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024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强力夹持排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用于连接电路板及其它电子组件的装置。现有的固定软性排线的电连接器是利用盖体下压的方式,使导电端子压接于软性排线而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现有的电连接器是利用导电端子夹持软性排线而固定,但现有的导电端子的构造使其所产生的夹持力有限,因此希望可以开发出一种结构,可增加导电端子对于软性排线的夹持力,而确保软性排线能够可靠地固定于电连接器中。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加强了导电端子的夹持力,可以可靠地将排线固定于电连接器中,即使受到外力的拉扯,也不易松脱。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多个导电端子,设于该本体中,每一该多个导电端子具有一上臂、一下臂以及一连接部,该上臂与该下臂相向设置且该连接部连接该上臂以及该下臂而形成一工字形,该连接部具有一第一圆弧部以及一第二圆弧部,该第一圆弧部连接于该第二圆弧部,该第一圆弧部连接于该上臂,该第二圆弧部连接于该下臂;一盖体,旋转地安装于该本体内,该盖体具有一转轴,该转轴旋转地设于该上臂与该下臂之间,其中该盖体相对于该本体由垂直位置向平行位置移动,带动该转轴旋转移动进而推压该上臂,使该第一圆弧部及该第二圆弧部变形而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连接部连接于该上臂,并将该上臂分成第一上臂与第二上臂,该连接部连接于该下臂,并将该下臂分成第一下臂与第二下臂,该第一上臂与该第一下臂相向设置,该第二上臂与该第二下臂相向设置,该第一上臂连接于该第二上臂并朝相反方向延伸且该第一下臂连接于该第二下臂并朝相反方向延伸,该转轴位于该第二上臂与该第二下臂之间,该盖体相对于该本体由垂直位置向平行位置移动,带动该转轴旋转移动, 藉此使该第二上臂向上移动而使该第一上臂向下移动,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转轴在径向的一部位具有一第一直径,该第一直径大于该上臂与该下臂之间的距离,当该转轴具有该第一直径的该部位接触于该上臂时,该转轴推压该上臂而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连接部呈S形,且该转轴旋转至推压该上臂位置时,该第一圆弧部的形状变形为弯曲的程度减小,该第二圆弧部的形状变形为弯曲的程度增加, 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0012]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连接部呈S形,且该转轴旋转至推压该上臂位置时,该第一圆弧部的形状变形为弯曲的程度减小,该第二圆弧部的形状变形为弯曲的程度增加, 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本体包括一开口以及一容纳空间,该开口位于该本体的一端,该容纳空间位于该本体的另一端,该多个导电端子其一端设于该开口中,其另一端设置于该容纳空间中。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盖体包括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分别位于该转轴的两侧,该第一面具有多个第一嵌合槽,其对应于该多个导电端子,该第二面具有多个第二嵌合槽,对应于该多个导电端子,该第一嵌合槽连通于该第二嵌合槽。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还包括一软性传输组件,插入于该本体,该软性传输组件位于该上臂与该下臂之间,其中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而夹持该软性传输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S形的连接部的构造,当转轴推动导电端子的上臂而产生转矩时,由于连接部的S形结构而容易产生大幅度的变形,使上臂做大幅度的倾斜而使导电端子可强力地夹持软性传输组件。