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7488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同轴连接器,特别是涉及ー种具有电路切換功能的同轴连接器。背景技木2004年9月22日公告的公告号为2643509的中国专利、2006年6月21日公告的公告号为1260859的中国专利、2008年12月3日公告的公告号为201160179的中国专利、及2010年8月11日公告的公告号为201549734的中国专利均掲示了ー种具有电路切换功能的同轴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自前向后插接并可安装于外部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腔的金属套筒、部分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固定端子、与固定端子电性连通并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可动导体、及部分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开关端子,金属套筒设有围设形成收容腔的筒壁,收容腔贯通金属套筒的前后两侧,可动导体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前后运动,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后侧,于第一位置时可动导体与开关端子接触连接,于第二 位置时可动导体与开关端子分离断开,所述筒壁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贯穿设有开ロ,所述开关端子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出开ロ,所述固定端子向后延伸出收容腔的后端。由于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沿着相垂直的方向延伸出金属套筒,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在水平面上构成“丁”字型,使得同轴连接器必须沉板式安装于外部基板,増加了安装成本且较为不便。因此,有必要提出ー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安装成本的同轴连接器。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ー种同轴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自前向后插接并可安装于外部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腔的金属套筒、部分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固定端子、与固定端子电性连通并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可动导体、及部分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开关端子,金属套筒设有围设形成收容腔的筒壁,收容腔贯通金属套筒的前后两侧,可动导体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前后运动,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后侧,于第一位置时可动导体与开关端子接触连接,于第二位置时可动导体与开关端子分离断开,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均自收容腔向下穿过筒壁以便向下安装于外部基板。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均自收容腔向下穿过筒壁,避免了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出现构成“丁”字型的状況,无需采用沉板式安装方式,利于降低安装成本。下面将结合图示对本设计详细描述。

图I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铆压部尚未被铆压于第二绝缘体上)。图3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另一角度的分解图(铆压部尚未被铆压于第二绝缘体上)。图5是当开关端子与可动导体处于接触连接状态下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铆压部尚未被铆压于第二绝缘体上)。
图6是当开关端子与可动导体处于分离断开状态下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铆压部尚未被铆压于第二绝缘体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同轴连接器100金属套筒2收容腔20筒壁21缺ロ22肋条23安装脚24铆压部25可动导体3对接端30第一凸缘31第一凸柱32弹性复位元件4开关端子5安装端50、60固定端51固定端子6固定部61第二凸缘62第二凸柱63第一绝缘体7第一半槽70配合部71第二绝缘体8导槽80第二半槽81配合槽82凸块83收容空间9具体实施方式请參阅图I至图6所示,ー种符合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100,其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自前向后插接并可安装于外部基板(未图示),所述同轴连接器100包括设有收容腔20的金属套筒2、部分配置于收容腔20内的固定端子6、与固定端子6电性连通并配置于收容腔20内的可动导体3、部分配置于收容腔20内的开关端子5、弹性复位元件4、第一绝缘体7及位于第一绝缘体7后侧的第二绝缘体8。