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6552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料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液体燃料的燃料电池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使得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无需长时间充电就可使用,进行了将燃料电池用于这些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的尝试。燃料电池具有仅通过供给燃料和空气(特别是氧)就可发电、可通过补给燃料来长时间持续发电的特点。因此,燃料电池通过小型化可成为非常适合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的系统。特别是以甲醇为燃料的直接甲醇型燃料电池(以下也称DMFC)可小型化,而且燃料也容易处理,因此被认为非常有希望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这样的燃料电池中,由单电池单元(日语单力^ )获得的电压较低,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将多个单电池单元串联升压来使用。作为用于将单电池单元电连接的集电体,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在基板的一面具备多个导体层并折叠而夹持空气极和燃料极的集电体。此外,例如专利文献2中还提出有在将阴极导电层和阳极导电层一体化于一块绝缘性膜上的状态下将其一折为二并在其间收纳膜电极接合体的集电体。这样的集电体被弯曲时,通过该弯曲部分的导电层可能会发生断线。此外,DMFC中,要求对于甲醇和甲酸具备耐蚀性。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4-200064号公报专利文献2 国际公开第2006/057283号文本发明的揭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防止集电体的断线并确保耐蚀性的燃料电池。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夹持有电解质膜的结构的膜电极接合体以及集电体,所述集电体具有包含与所述阳极接触的电极体的阳极集电部、包含与所述阴极接触的电极体的阴极集电部、包含连接所述阳极集电部与所述阴极集电部的导电体的连接部、至少被覆所述连接部中的导电体的绝缘性保护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夹持有电解质膜的结构的膜电极接合体以及集电体,所述集电体具有包含与所述阳极接触的电极体的阳极集电部、包含与所述阴极接触的电极体的阴极集电部、包含与所述阳极集电部连接的导电体的阳极端子、包含与所述阴极集电部连接的导电体的阴极端子、 被覆所述阳极端子及所述阴极端子中的至少一方的导电体的绝缘性保护膜。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可防止集电体的断线并确保耐蚀性的燃料电池。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简单地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膜电极接合体的俯视图。图3是简单地表示将图2所示的膜电极接合体以III -III线截断而得的部分的剖视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简单地表示可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集电体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集电体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集电体的另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集电体的另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4所示的集电体的另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弯折试验的方法的图。图10是表示弯折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图。