用的次级自谐振线圈时,控制装置180通过通信部130将供电指令发送给送电装置200,并且将信号SE2激活而使系统主继电器SMR2接通。并且,控制装置180生成用于驱动DC/DC转换器142的信号PWD,将其生成的信号PWD输出给DC/DC转换器142。虽未图示,但控制装置180和受电ECU 185均包括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单元)、存储装置以及输入输出缓冲器,进行各传感器的输入、向各设备输出控制命令,对电动车辆100和各设备进行控制。这些控制并不限于使用软件进行的处理, 也可以使用专用硬件(电子电路)来构件一部分而进行处理。另外,在图4中,为将控制装置180和受电E⑶185设为分开的控制装置的结构, 但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为将控制装置180和受电ECU 185设为一个控制装置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控制装置180中的一部分的功能进一步分割为独立的控制装置。图5是图1示出的送电装置200的详细结构图。参照图5,送电装置200包括交流电源250、高频电力驱动器沈0、初级线圈222、初级自谐振线圈224、电压传感器272、电流传感器274、通信部M0、送电ECU 270以及电容器沘0。交流电源250是车辆外部的电源,例如是商用电源。高频电力驱动器260将从交流电源250接受的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并将其转换得到的该高频电力提供给初级线圈222。 高频电力驱动器260生成的高频电力的频率例如是IM 几十MHz。初级线圈222设置于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24同轴上,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 磁耦合(结合)。并且,初级线圈222通过电磁感应将从高频电力驱动器沈0 提供的高频电力提供给初级自谐振线圈224。初级自谐振线圈2 的两端连接有电容器280,构成LC谐振线圈。并且,通过电磁场与电动车辆100的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进行共振,由此将电力传输给电动车辆100。 在为了得到预定的共振频率而能够通过初级自谐振线圈2M本身所具有的寄生电容来实现容量成分的情况下,不配置电容器观0,初级自谐振线圈224的线圈两端成为非连接(开路)的状态。根据与电动车辆100的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之间的距离和/或初级自谐振线圈2M和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谐振频率等,也以值Q(例如,Q > 100)以及耦合度κ 等变大的方式适当地设定该初级自谐振线圈224的砸数。初级自谐振线圈2Μ和初级线圈222形成图1示出的送电单元220。电压传感器 272对从高频电力驱动器260输出的电压VS进行检测,将其检测值输出给送电ECU 270。 电流传感器274对从高频电力驱动器260输出的电流IS进行检测,将其检测值输出给送电 ECU 270。当从电动车辆100通过通信部240接收到启动指令时,送电E⑶270启动送电装置200。并且,当从电动车辆100通过通信部240接收到供电开始指令时,送电E⑶270控制高频电力驱动器260的输出,以使得从送电装置200提供给电动车辆100的电力与目标
值一致。
另外,在从电动车辆100通过通信部240接收用于检测受电装置110(图1)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的测试信号输出指令时,送电ECU 270通过通信部240将包括来自电压传感器272的电压VS以及来自电流传感器274的电流IS的各检测值的送电装置200 的电力信息发送给电动车辆100。并且,在接收测试信号输出指令的期间中,送电ECU 270 控制高频电力驱动器260的输出,以使得输出比基于供电开始指令的执行供电时的电力小的预定电力。接着,使用图6以及图7说明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检测的概要。图6是表示受电装置110和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与初级电压(来自送电装置 200的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另外,图7是表示受电装置110和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与次级电压(电动车辆100的受电电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7所示,相对于如图6所示的一定的初级侧电压,由电动车辆100接受的次级侧电压根据送电装置200的送电单元220与电动车辆100的受电装置110之间的距离L而发生变化。因此,存储预先通过实验等对与送电单元220侧的初级谐振线圈2M对应的、如图6以及图7所示的初级侧电压和次级侧电压的关系进行测量而得到的映射(map)等,根据表示次级侧电压的电压VH的检测值,能够通过参照该映射来对送电单元220与受电装置 110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 有关的信息被包含在从上述送电E⑶270 通过通信部240发送到电动车辆100的电力信息中。在此,由电动车辆100接受的次级侧电压随着次级自谐振线圈的线圈直径增加而例如如图7的ClO、C20、C30那样变化。在本例中,ClO的情况下的次级自谐振线圈的线圈直径最小,C30的情况下的线圈直径最大。S卩,次级自谐振线圈的线圈直径越大则可检测距离越大,但近距离时的精度下降。 另一方面,线圈直径越小则可检测距离越小,但近距离时的精度提高。因而,在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检测中,切换线圈直径不同的多个次级自谐振线圈来使用,由此能够从远处到近距离精度良好地进行距离检测。如图8所示,初级侧电流(来自送电装置200的输出电流)根据送电单元220与受电装置110之间的距离L而变化,因此也可以使用该关系,根据来自送电装置200的输出电流的检测值来检测送电单元220与受电装置110之间的距离。另外,在上述说明过的距离检测中,说明了切换具有不同线圈直径的多个次级自谐振线圈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切换线圈直径以外的因素(例如,包括线圈形状、与初级自谐振线圈的铅直方向的间隔等)不同的多个次级自谐振线圈。图9示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1中的受电装置110所包括的次级自谐振线圈112、 113以及次级线圈114的配置概要的受电单元500的外形图。参照图9,受电单元500包括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次级线圈114、电容器116、 线圈架410、420以及线圈外壳510。