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967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用以供相匹配的对接电连接器插接,以传输电源或电子信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现有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Ia及多个导电端子30a, 其中绝缘本体Ia包含一前壳体IOa及一后壳体20a。前壳体IOa设有多个端子通道11a, 后壳体20a设有多个固定孔21a。导电端子30a在对应于端子通道Ila及固定孔21a的部位分别设有第一干涉部31a及第二干涉部32a。上述的电连接器组装时,先将导电端子30a组装于前壳体IOa的端子通道11a,且以第一干涉部31a干涉于端子通道Ila的内壁,使导电端子30a固定于前壳体10a。之后, 后壳体20a以固定孔21a套设于导电端子30a的尾部,且以第二干涉部3 干涉于固定孔 21a的内壁,使后壳体20a固持于导电端子30a的尾部,从而完成电连接器的组装程序。然而,当现有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30a数量较多时,后壳体20a与导电端子30a的第二干涉部3 之间需要极大的力量才能形成干涉,故难以将后壳体20a组装于导电端子 30a,而不利于组装程序的进行。因此,本创作人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的结构设计以便于组装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包含一前壳体及一组装于该前壳体的后壳体,该前壳体设有多个端子通道,该后壳体设有多个定位孔;以及多个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含一固定部、一由该固定部的一端部延伸的接触部及至少一连接于该固定部的焊接部,该固定部及该接触部容纳于该端子通道内,该固定部的至少一侧设有一干涉部,该干涉部干涉于该端子通道的内壁,该至少一焊接部通过该定位孔而伸出于该后壳体外;其中该后壳体组装于该前壳体,该前壳体设有至少一第一卡扣部,该后壳体在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一卡扣部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二卡扣部,该至少一第二卡扣部卡扣于该至少一第一卡扣部。其中,第一卡扣部形成突缘状,并自该前壳体的外侧面朝外侧突出,该第二卡扣部形成突缘状,并自该后壳体的内侧面朝内侧突出。其中,该后壳体的前端形成有呈L形的至少一固持脚,该前壳体在对应于所述至少一固持脚的位置形成有呈L形的至少一固持槽,所述至少一固持脚嵌合于该至少一固持槽。其中,上述至少一固持脚设有一第三卡扣部,该前壳体在对应于该第三卡扣部的位置设有一第四卡扣部,该第四卡扣部卡扣于该第三卡扣部。其中,该第四卡扣部邻接于该至少一固持槽。[0012]其中,所述每一导电端子还包含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由该固定部的另一端部朝下延伸并容纳于该定位孔,所述至少一焊接部由该延伸部延伸形成。其中,该后壳体具有一底壁,该定位孔贯穿该底壁,该后壳体在该定位孔的边缘处分别设有自该底壁朝上延伸并相向设置的前肋板及后肋板,该前、后肋板分别抵接于该延伸部的前、后侧。其中,该前肋板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固定部的下表面。其中,该电连接器为符合未来总线规格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包含前壳体及后壳体,前壳体及后壳体分别设有可相互卡扣的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使后壳体不需要利用与导电端子产生干涉的方式而可以直接组装于前壳体,故在组装电连接器时较为方便, 且有利于电连接器的大量生产。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是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后壳体的另一角度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组合图,其中导电端子未显不。[0026]图9是沿图7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7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7的11-11线的剖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a绝缘本体IOa前壳体Ila端子通道20a后壳体21a固定孔30a导电端子31a第一干涉部
