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703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片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车辆用导航装置等的电子设备中,为了应对装置、零件的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对连接器也要求小型化以及高密度化。因此,提出有下述ー种片式连接器,该片式连接器在绝缘薄膜基板上形成有多个导体图案,将这些导体图案的端部与其它基板等相连接(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以及专利文献2)。图17是以往的片式连接器的立体图。在图中,附图标记811是作为阳连接器的基体的阳侧基体,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891的正面上。在上述阳侧基体811的正面上,以规定的间隔排成一列地配设有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凸起(bump)851。另外,在上述凸起851的列的两侧,配设有圆柱状的定位凸台821。另外,各个上述凸起851与形成在第一电路基板891的正面上的各个电路的导电轨迹892电连接。另外,附图标记911是作为阴连接器的基体的阴侧基体,安装在第二电路基板991的正面上。在上述阴侧基体911上,以规定的间隔排成一列地配设有贯穿该阴侧基体911的正面和背面的凸起收纳孔922。而且,在上述凸起收纳孔922的列的两侧,配设有引导孔921。另外,在上述第二电路基板991中的凸起收纳孔922的周围,形成有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阴侧电极图案951。该各个阴侧电极图案951与形成在第二电路基板991的正面上的电路的各个导电轨迹992电连接。另外,通过使上述阳侧基体811的正面和阴侧基体911的正面相面对,将凸起851以及定位凸台821分别插入到对应的凸起收纳孔922以及引导孔921中,从而将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相连接。于是,各凸起851的周缘与对应的凸起收纳孔922的阴侧电极图案951相接触而导通。由此,第一电路基板891的各个导电轨迹892与第二电路基板991的相对应的导电轨迹992导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13416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7010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片式连接器中,由于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嵌合状态没有被锁定,因此,存在即使受到非常小的外力、振动等的情况下也会导致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嵌合状态被解除的情況。原本,也考虑通过安装另外制作的锁定机构来锁定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锁定机构体积较大,因此,结果导致片式连接器的体积变大。而且,需要用于使锁定机构工作的动作,导致在将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嵌合时需要精力和时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片式连接器的问题而提供如下一种片式连接器,该片式连接器通过将第一连接器的顶端处的板状的连接部收容在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凹部内且使第一连接器滑动,从而能够将连接部的耳部的端部与第二连接器的框体的宽幅部的端部锁定,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容易地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锁定,且容易制造,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小型且可靠性较高。为此,在本实用新型的片式连接器中,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具有平板状的线缆部和连接在该线缆部的顶端上的平板状的连接部,在该连接部的一面上配设有第一端子;第二连接器,其具有平板状的框体和被该框体划定出周围的连接凹部,在该连接凹部的底部配设有第二端子,该第二连接器与上述第一连接器嵌合,上述第一连接器具有中间凹部,该中间凹部形成在上述线缆部和连接部的交界部分处的宽度方向两侧;上述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两端具有比上述中间凹部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耳部;上述连接凹部具有配设在宽度方向两端的耳收容凹部;上述框体具有位于各耳收容凹部的一端的宽幅部;使配设有上述 接部收容在上述连接凹部内,并且使上述中间凹部和上述宽幅部卡合,使上述连接部滑动而使上述耳部的端部和上述宽幅部的端部卡合,从而将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锁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片式连接器中,上述耳部的端部具有第一嵌合台阶部,上述宽幅部的端部具有第二嵌合台阶部,使上述第一嵌合台阶部和上述第二嵌合台阶部啮合,从而将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锁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片式连接器中,上述耳部具有卡定凹部,上述耳收容凹部具有卡定凸部,当上述耳部的端部和上述宽幅部的端部卡合时,上述卡定凸部与上述卡定凹部卡定,上述连接部成为不能滑动的状态。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片式连接器中,上述耳部具有自上述连接部的配设有第一端子的面突出的插入凸部,上述耳收容凹部具有插入凹部,使上述连接部在上述插入凸部进入到上述插入凹部内的状态下滑动。采用本实用新型,片式连接器通过将第一连接器的顶端处的板状的连接部收容在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凹部内且使第一连接器滑动,从而能够将连接部的耳部的端部与第二连接器的框体的宽幅部的端部锁定。由此,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容易地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锁定。而且,容易制造,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小型且可靠性较高。