线圈架410、420是直径相互不同的圆筒状的绝缘体。线圈架410的直径小于线圈架420的直径,呈同心圆状地配置于线圈外壳510内。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是具有相互相同的共振频率的线圈。并且,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分别卷绕安装于线圈架410、420。通过使各个次级自谐振线圈的共振频率相同,不改变送电单元220侧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M而使用任一个次级自谐振线圈都能够进行电磁共振。只要能够与送电单元进行电磁共振,则各个次级自谐振线圈的共振频率也可以不完全相同而稍微偏移。电容器116被设置于直径最小的线圈架410的内部。在受电单元500设置一个电容器116,在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共用地设置电容器116。并且,通过切换装置120 (图 4)进行切换,与次级自谐振线圈112或者次级自谐振线圈113的两端连接,由此构成LC谐振电路。次级线圈114被设置于与直径最小的线圈架410同轴上。在次级自谐振线圈112、 113共用地设置次级线圈114。并且,次级线圈的两端被引出到线圈外壳510的外部,与整流器140(图4)连接。线圈外壳510例如形成为箱状,收纳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次级线圈114、电容器116以及线圈架410、420。并且,为了防止电磁场的泄露,在除了与送电单元220相对的面以外的各面上设置有电磁屏蔽材料(未图示)。电磁屏蔽材料是低阻抗的物质,例如使用铜箔等。只要能够收纳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次级线圈114、电容器116以及线圈架 410、420,则线圈外壳500的形状不限于如图9示出的长方体的形状。作为线圈外壳510的形状的其它例子,包括圆筒形状、截面为多边形的筒状的形状等。如上所述,将两个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配置成同心圆状,通过设为共用电容器116、次级线圈114、线圈外壳510的结构,即使在具备多个次级自谐振线圈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受电单元500的体形小型化以及降低成本。接着,根据图10说明受电单元500内的详细连接。图10是图9示出的受电单元 500的与中心轴CLlO垂直的截面的图。参照图10,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一端均与电容器116的一端T20连接。另外,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装置120的连接端子Tl和T2连接。电容器116的另一端与切换装置120的连接端子TlO连接。并且,通过切换装置 120进行切换,使得连接端子TlO与连接端子Tl或者T2连接。在共振法中,送电侧的初级自谐振线圈与受电侧的次级自谐振线圈之间的位置偏差(距离)会影响传输效率。具体而言,初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自谐振线圈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近,则传输效率更好。然而,在为了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而通过共振法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通过驾驶员的停车动作进行送电侧(地面侧)的共振器与受电侧(车辆侧)的自谐振线圈的位置对准。因此,对于驾驶员来说,有时比较难以精确地对准两个共振器的位置,还需要允许某种程度的位置偏差。在共振法中,为了即使初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自谐振线圈之间的位置偏差较大也能够进行送电,需要使用可传输范围尽可能大的自谐振线圈(例如,线圈直径较大的线圈)。然而,可传输范围大的线圈的电力传输性能相对较低,因此传输效率变低。另一方面, 在将电力传输性能良好的高效率线圈(例如,线圈直径小的线圈)使用为自谐振线圈的情况下,在初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自谐振线圈之间的位置偏差小的情况下,传输效率高,但是可传输范围较窄,因此在位置偏差较大的情况下,有时反而传输效率变得低于可传输范围大的线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高精度地检测初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自谐振线圈之间的位置偏差(距离),并且进行切换次级自谐振线圈的切换控制以使得根据检测出的距离来高效率地传输电力。图11示出与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受电ECU 185进行的次级自谐振线圈的切换控制有关的功能框图。图11所记载的各功能块通过由受电ECU185进行的硬件性或者软件性处理来实现。参照图11,受电E⑶185包括距离检测部600、存储部610、判定部620、切换控制部630以及供电开始指令部640。另外,判定部620包括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21和受电用线圈判定部622。距离检测部600作为输入而接收来自电压传感器190的受电电压(次级侧电压) VH、来自控制装置180的表示电动车辆100的停车已完成的信号PRK以及来自切换装置120 的表示当前切换位置的信号P0S1。另外,距离检测部600作为输入而通过通信部130接收从送电装置200输送的距离检测用的测试信号的初级侧电压VS。并且,当根据信号PRK检测出电动车辆100的停车已完成时,距离检测部600将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设为激活(ON)并通过通信部130输出给送电装置200。如上所述,在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被激活的期间,送电装置200输出比基于供电开始指令的执行供电时的电力小的预定电力。进一步,距离检测部600将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 设为激活并进行输出,使得对判定部620输出距离检测用的测试信号。另外,距离检测部600根据从送电装置200输出的测试信号的初级侧电压VS、由电压传感器190检测出的次级侧电压VH以及切换装置120的切换位置POSl,检测送电单元220与受电装置110之间的距离L。并且,将检测出的距离L输出到判定部620。并且, 当最终确定了检测距离L时,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被设为非激活(OFF)。关于距离检测方法,具体而言,距离检测部600按照如图12所示的预先存储在存储部610中的映射来检测距离L。