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盖体是相对于本体呈垂直状态;图2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盖体是相对于本体呈平行状态;图3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嵌合槽9本体 10第一侧部11开口12第二侧部13容纳空间14顶部15缺口16底部17凹槽 18槽 19导电端子20第一上臂22第一下臂24上臂25[0039]第二上臂沈[0040]下臂27[0041]第二下臂观[0042]连接部29[0043]盖体30[0044]转轴32[0045]侧面33[0046]第一面34[0047]第一嵌合槽35[0048]第二面36[0049]第二嵌合槽37[0050]软性传输组件40[0051]凹陷部42[0052]卡勾50[0053]卡合部52[0054]垫片部54[0055]连接部56[0056]电连接器100[0057]第一圆弧部[0058]第二圆弧部四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照图1、图2、图3,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包括一本体10、多个导电端子20、一盖体30、一软性传输组件40以及两卡勾50。以下分别说明各组件的详细构造。请参照图3,本体10包括一第一侧部11、一第二侧部13、一顶部15以及一底部17。 第二侧部13是与第一侧部11相向设置,顶部15与底部17相向设置并分别连接第一侧部 11与第二侧部13。顶部15与底部17之间形成一开口 12以及一容纳空间14,开口 12位于本体10的一端,而容纳空间14位于本体10的另一端,导电端子20设置于本体10的开口 12及容纳空间14中。底部17的面积大于顶部15的面积并且在底部17形成多个槽19,用于容纳上述的多个导电端子20。在底部17上,在开口 12的边缘接近第一侧部11与第二侧部13之处分别形成一缺口 16,另外在第一侧部11与第二侧部13分别形成一凹槽18。在第一侧部11与第二侧部13的内侧分别形成嵌合槽9,供容纳后述的转轴32。同样参照图3,每一导电端子20包括上臂25、下臂27以及连接部四,上臂25与下臂27是相向设置的,而且连接部四连接上臂25以及下臂27而形成一工字形的结构。连接部四连接于上臂25的适当部位而使上臂分成第一上臂22以及第二上臂26,同样地,连接部四连接于下臂27的适当部位而使下臂27分成第一下臂M以及第二下臂28。第一上臂22与第一下臂M相向设置,第二上臂沈与第二下臂观相向设置,第一上臂22连接于第二上臂沈,两者形成一直线,因此第一上臂22与第二上臂沈朝相反方向延伸,同样地,第一下臂M连接于第二下臂观,两者形成一直线,因此第一下臂M与第二下臂观朝相反方向延伸。软性传输组件40可夹持于第一上臂22与第二下臂M之间,详细的构造在后面的段落会做说明。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四大体上呈S字形,其具有一第一圆弧部以及一第二圆弧部四3,第一圆弧部291连接于第二圆弧部293而形成上述的S字形,第一圆弧部291连接于上臂25,第二圆弧部293连接于下臂27。盖体30为立体结构,其包括一第一面34、第二面36以及两侧面33,两侧面33连接第一面34以及第二面36。一转轴32贯穿盖体30,转轴32的端部并突出于侧面33。另外在第一面;34形成多个第一嵌合槽35,对应于该些导电端子20,在第二面36也形成多个第二嵌合槽37,对应于该些导电端子20,第二嵌合槽37连通于第一嵌合槽35。盖体30通过转轴32嵌合于本体10的第一侧部11与第二侧部13内侧的嵌合槽9而可旋转地结合于本体10并安装于容纳空间14中,同时转轴32可旋转地设置于导电端子20的第二上臂沈与第二下臂观之间(参照图4及图5)。当盖体30相对于该本体10呈垂直状态时,第二上臂沈嵌合于第一嵌合槽35及第二嵌合槽37,当盖体30相对于本体10呈平行状态时,第二上臂沈嵌合于第一嵌合槽35 且第二下臂观嵌合于第二嵌合槽37。参照图4及图5,由于转轴32在径向上的直径在垂直与水平方向是不同的,于图4 中,在水平方向的直径(第一直径)大于垂直方向的直径因此当盖体30从相对于本体10 呈垂直状态旋转盖下而成为相对于本体10呈平行状态时,转轴32接触第二上臂沈,而向上推压第二上臂沈,如图5所示,此时,连接部四的第一圆弧部291变形而减少其弯曲的程度且第二圆弧部293变形而增加其弯曲的程度,藉此使第一上臂22向下移动,上臂25相对于下臂27呈倾斜,而使软性传输组件40更紧密地被夹持于第一上臂22与第一下臂M之间。另外,由于连接部四呈S字形,当转轴32推压第二上臂沈时,转轴32对连接部 29会产生一反时针方向的转矩,此反时针方向的转矩对连接部四所产生的应力会使第二圆弧部293变形并增加其弯曲的程度,并使第一圆弧部291产生变形减少其弯曲的程度,藉此使第一上臂22大幅地向下移动而紧密地夹持住软性传输组件40。因此第一圆弧部的设置是为了使上臂25可以大幅度倾斜,即,使第一上臂22大幅度地向下移动而紧密地夹持住软性传输组件40,第二圆弧部四3的设置是做为转矩作用时连接部四变形的支撑点。 另外,当盖体30再度掀开呈垂直状态时,由于连接部四呈S字形的设计,端子20可回复至原来状态,不易产生永久变形。参照图3,软性传输组件40在两侧边各形成一凹陷部42。卡勾50包括一卡合部 52、一垫片部M以及一连接部56,卡合部52与垫片部M平行设置,连接部56则连接卡合部52与垫片部M,而形成一π字形(g卩,口字下开口形)的构造,当垫片部M插入本体10 的凹槽18时,卡合部52会卡合于底部17的缺口 16,并突出于底部17。软性传输组件40 可为软性印刷电路板(FPC)或软性排线(FFC)。