实施发明的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1的结构中具备构成起电部的膜电极接合体(以下也称 MEA)2。S卩,膜电极接合体2的结构中具备包含阳极催化剂层11和阳极气体扩散层12的阳极(或者也称燃料极)13、包含阴极催化剂层14和阴极气体扩散层15的阴极(或者也称空气极或氧化剂极)16、以阳极催化剂层11和阴极催化剂层14夹持的质子(氢离子)传导性电解质膜17。膜电极接合体2通过配置于电解质膜17的阳极侧的阳极密封材料19A和配置于电解质膜17的阴极侧的阴极密封材料19C被密封,藉此防止自膜电极接合体2的燃料泄漏和氧化剂泄漏。阳极密封材料19A形成为包围阳极13的框状。阳极密封材料19A形成为包围阳极16的框状。这些阳极密封材料19A和阴极密封材料19C由橡胶制的0形密封圈等构成。在膜电极接合体2的阴极16侧配置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板状体20。该板状体20 主要起到保湿层的作用。即,该板状体20在含浸阴极催化剂层14中生成的水的一部分而抑制水的蒸发的同时,调整空气向阴极催化剂层14的进入量且促进空气的均勻扩散。上述的膜电极接合体2通过一折为二的集电体18夹持。该集电体18具有包含与阳极13接触的电极体DA的阳极集电部18A和包含与阴极16接触的电极体DC的阴极集电部18C。阳极集电部18A的电极体DA在各单电池单元C中层叠于阳极气体扩散层12。此夕卜,阴极集电部18C的电极体DC在各单电池单元C中层叠于阴极气体扩散层15。上述的膜电极接合体2被夹持在向膜电极接合体2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机构3和盖板21之间。燃料供给机构3以向膜电极接合体2的阳极13供给燃料的方式构成,并不限定于特定的结构。以下,对燃料供给机构3的一例进行说明。燃料供给机构3例如具备形成为箱状的容器30。该燃料供给机构3通过流路5与收纳液体燃料的燃料收纳部4连接。容器30具有燃料导入口 30A,该燃料导入口 30A与流路5连接。燃料供给机构3具备在使燃料向膜电极接合体2的阳极13的面方向分散并扩散的同时进行供给的燃料供给部31。即,燃料供给部31的结构中具有与燃料导入口 30A连通的1个燃料注入口 32和多个燃料排出口 33,燃料注入口 32与燃料排出口 33通过如细管34等燃料通路连接。膜电极接合体2以该阳极13与如上所述的燃料供给部31的燃料排出口 33相向的方式配置。 盖板21的外观大致呈矩形,例如由不锈钢(SUS)形成。此外,该盖板21具有用于主要接收作为氧化剂的空气(特别是氧)的多个开口部(或者也称氧导入孔)21A。S卩,开口部21A为从盖板21的外表面贯通至与阴极16相向的面的贯通孔。这样的盖板21以将膜电极接合体2保持在与燃料供给机构3之间的状态相对于容器30通过铆接、螺栓固定、铆接头等方法固定。藉此,构成燃料电池(DMFC)I的发电单元。燃料收纳部4中收纳有对应于膜电极接合体2的液体燃料。作为液体燃料,可例举各种浓度的甲醇水溶液或纯甲醇等甲醇燃料。还有,液体燃料并不局限于甲醇燃料。液体燃料例如可以是乙醇水溶液或纯乙醇等乙醇燃料、丙醇水溶液或纯丙醇等丙醇燃料、乙二醇水溶液或纯乙二醇等乙二醇燃料、二甲醚、甲酸及其他液体燃料。不论是何种液体燃料, 燃料收纳部4中收纳对应于膜电极接合体2的液体燃料。另外,流路5中可以介有泵6。泵6并不是使燃料循环的循环泵,只是从燃料收纳部4向燃料供给部31供给液体燃料的燃料供给泵。从燃料供给部31供给至膜电极接合体 2的燃料用于发电反应,不需要在其后循环并送回燃料收纳部4。该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不进行燃料的循环,所以与以往的主动方式不同,不会有损装置的小型化等。此外,液体燃料的供给使用泵6,也与以往的内部气化型之类的纯被动方式不同。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1适用被称为例如半被动型的方式。如上所述,从燃料供给部31放出的燃料被供给至膜电极接合体2的阳极13。在膜电极接合体2内,燃料于阳极气体扩散层12中扩散而供给至阳极催化剂层11。液体燃料采用甲醇燃料的情况下,在阳极催化剂层11发生下述(1)式所示的甲醇的内部改性反应。还有,甲醇燃料采用纯甲醇的情况下,使阴极催化剂层14中生成的水和电解质膜17中的水与甲醇反应而发生(1)式的内部改性反应。或者,藉由不需要水的其他反应机理使其发生内部改性反应。CH30H+H20 — C02+6H++6e-…(1)该反应中生成的电子(e_)经由集电体18导至外部,作为所谓的电来驱动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后,经由集电体18导至阴极16。⑴式的内部改性反应中生成的质子(H+)经由电解质膜17导至阴极16。作为氧化剂的空气被供给至阴极16。到达阴极16的电子(e_) 和质子(H+)在阴极催化剂层14与空气中的氧按照下述的(2)式发生反应,伴随该反应而生成水。