图12是某初级侧电压下的上述距离检测中所使用的存储于存储部610的映射的一例。在图12中,曲线Wl表示由线圈直径小的次级自谐振线圈112(以下也称为“第一线圈”)检测的次级侧电压,曲线W2表示由线圈直径大的次级自谐振线圈113(以下也称为“第二线圈”)检测的次级侧电压。如在图7中也说明过的那样,根据使用于受电的次级自谐振线圈的线圈直径,可检测距离和检测距离精度会发生变化。因此,距离检测部600首先使用可检测距离长的第二线圈来检测距离L。并且,在检测出的距离L为第一线圈能够进行距离检测的距离的情况下,如后所述,通过切换控制部630将使用于距离检测的次级自谐振线圈切换为第一线圈, 进而使用精度高的第一线圈来再次检测距离L。再次参照图11,判定部620作为输入而接收由距离检测部600检测出的距离L以及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在正在进行距离检测(即,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激活(ON))的情况下,通过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21根据检测出的距离L是否小于预定的阈值来判定是否采用使用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中的任一线圈而得到的距离检测值。
具体而言,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21参照如图12所示的存储在存储部610中的映射,在通过第二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为Al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采用通过第二线圈检测出的距离,另一方面,在距离L小于Al的情况下,判定为采用通过第一线圈检测出的距离。 并且,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21将作为判定结果的线圈判定信号CILl输出到切换控制部 630。另外,在确定了检测距离L(即,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非激活)的情况下,受电用线圈判定部622根据送电单元220与受电装置110之间的距离L,判定使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中的哪一个线圈来接受电力。具体而言,受电用线圈判定部622参照存储在存储部610中的如图13所示的距离 L与电力的传输效率η之间的关系的映射,选择在检测出的距离L传输效率η高的线圈。 在图13中,曲线WlO表示第一线圈的传输效率,曲线W20表示第二线圈的传输效率。如图 13所示,线圈直径越小则传输效率相对越高,但可供电距离变短。另一方面,线圈直径越大则传输效率相对越低,但可供电距离变长。并且,在检测距离L小于第二线圈的传输效率变得大于第一线圈的传输效率的距离(例如,图13中的Α10)的情况下,判定为选择第一线圈,在检测距离L为AlO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选择第二线圈。并且,受电用线圈判定部622 将作为判定结果的线圈判定信号CILlO输出到切换控制部630和供电开始指令部640。再次参照图11,在进行距离检测时,切换控制部630根据从判定部620输入的线圈判定信号CILl来将线圈的切换指令SELl输出给切换装置120。另外,在接受电力时,切换控制部630根据从判定部620输入的线圈判定信号CILlO来将线圈的切换指令SELl输出给切换装置120。切换装置120根据切换信号SELl对使用于距离检测的线圈和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进行切换。另外,供电开始指令部640作为输入而从判定部620接收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判定信号CIL10。并且,当设定了线圈判定信号CILlO时,供电开始指令部640通过通信部 130将供电开始信号CHG输出到送电装置200。在上述的说明中,关于进行距离检测时的线圈的切换判定中所使用的阈值(图12 的Al)、以及接受电力所使用的线圈的切换判定中所使用的阈值(图13的Α10),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的值。在该情况下,在通过判定部620的受电用线圈判定部622进行的接受电力中使用的线圈的判定处理中,通过设为CILlO = CIL1,将最终进行了距离检测的线圈直接设定为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而开始供电。图14以及图15示出用于详细说明通过受电E⑶185进行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在以图14为中心,对于后面所说明的图15、图19、图20示出的流程图,预先保存在受电ECU 185中的程序被由主例程调出而以预定的周期来执行这些流程图。或者,对于一部分的步骤,也可以构建专用的硬件(电子电路)来实现处理。在图14中,说明对使用于距离检测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图12的Al)与对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图13的A10)相同的情况、即Al =AlO的情况。参照图4、图11以及图14,受电E⑶185在步骤(以下,将步骤简记为S) 700中, 根据表示电动车辆100的停车已完成的信号PRK来判断电动车辆100的停车是否已完成。在电动车辆100的停车没有完成的情况下(S700 “否”),处理返回到主例程而不进行本切换控制。在电动车辆100的停车已完成的情况下(S700 “是”),处理进入到S710,受电E⑶ 185使用于进行距离检测的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激活并输出给送电装置200 (图1)。接着,受电E⑶185在S720中选择可检测距离长的第二线圈来检测受电装置110 与送电单元220(图1)之间的距离L。并且,受电E⑶185在S730中根据检测出的距离L,参照存储在存储部610中的如图12所示的映射,判定检测出的距离L是否小于Al。在距离L小于Al的情况下(S730 “是”),受电ECU 185通过切换装置120切换为近距离的距离检测精度高的第一线圈来再次进行距离检测(S740)。然后,受电E⑶185在S750中将由第一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确定为受电装置110 与送电单元220(图1)之间的距离L。然后,处理进入到S760,测试信号输出指令被设为非激活。之后,受电E⑶185对送电装置200(图1)输出供电开始指令CHG,以使得使用当前选择中的第一线圈来开始进行供电(S770)。另一方面,在距离L为Al以上的情况下(S730 “否”),跳过步骤S740,处理进入到 S750。