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230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若干绝缘本体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81187号揭示的一种电 连接器,其包括前本体、第一、第二后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金属遮蔽壳体,前本体包括基部 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舌片,基部后端设有固定孔,第一后本体包括第一内表面、自第一内表 面凹设的第一收容槽及自第一内表面凸设的第一凸部,第二后本体包括与第一内表面相对 接的第二内表面、自第二内表面凹设的第二收容槽及自第二内表面凸设的第二凸部,导电 端子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及第二排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向前延 伸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向下延伸的焊接部,第一排导电端子的固定部收容于第一后本体第 一收容槽并被第二凸部抵压,第二排导电端子的固定部收容于第二收容槽并被第一凸部抵 压,前本体向后组装在第一、第二后本体的前端,第二后本体的前端设有固定于前本体固定 孔内的凸柱,导致前本体与第一、第二后本体间的结合强度低。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结构强度的电连接器。为达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前本体、第一后本体、第二后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第一、第二后本体相互固定在一起,前本 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舌片,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一、第二后本体之间的固定 部、自固定部向前延伸并排设在舌片上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延伸出第一、第二后本体的焊 接部,所述前本体的基部固定于第一、第二后本体之间。所述第一后本体包括第一内表面及自第一内表面凹设的若干第一收容槽,导电端 子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第一端子组的固定部收容于第一收容槽,第二后本体包括凸伸入 第一收容槽并抵压在第一端子组固定部上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后本体包括与第一内表面对接的第二内表面及自第二内表面凹设的若 干第二收容槽,第二端子组的固定部收容于第二收容槽,第一后本体包括自第一内表面凸 伸入第二收容槽并抵压在第二端子组固定部上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设于第二内表面上。所述第一收容槽位于位于第一凸部之间,第二收容槽位于第二凸部之间,第一、第 二凸部分别靠近于接触部及焊接部。所述第一、第二凸部沿第一端子组或第二端子组的固定部的排布方向交错排布。所述第一后本体具有自第一内表面后端向第二本体方向凸伸的弹性臂及位于弹 性臂末端的扣持块,第二后本体后端凹设有收容弹性臂及扣持块的凹口,凹口内侧壁上设 有与扣持块沿弹性臂凸神方向相卡扣的阻挡部。所述第一后本体包括自第一内表面凹设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本体包括自第二内表面凹设的第二定位槽,第一、第二定位槽沿相互贯通,前本体基部的两相侧凸伸有固定 于第一、第二定位槽内的定位部,定位部凹设有前后贯穿的若干通槽,导电端子固定部穿过 所述通槽,定位部向外侧凸伸超过舌片。所述第一、第二后本体分别具有自第一、第二定位槽的末端向外侧延伸贯穿的通 孔,各通孔的内侧壁上设有凸块,前本体定位部具有收容于通孔内的卡扣臂,卡扣臂设有与 凸块相卡扣的卡扣部,以使前本体、第一、第二后本体三者相互扣持在一起。所述第一、第二后本体还分别包括自第一、第二定位槽向前贯穿的第一、第二凹 陷,第一、第二凹陷的深度小于第一、第二定位槽,舌片收容于第一、第二凹陷内。所述电连接器为直立的Displayport插座连接器,舌片的一侧两端具有凸缘,第 二凹陷的两侧进一步凹设有收容凸缘的凹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前本体被第一、第二后本体共同固定,提高 了前本体的固定效果,加强了电连接器的结构强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分开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进一步分解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为一种直立(Upright)的 Displayport (高清数字显示接口)插座连接器,其用以固定在电路板(未图示)上供对接 插头(未图示)插接,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的前本体1、绝缘的第一后本体2、绝缘的第二 后本体3、若干导电端子4及包覆盖这些本体1、2、3的金属遮蔽壳体5。