图I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2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阳嵌合锁定部的放大图,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四面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侧视图。[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阳端子的放大主视图,是图4 (b)中的B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a)是图4(b)中的C-C向视剖视图,(b)是阳端子的放大侧视图,是(a)中的D部放大图。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图8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三面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加强层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其中,(a) (d)是第一变形例 第四变形例。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エ序的图,其中,(a) (C)是表示各エ序的图。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エ序结束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エ序结束了的状态的三面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侧剖视图,是(b)中的E-E向视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エ序结束了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图15(c)中的F部放大图。图17是以往的片式连接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I阳连接器11连接部lla、53b 顶端部12线缆部I3中间凹部13a、21a 侧缘15、115基底薄膜16加强层17、117覆盖薄膜21 耳部22阳嵌合锁定部23阳侧台阶部23a、l23a台阶部端面23b、l23b 台阶差面51、151导体图案51a、151a 宽幅图案[0052]51b、151b 窄幅图案52、152图案分离空间53突出端子53a基端部53c侧表面部53d极小点56插入凸部56a卡定凹部101阴连接器111 框体Illa 横框部Illb 纵框部113、116c 宽幅部114连接凹部114a 底部115a、117a 端子对应开 ロ115b、117b 凹部对应开 ロIl6框加强层116a第一框加强层116b第二框加强层121耳收容凹部122阴嵌合锁定部123阴侧台阶部153受容端子153a 基部 153al上侧基部153a2下侧基部153b自由端部153c 接触部153d 腕部153dl上侧腕部153d2下侧腕部154端子收容开ロ154a 内侧开ロ154b 外侧开ロ156插入凹部156a卡定凸部158a宽幅后方引线部158b窄幅后方引线部[0091]158c前方引线部811阳侧基体821定位凸台851 凸起891第一电路基板892、992 导电轨迹911阴侧基体
921引导孔922凸起收纳孔951阴侧电极图案991第二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I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2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阳嵌合锁定部的放大图,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四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阳端子的放大主视图,是图4(b)中的B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另外,在图4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侧视图,在图6中,其中(a)是图4(b)中的C-C向视剖视图,(b)是阳端子的放大侧视图,是(a)中的D部放大图。在图中,附图标记I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片式连接器中的一连接器即作为第一连接器的阳连接器,与后述的对方连接器即作为第二连接器的阴连接器101电连接。另外,上述阳连接器I具有平板状的线缆部12和一体地形成在该线缆部12的顶端上的平板状的连接部11。另外,在上述线缆部12和连接部11的交界部分中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作为用于与阴连接部101卡合的凹部的中间凹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阳连接器I、阴连接器101以及其它构件中包含的各部的结构以及动作而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表达是相对性的表达而不是绝对性的表达,在阳连接器I、阴连接器101以及其它构件中包含的各部为图中所示的姿态的情况下是适合的,但是在阳连接器I、阴连接器101以及其它构件中包含的各部的姿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根据姿态的变化进行变更地解释。另外,上述阳连接器I例如为以下尺寸的构件,即,连接部11的宽度方向(将图I中的左上和右下连结起来的方向)的尺寸为约IOmm 15mm,连接部11的前后方向(将图I中的左下和右上连结起来的方向)的尺寸为约3_ 5mm,连接部1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为约03mm O. 5mm,中间凹部1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为约2mm 4mm,其尺寸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上述线缆部12可以是被称为柔性电路基板(FPC :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扁平电缆(FFC flexible Flat Cable)等的平板状的可挠性线缆,只要是平板状的,则可以是线缆,也可以是基板,任何种类均可。