然后,将通过第二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确定为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220(图1)之间的距离L(S750)。然后,受电ECU 185将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1设为非激活(S760), 并且对送电装置200(图1)输出供电开始指令CHG以使得使用选择中的第二线圈来开始供电(S770)。接着,在图15中,说明对使用于距离检测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图12的Al)与对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图13的A10)不同的情况。图15示出的流程图为对图14的流程图追加了 S761、S765、S766的流程图。不重复说明与图14重复的步骤。当在S750中距离L得以确定而在S760中测试信号输出指令被设为非激活(OFF) 时,受电E⑶185接着使处理进入到S761,判断所确定的距离L是否小于A10。在距离L小于AlO的情况下(S761 “是”),受电E⑶185将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切换为近距离的传输效率η相对高的第一线圈。然后,受电E⑶185在S770中将供电开始指令CHG输出到送电装置200 (图1)。另一方面,在距离L为AlO以上的情况下(S761 “否”),受电ECU185将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切换为远距离的传输效率η相对高的第二线圈。然后,受电ECU 185在S770 中将供电开始指令CHG输出到送电装置200(图1)。如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供电系统,受电装置110具备多个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能够切换这些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来检测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根据检测出的距离L来选择传输效率高的受电用次级自谐振线圈而进行供电。其结果,能够从远处到近距离高精度地检测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并且在通过共振法来传输电力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传输效率。[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次级自谐振线圈为两个的情况。在变形例中,说明次级自谐振线圈为三个的情况。
图16是表示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10对应的、受电单元500内的详细连接的图。在图16中,还具备线圈直径比图10中的次级自谐振线圈113(第二线圈)还要大的次级自谐振线圈115(以下,也称为“第三线圈”)、以及用于安装第三线圈的线圈架430,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以及第三线圈均被收纳于一个线圈外壳510内。另外,随之,作为两接点切换的切换装置120被变更为能够进行三接点切换的切换装置120#。不重复说明与图10重复的部分。参照图16,将线圈架430设置成与线圈架410、420同心圆状。并且,次级自谐振线圈115被卷绕安装在线圈架430上。另外,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115的一端均与电容器116的一端T20连接。另外,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115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装置120#的连接端子T1#、D#、T3#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与切换装置120#的连接端子T10#连接。并且,通过切换装置120# 进行切换以使得连接端子Τ10#与连接端子Tl#、Τ2#、Τ3#中的任一个连接。图17以及图18分别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12以及图13对应,分别示出受电装置 110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以及次级侧电压VH、传输效率η之间的关系。在图17以图18中,分别追加了与第三线圈有关的曲线W3和W30。在图17中,曲线W3与第三线圈对应,在检测出的距离L为阈值Bl以上的情况下, 通过第三线圈进行距离检测。另外,在距离L小于阈值Bl且为Al以上的情况下,通过第二线圈进行距离检测。在图18中,曲线W30与第三线圈对应,在所确定的距离L为阈值BlO以上的情况下,通过第三线圈接受电力。另外,在距离L小于阈值BlO且为AlO以上的情况下,使用第二线圈接受电力。图19示出在图17以及图18中在对进行距离检测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与对接受电力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相同的情况下(即,Al =A10、B1 =BlO)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详细流程图。图19是对实施方式1的图14追加了 S711、S712的图。不重复说明与图 14重复的步骤。参照图19,当在S710中输出测试信号输出指令时,受电E⑶185使处理进入到 S711,首先选择能够最远地进行距离检测的第三线圈来进行距离检测。然后,接着在S712中,判断通过第三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是否小于阈值Bi。在通过第三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为阈值Bl以上的情况下(S712: “否”),跳过 S720 S740的处理,处理进入到S750。然后,受电E⑶185在S750中将通过第三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确定为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L,并且在S760中将测试信号输出指令设为非激活。之后,对送电装置200输出供电开始指令CHG,以使得使用当前选择中的第三线圈来开始供电(S770)。另一方面,在通过第三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小于阈值Bl的情况下(S712 “是”), 接着,处理进入到S720,被切换为第二线圈而进行距离检测。后续步骤与图14中说明的是同样的,因此不重复说明与图14重复的步骤。