前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凸伸的舌片12,舌片12包括第一表面121、 与第一表面121相对的第二表面122及分别自第一表面121上、下端凸伸的凸缘123,第一 表面121及第二表面122上分别凹设有端子槽124。基部11包括向上、向下、向左及向右凸 伸超过舌片12的定位部111,定位部111凹设有自端子槽124后端向后贯穿的通槽114,定 位部111的四个顶点处还具有沿舌片12厚度方向(左右方向)凸伸的卡扣臂112,卡扣臂 112末端具有向外侧凸伸的卡扣部113。第一、第二后本体2、3沿舌片12厚度方向结合在一起,第一后本体2包括第一内 表面21、自第一内表面21向第二后本体3方向凸伸的若干第一凸部22、分别自第一内表面 21凹设的第一凹陷23、第一定位槽24及第一收容槽25。第一凹陷23向前贯穿出第一后 本体2,第一凹陷23的深度小于第一定位槽24,第一定位槽24连通于第一凹陷23与第一 收容槽25之间,第一收容槽25向下贯穿第一后本体2。第一凸部22分别位于相邻的两第 一收容槽25之间,第一凸部22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第一凸部22位于第一收容槽25的前 端,另一端位于第一收容槽25的底端。自第一内表面21的后端具有向第二后本体3方向
4凸伸的弹性臂27及设于弹性臂27末端内侧的扣持块28。第二后本体3包括与第一内表面21对接的第二内表面31、自第一内表面21向第 一后本体2方向凸伸的若干第二凸部32、分别自第二内表面31凹设的第二凹陷33、第二定 位槽34及第二收容槽35。第二凹陷33向前贯穿出第二后本体3,第二凹陷33的深度小于 第二定位槽34,第二定位槽34连通于第二凹陷33与第二收容槽35之间,第二收容槽35向 下贯穿第二后本体3。第二凸部32分别位于相邻的两第二收容槽35之间,第二凸部32也 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第二凸部32位于第二收容槽35的前端,另一端位于第二收容槽35 的底端。第二后本体3的后端凹设有收容第一后本体2弹性臂27的凹口 37,凹口 37的内 侧壁上设有与弹性臂27扣持块28相卡扣的阻挡部38,使得第一、第二后本体2、3紧密固定 在一起。第一、第二凸部22、32沿前本体1舌片12的厚度方向错开设置,第一、第二收容槽 25,35也沿前本体1舌片12的厚度方向错开设置,第一、第二定位槽24、34沿前本体1舌片 12的厚度方向相对齐并相贯通,前本体1基部11的定位部111固定于第一、第二定位槽24、 34内,舌片12后端收容于第一、第二凹陷23、33内,第二凹陷33的上下端部进一步凹设有 收容舌片12凸缘123的凹部334。第一、第二后本体2、3分别具有自第一、第二定位槽24、 34的上下端向向外侧贯穿的通孔26、36,前本体1的卡扣臂112收容于通孔26、36内,通孔 26,36的内侧壁上具有与卡扣臂112卡扣部113相卡扣的凸块260、360。导电端子4设置为两组即两排,包括第一端子组41及第二端子组42,第一端子组 41包括第一固定部411、自第一固定部411向前凸伸的第一接触部412及自第一固定部411 向下延伸出第一后本体2的第一焊接部413,第一固定部411收容于第一后本体2的第一收 容槽25内,第一固定部411的前端定位于前本体1的通槽114内,第一接触部412收容于 舌片12的第二表面122上的端子槽124,第一后本体2第一凹陷23内具有抵压在第一接触 部412上的凸肋230。第二端子组42包括第二固定部421、自第二固定部421向前凸伸的第二接触部 422及自第二固定部421向下延伸出第二后本体3的第二焊接部423。第二固定部421收 容于第二后本体3的第二收容槽35内,第二固定部421的前端定位于前本体1的通槽114 内,第二接触部422收容于舌片12的第一表面121上的端子槽124,第二后本体3第二凹陷 33内也具有抵压在第二接触部422上的凸肋330。遮蔽壳体5包覆在前本体1、第一、第二后本体2、3外侧,遮蔽壳体5围设在前本体 1舌片12的外围形成收容对接插头的插接孔50,导电端子4第一、第二接触部412、422还 暴露于插接孔50内,用以接触对接插头。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组装时,第一步,将第一端子组41沿前本体1舌片12的 厚度方向组装在第一后本体2上。第二步,将第二端子组42沿前本体1舌片12的厚度方 向组装在第二后本体3上。第三步,将前本体1沿其舌片12的厚度方向第一后本体2上。 第四步,将第二后本体3与第二端子组42 —起沿前本体1沿其舌片12的厚度方向组装于 第一后本体2及前本体1上,第一后本体2的第一凸部22凸伸入第二收容槽35内并抵压 在第二端子组42的第二固定部421上,第二后本体3的第二凸部32凸伸入第一收容槽25 内并抵压在第一端子组41的第一固定部411上,使第一、第二固定部411、421被第一、第二 后本体2、3共同夹持固定,第一、第二凸部22、32沿第一端子组41及第二端子组42的固定部411、421的排布方向即上下及前后方向交错排布。最后,将遮蔽壳体5包覆在前本体1、 第一、第二后本体2、3外侧。