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230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源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控制开关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中以对电器产品进行电源传输,随着对电器产品 使用安全要求的提高,市场上出现了带有控制开关的电源连接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 有技术可参阅于2002年12月11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2525702Y号所揭示的一 种电源连接器,该种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安装于插座本体上的控制开关,以及固定于 插座本体上的输出端片。所述插座本体顶部设有分别凹入的取电插孔及扣接框。所述取电 插孔内设有金属端子。所述控制开关包括开关按钮及导电片。所述开关按钮包括向扣接框 外部突出的按压部及自按压部向下延伸入扣接框内的拨杆。所述开关按钮的拨杆抵压在导 电片的外侧。当电源插头插入所述插座本体内时,按压开关按钮,所述拨杆将导电片向后抵 压,使得导电片与金属端子接触或者断开,从而达到控制电路通断的效果。但是,因所述拨 杆与导电片分离设置,并且拨杆是抵压在导电片的外侧,从而在向后按压开关按钮时,所述 导电片受到抵压容易发生侧向移动,进而偏离开关按扭的拨杆,甚至滑脱拨杆,以致无法对 电源进行通断控制,使得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亦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源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接触弹片在开关按钮按压过程中发生侧移 的电源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 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控制开关,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前端面,自前端面凹陷形 成的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内的对接部,所述控 制开关包括收容于第二收容腔内的开关按钮及与开关按钮相抵压的接触弹片,所述开关按 钮设有拨杆,所述拨杆上设有穿孔,所述接触弹片穿设于穿孔内,并且在开关按钮按压过程 中,接触弹片与所述拨杆相对滑移以使接触弹片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或者断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将接触 弹片穿设于开关按钮拨杆的穿孔中,使得接触弹片始终与开关按钮的拨杆相互接触,并且 在按压开关按钮时,接触弹片受到开关按钮的拨杆的牵引而无法发生侧移,从而能有效的 控制接触弹片与导电端子的电性连接或者断开。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前视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后视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沿图1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显示控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显示控制开关处于连通状态。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 上以与对接插头(未图示)插接。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 1内的控制开关2及导电端子3,连接于控制开关2上的输出端子5及固定在绝缘本体1下 侧的弹性端子7、与弹性端子7相抵触的固定端子8。所述控制开关2包括开关按钮6及接 触弹片4。请参阅图1、图3、图5、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大致为长方体,其包括前端面 11、后端面12、两侧壁13、上顶面14及下底面15。绝缘本体1设有自前端面11向后凹陷形 成的第一收容腔110及第二收容腔111,所述第一收容腔110位于第二收容腔111的下方。 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位于第一收容腔110与第二收容腔111之间的隔板16,所述绝缘本体 1上设有自隔板16后端向前凹陷并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11连通的定位槽161,所述定位槽 161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一对狭槽161a、161b。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位于第一收容腔110 后方并与第一收容腔110沿绝缘本体1前后方向贯通的收容孔18。所述收容孔18包括位 于前侧并与第一收容腔110连通的前端孔181和位于前端孔181后方并与前端孔181连通 的后端孔182。所述第一收容腔110、前端孔181及后端孔182均呈圆形设计且在同一轴线 上。所述第一收容腔110内径大于前端孔181内径,所述前端孔181内径大于后端孔182 的内径,从而所述前端孔181和所述后端孔182的内壁成台阶状。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靠近下底面15处分别开设有若干个平行于下底面15的收容 槽,所述收容槽包括第一收容槽131及位于第一收容槽131上方的第二收容槽133。所述第 一收容槽131包括自后端面12两侧向前延伸的一对第一固持槽131a及连通两个第一固持 槽131a的第一收容孔131b。所述弹性端子7固定于第一收容槽131中。所述第二收容槽 133包括自后端面12两侧向前延伸的一对第二固持槽133a及连通两个第二固持槽133a的 第二收容孔133b。