另外,图20示出在对进行距离检测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与对接受电力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不同的情况下(即,Al Φ Α10、Β1 Φ Β10)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详细流程图。图20是对实施方式1的图15追加了 S711、S712、S762、S767的图。另外,其中,S711、 S712与图19是同样的。不重复说明与图15以及图19重复的步骤。参照图20,当在S750中距离L得以确定、在S760中测试信号输出指令被设为非激活(OFF)时,受电E⑶185接着使处理进入到S761,判定所确定的距离L是否小于A10。在距离L小于AlO的情况下(S761 “是”),受电E⑶185将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切换为第一线圈。然后,处理进入到S770。另一方面,在距离L为AlO以上的情况下(S761 “否”),处理进入到S762,判定距离L是否小于B10。在距离L小于BlO的情况下(S762 “是”),受电E⑶185将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切换为第二线圈。然后,处理进入到S770。另一方面,在距离L为BlO以上的情况下(S762 “否”),受电E⑶185将使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切换为第三线圈。然后,处理进入到S770。在S770中,受电E⑶185将供电开始指令CHG输出到送电装置200。如上述变形例那样,在次级自谐振线圈为三个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线圈切换控制。在变形例中,追加线圈直径更大的第三线圈,但也可以追加线圈直径处于第一线圈的线圈直径与第二线圈的线圈直径之间的线圈,还可以追加线圈直径比第一线圈更小的线圈。另外,还可以包括四个以上的次级自谐振线圈。S卩,在能够搭载到电动车辆100的线圈尺寸范围内、且设备成本所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选择适当的线圈直径的组合,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可检测距离,并且能够从远方到近距离提高距离检测的精度。另外,通过根据检测出的距离来切换使用线圈,由此能够提高供电时的传输效率。[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1以及其变形例中,说明了具备多个受电装置侧的次级自谐振线圈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2中,说明具备多个送电装置侧的初级自谐振线圈的情况。在图21中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200的详细结构图。在图21中,在实施方式1中的图5的送电单元220中追加了初级自谐振第二线圈25、切换装置230。在以下说明中,不重复说明与图5重复的部分。参照图21,初级自谐振线圈2M、225是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线圈直径不同的线圈。并且,初级自谐振线圈224、225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切换装置230的连接端 Tl*和T2*连接。另外,电容器280的一端进一步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24、225的连接节点连接,另一端与切换装置230的连接端TlO *连接。并且,切换装置230根据送电E⑶270的切换指令SEL2进行切换,以使得将连接有电容器观0的连接端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24、225中的任一方的连接端连接。此时,切换装置230将表示切换为哪一个初级自谐振线圈的信号P0S2输出到送电E⑶270。这样,对于初级自谐振线圈224、225,当通过切换装置230与电容器280连接时,成为在其线圈的两端连接有电容器280的LC谐振线圈。并且,通过电磁场与受电装置110的初级自谐振线圈进行共振,由此对受电装置110进行送电。
接着,根据图22详细说明送电单元220内的连接。与实施方式1的图10同样地, 在图22中示出送电单元220的截面图。对于送电单元220内的设备的配置概要以及连接,为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9以及图10同样的结构。即,图9中的次级线圈114与初级线圈222对应,次级自谐振线圈112、 113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M、225对应。另外,电容器116与电容器280对应,线圈外壳510 与线圈外壳520对应。进一步,线圈架410、420与线圈架440、450对应,切换装置120与切换装置230对应。不重复说明各设备的详细结构。并且,参照图22,初级自谐振线圈224、225的一端均与电容器观0的一端T20 *连接。另外,初级自谐振线圈2M、225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装置230的连接端子Tl *和T2 * 连接。电容器观0的另一端与切换装置230的连接端子TlO *连接。并且,通过切换装置 230进行切换,以使得连接端子TlO *与连接端子Tl *或者T2 *连接。图23表示与实施方式2中通过送电ECU 270进行的初级自谐振线圈的切换控制有关的功能框图。图23所记载的各功能框图通过由送电ECU270进行的硬件性或者软件性处理来实现。参照图23,送电ECU 270包括距离检测部650、存储部660、判定部670、切换控制部680以及供电控制部690。另外,判定部670包括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71和受电用线圈判定部672。距离检测部650作为输入而接收来自电压传感器272的送电电压(初级侧电压) VS、来自控制装置230的表示当前切换位置的的信号P0S2。另外,距离检测部650作为输入而通过通信部240接收表示电动车辆100的停车已完成的信号PRK、和由受电装置110检测的与距离检测用测试信号相对的次级侧电压VH。并且,当根据信号PRK检测出电动车辆100的停车已完成时,距离检测部650将用于输出距离检测用的测试信号的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设为激活并输出到判定部670 和供电控制部690。在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被激活的期间,供电控制部690输出比基于来自电动车辆的供电开始指令的执行供电时的电力小的预定电力。进一步,距离检测部650根据从受电装置110接收的与测试信号相对的次级侧电压VH、由电压传感器272检测的初级侧电压VS以及切换装置230的切换位置P0S2来检测送电单元220与受电装置110之间的距离L2,将检测出的距离L2输出到判定部670。