组装时,导电端子20先放置于本体10的容纳空间14中,将卡勾50的卡合部52及垫片部M分别插入并嵌合于本体10的缺口 16及凹槽18,接着,将盖体30结合于本体10,轴32的端部可旋转地嵌合于嵌合槽9中并使盖体30与导电端子20嵌合,且使转轴 32位于导电端子20的第二上臂沈与第二下臂观之间,然后将软性传输组件40插入本体 10的开口 12并位于导电端子20的第一上臂22与第一下臂M之间,此时,卡合部52会突出于本体10的开口 12中而嵌合于软性传输组件40的凹陷部42,如此通过软性传输组件 40的凹陷部42结合于卡合部52,可使软性传输组件40可靠地定位于本体10中,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S字形的连接部四的构造,当转轴32推动导电端子20的上臂25 而产生转矩时,由于连接部四的S字形结构而容易产生大幅度的变形,使上臂25做大幅度的倾斜而使导电端子20可强力地夹持软性传输组件40。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多个导电端子,设于该本体中,每一该多个导电端子具有一上臂、一下臂以及一连接部,该上臂与该下臂相向设置且该连接部连接该上臂以及该下臂而形成一工字形,该连接部具有一第一圆弧部以及一第二圆弧部,该第一圆弧部连接于该第二圆弧部,该第一圆弧部连接于该上臂,该第二圆弧部连接于该下臂;一盖体,旋转地安装于该本体内,该盖体具有一转轴,该转轴旋转地设于该上臂与该下臂之间,其中该盖体相对于该本体由垂直位置向平行位置移动,带动该转轴旋转移动进而推压该上臂,使该第一圆弧部及该第二圆弧部变形而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连接于该上臂,并将该上臂分成第一上臂与第二上臂,该连接部连接于该下臂,并将该下臂分成第一下臂与第二下臂, 该第一上臂与该第一下臂相向设置,该第二上臂与该第二下臂相向设置,该第一上臂连接于该第二上臂并朝相反方向延伸且该第一下臂连接于该第二下臂并朝相反方向延伸,该转轴位于该第二上臂与该第二下臂之间,该盖体相对于该本体由垂直位置向平行位置移动, 带动该转轴旋转移动,藉此使该第二上臂向上移动而使该第一上臂向下移动,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转轴在径向的一部位具有一第一直径,该第一直径大于该上臂与该下臂之间的距离,当该转轴具有该第一直径的该部位接触于该上臂时,该转轴推压该上臂而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呈S形,且该转轴旋转至推压该上臂位置时,该第一圆弧部的形状变形为弯曲的程度减小,该第二圆弧部的形状变形为弯曲的程度增加,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呈S形,且该转轴旋转至推压该上臂位置时,该第一圆弧部的形状变形为弯曲的程度减小,该第二圆弧部的形状变形为弯曲的程度增加,使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括一开口以及一容纳空间,该开口位于该本体的一端,该容纳空间位于该本体的另一端,该多个导电端子其一端设于该开口中,其另一端设置于该容纳空间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包括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分别位于该转轴的两侧,该第一面具有多个第一嵌合槽,其对应于该多个导电端子,该第二面具有多个第二嵌合槽,对应于该多个导电端子,该第一嵌合槽连通于该第二嵌合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软性传输组件,插入于该本体,该软性传输组件位于该上臂与该下臂之间,其中该上臂相对于该下臂呈倾斜状态而夹持该软性传输组件。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本体、多个导电端子以及一盖体。导电端子设于本体中,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上臂、一下臂以及一连接部,上臂与下臂相向设置且连接部连接上臂以及下臂而形成一工字形,连接部具有一第一圆弧部以及一第二圆弧部,第一圆弧部连接于第二圆弧部,第一圆弧部连接于上臂,第二圆弧部连接于下臂。盖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本体内,盖体具有一转轴,转轴可旋转地设于上臂与下臂之间,其中扳动盖体而使转轴旋转进而推压上臂,使第一圆弧部及第二圆弧部变形而使上臂相对于下臂呈倾斜。本实用新型当转轴推动导电端子的上臂产生转矩时,由于连接部的S形结构而容易产生大幅度的变形,使上臂做大幅度的倾斜而使导电端子可强力地夹持软性传输组件。
文档编号H01R13/62GK202004189SQ20102059833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4日
发明者吴昆升, 李佳谚, 陈志伟 申请人: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