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447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性连接芯片模块与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号揭示了一种可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的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若干端子孔并收容芯片模块的基座、收容于端子孔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承载于基座上方的承载板、组设于基座两侧中部可相对于基座打开或闭合的锁固件及组接于基座上方并可相对于基座上下运动的驱动件。其中,导电端子包括大致呈直线型的静止臂及具有弯折结构并具有弹性的可动臂。将芯片模块放置于电连接器后,承载板受驱动后复位并驱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复位,于是导电端子的可动臂与静止臂相互配合夹持芯片模块的锡球,但是可动臂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收容于端子孔中后,可动臂的弯折部会向远离静止臂的方向偏离,承载板复位后,可动臂依靠自身的弹性向静止臂移动,以夹持芯片模块的锡球,但是,有时可动臂的弹性恢复力不够,有可能无法很好的夹持锡球,因而不利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的电性连接。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前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稳定夹持芯片模块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可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其包括设有若干固持孔的基座,收容于基座上方的承载板,收容于基座的固持孔及承载板的第一收容孔及第二收容孔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组接于基座上方可相对于基座上下运动以驱动承载板的驱动件,承载板设有第一收容孔及第二收容孔,导电端子包括静止臂及具有弹性的可动臂,所述静止臂收容于第一收容孔及可动臂收容于第二收容孔,承载板驱动导电端子于闭合状态与开启状态之间转换,当导电端子处于开启状态时,静止臂和可动臂相远离,而处于闭合状态时,静止臂和可动臂相靠近,当导电端子由开启状态向闭合状态运动时,所述第二收容孔抵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向静止臂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收容孔内设有抵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朝向静止臂移动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下底面与承载板的下底面相齐平,并同时被基座的上表面支撑。所述导电端子的可动臂上设有延伸并凸伸的外凸出部及自外凸出部向上延伸并向靠近静止臂的方向凹陷的内凹陷部。所述承载板的第二收容孔的侧壁抵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的下方使可动臂向静止臂的方向靠近。所述承载板的相对两侧凸伸出承受部,所述承受部具有滑动面,所述滑动面与驱动件相配合。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固持部,所述可动臂设有下弯折部及位于下弯折部上方的上弯折部。所述导电端子的固持部位于基座的固持孔的下底面,静止臂及可动臂的顶端分别凸出于承载板的上表面。所述驱动件为矩形框体结构,其包括一对平行的压板及一对平行的连接板,连接板的高度低于压板的高度。
3[000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承载板的侧壁抵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更进一步向静止臂方向移动以提升可导电端子的夹持力。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承载板的底视图。图4是图3圈内标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内收容芯片模块的剖视图;图7是图6圈内标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正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内收容芯片模块的剖视图。