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导电端子4分别固定在第一、第二后本体2、3后,再固定 在一起,组装方便,前本体1被第一、第二后本体2、3共同固定,提高了前本体1的固定效 果,加强了电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前本体、第一后本体、第二后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第一、第二后本体相互固定在一起,前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舌片,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一、第二后本体之间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向前延伸并排设在舌片上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延伸出第一、第二后本体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本体的基部固定于第一、第二后本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本体包括第一内表面及自 第一内表面凹设的若干第一收容槽,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第一端子组的固定部 收容于第一收容槽,第二后本体包括凸伸入第一收容槽并抵压在第一端子组固定部上的第 二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本体包括与第一内表面对 接的第二内表面及自第二内表面凹设的若干第二收容槽,第二端子组的固定部收容于第二 收容槽,第一后本体包括自第一内表面凸伸入第二收容槽并抵压在第二端子组固定部上的 第一凸部,第二凸部设于第二内表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位于位于第一凸部之 间,第二收容槽位于第二凸部之间,第一、第二凸部分别靠近于接触部及焊接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凸部沿第一端子组或第 二端子组的固定部的排布方向交错排布。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本体具有自第一内表面后 端向第二本体方向凸伸的弹性臂及位于弹性臂末端的扣持块,第二后本体后端凹设有收容 弹性臂及扣持块的凹口,凹口内侧壁上设有与扣持块沿弹性臂凸神方向相卡扣的阻挡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本体包括自第一内表面凹 设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本体包括自第二内表面凹设的第二定位槽,第一、第二定位槽沿 相互贯通,前本体基部的两相侧凸伸有固定于第一、第二定位槽内的定位部,定位部凹设有 前后贯穿的若干通槽,导电端子固定部穿过所述通槽,定位部向外侧凸伸超过舌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后本体分别具有自第 一、第二定位槽的末端向外侧延伸贯穿的通孔,各通孔的内侧壁上设有凸块,前本体定位部 具有收容于通孔内的卡扣臂,卡扣臂设有与凸块相卡扣的卡扣部,以使前本体、第一、第二 后本体三者相互扣持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后本体还分别包括自第 一、第二定位槽向前贯穿的第一、第二凹陷,第一、第二凹陷的深度小于第一、第二定位槽, 舌片收容于第一、第二凹陷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为直立的Displayport 插座连接器,舌片的一侧两端具有凸缘,第二凹陷的两侧进一步凹设有收容凸缘的凹部。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前本体、第一后本体、第二后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第一、第二后本体相互固定在一起,前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舌片,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一、第二后本体之间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向前延伸并排设在舌片上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延伸出第一、第二后本体的焊接部,前本体的基部固定于第一、第二后本体之间,提高了前本体的固定效果,加强了电连接器的结构强度。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1774025SQ20102026973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4日
发明者朱自强, 熊峰, 韩洪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