并且, 当最终确定了检测距离L2时,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被设为非激活。具体而言,距离检测部650根据如图M所示的预先存储在存储部660中的映射来检测距离L2。图M是某初级侧电压下的上述距离检测中使用的存储在存储部660中的映射的一例。在图M中,曲线W5表示在使用线圈直径小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4(以下也称为 “第四线圈”)的情况下由受电装置110检测出的次级侧电压,曲线W6表示在使用线圈直径大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5(以下也称为“第五线圈”)的情况下由受电装置110检测出的次级侧电压。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根据使用于送电的初级自谐振线圈的线圈直径,可检测距离和检测距离精度会变化。因此,距离检测部650首先通过可检测距离长的第五线圈来进行送电,检测距离L2。然后,在通过第四线圈进行的送电中也能够进行距离检测的情况下,通过切换控制部680将使用于距离检测的线圈切换为第四线圈,距离检测部650通过第四线圈来进行送电,由此更高精度地检测距离L2。再次参照图23,判定部670作为输入而接收由距离检测部650检测出的距离L2以及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在正在进行距离检测(即,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激活)的情况下,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71根据检测出的距离L2是否小于预定的阈值来判定使用第四线圈和第五线圈中的哪一个线圈来进行距离检测。具体而言,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71参照存储在存储部660中的如图M所示的映射,在通过第五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2为Dl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采用通过第五线圈检测出的距离,另一方面,在距离L2小于Dl的情况下,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71判定为采用通过第四线圈检测出的距离。并且,距离检测用线圈判定部671将作为判定结果的线圈判定信号CIL2输出到切换控制部680。另外,在确定了检测距离的情况下(即,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非激活),通过送电用线圈判定部672根据送电单元220与受电装置110之间的距离L2,判定使用第四线圈和第五线圈中的哪一个线圈来进行送电。具体而言,送电用线圈判定部672参照如图25所示的表示距离L2与电力的传输效率η之间的关系的映射,选择在检测出的距离L2传输效率η高的初级自谐振线圈。在图25中,曲线W50表示第四线圈的传输效率,曲线W60表示第五线圈的传输效率。如图25 所示,线圈直径越小则传输效率相对越高,但可供电距离变短。另一方面,线圈直径越大则传输效率相对越低,但可供电距离变长。并且,在检测距离L2比第五线圈的传输效率变得大于第四线圈的传输效率的距离(例如,图25中的D10)小的情况下,判定为选择第四线圈。另一方面,在检测距离L2为DlO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选择第五线圈。并且,送电用线圈判定部672将作为判定结果的线圈判定信号CIL20输出到切换控制部680和供电控制部 690。再次参照图23,在进行距离检测时,切换控制部680根据由判定部670输入的线圈判定信号CIL2来将线圈的切换指令SEL2输出到切换装置230。另外,在进行送电时,切换控制部680根据由判定部670输入的线圈判定信号CIL20来将线圈的切换指令SEL2输出到切换装置230。切换装置230根据切换信号SEL2对使用于距离检测的线圈和使用于送电的线圈进行切换。在接收到来自距离检测部650的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的输入的情况下,供电控制部690控制高频电力驱动器沈0以使得进行用于距离检测的供电。另外,在从电动车辆100接收到供电开始指令CHG的输入的情况下,控制高频电力驱动器沈0以使得进行正式的供电。在上述说明中,关于进行距离检测时的线圈的切换判定中所使用的阈值(图对的 Dl)、和送电所使用的线圈的切换判定中所使用的阈值(图25的D10),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的值。在该情况下,省略由判定部670进行的使用于送电的线圈的判定,将最终进行了距离检测的线圈设定为使用于送电的线圈而开始供电。图沈以及图27示出用于详细说明通过送电E⑶270进行的线圈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在图26以及图27示出的流程图中,预先存储在送电ECU 270中的程序被由主例程调出而以预定周期来执行。或者,对于一部分步骤,也可以构建专用的硬件(电子电路) 来实现处理。在图沈中,说明对使用于距离检测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图M的Dl)与对使用于送电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图25的D10)相同的情况、即Dl = DlO的情况。参照图21、图23以及图26,送电E⑶270在S800中,根据从电动车辆100 (图1) 通过通信部240接收的、表示电动车辆100(图1)的停车已完成的信号PRK来判断电动车辆100(图1)的停车是否已完成。在电动车辆100(图1)的停车没有完成的情况下(S800 “否”),处理返回到主例程而不进行本切换控制。在电动车辆100(图1)的停车已完成的情况下(S800: “是”),处理进入到S810,送电ECU 270将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设为激活而输出给判定部670和供电控制部690。接着,送电E⑶270在S820中,在距离检测部650中选择第五线圈来检测受电装置110(图1)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L2。然后,送电E⑶270在S830中根据检测出的距离L2,参照存储在存储部660中的如图M所示的映射,由此判定检测出的距离是否小于D1。在距离L2小于Dl的情况下(S830 “是”),送电E⑶270切换为第四线圈而再次进行距离检测(S840)。然后,送电E⑶270在S850中将通过第四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2确定为受电装置 110(图1)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L2,并且,在S860中将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 设为非激活(OFF)。