图10是图9圈内标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测试芯片模块8的电连接器1, 包括基座2、收容于基座2内的若干导电端子7、收容于基座2上方的承载板3、弹性枢接于基座2两侧的锁固件4、与基座2活动连接用于按压锁固件4的驱动件5及组装于基座2 下方的保护板6。基座2大致呈矩形状结构,其中部向内凹陷用于收容承载板3。基座2中部设有用于固持导电端子7的固持孔21。基座2两侧的中部凹设有安装锁固件4的凹槽25,凹槽 25中设置有弹簧40,可为锁固件4的打开与闭合提供弹力。基座2的四个角落处设有圆形导引孔M,其内套设有弹簧59,所述弹簧59可以对驱动件5提供恢复至原始位置的弹力。 基座2还于四个角落处设有与驱动件5配合的第一插孔22及与承载板3配合的第二插孔 23。请参阅图5所示,收容于基座2中的导电端子7包括固持部73及自固持部73的顶部向上分别延伸出大致呈直线型的静止臂71及具有弯折结构的弹性可动臂72。静止臂 71及可动臂72的顶端分别用来夹持芯片模块8的锡球80。所述可动臂72设有向上延伸并向外凸伸的下弯折部720及位于下弯折部720上方继续向上延伸的上弯折部721。其中, 导电端子7的固持部73位于基座2的固持孔21的下底面,其静止臂71及可动臂72的顶端分别凸出于承载板3的上表面。请具体参阅图2至图4所示,承载板3设有呈平板状结构的基部31,基部31设有与基座2的固持孔21位置相对应的端子孔310。所述端子孔310包括用于收容静止臂71 的第一收容孔3100及与第一收容孔3100相贯通用于收容可动臂72的第二收容孔3101, 所述第一收容孔3100与第二收容孔3101呈“Z”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收容孔3101其中一侧的内侧壁设有向另外一内侧壁凸伸的突出部3102及自突出部3102倾斜向下延伸并用于抵推可动臂72的延伸部3103,延伸部3103的下底面与承载板3的下底面相齐平。所述延伸部3103的下底面与承载板3的下底面被基座2的上表面支撑,延伸部3103在增加承载板3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有效支撑承载板3于基座2的上方。突出部3102顶部水平方向的宽度大于延伸部3103水平方向的宽度,可有效保证可动臂72的上弯折部721在第二收容孔3101内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请具体参阅图2所示,基部31的四个角部设有向下延伸以收容于基座2的第二插孔23内的卡持脚32,卡持脚32通过设于底端的卡勾320卡持住第二插孔23的底部。所述基部31的相对两侧的中部的外侧缘向外凸伸出承受部33,该承受部33具有呈圆弧面状的滑动面330和与滑动面330相邻接的呈平面状的推动面331,所述滑动面330及推动面331 与驱动件5相配合。承载板3可于基座2上方水平滑动并通过弹簧34复位。驱动件5为矩形框体结构,其包括一对平行的压板51及一对平行的连接板52,连接板52的高度低于压板51的高度。驱动件5的连接板52垂直于压板51。连接板52与压板51形成一个连续围绕的一体式的开口 58。连接板52的顶面不高于承载板3的表面,以使芯片模块可以从侧方置入电连接器1中。压板51两侧的底部延伸设有收容于基座2的第一插孔22内的卡持部M,卡持部M底部设有向外凸出的卡勾(未标号)以防止驱动件 5从基座2上脱离。卡持部M于面向开口 58的一侧设有一驱动部55及位于驱动部55下方侧边的抵推块56。驱动部55可与承载板3上承受部33的滑动面330配合。所述抵推块 56可与承载板3上承受部33的推动面331配合,从而驱动承载板3在水平方向相对于基座 2平行移动。压板51的中部设有按压锁固件4的按压部57。压板51两端部的底部设有收容于基座2的导引孔M内的导引柱53。保护板6相对两侧的中部垂直向上延伸有卡接部61,卡接部61卡持于基座2上从而将保护板6组装至基座2。保护板6上具有与基座2的固持孔21对应设置的通孔62。组装时,先将保护板6通过卡接部61从基座2的底部卡持于基座2中,然后将承载板3通过卡持脚32置于基座2的第二插孔23中,再将锁固件4安装至基座2的凹槽25 内,最后将驱动件5置于基座2之上。请具体参阅图6及图7所示,电连接器1处于闭合状态时,先向下按压驱动件5,驱动件5相对于基座2向下运动,驱动件5的驱动部55的圆弧驱动面与承载板3的承受部33 的圆弧状滑动面330相配合,弹簧34受压收缩,承载板3于水平方向上滑动一定距离,承载板3在滑动时,承载板3的第二收容孔3101的突出部3102抵推导电端子7的可动臂72进而带动可动臂72向远离静止臂71的方向移动,使导电端子7的可动臂72及静止臂71处于打开的状态。此时,驱动件5的按压部57按压锁固件4并将锁固件4打开。电连接器1 处于开启状态,驱动件5靠近基座2,可将芯片模块8置于承载板3之上。当施加在驱动件 5上的操作力撤消时,驱动件5和锁固件4通过弹簧59、40的弹力复位。弹簧34于水平方向上提供给承载板3回复至初始位置的作用力,在此过程中,承载板3的延伸部3103靠近可动臂72的上弯折部721的外侧并向静止臂71方向抵推可动臂72,使上弯折部721受力后向静止臂71的方向靠近,提升可动臂72的夹球力以与静止臂71相互配合有效夹持芯片模块8的锡球80。