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理线元件及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538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理线元件及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理线元件及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理线元件及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 用于传输高频信号并带有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业界已知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插接于一插座上,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所 述绝缘本体并分列上下两排的多数导电端子,一线缆,以及可组装为一体且结构不相同的 一上理线元件和一下理线元件。所述上、下理线元件的前端面抵靠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 面,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的表面向上凸设有多个隔栏,从而形成由多个所述 隔栏相互间隔的多个收容槽。所述线缆内具有多组信号传输单元以及多个屏蔽层,每组所 述信号传输单元为一根或一根以上的导线,每一所述屏蔽层分别对应包覆于一组所述信号 传输单元外,所述屏蔽层内的所述信号传输单元具有两信号线和全裸露的一接地线,且两 所述信号线和所述接地线的末段延伸于所述屏蔽层外,并分别对应收容于一所述收容槽且 延伸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相连接,所述屏蔽层进一步包括一导电层和包覆于所述导电层 外的一绝缘层,所述导电层与所述屏蔽层内的所述接地线相接触。组装时,首先,将上下排所述导电端子对应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其次,将多组 所述信号传输单元的每一根所述导线分别对应的放置于所述上理线元件或所述下理线元 件的一所述收容槽,二者通过胶体固定,所述导线的末端延伸出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 理线元件前端面外,并使所述屏蔽层的开口端面位于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的 后端面外;接着,将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叠放在一起并组装为一体;将组装 为一体的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对接,使所述导线与对应的 所述导电端子相连接。虽然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可方便定位所述导线,以降低制造上的困难,使制造更 为简单、快速,但是,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又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1.由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设计为一根所述导线对应收容于一所述收容槽,相邻 的所述收容槽之间有所述隔栏隔开,即两所述信号线之间有所述隔栏隔开,也就使得两所 述信号线之间的中心距离变大,从而两所述信号线之间所产生的面积也会变大,因此,感抗 随着所述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而特性阻抗是随感抗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使得所述特性阻 抗增大,从而难以保证高频性能。2.由于所述屏蔽层的开口端面位于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的后端面 外,且所述屏蔽层内的两所述信号线和所述接地线的末段延伸进入一所述收容槽且延伸与 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相连接,所以,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插接于所述插座上实现电性连 接时,所述接地线与所述导电层相接触而产生的信号的返回路径,就会因为有所述上理线 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阻隔在所述屏蔽层的开口端面和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点之间,从而 使得所述返回路径离所述导电端子连接点处较远,从而使得感抗增大了,而特性阻抗是随 所述感抗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使得所述特性阻抗增大,从而难以保证高频性能。[0007]3.由于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是利用组合关系成为一体的,且所述上 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结构不相同,所以,在利用模具制造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 理线元件时,需要利用两套模具来分别成型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也就带来 模具开发成本的提高,并且在组装时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还需合并为一体, 从而使得组装复杂,浪费工时。此外,即使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结构相同,即 仅需一套所述模具来成型所述上理线元件和所述下理线元件,也会存在着组装复杂,浪费 工时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理线元件来与线缆配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理线元件以及 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理线元件设有第二收容槽供第二传输单元通过,并 且两信号线和接地线的屏蔽层也一并收容在第二收容槽,两信号线在通过理线元件之后再 分开与相对应的连接点连接,以使接地线与屏蔽层之间产生的返回路径离连接点较近,从 而通过控制感抗而达到控制特性阻抗的目的,从而保证高频性能,并且两信号线之间所产 生的面积相对不会增大,保证了高频性能,此外,这种理线元件可使组装简单、模具开发成 本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1.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性对接件,其设至少一排间隔设置 的连接点;至少一线缆,其内具有多数第一传输单元和包覆有一屏蔽层的至少一第二传输 单元,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内具有两信号线和一接地线,且两所述信号线和所述接地线部分 显露于所述屏蔽层的开口端外;以及一理线元件,其前端面与所述电性对接件相接合,所述 理线元件至少一侧凹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分别对应收容一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并延伸与对 应的所述连接点相固接,所述理线元件设有至少一第二收容槽邻近一所述第一收容槽,所 述第二收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并供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且所述屏蔽层的所 述开口端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两所述信号线和所述接地线分别与相邻对应的所述连接 点相固接。2. 