6e>6H++ (3/2) O2 — 3H20... (2)上述的燃料电池1的发电反应中,为了增大发电产生的电力,重要的是使催化反应顺利地进行,并且均勻地向膜电极接合体2的电极整体供给燃料,使电极整体更有效地用于发电。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膜电极接合体2具有在单一的电解质膜17的一面17A上空开间隔配置的多个阳极13和在电解质膜17的另一面17B上与各阳极13空开间隔配置的多个阴极16。这些阳极13与阴极16的各个组合分别夹持电解质17而构成单电池单元C。在这里,各单电池单元C在同一平面上沿与其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空开间隔排列配置。还有,膜电极接合体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该例子,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这里所示的例子中,膜电极接合体2具有配置于单一的电解质膜17的一面17A上的4个阳极131 134和配置于电解质膜17的另一面17B上的4个阴极161 164。阳极131与阴极161分别相向地配置,构成1组单电池单元C。同样地,阳极132与阴极162 分别相向地配置,阳极133与阴极163分别相向地配置,阳极134与阴极164分别相向地配置,4组单电池单元C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如图2 和图3所示的具有多个单电池单元C的膜电极接合体2中,各单电池单元 C通过集电体18串联电连接。如图4所示,集电体18具有阳极集电部18A、阴极集电部18C、连接阳极集电体18A 与阴极集电部18C的连接部18J等。阳极集电部18A和阴极集电部18C的面积基本相同。 连接部18J位于这些阳极集电体18A与阴极集电部18C之间。这样的集电体18沿连接部 18J的图中的位置B的弯折线一折为二而夹持膜电极接合体2。构成集电体18的绝缘性的基膜BF具有膜电极接合体2的外形尺寸的约2倍的面积,向与膜电极接合体2中的单电池单元C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基膜BF当然具有电绝缘性,理想的是由对于所用的燃料(例如甲醇)或发电反应所生成的副产物(例如甲酸)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基膜BF由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酰胺·酰亚胺(PAI)等的树脂膜形成。阳极集电部18A的电极体DA在基膜BF上分别对应于各阳极13设置,具备与膜电极接合体2所含的阳极13相同的数量。此外,阴极集电部18C的电极体DC在基膜BF上分别对应于各阴极16设置,具备与膜电极接合体2所含的阴极16相同的数量。这些电极体 DA和DC形成于基膜BF的同一面上。图4所示的例子中,阳极集电部18A具有4个电极体DAl DA4。此外,阴极集电部18C具有4个电极体DCl DC4。阳极集电部18A中,电极体DAl对应于阳极131配置,同样地,电极体DA2对应于阳极132配置,电极体DA3对应于阳极133配置,电极体DA4对应于阳极134配置。阴极集电部18C中,电极体DCl对应于阴极161配置,同样地,电极体DC2对应于阴极162配置,电极体DC3对应于阴极163配置,电极体DC4对应于阴极164配置。这样的阳极集电部18A和阴极集电部18C具有贯通基膜BF的多个贯通孔H。阳极集电部18A中,可将自燃料供给机构3供给的燃料通过贯通孔H供给至阳极催化剂层11。 此外,阴极集电部18C中,可通过贯通孔H向阴极催化剂层14供给氧和水蒸气,并且可通过贯通孔H将二氧化碳和过剩的水蒸气等气体排出至外部。集电体18具备与阳极集电部18A连接的阳极端子18TA和与阴极集电部18C连接的阴极端子18TC。这些阳极端子18TA和阴极端子18TC分别起到将集电而得的电子取出至外部的输出端子的作用。阳极端子18TA具有与电极体DAl连接的导电体TA。在这里,导电体TA与电极体 DAl通过同一材料形成为一体。阴极端子18TC具有与电极体DC4连接的导电体TC。电极体DC4配置在与电极体DAl距离最远的位置。在这里,导电体TC与电极体DA4通过同一材料形成为一体。未与阳极端子18TA和阴极端子18TC连接的阳极集电部18A和阴极集电部18C的电极体之间分别通过连接部18J的导电体J电连接。图4所示的例子中,电极体DA2与电极体DCl通过导电体Jl连接,同样地,电极体DA3与电极体DC2通过导电体J2连接,电极体DA4与电极体DC3通过导电体J3连接。当然,导电体J也与电极体DA和DC —起形成于基膜BF的同一面上。即,各导电体J与各自连接的电极体DA和电极体DC通过同一材料形成为一体。