同轴连接器100具有电路切換功能,可动导体3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前后运动,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后侧,于第一位置时可动导体3与开关端子5接触连接,于第二位置时可动导体3与开关端子5分离断开。请參阅图2至图5所示,所述金属套筒2为一体式的,金属套筒2设有围设形成所述收容腔20的筒壁21、自金属套筒2的后端向前延伸的缺ロ 22、位于缺ロ 22的相对两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条23、若干竖直向下延伸以供安装于外部基板的安装脚24、铆压于第 ニ绝缘体8以使第二绝缘体8固持于金属套筒2内的铆压部25。所述收容腔20贯通金属套筒2的前后两侧,收容腔20的前端形成供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端ロ,收容腔20的后端形成供第一、第二绝缘体7、8装入的安装ロ。开关端子5与固定端子6均自收容腔20向下穿过筒壁21以便向下安装于外部基板,如此,使同轴连接器100无需采用沉板式安装于外部基板,同时使同轴连接器100于外部基板的安装区域较小。所述缺ロ 22是压铸成型的。所述缺ロ 22自收容腔20向下贯穿筒壁21,所述开关端子5与固定端子6均通过所述缺ロ22穿过筒壁21,当然也可有其他情況,如可在筒壁21上再设ー开ロ以供开关端子5穿过,固定端子6仍通过缺ロ 22穿过筒壁21。于本实施方式中,铆压部25设于收容腔20后端的相对两侧。请參阅图3至图5所示,可动导体3位于固定端子6的前侧,可动导体3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端30、位于对接端30后侧的第一凸缘31及自第一凸缘31向后延伸的第一凸柱32。对接端30突出于第一绝缘体7的前端外側。第一凸缘31的前侧可与开关端子5处于接触连接或分离断开两种状态。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的前端套设于第一凸柱32并抵接第一凸缘31的后侧。请參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配置于收容腔20内并使可动导体3复位,弹性复位元件4被抵压于可动导体3与固定端子6之间,弾性复位元件4的前端套设于可动导体3的后端,弹性复位元件4的后端套设于固定端子6的前端;于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元件4为金属弹簧,当然其也可为其他形式,如弾性导电圈等;所述可动导体3与固定端子6通过弹性复位元件4电性连通;且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元件4可以是绝缘的,如可将可动导体3后端设计成桶状从而可动地套接于固定端子6,可动导体3与固定端子6接触连接,并使弹性复位元件4收容于可动导体3的桶状后端内并被抵压于可动导体3与固定端子6之间。请參阅图5所示,开关端子5设有竖直向下延伸以供安装于外部基板的安装端50及固定于第一绝缘体7内的固定端51,安装端50位于第一绝缘体7的下端外側。请參阅图I至图5所示,固定端子6设有竖直向下延伸以供安装于外部基板的安装端60、固定于第二绝缘体8内的固定部61、第二凸缘62及自第二凸缘62向前延伸的第ニ凸柱63。弹性复位元件4的后端套设于第二凸柱63并抵接第二凸缘62的前侧。所述开关端子5的安装端50位于固定端子6的安装端60的前侧,在任意的水平方向上,开关端子5的安装端50与固定端子6的安装端60皆不超出金属套筒2的所述若干安装脚24围设形成的范围内,如此,开关端子5与固定端子6安装于外部基板的区域被限定在所述若干安装脚24围设形成的范围内,使开关端子5与固定端子6的设置未增大同轴连接器100在外部基板上的安装面积。固定部61呈圆柱体。请參阅图3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7、8均自金属套筒2的后端向前装入并固定于收容腔20与缺ロ 22内,所述第一绝缘体7与第二绝缘体8组接在一起形成收容空间9,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收容于收容空间9,固定端子6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9,所述开关端子5与可动导体3两者接触连接时相接触的部位位于收容空间9内,所述开关端子5固持于第一绝缘体7并向上延伸入收容空间9。所述第一绝缘体7与第二绝缘体8共同作用以固持固定端子6。所述第一、第二凸缘31、62及第一、第二凸柱32、63皆收容于收容空间9。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7、8两者的相对两侧皆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槽80,所述肋条23收容于第一、第二绝缘体7、8的导槽80,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7、8两者皆通过导槽80沿着所述肋条23自后向前装入金属套筒2。第一、第二绝缘体7、8的导槽80形成于第一、第二绝缘体7、8两者的侧面与底面相交处。所述第一绝缘体7设有自收容空间9向 下贯通至第一绝缘体7外侧的第一半槽70,所述第二绝缘体8设有自收容空间9向下贯通至第二绝缘体8外侧的第二半槽81,第二半槽81位于第一半槽70的后侧,第一半槽70与第二半槽81前后夹持所述固定端子6。第一绝缘体7向后延伸设有配合部71,第二绝缘体8向后凹设有收容配合部71的配合槽82,第一半槽70设于配合部71的后端,第二半槽81自配合槽82的后部继续向后凹而形成,配合槽82也自收容空间9向下贯通至第二绝缘体8外側。第一半槽70与第二半槽81皆呈弧形以便夹持呈圆柱体的固定部61。所述第二绝缘体8的后端设有向后凸出的凸块83,铆压部25铆压于凸块83上。于本实施方式中凸块83对称设于第二绝缘体8后端的相对两侧。当对接连接器未与同轴连接器100配接时,可动导体3与开关端子5接触连接,当对接连接器与同轴连接器100配接时,可动导体3被向后推离开关端子5从而与开关端子5断开,当对接连接器与同轴连接器100分离后,可动导体3在弹性复位元件4向前抵推作用下复位从而与开关端子5恢复接触连接。