一种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至少一侧凹设形成有多数第 一收容槽;至少一第二收容槽,设于所述理线元件上,并邻近一所述第一收容槽设置,且所 述第二收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宽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理线元件及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 件通过于所述理线元件设有所述第二收容槽供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且所述屏蔽层部分 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所述屏蔽层内的两所述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二收容槽后才分开,从 而保证高频性能,并且组装简单及降低模具有开发成本。为便于贵审查委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能皆能有进 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局部分解图;[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理线元件的前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理线元件的后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理线元件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线缆与理线元件组装关系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线缆1第一传输单元11屏蔽层12开口端121[0024]第一绝缘层122第二传输单元13信号线131接地线132[0025]包覆层14第二绝缘层141线元件2本体20[0026]顶面21底面22前端面23第一对接揭I 231[0027]第二对接积I 232后端面24凸台241第一收容 曹25[0028]隔栏251凸条26夹线槽261第二收容揭I 27[0029]抵靠面271电性对接件3绝缘本体31连接点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理线元件及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 线缆连接器组件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图2、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线缆1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线缆1,用于排 列所述线缆1的一理线元件2,与所述线缆1电性固接的一电性对接件3,以及将所述线缆 1进行定位的一定位元件(未图示)。所述电性对接件3包括一绝缘本体31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31上并分列上下两 排的多数导电端子(未图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未图示)上均设有一连接点32,所述连 接点32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31的表面。所述电性对接件3还设有一第一凸部(未标号) 和一第二凸部(未标号)。所述线缆1内具有多数第一传输单元11和分别包覆有一屏蔽层12的四个第二传 输单元13,其中多数所述第一传输单元11分列成两排与所述电性对接件3上对应的的所述 连接点32相固接,两个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与所述电性对接件3上排对应的所述连接点 32相固接,两个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与所述电性对接件3下排对应的所述连接点32相固 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一所述屏蔽层12内包覆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所述第 二传输单元13。每一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内具有两信号线131和一接地线132,所述接地线132 为全裸露设置,且两所述信号线131和所述接地线132部分显露于所述屏蔽层12的开口端 121 外。所述屏蔽层12进一步分为一第一导电层(未图示)和包覆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未 图示)外的一第一绝缘层122,所述接地线132与所述第一导电层(未图示)相接触。请参阅图1至图7,所述理线元件2由塑料制成(也可为其它材质),其呈纵长形 状。所述理线元件2具有一本体20,所述本体20具有一顶面21,与所述顶面21相对的一 底面22,一前端面23,以及与所述前端面23相对的一后端面24。[0037]所述顶面21和所述底面22分别凹设有多数间隔设置的第一收容槽25分别对应 收容一所述第一传输单元11,有部分所述顶面21的所述第一收容槽25与所述底面22的 所述第一收容槽25相互错开设置,有部分所述顶面21的所述第一收容槽25则与所述底面 22的所述第一收容槽25对齐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所述顶面21的所述第一收 容槽25与所述底面22的所述第一收容槽25全部错开设置,或者所述顶面21的所述第一 收容槽25与所述底面22的所述第一收容槽25全部对齐设置)。相邻的两所述第一收容槽 25之间由一隔栏251隔开。所述顶面21和所述底面22分别沿与所述第一收容槽25垂直的方向凸设有一凸 条26,所述凸条26 —侧与所述后端面24平齐,相对的另一侧大致位于所述顶面21的中部 位置(在其它实施中还可以为所述凸条26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前端面23和所述后端 面24对齐,或者所述凸条26 —侧与所述前端面23平齐,相对的另一侧大致位于所述顶面 21中部位置)。所述凸条26对应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25设有一夹线槽261,所述夹线槽 261与其下方的所述第一收容槽25相连通,且所述夹线槽261的最小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收 容槽25的宽度。所述夹线槽261的入口端呈漏斗形。所述夹线槽26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 25相接位置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收容槽25的宽度大致相等(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所 述夹线槽26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25相接的位置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5的宽度,或 者所述夹线槽26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25相接的位置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5的宽 度)。所述理线元件2贯穿所述前端面23和所述后端面24设有四个第二收容槽27分别 对应供一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通过,即所述第二收容槽27为一穿孔,其中两所述第二收容 槽27与所述顶面21的所述第一收容槽25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另外两所述第二收容槽 27与所述底面22的所述第一收容槽25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27 的宽度大于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25的宽度,并小于容纳其内的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的所 述屏蔽层12的外径。所述第二收容槽27部分贯穿所述顶面2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 述第二收容槽27也可贯穿所述凸条26顶部,或者所述第二收容槽27不贯穿所述顶面21。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收容槽27之间的所述隔栏251的外侧面没有与所述前端面23 平齐,其朝向所述后端面24倾斜形成两抵靠面271,两所述抵靠面271于接近所述前端面 23处相连接。所述接地线132沿经所述抵靠面271。