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2099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用来连接芯片模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CPU通常通过电连接器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种电连接器具有绝缘本体及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与电路板连接的尾部及与CPU连接并可发生弹性变形的对接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连接器上导电端子排布密度不断增加,同时,电连接器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以满足小型化及薄型化的需求。在通常的情形下,导电端子对接部的变形量与其可承受的正压力成正比,即对接部的变形量越大,其所能承受的正压力越大。而且,为实现导电端子与CPU间的良好电性连接,需要二者之间具有稳定的接触阻抗,因此必需相应增加导电端子的正压力。然而,据此设计时,需要使端子的弹性臂拉长,具有较好的弹性,进而具有较大的正压力,这样将无法有效降低导电端子的高度,而无法满足电连接器薄型化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前述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先前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具有较大正压力的低构型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具有若干端子孔的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卡持在绝缘本体端子孔内的本体部及与本体部一端连接的接触部。接触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绝缘本体设有若干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相对应的挡止凸块,该挡止凸块与第二接触部接触。进一步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桶状,接触部的末端具有开口。进一步地,所述挡止凸块自绝缘本体上表面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分别位于接触部的最高点及最低点。进一步地,接触部的末端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延伸并在水平方向上穿过第一接触部。进一步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本体部与接触部间的弹性部,弹性部向上弯折延伸出绝缘本体,接触部的开口靠近弹性部,弹性部包括与本体部相连的第一臂部、自第一臂部折弯并斜向上延伸的第二臂部及自第二臂部折弯并斜向上延伸的第三臂部,接触部与第三臂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臂部为弯曲状,第二臂部及第三臂部为平直状,弹性部的第一臂部位于本体部的一侧,弹性部的第二臂部越过本体部,弹性部的第三臂部及接触部位于本体部的另一侧,弹性部的第一臂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第二臂部、第三臂部及接触部位于绝缘本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上排成相互垂直的若干行与若干列,所述弹性部的延伸方向偏离这些行及这些列,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是延伸至另一导电端子的弹性部旁侧,所述另一导电端子位于该一导电端子的相邻行及相邻列上。进一步地,在每一导电端子接触部及弹性部的旁侧于绝缘本体上还分别设有分隔凸块,分隔凸块将该导电端子与靠近的导电端子隔开,所述挡止凸块的高度小于分隔凸块的高度。进一步地,同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旁侧的分隔凸块与弹性部的旁侧的分隔凸块分别位于该导电端子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分别位于接触部的最低点及最高点,接触部的末端的开口靠近本体部,所述挡止凸块位于绝缘本体内。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与绝缘本体的挡止凸块接触后, 导电端子发生轻微的变形即可使正压力急剧增加,从而保证其与芯片模组间的良好接触, 降低二者间的接触阻抗,而且无需通过加长端子,同时满足了电连接器低构型的需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图中仅显示了一个端子。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与芯片模组配合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芯片模组30 及电路板(未图标),其包括绝缘本体10及若干导电端子20。绝缘本体10具有相对的上表面101、下表面102及若干贯穿绝缘本体10的端子孔11。绝缘本体10的上表面101在每一端子孔11旁侧设有挡止凸块103及位于挡止凸块103外侧的分隔凸块104,挡止凸块 103低于分隔凸块104。端子孔11内还设有挡止凸块105。请一并参阅图4所示,导电端子20具有卡持在绝缘本体10的端子孔11内的本体部21、自本体部21向上弯折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弹性部22、位于弹性部22末端的接触部 23及自本体部21向下延伸的安装部M。接触部23呈桶状,其先朝背离弹性部22的方向延伸后再朝向弹性部22延伸。接触部23在背离弹性部22延伸的同时先向上延伸形成位于最高点的第一接触部231,再进而向下延伸。然后,接触部再弯折向弹性部22,形成位于最低点的第二接触部232,接触部23的末端233自第二接触部232向上延伸并在水平方向上穿过最高点即第一接触部231。接触部23的末端233形成有靠近弹性部22的开口 234。请参阅图2及图4所示,弹性部22包括与本体部21相连的第一臂部221、自第一臂部221折弯并斜向上延伸的第二臂部222及自第二臂部222折弯并斜向上延伸的第三臂部223,接触部23与第三臂部223相连接。安装部M与弹性部22的第一臂部221位于本体部21的一侧,弹性部22的第二臂部222越过本体部21,弹性部22的第三臂部223及接触部23位于本体部21的另一侧。第一臂部221为弯曲状,第二臂部222及第三臂部223为平直状。弹性部22的第一臂部221延伸出绝缘本体10,第二臂部222、第三臂部223及接触部23位于绝缘本体10外。安装部M亦呈桶状。请参阅图3及图5所示,导电端子20在绝缘本体10上排成相互垂直的若干行与若干列,而导电端子20的弹性部22的延伸方向偏离这些行及这些列。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 23是延伸至同时位于该导电端子20的相邻行及相邻列上的另一导电端子20的弹性部22 旁侧。