权利要求
1.ー种同轴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自前向后插接并可安装于外部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腔的金属套筒、部分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固定端子、与固定端子电性连通并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可动导体、及部分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开关端子,金属套筒设有围设形成收容腔的筒壁,收容腔贯通金属套筒的前后两侧,可动导体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前后运动,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后侧,于第一位置时可动导体与开关端子接触连接,于第二位置时可动导体与开关端子分离断开,其特征在干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均自收容腔向下穿过筒壁以便向下安装于外部基板。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均设有竖直向下延伸以供安装于外部基板的安装端,开关端子安装端位于固定端子的安装端前侧,金属套筒还设有若干竖直向下延伸以供安装于外部基板的安装脚,在任意的水平方向上,开关端子的安装端与固定端子的安装端皆不超出所述若干安装脚围设形成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金属套筒还设有自金属套筒的后端向前延伸的缺ロ,所述缺ロ自收容腔向下贯穿筒壁,所述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均通过所述缺ロ穿过筒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连接器还设有第一绝缘体及位于第一绝缘体后侧的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均自金属套筒的后端向前装入并固定于收容腔与缺口内,所述第一绝缘体与第二绝缘体组接在一起形成收容空间,所述固定端子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所述开关端子与可动导体两者接触连接时相接触的部位位于收容空间内,所述开关端子固持于第一绝缘体并向上延伸入收容空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套筒还设有铆压于第二绝缘体以使第二绝缘体固持于金属套筒内的铆压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后端设有向后凸出的凸块,铆压部铆压于凸块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连接器还设有被抵压于可动导体与固定端子之间的弹性复位元件,所述弹性复位元件收容于收容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导体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端、位于对接端后侧的第一凸缘及自第一凸缘向后延伸的第一凸柱,第一凸缘的前侧可与开关端子处于接触连接或分离断开两种状态,所述固定端子包括第二凸缘及自第二凸缘向前延伸的第二凸柱,所述第一、第二凸缘及第一、第二凸柱皆收容于收容空间,所述弹性复位元件的前端套设于第一凸柱并抵接第一凸缘的后侧,弾性复位元件的后端套设于第二凸柱并抵接第二凸缘的前侧。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套筒还设有位于缺ロ的相对两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条,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两者的相对两侧皆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槽,所述肋条收容于第一、第二绝缘体的导槽,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两者皆通过导槽沿着所述肋条自后向前装入金属套筒。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设有自收容空间向下贯通至第一绝缘体外侧的第一半槽,所述第二绝缘体设有自收容空间向下贯通至第二绝缘体外侧的第二半槽,第二半槽位于第一半槽的后侧,第一半槽与第二半槽前后夹持所述固定端子。
全文摘要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腔的金属套筒、部分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固定端子、与固定端子电性连通并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可动导体、及部分配置于收容腔内的开关端子,金属套筒设有围设形成收容腔的筒壁,收容腔贯通金属套筒的前后两侧,于第一位置时可动导体与开关端子接触连接,于第二位置时可动导体与开关端子分离断开,开关端子与固定端子均自收容腔向下穿过筒壁以便向下安装于外部基板,本同轴连接器无需采用沉板式安装方式,利于降低安装成本。
文档编号H01R13/71GK102694314SQ20111007095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3日
发明者张彦军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