另外,上述线缆部12具有作为阳基板部的基底薄膜15和作为阳导体的导体图案51,该基底薄膜15为板状的第一基板部,其为具有细长的带状的形状的绝缘性的薄板构件,该导体图案51作为并列配设在该基底薄膜15的一面(图7中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导电线发挥功能。而且,在该导体图案51的另一面(图7中的上表面)上,配设有作为阳被覆部的覆盖薄膜17,该覆盖薄膜17为板状的第一覆盖板部,其为具有细长的帯状的形状的绝缘性的薄板构件。也就是说,线缆部12是具有从下往上依次层叠基底薄膜15、导体图案51以及覆盖薄膜17而成的层构造的平板状的构件。上述基底薄膜15以及覆盖薄膜17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则可以是任意材质。另外,上述导体图案51例如是由以下方式形成的,S卩,对预先粘贴在基底薄膜15的一面上的厚度为几μ m 几十μ m的铜箔实施蚀刻加工等而形成图案,从而形成上述导体图案51。图中所示的例表示将阳连接器I使用在用于向电源连接的情況,导体图案51由互 相平行地排列地配设的ー对宽幅图案51a以及ー对窄幅图案51b构成,相邻接的导体图案51被图案分离空间52分离。例如,宽幅图案51a作为地线使用,窄幅图案51b作为电源线使用。另外,上述导体图案51的个数、间距以及排列的方式能够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变更。例如,若在将阳连接器I使用在用干与信号线相连接的情况下,各导体图案51形成为宽度更窄的线状体,且以规定的间距、例如O. Imm的间距互相平行地排列多个线状体地配设。上述线缆部12通常为长条的帯状的构件,在图中,为了方便表示,表示了线缆部12的后方(图I中的右上方)的部分被切除了的状态。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线缆部12的后方连接其它平板状的线缆。另外,上述连接部11也具有基底薄膜15以及配设在该基底薄膜15的一面上的导体图案51。该导体图案51从上述线缆部12连续地形成,在连接部11内終止。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导体图案51延伸至连接部11的顶端部11a,在该顶端部Ila处终止,但导体图案51也可以在连接部11内的中间终止。而且,在上述基底薄膜15的另一面(图7中的下表面)上配设有板状的作为加强板部的加强层16,该加强层16为平坦的薄板构件。该加强层16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但是其材质也可以是树脂,也可以是包含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的复合材质,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材质。也就是说,连接部11是具有从下往上依次层叠加强层16、基底薄膜15以及导体图案51而成的层构造的平板状的构件。另外,在上述连接部11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相对于中间凹部13延伸到比中间凹部13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耳部21。该耳部21是作为用干与阴连接器101卡合的凸部发挥功能的部分,其后端部是作为嵌合锁定部的阳嵌合锁定部22。另外,该阳嵌合锁定部22与后述的阴连接器101的阴嵌合锁定部122卡合而锁定,以维持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状态。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连接部11的宽度尺寸与线缆部12的宽度尺寸相等,但连接部11的宽度尺寸没有必要必需等于线缆部12的宽度尺寸,可以大于线缆部12的宽度尺寸,也可以小于线缆部12的宽度尺寸。另外,上述耳部21是在阳连接器I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帯状的壁厚部,具有自连接部11的正面向上方突出的插入凸部56。该插入凸部56的侧缘形成为与耳部21的侧缘21a—致,在靠近插入凸部56的后端的部分,即阳嵌合锁定部22的附近部分具有以凹入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的卡定凹部56a。该卡定凹部56a与后述的阴连接器101的卡定凸部156a卡定,并防止阳嵌合锁定部22和阴嵌合锁定部12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另外,在图中的所示的例中,插入凸部56在导体图案51的正面上与该导体图案51一体地形成,但是插入凸部56并不需要一定是与导体图案51 —体地形成的构件,也可以是与导体图案51独立的构件。如图2 图4所示,上述阳嵌合锁定部22具有形成在背面的作为第一嵌合台阶部的阳侧台阶部23。该阳侧台阶部23是以自连接部11的背面、更具体而言是加强层16的背面凹入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该阳侧台阶部23包含台阶部端面23a和台阶差面23b,该阶部端面23a与该连接部11的背面大致正交,且在与连接部1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该台阶差面23b与连接部11的背面平行地延伸。另外,上述阳侧台阶部23中的连接部1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交界被中间凹部13的侧缘13a划定。在上述连接部11中暴露出导体图案51的正面,在该导体图案51的正面上配设有 多个第一端子即作为阳端子的突出端子53。在图中所示的例中,该突出端子53以格子状排列,且以形成一对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列的方式排列。具体而言,在宽幅图案51a中,在各列中包含三个突出端子53,在窄幅图案51b中,在各列中包含ー个突出端子53且前列和后列中的突出端子53位于在阳连接器I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也就是说,以形成将在阳连接器I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作为格子线的平面状的格子的方式进行排列。另外,突出端子53的排列方式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例,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上述各个突出端子53是导体图案51的正面朝向上方突出的构件,例如采用利用光刻法技术的蚀刻等方法与导体图案51—体地形成。