4[0041]32a第二干涉部[0042]100电连接器[0043]1绝缘本体[0044]10前壳体[0045]101外侧面[0046]11端子通道[0047]12第一"^扣部[0048]13固持槽[0049]14第四卡扣部[0050]20后壳体[0051]201内侧面[0052]21底壁[0053]22定位孔[0054]23第二卡扣部[0055]24固持脚[0056]25第三卡扣部[0057]26前肋板[0058]27后肋板[0059]30导电端子[0060]31固定部[0061]311干涉部[0062]32接触部[0063]33延伸部[0064]34焊接部[0065]341鱼眼孔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图4至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用以供相匹配的对接电连接器(图未示)插接,以传输电源或电子信号。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及多个导电端子30。电连接器100的规格未有限定,在附图中是以一种符合未来总线(Futurebus) 规格的电连接器为例进行说明。绝缘本体1包含一前壳体10及一后壳体20,其中该后壳体20可与前壳体10组装固定。该前壳体10设有多个贯穿的端子通道11。该后壳体20设有多个定位孔22。该后壳体20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一底壁21,该定位孔22形成于底壁21上并贯穿该底壁21,且定位孔22的数量与所述多个导电端子30的数量相对应。此外,请配合参阅图9所示,该前壳体10的两侧近后端处各设有一第一卡扣部12, 该后壳体20在对应于上述两第一卡扣部12的位置设有两第二卡扣部23,以利于前壳体10 与后壳体20的组装。第一卡扣部12形成突缘状,自前壳体10的外侧面101向外突出。第二卡扣部23形成突缘状,并自后壳体20的内侧面201向内突出,第一卡扣部12与第二卡扣部23的前端形成勾状而可以相互卡合。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前壳体10与后壳体20分别设有两个第一卡扣部12与第二卡扣部23,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第一卡扣部12及第二卡扣部23的数量也可皆仅设置有一个,并位在前壳体10与后壳体20相对应的一侧。每一导电端子30大致呈L形,其包含一固定部31、一接触部32、一延伸部33及至少一焊接部34。固定部31呈平板状,且固定部31的至少一侧凸设有一干涉部311。接触部32由该固定部31的一端部(此处为前端部)朝前延伸形成。延伸部33由该固定部31 的另一端部(此处为后端部)朝下延伸形成,换言之,该延伸部33与该固定部31呈垂直。 焊接部34由该延伸部33的下端朝下延伸形成,即焊接部34经由延伸部33连接于固定部 31,且焊接部34具有一鱼眼孔341。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导电端子30具有三个焊接部 34,但焊接部34的数量未有限定,也可仅设有一个。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完成组装时,请配合参阅图11所示,所述多个导电端子30的固定部31及接触部32朝前容纳于前壳体10的端子通道11内,且导电端子30的干涉部311干涉于端子通道11的内壁,从而使导电端子30组装固定于前壳体10。之后,该后壳体20自该前壳体10的下方朝上组装于该前壳体10后端,使所述多个导电端子30的延伸部33容纳于所述多个定位孔22。焊接部34通过该定位孔22而伸出于该后壳体20外。而且后壳体20的第二卡扣部23卡扣于前壳体10的第一卡扣部12,从而使该后壳体20组装固定于前壳体10而不会沿着上下方向脱离。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导电端子30通过定位孔22可与后壳体20保持定位,故延伸部33的两侧皆无需形成类似该干涉部311的构造。如此,在组装后壳体20时,由于导电端子30不需要与后壳体20形成干涉,可较为便利且不会遭受到来自导电端子30的阻力。另外,请再参阅图4、图5及图6所示,该后壳体20的前端可进一步地形成有两个呈L形的固持脚M,该前壳体10在对应于所述两固持脚M的位置形成两个呈L形的固持槽13,固持槽13延伸至贯穿前壳体10的下表面。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前壳体10与后壳体 20上分别形成两个固持槽13与两个固持脚M,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固持脚M及固持槽13的数量也可皆仅设置有一个。另外,固持脚M及固持槽13的形状也不限于L形, T形也可以。请配合参阅图7及图10所示,该固持脚M设有一第三卡扣部25,该前壳体10在对应于该第三卡扣部25的位置设有一第四卡扣部14,该第四卡扣部14卡扣于该第三卡扣部25,以进一步地固持住前壳体10与后壳体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卡扣部25是从固持脚 24的侧面凸出的突缘,第四卡扣部14为邻接于固持槽13的平面。请配合参阅图8所示,当后壳体20与前壳体10组装时,所述两固持脚M嵌合于所述两固持槽13,以此可同时使得后壳体20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产生限位的功效,从而更进一步地使前壳体10与后壳体20之间的固持力量提升。另外,通过上述的第一卡扣部 12与第二卡扣部23的卡合以及第三卡扣部25与第四卡扣部14的卡合,可以使后壳体20 在上下方向也产生限位的效果。此外,由于后壳体20的固持脚M与前壳体10的固持槽13相互嵌合,当电连接器 100与对接电连接器插接时,即使对接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力量较大,后壳体20也不会被朝后顶出,且导电端子30也不会连同后壳体20 —并被顶出,造成电连接器100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相同的组件仍与第一实施例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该后壳体20在该定位孔22的前、后边缘处分别设有自该底壁21朝上延伸的前肋板26及后肋板27,使前肋板沈与后肋板27相向设置,当导电端子30插入定位孔22时, 前肋板26与后肋板27分别抵接于导电端子30的延伸部33的前侧与后侧而夹持导电端子 30,以提供导电端子30—固持力量。