当驱动件5回到初始状态时,锁固件4的端部扣持在置于承载板3上方的芯片模块8之上,从而锁固芯片模块8,并实现导电端子7与芯片模块8的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还有另外一种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相比,仅导电端子V与承载板3’的结构略有区别,请具体参阅图8及图10所示,导电端子7’包括固持部73’,于固持部73’的顶部分别向上延伸出静止臂71’及具有一定弹性的可动臂72’。静止臂71’ 及可动臂72’的顶端分别用来夹持芯片模块8的锡球80。所述可动臂72’大致呈不规则线性,其设有向上延伸并向外凸伸的外凸出部7200及自外凸出部7200继续向上延伸并向靠近静止臂71’的方向凹陷的内凹陷部7201。承载板3’的中部设有端子孔310’,所述端子孔310’大致呈“Z”字结构。其中端子孔310’的侧壁3104’的尺寸较小,其末端并未延伸至承载板3’的底面。将导电端子7’组装于相应的端子孔310’中后,当电连接器处于开启状态时,将芯片模块8置于承载板3’之上后,承载板3’由开启状态向闭合状态运动时,承载板3’恢复至初始状态,端子孔310’的其中一侧壁3104’的外侧的底部抵推可动臂72’ 的内凹陷部7201外侧的下端,使可动臂72’原本向静止臂71方向弯折的部分受力后向静止臂71的方向靠近,可动臂72’夹球力上升与静止臂71’相互配合,从而有效夹持芯片模块8的锡球80。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可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其包括设有若干固持孔的基座,收容于基座上方的承载板,收容于基座的固持孔及承载板的第一收容孔及第二收容孔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组接于基座上方可相对于基座上下运动以驱动承载板的驱动件,承载板设有第一收容孔及第二收容孔,导电端子包括静止臂及具有弹性的可动臂,所述静止臂收容于第一收容孔及可动臂收容于第二收容孔,承载板驱动导电端子于闭合状态与开启状态之间转换,当导电端子处于开启状态时,静止臂和可动臂相远离,而处于闭合状态时,静止臂和可动臂相靠近,其特征在于当导电端子由开启状态向闭合状态运动时,所述第二收容孔抵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向静止臂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孔内设有抵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朝向静止臂移动的延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下底面与承载板的下底面相齐平,并同时被基座的上表面支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可动臂上设有延伸并凸伸的外凸出部及自外凸出部向上延伸并向靠近静止臂的方向凹陷的内凹陷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的第二收容孔的侧壁抵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的下方使可动臂向静止臂的方向靠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的相对两侧凸伸出承受部, 所述承受部具有滑动面,所述滑动面与驱动件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固持部,所述可动臂设有下弯折部及位于下弯折部上方的上弯折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固持部位于基座的固持孔的下底面,静止臂及可动臂的顶端分别凸出于承载板的上表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矩形框体结构,其包括一对平行的压板及一对平行的连接板,连接板的高度低于压板的高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可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其包括设有若干固持孔的基座,收容于基座上方的承载板,收容于基座的固持孔及承载板的第一收容孔及第二收容孔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组接于基座上方可相对于基座上下运动以驱动承载板的驱动件,承载板设有第一收容孔及第二收容孔,导电端子包括静止臂及具有弹性的可动臂,所述静止臂收容于第一收容孔及可动臂收容于第二收容孔,承载板驱动导电端子于闭合状态与开启状态之间转换,当导电端子处于开启状态时,静止臂和可动臂相远离,而处于闭合状态时,静止臂和可动臂相靠近,当导电端子由开启状态向闭合状态运动时,所述第二收容孔抵推导电端子的可动臂向静止臂方向移动。
文档编号H01R12/51GK202004195SQ201020674418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2日
发明者陈铭佑, 高亮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