所述固定端子8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33内。所述第一收容孔131b 与所述第二收容孔133b及第一收容腔110上下贯通。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11后端上方的第一止挡部121以及与 所述第一止挡部121对称排列并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11后端下方的第二止挡部162。所 述绝缘本体1的两侧壁13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二收容腔111连通的安装孔132,以固持所述 开关按钮6,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侧壁13的内侧还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1321及 位于所述安装孔132后方的枢接孔1322。所述安装孔132及凹槽1321与枢接孔1322沿绝 缘本体1横向方向贯通。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自后端面12两侧分别凹陷的第三收容槽123、第四收容槽 1411,及自后端面12中间位置向前凹设形成的收容凹口 1412。所述第四收容槽1411沿绝 缘本体1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四收容槽1411位于所述枢接孔1322的正后方及第三 收容槽123的上方,所述收容凹口 1412位于所述第四收容槽1411之间。[0018]请参阅图5、图6所示,所述弹性端子7自后向前安装于绝缘本体1的第一收容腔 110内。所述弹性端子7设有前端部70,自前端部70上下两侧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弹 性臂71及基部72。所述弹性臂71设有一向上突伸入第一收容腔110的对接部710及自 对接部710向后倾斜延伸的抵压部711,所述抵压部711向下抵压于固定端子8上;所述弹 性端子7还设有自所述基部72中部向下垂直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焊接部721,以及自基部 72两侧向后水平延伸的两个干涉部720,所述干涉部720固定于第一固持槽131a内,所述 干涉部720侧缘上设有若干与第一固持槽131b的内壁相抵持的凸部720a,所述弹性臂71 收容于第一收容孔131b内。所述固定端子8设有两个水平干涉部82、与水平干涉部82 —体成型并连接两个 干涉部82的接触部81及自接触部81 —端向下弯折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焊接部83。所述 接触部81与前述弹性端子7的抵压部711相抵接。所述干涉部82固定于所述第二固持槽 133a中,所述干涉部82侧缘上设有若干凸部82a以与所述第二固持槽133a的内壁相抵持, 所述接触部81收容于第二收容孔133b内并位于所述抵压部711的正下方。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中心端子31及与中心端子31相接 触的转接端子32,所述中心端子3设有圆柱形的对接部311、位于中心端子31后端以与转 接端子32相铆接的尾部313、以及连接对接部311与尾部313的固定部312。所述对接部 311向前延伸入第一收容腔110内,所述固定部312固持于所述前端孔181中,所述尾部313 固持于所述后端孔182中并向后延伸出后端孔182以连接所述转接端子32。所述转接端子32位于所述中心端子31的上方,并且所述转接端子32设有向下延 伸以与中心端子31的尾部313相连接的铆接部321、向上延伸以与接触弹片4相接触或断 开的导电部323,以及连接铆接部321与导电部323的连接部322。所述铆接部321设有与 所述尾部313相铆接的通孔3211,所述连接部322固定于隔板16后端的定位槽161内,所 述连接部322的两侧缘分别固定于所述狭槽161a、161b内。所述开关按钮6设有向第二收容腔111外部突出的按压部61,及自按压部61部向 后延伸入第二收容腔111内的拨杆62。所述拨杆62设有穿孔621,所述穿孔621沿绝缘本 体1上下方向贯穿拨杆62。所述开关按钮6还设有一对向两侧突出的突轴622,所述突轴 622安装于绝缘本体1的安装孔132内并且可在安装孔132内旋转。所述接触弹片4设有沿上下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一臂部41及自第一臂部41顶部向 下弯折延伸的第二臂部42。所述第一臂部41穿设于拨杆62的穿孔621内,并且所述第一 臂部41的自由端设有向开关按钮6的按压部61方向弯折的挡止部411。当开关按钮6的 按压部61上端被向后按压时,所述拨杆62向后抵压第一臂部61并沿第一臂部41向下相 对滑移,此时所述挡止部411抵挡在拨杆62的下方以防止拨杆62向下滑脱接触弹片6。所 述第二臂部42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枢轴423 ;所述第二臂部42还设有向下延伸以与 所述转接端子32的导电部323相接触或者断开的接触部421,及位于两枢轴423之间的凹 槽4232。所述枢轴423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枢接孔1322中并可在枢接孔1322中旋 转,从而进一步防止接触弹片4左右发生侧向移动。请参阅图2、图3、图5、图6所示,所述输出端子5与接触弹片4分开设置且相互 连接。所述输出端子5设有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固定部52,与固定部52 —体成型并延 伸出绝缘本体1下底面15的焊接部51。所述固定部52包括一个水平向前延伸的水平部521及自水平部521后端向下竖直延伸的竖直部522。所述水平部521设有向前延伸以收 容于接触弹片4的凹槽4232内的导电部5211以及向上突起的抵持块5212。所述水平部 521两侧缘固定于所述第四收容槽1411内,所述水平部521两侧缘设有若干与所述第四收 容槽1411的内壁相抵持的倒刺5213。所述抵持块5212抵持于所述收容凹口 1412内。所 述竖直部522的两侧缘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三收容槽123内的若干凸起5221。