因此,当电连接器100组装于一电路板(图未示)时, 可避免导电端子30受到反向的作用力而导致挫曲(buckle)与歪斜的情况。[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的第三实施例,其中相同之组件仍与第二实施例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该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之差异处在于后壳体20的前肋板沈及后肋板27分别进一步地朝上延伸,使前肋板沈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固定部31的下表面。以此,可直接提供导电端子30的固定部31 —向上的支撑力量,以增加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组装时的稳定度,且避免绝缘本体1产生破裂的情况。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绝缘本体包含前壳体及后壳体,前壳体及后壳体分别设有可相互卡扣的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使后壳体不需要利用与导电端子产生干涉的方式而可以直接组装于前壳体,故在组装电连接器时较为方便,且有利于电连接器的大量生产。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包含一前壳体及一组装于该前壳体的后壳体,该前壳体设有多个端子通道,该后壳体设有多个定位孔;以及多个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含一固定部、一由该固定部的一端部延伸的接触部及至少一连接于该固定部的焊接部,该固定部及该接触部容纳于该端子通道内,该固定部的至少一侧设有一干涉部,该干涉部干涉于该端子通道的内壁,所述至少一焊接部通过该定位孔而伸出于该后壳体外;其中该后壳体组装于该前壳体,该前壳体设有至少一第一卡扣部,该后壳体在对应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扣部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二卡扣部,该至少一第二卡扣部卡扣于该至少一第一卡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扣部形成突缘状,并自该前壳体的外侧面朝外侧突出,该第二卡扣部形成突缘状,并自该后壳体的内侧面朝内侧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后壳体的前端形成有呈L形的至少一固持脚,该前壳体在对应于所述至少一固持脚的位置形成有呈L形的至少一固持槽,所述至少一固持脚嵌合于该至少一固持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固持脚设有一第三卡扣部, 该前壳体在对应于该第三卡扣部的位置设有一第四卡扣部,该第四卡扣部卡扣于该第三卡扣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四卡扣部邻接于该至少一固持槽。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导电端子还包含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由该固定部的另一端部朝下延伸并容纳于该定位孔,所述至少一焊接部由该延伸部延伸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后壳体具有一底壁,该定位孔贯穿该底壁,该后壳体在该定位孔的边缘处分别设有自该底壁朝上延伸并相向设置的前肋板及后肋板,该前、后肋板分别抵接于该延伸部的前、后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前肋板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固定部的下表面。
9.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为符合未来总线规格的电连接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为符合未来总线规格的电连接器。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含前壳体及组装于前壳体的后壳体,前壳体设有多个端子通道,后壳体设有多个定位孔。每一导电端子包含一固定部、一接触部及至少一焊接部,固定部及接触部容纳于端子通道内,固定部的至少一侧设有一干涉部,干涉部干涉于端子通道的内壁,所述至少一焊接部通过定位孔而伸出于后壳体外。其中前壳体设有第一卡扣部,该后壳体在对应于第一卡扣部的位置设有第二卡扣部,第二卡扣部卡扣于第一卡扣部;以此,具有较佳的结构设计以便于组装。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2058953SQ201120152478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1日
发明者黄圣翔 申请人: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