之后,通过供电控制部690,使用当前选择中的第四线圈来开始进行供电(S870)。另一方面,在距离L2为Dl以上的情况下(S830 “否”),跳过步骤S840,处理进入到S850。然后,通过第五线圈检测出的距离L2被确定为受电装置110(图1)与送电单元 220之间的距离L2。然后,在S860中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被设为非激活,并且使用选择中的第五线圈来开始供电(S870)。接着,在图27中,说明对使用于距离检测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图M的Dl)与对使用于送电的线圈进行判定的阈值(图25的D10)不同的情况。图27示出的流程图为对图沈的流程图追加了 S861、S865、S866的流程图。不重复说明与图26重复的步骤。当在S850中距离L2得以确定而在S860中测试信号输出指令TSTFLG2被设为非激活时,送电E⑶270接着使处理进入到S861,判定所确定的距离L2是否小于D10。在距离L2小于DlO的情况下(S861 “是”),送电E⑶270将使用于送电的线圈切换为第四线圈。然后,送电E⑶270在S870中开始供电。另一方面,在距离L2为DlO以上的情况下(S861 “否”),送电E⑶270将使用于送电的线圈切换为第五线圈。然后,送电E⑶270在S870中开始供电。如上所述,送电单元220具备多个初级自谐振线圈224、225,能够检测受电装置 110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根据检测出的距离来选择送电用初级自谐振线圈而进行供电,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220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在通过共振法来传输电力的过程中提高传输效率。在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如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那样,也能够应用于具备三个以上的初级自谐振线圈的情况。另外,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使如组合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那样的初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自谐振线圈两者的线圈直径能够切换。在该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通过驾驶员的选择来优先切换初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自谐振线圈中的任一方的线圈直径,也可以设为根据其它条件(例如,线圈的规格等)自动地选择作为切换对象的线圈。并进一步,也可以切换初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自谐振线圈两者的线圈直径,改变在初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自谐振线圈中使用的各个线圈直径的组合。本实施方式的初级线圈222、320以及次级线圈114、350是本发明中的“电磁感应线圈”的一例。另外,受电E⑶185和送电E⑶270是本发明中的“控制装置”的一例。进一步,变换器164、166以及电动发电机172、174是本发明中的“电驱动装置”的一例。应该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是例示而并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来表示而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表示,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线圈单元O20、500),其用于通过电磁共振来进行输送电力和接受电力中的至少任一方,具备用于进行电磁共振的、线圈直径相互不同的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224、225、 330,340);和切换装置(120、120#、230),其构成为选择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224、 225、330、340)中的任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Ο20、500),其中,还具备电磁感应线圈(114、222、320、350),该电磁感应线圈构成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与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224、225、330、340)之间进行输送电力和接受电力中的至少任一方,上述电磁感应线圈(114、222、320、350)设置为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 224、225、330、340)共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单元020、500),其中, 还具备用于调整共振频率的电容器(116、280),上述电容器(116,280)设置为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224、225、330、340)共用,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224、225、330、;340)在与上述电容器(116,280)连接的状态下具有相互相同的上述共振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Ο20、500),其中, 还具备用于调整共振频率的电容器(116、280),上述电容器(116,280)设置为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224、225、330、340)共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单元020、500),其中,还具备多个线圈架010、420、430、440、450),其分别安装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 113、115、224、225、330、340),上述多个线圈架010、420、430、440、450)配置成同心圆状,上述电容器(116J80)收纳于上述多个线圈架010、420、430、440、450)中的直径最小的线圈架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O20、500),其中,还具备线圈外壳(500、510),该线圈外壳用于在内部收纳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 113、115、224、225、330、3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Ο20、500),其中,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224、225、330、340)具有相互相同的共振频率。