请参阅图4所示,当使用时,将对接插头插入电源连接器100中,再将开关按钮6 的按压部61上端向后按压,以使按压部61与第一止挡部121相抵接,此时所述拨杆62向 下滑移,同时向后抵压接触弹片4的第一臂部41的下部,使得所述接触弹片4的第二臂部 42绕枢轴423逆时针旋转,从而使所述第二臂部42的接触部421与转接端子32的导电部 323接触,进而使得中心端子31、转接端子32及输出端子5构成一电性通路而进行电源的 传输。请参阅图3所示,当不需要使用时,将开关按钮6的按压部61下端向后按压,以使 所述按压部61与第二止挡部162相抵接,此时所述拨杆62向上滑移,同时向后抵压接触弹 片4的第一臂部41的上部,所述接触弹片4的第二臂部42绕枢轴423顺时针旋转,使得所 述第二臂部42的接触部421与转接端子32的导电部323断开而无法进行电源传输,排除 了安全隐患。由以上可得知,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通过将接触弹片4穿设于开关按钮6 的拨杆62的穿孔621中,使的接触弹片4始终与拨杆62相互接触,在按压开关按钮6的过 程中,接触弹片4受到开关按钮6的拨杆62的牵引而无法发生侧移,从而有效的控制接触 弹片4与导电端子3的电性连接或者断开。
权利要求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控制开关,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前端面,自前端面凹陷形成的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内的对接部,所述控制开关包括收容于第二收容腔内的开关按钮及与开关按钮相抵压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按钮设有拨杆,所述拨杆上设有穿孔,所述接触弹片穿设于穿孔内,并且在开关按钮按压过程中,接触弹片与所述拨杆相对滑移以使接触弹片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或者断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贯穿 拨杆,所述接触弹片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臂部及自第一臂部顶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第 二臂部,所述第一臂部穿设于拨杆的穿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的自由端设有一个与 拨杆相抵触以防止接触弹片脱离拨杆的挡止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按钮包括向第二收容腔外 部突出的按压部,所述拨杆自按压部向后延伸入第二收容腔内,所述挡止部向开关按钮的 按压部方向弯折。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臂部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 伸的枢轴,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枢轴的枢接孔。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臂部的自由端设有与导电 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中心端子及与中 心端子连接的转接端子,所述对接部设于中心端子前端,所述中心端子还设有与对接部相 连的尾部,所述转接端子连接于中心端子的尾部并设有向上延伸的以与所述接触弹片的接 触部相接触或者断开的导电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按钮设有一对向两侧突出 的凸轴,所述绝缘本体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二收容腔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凸轴安装于安装孔 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还设有安装于绝缘 本体上的固定端子及弹性端子,所述弹性端子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内的弹性臂及自弹性 臂延伸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抵靠于固定端子上以防止弹性臂过度变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还设有固定于绝缘 本体上的输出端子,所述输出端子设有与接触弹片相接触的导电部及向下延伸出绝缘本体 以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接部。
专利摘要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控制开关,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前端面,自前端面凹陷形成的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内的对接部,所述控制开关包括收容于第二收容腔内的开关按钮及与开关按钮相抵压的接触弹片,所述开关按钮设有拨杆,所述拨杆上设有穿孔,所述接触弹片穿设于穿孔内,并且在开关按钮按压过程中,接触弹片与所述拨杆相对滑移以使接触弹片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或者断开,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接触弹片在开关按钮按压过程中发生侧移,保证了开关按钮与接触弹片持续连接,从而改善了电源传输通断控制的品质。
文档编号H01R13/71GK201774103SQ20102026973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4日
发明者何家勇, 尧中华, 沈春雨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