当然,所述抵靠面271也可为与所述 前端面23相平行的一平面,或者所述抵靠面271也可为一向外凸出的弧面。所述前端面23对应所述第一凸部(未标号)和所述第二凸部(未标号)设有一 第一对接槽231及一第二对接槽232,所述第一对接槽2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对接槽232 的长度。所述后端面24沿所述理线元件2的纵长方向凸设有一凸台241。所述凸台241表 面为朝远离所述第一收容槽25向下倾斜的斜面,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凸台241表面的最 高点低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5的底面(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所述凸台241表面的最高 点与所述第一收容槽25的底面大致相等)。此外,所述线缆1还包括一包覆层5,所述包覆层5包覆于多数所述第一传输单元 11和四组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外,所述第一传输单元11和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末段部分 露于所述包覆层5外,且所述屏蔽层12靠近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末段的部分也露出于所
7述包覆层5外。所述包覆层5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导电层(未图示)和包覆于所述第二导电 层(未图示)外的一第二绝缘层51。请参阅图1、图2、图6和图7,组装时,首先,将上下所述导电端子(未图示)对应 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31内,使所述导电端子(未图示)的所述连接点32显露于所述绝缘 本体31对应的表面;其次,将所述线缆1装设于所述理线元件2上,使各所述第一传输单元11对应收 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5,并部分延伸出所述理线元件2的所述前端面23外;并使所述第二 传输单元13穿过所述第二收容槽27,并部分延伸出所述理线元件2的所述前端面23外,包 覆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外的所述屏蔽层12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27内,所述第二传 输单元13内的两所述信号线131穿过所述第二收容槽27后再分开,所述接地线132沿经 并抵靠所述抵靠面271,所述线缆1与所述理线元件2通过所述定位元件(未图示)进行 固定,所述定位元件(未图示)为利用塑料进行内模制成(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元件 也可以为胶纸或其它材质或方式制成),所述线缆1固定于所述理线元件2上后进行剥皮。 当然,也可以为所述线缆1的所述第一传输单元11和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对应收容于所 述理线元件2上后,利用一治具(未图示)定位于所述前端面23不设有所述凸条26的位 置上再进行剥皮,然后再利用所述定位元件(未图示)使所述线缆1与所述理线元件2固 定;最后,将所述理线元件2的所述第一对接槽231对准所述电性对接件3的所述第 一凸部,所述第二对接槽232对准所述第二凸部,进而向前推动所述理线元件2,使所述理 线元件2与所述电性对接件3相接合并固定在一起,并使所述第一传输单元11和所述第二 传输单元13与对应的所述连接点32相固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性对接件3和所述第一 传输单元11及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之间为焊接式导通和定位,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电性 对接件3和所述第一传输单元11及所述第二传输单元13之间也可以为插接或其它方式进 行电性固接),且使得所述接地线132夹在所述电性对接件3的接合面与所述理线元件2的 所述抵靠面271之间,此时,所述屏蔽层12的所述开口端121相对较靠近所述连接点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理线元件及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 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设计为所述理线元件贯穿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端面 的所述第二收容槽供对应的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包覆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所述屏蔽层 的所述开口端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而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内的两所述信号线露出于 所述理线元件的所述前端面后再分开,所以,两所述信号线之间没有阻隔物,使得两所述信 号线在所述理线元件内的两者之间的中心距离保持不变,因而两所述信号线之间所产生的 面积相对不变,从而使得感抗也不变,而特性阻抗是随感抗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使得所述 特性阻抗不变,从而保证了高频性能。2.由于包覆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所述屏蔽层的所述开口端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 容槽内,且由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内的两所述信号线露于所述理线元件的所述前端面后再 分开,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接点相固接,所以,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插接于一插座上实 现电性连接时,所述接地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接触而产生的信号的返回路径,所述信号 线与所述连接点的连接处较近,从而使得感抗相对不变,而特性阻抗是随感抗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使得所述特性阻抗不变,从而保证了高频性能。3.由于所述理线元件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分别凹设形成成排的所述第一收容 槽,所以,仅需利用一套模具来制造并成型所述理线元件,从而不会存在模具开成本提高的 问题,并且不需组装所述理线元件,就可直接排列各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和各所述第二传输 单元,从而组装简单,节省工时。4.由于所述后端面沿所述理线元件的纵长方向凸设有一所述凸台,从而可以隔开 排列在所述理线元件的上下排所述线缆,以防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和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剥线 后外露的导体之间发生短路,并且使得所述理线元件和所述线缆在利用所述定位组件固定 时,由于所述定位组件为塑料材质,因而利用热熔所述固定组件以成液态固定所述线缆于 所述理线元件时,所述凸台可支撑所述线缆不被高温的所述定位组件所冲断。5.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分别沿与所述第一收容槽垂直的方向凸设有一所述凸条, 且所述凸条对应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设有一所述夹线槽,所述夹线槽与其下方的所述第一 收容槽相连通,且所述夹线槽的最小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宽度,所以,所述第一传输 单元进入对应的所述第一收容槽时,其上方的所述夹线槽可夹紧所述第一传输单元,避免 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向上脱出,以便进行所述定位组件与所述理线元件的作业,并且也有助 于控制串音。6.由于所述第一对接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长度,所以,在所述电性对 接件与所述理线元件对接时,可起到防呆的作用。7.由于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的所述隔栏设有所述抵靠面,所述接地线沿 经所述抵靠面后与所述电性对接件上对应的所述连接点相固接,因此,所述接地线不需保 留过长,从而节约材料,而且所述理线元件与所述电性对接件接合后,所述接地线夹在所述 电性对接件的所述接合面与所述理线元件的所述抵靠面之间,以防止所述接地线与所述连 接点短路。8.由于所述夹线槽的入口端呈漏斗形,起导引所述第一传输单元进入所述第一收 容槽的作用。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 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9