这些电极体DA、电极体DC、导电体J、导电体TA和导电体TC通过例如由铜、金、镍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多孔质层(例如筛网)或箔体、薄膜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这样的集电体18具备至少被覆连接部18J中的导电体J的绝缘性保护膜40。图 4所示的例子中,保护膜40在连接部18J以被覆各导电体Jl J3和基膜BF的方式配置。 这样的连接部18J在如上所述通过集电体18夹持膜电极接合体2时一折为二。这时,与图4中以B表示的弯折线交叉的各导电体J承受较大的负荷,但通过以保护膜40被覆,可防止各导电体J的断线。此外,由于通过保护膜40防止了各导电体J的露出,因此可确保对于所用的燃料(例如甲醇)或发电反应所生成的副产物(例如甲酸)的耐腐蚀性。此外,集电体18具备被覆阳极端子18TA和阴极端子18TC的至少一方的导电体TA 和TC的绝缘性保护膜40。图4所示的例子中,保护膜40在阳极端子18TA以被覆与阳极密封材料19A交叉的导电体TA和基膜BF的方式配置。这样的阳极端子18TA在以通过集电体18夹持膜电极接合体2的状态保持在燃料供给机构3与盖板21之间时通过阳极密封材料19A被局部地加压。此外,保护膜40在阴极端子18TC以被覆与阴极密封材料19C交叉的导电体TC和基膜BF的方式配置。这样的阴极端子18TC在以通过集电体18夹持膜电极接合体2的状态保持在燃料供给机构3与盖板21之间时通过阴极密封材料19C被局部地加压。这时,各导电体TA和TC承受较大的负荷,但通过以保护膜40被覆,可防止各导电体TA和TC的断线。此外,由于通过保护膜40防止了各导电体TA和TC的露出,因此可确保对于所用的燃料(例如甲醇)或发电反应所生成的副产物(例如甲酸)的耐腐蚀性。还有,对于连接部18J中的导电体J,各电极体DA与弯折线B之间的各导电体J也与阳极密封材料19A交叉而被局部地加压,但因以保护膜40被覆而得到保护。同样地,各电极体DC与弯折线B之间的各导电体J也与阴极密封材料19C交叉而被局部地加压,但因以保护膜40被覆而得到保护。阳极端子18TA中,向与阳极密封材料19A交叉的位置的外侧延伸的前端部的导电体TA从保护膜40露出。同样地,阴极端子18TC中,向与阴极密封材料19C交叉的位置的外侧延伸的前端部的导电体TC从保护膜40露出。藉此,阳极端子18TA和阴极端子18TC 可与外部电连接。上述的保护膜40当然具有电绝缘性,理想的是由对于所用的燃料(例如甲醇)或发电反应所生成的副产物(例如甲酸)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保护膜40由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酰胺 酰亚胺(PAI) 等的树脂膜形成。图5中示出连接部18J的结构例。即,导电体J具有配置于基膜BF上的第一导电层51和被覆第一导电层51的与保护膜40的端部重叠的第二导电层52。在这里,第二导电层52层叠于保护膜40的周缘上。 阳极集电部18A的电极体DA和阴极集电部18C的电极体DC分别具有自导电体J延伸的第一导电层51和被覆该第一导电层51且自导电体J延伸的第二导电层52。第一导电层51例如由铜箔形成。第二导电层52由碳树脂(日语力一# >樹脂) 等对燃料具耐腐蚀性且有导电性的树脂形成。另外,第二导电层52理想的是还具有对于发电反应所生成的副产物(例如甲酸)的耐腐蚀性。由此,可防止第一导电层51从保护膜40 的端部露出,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层51的耐腐蚀性。 图6中示出连接部18J的另一结构例。还有,对于与图5所示的例子相同的结构, 标注同一参照符号并略去说明。图6所示的例子中,具有被覆第一导电层51的与保护膜40的端部重叠的第二导电层52,但保护膜40层叠于第二导电层52的端部上,这一点与上述例子不同。该例子中, 也可防止第一导电层51从保护膜40的端部露出,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层51的耐腐蚀性。图7中示出连接部18J的另一结构例。即,导电体J具有配置于基膜BF上的第一导电层51、被覆第一导电层51的第二导电层52、被覆第二导电层52的与保护膜40的端部重叠的第三导电层53。在这里,第三导电层53层叠于保护膜40的周缘上。阳极集电部18A的电极体DA和阴极集电部18C的电极体DC分别具有自导电体J延伸的第一导电层51、被覆该第一导电层51且自导电体J延伸的第二导电层52、层叠于该第二导电层52上且自导电体J延伸的第三导电层53。第二导电层52和第三导电层53由碳树脂等对燃料具耐腐蚀性且有导电性的树脂形成。还有,第二导电层52和第三导电层53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另外,第二导电层52 和第三导电层53理想的是还具有对于发电反应所生成的副产物(例如甲酸)的耐腐蚀性。 