另外,上述突出端子53的高度、即上表面的位置在图6(b)所示的例中与插入凸部56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但突出端子53的上表面的位置并不需要一定与插入凸部56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可以高于插入凸部56的上表面的位置,也可以低于插入凸部56的上表面的位置。而且,上述突出端子53的上表面以及横截面的形状期望为如图4(a)所明确表示的那样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向的尺寸、且后方(图4(a)中的上方)较尖的棒球的本垒那样的五边形或者六边形,但是并不是必需限定为图中所示的例,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可以任意进行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形状为如图5所示那样的形成为凹面。具体而言,在突出端子53中,作为连接在导体图案51的正面的部分的基端部53a的宽度尺寸为作为上端部的顶端部53b的宽度尺寸以上,基端部53a和顶端部53b之间的侧表面部53c形成为比基端部53a以及顶端部53b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入的那样的形状的平滑且流畅的面,且在该面的途中包含宽度尺寸最小的极小点53d。換言之,突出端子53的宽度尺寸在其基端部53a处最大,随着朝向上方去慢慢变小,在极小点53d处成为最小,随着进一歩朝向上方去慢慢变大,在顶端部53b处成为与基端部53a相同或小于基端部53a的尺寸。另外,上述侧表面部53c的形状期望为缓和地连续的曲面,但是也可以是多个斜面连续而成的弯曲面。而且,从阳连接器I的侧方看到的情况下的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形状也如图6(b)所示那样形成为相同的凹面。即,基端部53a的宽度尺寸为顶端部53b的宽度尺寸以上,且侧表面部53c形成为比基端部53a以及顶端部53b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入那样的形状的面,且在侧表面部53c途中包含宽度尺寸最小的极小点53d。換言之,突出端子53的宽度尺寸在基端部53a处最大,随着朝向上方去慢慢变小,在极小点53d处成为最小,随着进一歩朝向上方去慢慢变大,在顶端部53b处成为与基端部53a相同或小于基端部53a的尺寸。当突出端子53与阴连接器101所具有的第二端子即后述的作为对方端子的受容端子153卡合时,在该受容端子153的后述的ー对接触部153c的作用下侧表面部53c成为被从两侧弹性夹持的状态。另外,如后所述,受容端子153为薄壁的构件,接触部153c的厚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高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因此,在接受外力或接受振动的情况下,接触部153c有可能沿着侧表面部53c在突出端子53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但是,由于侧表面部53c为平滑的凹面且包含极小点53d,因此,接触部153c的弹性按压在侧表面部53c的位置始终收敛于极小点53d,且当接触部153c自该极小点53d 离开吋,弾性按压カ会变大,因此,接触部153c不会自侧表面部53c离开。也就是说,由于侧表面部53c为凹面,因此,即使受到外力或受到振动,也能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之间的接触,因此,不会发生突出端子53和受容端子153之间的的瞬断。接下来,对阴连接器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三面图;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加强层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另外,在图9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在图12中,(a) ⑷是第一变形例 第四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中,阴连接器101是作为片式连接器的另ー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其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该阴连接器101与作为上述第一连接器的阳连接器I电连接,且安装在未图示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电路基板等基板的正面上。在该情况下,上述阴连接器101为平板状,以其背面与基板的正面相面对的方式安装在基板上并与基板的导电轨迹电连接。而且,上述阴连接器101具有表面形状为大致日文“コ”字形的平板状的框体111。该框体111具有在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将图8中的左下和右上连结起来的方向)上延伸的横框部Illa以及自该横框部Illa的两端向前方(图8中的左下方)延伸的纵框部111b。另外,在该纵框部Illb的前端形成有用于与阳连接器I的中间凹部13卡合的宽幅部 113。另外,利用上述框体111划定周围的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的扁平的凹部是用于收容阳连接器I的连接部11的连接凹部114。该连接凹部114的底部114a是具有从下往上依次层叠基底薄膜115、导体图案151以及覆盖薄膜117而成的层构造的平板状的构件。另夕卜,上述框体111与连接凹部114相比为厚壁的平板状的构件。另外,上述阴连接器101例如为大致以下尺寸的平板状的构件,即,框体1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约IImm 16mm,框体111的前后方向(将图8中的左下和右上连结起来的方向)的尺寸为约5mm 7mm,框体11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为约O. 3mm O. 5mm,其尺寸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上述导体图案151是多个作为导电线发挥功能的作为第二导体的阴导体,例如是由以下方式形成的,即,对厚度为几ym 几十μ m的具有弹性的铜箔实施蚀刻加工等而形成图案,从而形成上述导体图案151。