权利要求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一电性对接件,其设至少一排间隔设置的连接点;至少一线缆,其内具有多数第一传输单元和包覆有一屏蔽层的至少一第二传输单元,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内具有两信号线和一接地线,且两所述信号线和所述接地线部分显露于所述屏蔽层的开口端外;以及一理线元件,其前端面与所述电性对接件相接合,所述理线元件至少一侧凹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分别对应收容一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并延伸与对应的所述连接点相固接,所述理线元件设有至少一第二收容槽邻近一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并供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且所述屏蔽层的所述开口端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两所述信号线和所述接地线分别与相邻对应的所述连接点相固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元件设有所述第一收 容槽的一侧部分向上凸设有一凸条,所述凸条设有多数夹线槽分别对应位于一所述第一收 容槽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连通,且所述夹线槽的最小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 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槽的入口端呈漏斗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元件后端面凸设有一 凸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坚直方向上,所述凸台表面低 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底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顶面为朝远离所述第 一收容槽向下倾斜的斜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元件前端面凹设有一 第一对接槽及一第二对接槽,所述第一对接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元件设有一抵靠面位 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一侧,所述接地线沿经所述抵靠面与所述电性对接件电性固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面为弧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面为平面。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面为斜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为一穿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进一步分为一导电 层和包覆于所述导电层外的一绝缘层,所述接地线与所述导电层相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屏蔽层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 收容槽的宽度。
15.一种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至少一侧凹设形成有多数第一收容槽;至少一第二收容槽,设于所述理线元件上,并邻近一所述第一收容槽设置,且所述第二 收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宽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为一穿孔。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槽部分贯穿所述理线元件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元件设有所述第一收容槽 的一侧部分向上凸设有一凸条,所述凸条设有多数夹线槽分别对应位于一所述第一收容槽 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连通,且所述夹线槽的最小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宽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槽的入口端呈漏斗形。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元件后端面凸设有一凸台。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在坚直方向上,所述凸台表面低于所 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底面。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顶面为朝远离所述第一收 容槽向下倾斜的斜面。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元件前端面凹设有一第一 对接槽及一第二对接槽,所述第一对接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长度。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元件设有一抵靠面位于所 述第二收容槽一侧,所述接地线沿经所述抵靠面与所述电性对接件电性固接。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面为弧面。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面为平面。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理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面为斜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理线元件及使用这种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性对接件,其设至少一排间隔设置的连接点;至少一线缆,其内具有多数第一传输单元和包覆有一屏蔽层的至少一第二传输单元,第二传输单元内具有两信号线和一接地线,且两信号线和接地线部分显露于屏蔽层的开口端外;以及一理线元件,其前端面与电性对接件相接合,理线元件至少一侧凹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分别对应收容一第一传输单元,并延伸与对应的连接点相固接,理线元件设有至少一第二收容槽邻近一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的宽度大于第一收容槽并供第二传输单元通过,且屏蔽层的开口端位于第二收容槽内,两信号线和接地线分别与相邻的对应的连接点相固接。
文档编号H01R13/629GK201656159SQ201020154189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6日
发明者邹小乐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