该例子中,也可防止第一导电层51从保护膜40的端部露出,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层51 的耐腐蚀性。图8中示出连接部18J的另一结构例。还有,对于与图7所示的例子相同的结构, 标注同一参照符号并略去说明。图8所示的例子中,具有被覆第二导电层52的与保护膜40的端部重叠的第三导电层53,但保护膜40层叠于第三导电层53的端部上,这一点与上述例子不同。该例子中, 也可防止第一导电层51从保护膜40的端部露出,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层51的耐腐蚀性。对于图5 图8所示的例子作为连接部18J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用作阳极端子18TA或阴极端子18TC的结构例。
《实施例》作为实施例1,制备了在基膜BF上形成有如图5所示的结构的连接部18J的集电体18。连接部18J的导电体J实质上仅为第一导电层51,在第一导电层51上配置保护膜 40,并在保护膜40的周缘配置第二导电层52。作为实施例2,制备了在基膜BF上形成有如图7所示的结构的连接部18J的集电体18。连接部18J的导电体J实质上为将第一导电层51和第二导电层52层叠而得的双层结构,在第二导电层52上配置保护膜40,并在保护膜40的周缘配置第三导电层53。作 为比较例,基膜BF上的连接部18J的导电体J为将第一导电层51和第二导电层52层叠而得的双层结构,未配置保护膜。实施例1、实施例2和比较例中,第一导电层51均由铜箔形成,第二导电层52均有碳树脂形成。对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保护膜由聚酰亚胺(PI)形成。此外,对于实施例 2,第三导电层53由碳树脂形成。对于这3种集电体18,首先进行了弯折试验。该弯折试验中,作为夹具,准备形成有狭缝的玻璃环氧树脂基板。如图9所示,使集电体18通过狭缝SL,在连接部18J—折为二而使其夹住玻璃环氧树脂基板SUB,将它们用一对玻璃基板SUBl和SUB2夹持,使Ikg的重物沿图中的箭头方向滚过一侧的玻璃基板 SUB2上方。该试验在不同的玻璃环氧树脂基板SUB的板厚的条件下进行。作为准备的玻璃环氧树脂基板SUB,分别准备板厚为2. Omm的基板(弯折的连接部18J的曲率半径R为 1. Omm)、板厚为1. 2mm的基板(弯折的连接部18J的曲率半径R为0. 6mm)、板厚为0. 4mm的基板(弯折的连接部18J的曲率半径R为0. 2mm),对这些基板进行试验的同时,还在未隔有玻璃环氧树脂基板的情况(弯折的连接部18J的曲率半径R为Omm)下进行试验。还有,对于弯折集电体18的条件,分别在以下的2个条件下进行试验:A)以基膜 BF朝向内侧、导电体J朝向外侧的方式弯折;B)以基膜BF朝向外侧、导电体J朝向内侧的方式弯折。试验结果如图10所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不论曲率半径R是多少,也不论是何种弯折的条件,导电体J均未发生开裂。与之相对,比较例中,连接部18J的曲率半径 R低于Imm的情况下,导电体J进行了 1次试验就发生开裂。由此确认,如果采用实施例1 和实施例2,则可防止沿弯折线的断线的发生。接着,对于上述的3种(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集电体18,进行了耐酸性试验。该耐酸性试验中,制备2000ppm的甲酸和1. 5mol/l的甲醇的混合溶液,将3种集电体18均整个浸入,静置于60°C的恒温槽中。浸渍2周(336小时)后取出,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装置(ICP-MS)分析铜的溶出量。比较例和实施例1中,铜的溶出量均在5ppm以下。实施例2中,铜的溶出量在 0. Ippm以下。由此确认,铜的溶出量在各例子中均为极少量。可确认特别是如果采用实施例2,则可比实施例1更大幅度地减少铜的溶出量,获得更高的耐腐蚀性。如上所述,如果采用该实施方式,则能够提供可防止集电体的断线并确保耐蚀性的燃料电池。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在使用各种液体燃料的情况下均发挥效果,液体燃料的种类和浓度不受限定。但是,使燃料朝面方向分散的同时供给的燃料供给部31在燃料浓度高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因此,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在使用浓度在80重量%以上的甲醇作为液体燃料时特别可以发挥其性能和效果。因此,实施方式适合于使用甲醇浓度在80 重量%以上的甲醇水溶液或纯甲醇作为液体燃料的燃料电池1。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对将本发明用于半被动型的燃料电池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用于内部气化型的纯被动型的燃料电池。