绝缘本体10的挡止凸块103位于相应的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3下方。绝缘本体 10的分隔凸块104位于一个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3及位于该接触部23旁侧的另一导电端子20的弹性部22之间,以防止所述两个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3与弹性部22接触而发生短路。绝缘本体10的端子孔11内的挡止凸块105可与导电端子20的安装部M接触。请参阅图1、图5及图6所示,当芯片模组30组装至电连接器100上时,芯片模组 30的导电片(未标号)先与导电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31对接,并进一步下压导电端子 20,从而使得导电端子20的弹性部22发生变形,带动接触部23向下运动直至第二接触部 232与绝缘本体10的挡止凸块103接触。由于接触部23呈桶状且其具有一开口 234,因此当其与挡止凸块103接触后,可发生轻微的变形,该轻微的变形可使芯片模组30下压的正压力急剧增加,从而保证二者间的良好接触。相较于现有的导电端子,本实用新型无需通过加长端子,导电端子20在发生微量变形的情形下即可产生较大的正压力,不但保证与芯片模组30间的稳定接触,降低二者间的接触阻抗;而且满足了电连接器低构型的需求。请参阅图5所示,当电连接器100安装至电路板上时,导电端子20是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在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20的安装部M是采用面接触的方式与电路板结合,当然,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结合。由于安装部M呈桶状且与电路板之间采用面接触,其同样具有第一接触部(未标号)及第二接触部(未标号),此时第一接触部为位于最低点与电路板接触的部分,而第二接触部为位于最高点的部分。由于在绝缘本体10 内设置有挡止凸块105,故挡止凸块105可与安装部M的第二接触部接触,从而使得安装部 24也可以发生微量变形后提供足够的接触力。请参阅图1及图3所示,为满足高密度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20排布紧密,分属于不同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3与弹性部22之间距离较近,因此在绝缘本体10的上表面101上于不同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3与弹性部22之间设有分隔凸块104以防止二者接触。或者说,每一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3与弹性部22旁侧均设有分隔凸块104,且同一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3旁侧的分隔凸块104与弹性部22的旁侧的分隔凸块104分别设于该导电端子20的两侧,将该导电端子20与其它导电端子20隔开。通过此,可防止不同的导电端子20间相互接触,避免了短路现象的发生。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若干端子孔的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卡持在绝缘本体端子孔内的本体部及与本体部一端连接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接触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绝缘本体设有若干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相对应的挡止凸块,该挡止凸块与第二接触部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桶状,接触部的末端具有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凸块自绝缘本体上表面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分别位于接触部的最高点及最低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触部的末端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延伸并在水平方向上穿过第一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本体部与接触部间的弹性部,弹性部向上弯折延伸出绝缘本体,接触部的开口靠近弹性部,弹性部包括与本体部相连的第一臂部、自第一臂部折弯并斜向上延伸的第二臂部及自第二臂部折弯并斜向上延伸的第三臂部,接触部与第三臂部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为弯曲状,第二臂部及第三臂部为平直状,弹性部的第一臂部位于本体部的一侧,弹性部的第二臂部越过本体部,弹性部的第三臂部及接触部位于本体部的另一侧,弹性部的第一臂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第二臂部、第三臂部及接触部位于绝缘本体外。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上排成相互垂直的若干行与若干列,所述弹性部的延伸方向偏离这些行及这些列,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是延伸至另一导电端子的弹性部旁侧,所述另一导电端子位于该一导电端子的相邻行及相邻列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一导电端子接触部及弹性部的旁侧于绝缘本体上还分别设有分隔凸块,分隔凸块将该导电端子与靠近的导电端子隔开,所述挡止凸块的高度小于分隔凸块的高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同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旁侧的分隔凸块与弹性部的旁侧的分隔凸块分别位于该导电端子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分别位于接触部的最低点及最高点,接触部的末端的开口靠近本体部,所述挡止凸块位于绝缘本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固持在绝缘本体内的本体部、自本体部向上弯折延伸的弹性部、位于弹性部末端的接触部及自主体部向下延伸的安装部。接触部呈桶状,其先朝背离弹性部的方向延伸后再朝向弹性部弯折延伸,接触部的末端靠近弹性部形成有开口。导电端子发生轻微的变形即可使正压力急剧增加,从而保证其与芯片模组间的良好接触,而且同时满足了电连接器低构型的需求。
文档编号H01R13/193GK202004221SQ20102063332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0日
发明者张衍智, 杨智凯, 谢文逸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