图中所示的例表示将阴连接器101使用在用于向电源连接的情況,导体图案151由互相平行地排列地配设的ー对宽幅图案151a以及ー对窄幅图案151b构成,相邻接的导体图案151被图案分离空间152分离。例如,宽幅图案151a作为地线使用,窄幅图案151b作为电源线使用。另外,上述导体图案151的个数、间距以及排列的方式能够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变更。例如,若在将阴连接器101使用在用干与信号线相连接的情况下,各导体图案151形成为宽度更窄的线状体,且以规定的间距、例如O. Imm左右的间距互相平行地排列多个线状体地配设。在图中,附图标记158a以及附图标记158b是宽幅后方引线部以及窄幅后方引线部,它们以自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与宽幅图案151a以及窄幅图案151b 一体地形成,且该宽幅后方引线部158a以及窄幅后方引线部158b利用锡焊连接等连接在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焊盘上。而且,附图标记158c是前方引线部,其 以自框体111的宽幅部113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与宽幅图案15Ia —体地形成,且该前方弓I线部158c利用锡焊连接等连接在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焊盘上。另外,在统ー说明上述宽幅后方引线部158a、窄幅后方引线部158b以及前方引线部158c的情况下,作为引线部158进行说明。通过将该引线部158与连接焊盘相连接,将阴连接器101固定在基板上,并使导体图案151与基板的相对应的导电轨迹导通。在上述导体图案151中的与连接凹部114的底部114a相对应的部分上配设有多个第二端子即作为阴端子的受容端子153。该受容端子153是与阳连接器I的突出端子53嵌合而导通的构件,因此其排列与上述突出端子53的排列相同。另外,在突出端子53的排列的方式改变的情况下,受容端子153的排列的方式也改变为适合于突出端子53的排列的方式。而且,导体图案151也是与阳连接器I的导体图案51导通的构件,因此其排列也与阳连接器I的导体图案51的排列相同,在阳连接器I的导体图案51的排列的方式改变的情况下,导体图案151的排列的方式也改变为适合于导体图案51的排列的方式。上述各个受容端子153是收容于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导体图案151的大致矩形的端子收容开ロ 154内的构件,例如,是通过采用利用光刻技术的蚀刻等方法等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来形成的。典型性的为,通过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残存的图案为受容端子153,除去该受容端子153周围的材料的部分为端子收容开ロ 154。从而,受容端子153的厚度尺寸与导体图案151的厚度尺寸相等。另外,各受容端子153的平面形状为左右対称的形状。另外,各受容端子153包括连接于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周缘的基部153a ;连接于该基部153a的一对腕部153d ;连接于各腕部153d的顶端的ー对接触部153c ;连接于各接触部153c的顶端的ー对自由端部153b。另外,左右的腕部153d、接触部153c以及自由端部153b为互相面对的左右対称的构件。上述腕部153d是作为弹簧发挥功能的悬臂状的构件,上述自由端部153b以及接触部153c利用腕部153d的弹性向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弹性地变位。而且,上述端子收容开ロ 154包括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ロ 154a以及受容端子153的外侧的外侧开ロ 154b。上述内侧开ロ 154a为当受容端子153与阳连接器I的突出端子53嵌合时供该突出端子53进入而收容该该突出端子53的部分,上述外侧开ロ154b是容许上述腕部153d、上述自由端部153b以及接触部153c的变位的部分。另外,在上述内侧开ロ 154a中,相面对的腕部153d之间的部分具有较大的面积,典型性的为,其宽度尺寸大于突出端子53的顶端部53b的宽度尺寸,而且,其上下方向的尺寸也大于突出端子53的顶端部53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内侧开ロ 154a内。另ー方面,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之间的部分为宽度较窄的空间,典型性的为,其宽度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极小点53d处的宽度尺寸。因此,当收容于内侧开ロ 154a内的突出端子53在接触部153c之间相对性地移动时,接触部153c与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相抵接而被按压使接触部153c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接触部153c利用腕部153d的弹カ而成为按压在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上的状态。也就是说,ー对接触部153c从两侧弹性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另外,内侧开ロ 15a的形状为接近接触部153c之间的部分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形状。即,相面对的腕部153d的侧端缘中的靠近接触部153c的部分具有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接触部153c之间的部分。 在上述导体图案151的宽度方向两端附近部分形成有作为用于收容阳连接器I的插入凸部56的大致矩形的开ロ插入凹部156。该各个插入凹部156是与上述端子收容开ロ154同样地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导体图案151的开ロ,例如通过采用利用光刻法技术的蚀刻等的方法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来形成。另外,上述插入凹部156的前端附近部分的外侧缘上形成有卡定凸部156a。该卡定凸部156a是形成在作为弹簧发挥功能的悬臂状的构件的顶端上的凸部,该卡定凸部156a利用上述悬臂状的构件的弹性而在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位。