还有,本发明可用于采用液体燃料的各种燃料电池。此外,燃料电池的具体结构和燃料的供给状态等也无特别限定,可将本发明用于供给至MEA的燃料全部为液体燃料的蒸气、全部为液体燃料或者一部分以液体状态供给的液体燃料的蒸气等各种形态。在实施阶段可于不超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改变构成元素并具体化。另外,可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多种构成元素或者从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 构成元素中除去若干个构成元素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扩张或变更,该扩张、变更后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夹持有电解质膜的结构的膜电极接合体以及集电体,所述集电体具有包含与所述阳极接触的电极体的阳极集电部、包含与所述阴极接触的电极体的阴极集电部、包含连接所述阳极集电部与所述阴极集电部的导电体的连接部、至少被覆所述连接部中的导电体的绝缘性保护膜。
2.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夹持有电解质膜的结构的膜电极接合体以及集电体,所述集电体具有包含与所述阳极接触的电极体的阳极集电部、包含与所述阴极接触的电极体的阴极集电部、包含与所述阳极集电部连接的导电体的阳极端子、包含与所述阴极集电部连接的导电体的阴极端子、被覆所述阳极端子及所述阴极端子中的至少一方的导电体的绝缘性保护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包围所述阳极和所述阳极集电部且与所述阳极端子交叉的框状的阳极密封材料,所述阳极端子中延伸至与所述阳极密封材料交叉的位置的外侧的前端部的所述导电体从所述保护膜露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包围所述阴极和所述阴极集电部且与所述阴极端子交叉的框状的阴极密封材料,所述阴极端子中延伸至与所述阴极密封材料交叉的位置的外侧的前端部的所述导电体从所述保护膜露出。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具有第一导电层和被覆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与所述保护膜的端部重叠的第二导电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由导电性树脂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具有第一导电层、被覆第一导电层的第二导电层、被覆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与所述保护膜的端部重叠的第三导电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由对于燃料具有耐腐蚀性的导电性树脂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集电部和所述阴极集电部的所述导电体分别具有第一导电层和被覆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二导电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集电部和所述阴极集电部的所述导电体分别还具有层叠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三导电层。
全文摘要
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阳极(13)和阴极(16)之间夹持有电解质膜(17)的结构的膜电极接合体(2)以及集电体(18),所述集电体(18)具有包含与阳极接触的电极体(DA)的阳极集电部(18A)、包含与阴极接触的电极体(DC)的阴极集电部(18C)、包含连接阳极集电部与阴极集电部的导电体(J)的连接部(18J)、至少被覆连接部中的导电体的绝缘性保护膜(40)。
文档编号H01M8/02GK102272996SQ20108000433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0日
发明者山崎博司, 岩村直树, 根岸信保 申请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