8.一种非接触受电装置(110),其具备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单元 (500),通过与送电装置Q20)的电磁共振来接受电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110),其中,还具备控制装置(185),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上述切换装置(120、120#), 上述控制装置(18 包括距离检测部(600),其构成为对上述送电装置(220)与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340)中的任一个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判定部(620),其构成为根据由上述距离检测部(600)检测出的距离,从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340)中判定用于传送电力的自谐振线圈(112、113、115、340);以及切换控制部(630),其构成为根据上述判定部(620)的判定结果来控制上述切换装置 (120、120#)。
10.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其通过电磁共振将来自电源的电力从上述送电装置(200) 向受电装置(110)传送,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上述送电装置O00);和上述受电装置(110),上述受电装置(110)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11.一种车辆(100),具备受电装置(110),其构成为通过电磁共振从上述送电装置(200)接受来自上述车辆 (100)外部的电源的电力;以及电驱动装置(164、166、172、174),其构成为接受由上述受电装置(110)接受到的电力而产生用于推进车辆的驱动力,上述受电装置(110)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中,上述非接触受电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185),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上述切换装置 (120、120#),上述控制装置(1邪)包括距离检测部(600),其构成为对上述送电装置(220)与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 115,340)中的任一个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判定部(620),其构成为根据由上述距离检测部(600)检测出的距离,从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112、113、115、340)中判定用于传送电力的自谐振线圈(112、113、115、340);以及切换控制部(630),其构成为根据上述判定部(620)的判定结果来控制上述切换装置 (120、120#)。
13.一种非接触送电装置000),其具备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单元 020),通过与受电装置(110)的电磁共振来输送电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非接触送电装置000),其中,还具备控制装置070),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上述切换装置030), 上述控制装置(270)包括距离检测部(650),其构成为对上述受电装置(110)与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224、225、 330)中的任一个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判定部(670),其构成为根据由上述距离检测部(650)检测出的距离,从上述多个自谐振线圈(224,225,330)中判定用于传送电力的自谐振线圈(224,225,330);以及切换控制部(680),其构成为根据上述判定部(670)的判定结果来控制上述切换装置 (230)。
15.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其通过电磁共振将来自电源的电力从送电装置O00)向上述受电装置(110)传送,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上述送电装置O00);和上述受电装置(110),上述送电装置(200)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非接触送电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单元、非接触受电装置、非接触送电装置、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车辆。在基于共振法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受电装置(110)具备多个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并且,非接触供电系统切换这些次级自谐振线圈(112、113),进行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检测,并且根据检测出的距离(L)来选择传输效率较高的受电用次级自谐振线圈来进行供电。由此,能够从远方到近距离高精度地检测受电装置(110)与送电单元之间的距离(L),并且在通过共振法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文档编号H01F38/14GK102449711SQ200980159620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日
发明者中村达, 佐佐木将, 山本幸宏, 市川真士, 菊池平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