另外,上述卡定凸部156a与形成在阳连接器I的插入凸部56的侧缘的卡定凹部56a相卡定,防止阳嵌合锁定部22和阴嵌合锁定部12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上述基底薄膜115是作为绝缘性的薄板构件的第二基板部的阴基板部,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则可以是任意材质。另外,在上述基底薄膜115上,在与形成在导体图案151上的受容端子153以及插入凹部156相对应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基底薄膜115的端子对应开ロ 115a以及凹部对应开ロ 115b。另外,当上述受容端子153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ー对列、且以在前列和后列中的受容端子153位于在阴连接器10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的方式排列时,上述各个端子对应开ロ 115a以与前列和后列中的ー对受容端子153相对应的方式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形状。另外,上述覆盖薄膜117是作为绝缘性的薄板构件的第二被覆板部的阴被覆部,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则可以是任意材质。另外,在上述覆盖薄膜117上,在与形成在导体图案151上的受容端子153以及插入凸部156相对应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覆盖薄膜117的端子对应开ロ 117a以及凹部对应开ロ 117b。另外,上述各个端子对应开ロ 117a以与前列和后列中的ー对受容端子153相对应的方式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形状。另外,层叠上述基底薄膜115、导体图案151以及覆盖薄膜117而形成的连接凹部114的底部114a具有配设在宽度方向两端的耳收容凹部121。该耳收容凹部121与基底薄膜115的凹部对应开ロ 115b、导体图案151的插入凹部156以及覆盖薄膜117的凹部对应开ロ 117b相对应,且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底部114a的开ロ。另外,端子收容开ロ 154与基底薄膜115的端子对应开ロ 115a以及覆盖薄膜117的端子对应开ロ 117a相对应,且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底部114a的开ロ。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在与左右的宽幅部113之间相对应的部分不存在导体图案151以及覆盖薄膜117,仅存在基底薄膜115。而且,在上述覆盖薄膜117之上层叠有框加强层116。该框加强层116是具有大致日文“コ”字形的平面形状的薄板构件,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材质,可以是导电性的材质,也 可以是绝缘性的材质。另外,上述框加强层116可以是如图10所示的那样地为将第一框加强层116a和第二框加强层116b层叠而构成的构件,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那样的形成为一体的単一的构件。另外,在图10所示那样为将第一框加强层116a和第二框加强层116b层叠而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第一框加强层116a的材质为不锈钢等金属、使第二框加强层116b的材质为聚酰亚胺等的树脂那样地组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材质。上述框加强层116是构成框体111的最上层的构件,其平面形状与框体111的平面形状相同。另外,如图11所示,框加强层116具有与框体111的宽幅部113相对应的宽幅部116c,该宽幅部116c的后端部作为嵌合锁定部即阴嵌合锁定部122发挥功能。上述宽幅部113位于耳收容凹部121的后端,因此,上述阴嵌合锁定部122成为耳收容凹部121的后端部,与阳连接器I的阳嵌合锁定部22相卡合而进行锁定,以维持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状态。上述阴嵌合锁定部122具有形成于背面的作为第二嵌合台阶部的阴侧台阶部123。该阴侧台阶部123是以自框加强层116的背面凹入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且包含台阶部端面123a,其与框加强层116的背面以及阴连接器101的正面大致正交,在与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台阶差面123b,其与框加强层116的背面以及阴连接器101的正面平行地延伸。另外,上述台阶部端面123a与基底薄膜115的凹部对应开ロ 115b、导体图案151的插入凹部156以及覆盖薄膜117的凹部对应开ロ 117b的前端缘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容端子153的平面形状并不一定限定于图8 图10所示那样的例,也可以是图12(a) 图12(d)所示那样的例。另外,图12(a) 图12(d)中的上侧以及下侧与阴连接器101的前侧以及后侧相对应。在图12(a)所示的例中,受容端子153的平面形状为左右对称且上下対称的形状。上述受容端子153包含在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左右两侧缘的各个侧缘上各连接有一对的基部153a,分离为具有左右対称的平面形状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另外,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分别具有连接于上下的各基部153a的腕部153d以及将上下的腕部153d的顶端连接起来的接触部153c,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具有上下対称的平面形状。另外,端子收容开ロ 154包含位于左右的腕部153d之间的上下ー对内侧开ロ 154a以及位于接触部153c的外侧的左右ー对外侧开ロ 154b。另外,左右的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之间的间隔小于腕部153d之间的间隔。另外,内侧开ロ 154a的形状为接近接触部153c之间的部分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那样的形状。即,相面对的腕部153d的侧端缘中的靠近接触部153c的部分具有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到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之间的部分。在图12(a)所示的例中,由于突出端子53能够进入到上下任一内侧开口中,因此,在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进行嵌合吋,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变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而且,由于形成为接触部153c的上下两侧被腕部153d支承的所谓两端支承,因此,用于支承接触部153c的弹カ较大,ー对接触部153c从两侧弹性地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力较大,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之间的接触。在图12(b)所示的例中,受容端子153在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左右两侧缘上分別连接有各ー对的基部153a,分离为具有左右対称的平面形状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另外,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分别具有连接于上下的各基部153a的腕部153d以及将上下的腕部153d的顶端连接起来的接触部153c,但平面形状并不是上下対称的。上侧基部153al位于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上缘附近的位置,下侧基部153a2位于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上下的大致中间位置。另外,接触部153c位于比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上下的中间靠近下方的位置。而且,上侧腕部153dl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或者较大地弯曲的日文“へ”字形,下侧腕部153d2的平面形状为较小地弯曲的J字形或者U字形。而且, 内侧开ロ 154a位于左右的上侧腕部153dl之间。另外,内侧开ロ 154a的形状为接近接触部153c之间的部分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那样的形状。即,相面对的腕部153的侧端缘中的靠近接触部153c的部分具有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到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之间的部分。在图12(b)所示的例中,内侧开ロ 154a的上侧大于下侧,因此,与图12(a)所示的例相比,能够使内侧开ロ 154a较大,当使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较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而且,若使内侧开ロ 154a的大小与图12(a)所示的例相等,能够使端子收容开ロ 154整体的大小较小,能够提高端子收容开ロ 154以及受容端子153的配置密度。而且,上下的腕部153d的长度较长,所谓的弹簧长度较长,因此,接触部153c能够弹性变位的范围变大,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较宽范围内变化,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的接触。在图12(c)以及⑷所示的例中,受容端子153包含在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左右两侧缘分别连接各ー对的基部153a,分离为具有左右対称的平面形状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另外,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分别具有连接于上下的各基部153a的腕部153d以及将上下的腕部153d的顶端连接起来的接触部153c,但其平面形状并非上下对称。上侧基部153al位于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上缘附近,下侧基部153a2位于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下缘附近。另外,接触部153c位于比端子收容开ロ 154的上下的中间靠下方的位置。而且,上侧腕部153dl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或者较大地弯曲的日文“へ”字形,下侧腕部153d2的平面形状为较小地弯曲的S字形或者N字形。另外,内侧开ロ 154a位于左右的上侧腕部153dl之间。在图12(c)以及⑷所示的例中,下侧腕部153d2的长度大于图12(b)所示的例的长度,因此,弹簧长度变得更长,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更宽范围内变化。另外,对于其它点,与图12(b)所示的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接下来,对嵌合上述结构的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エ序的图;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エ序结束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エ序结束了的状态的三面图。其中,在图13中,(a) (c)是表示各エ序的图,在图15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侧剖视图,是(b)中的E-E向视剖视图。在此,阴连接器101是通过利用锡焊连接等将引线部158安装在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正面上的连接焊盘上来表面安装于上述基板上的。另外,阴连接器101以使其背面与上述基板的正面相面对的姿态安装在基板的正面 上。另外,上述基板例如为用于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车辆用导航装置等的电子设备、家庭电气制品等电气设备等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电缆等的平板状的线缆等,可以是任意种类的基板。首先,操作者如图13(a)所示那样地以下述方式调整阳连接器I的姿态,即,使形成有突出端子53的面与阴连接器101的正面相対,即,使阳连接器I的正面与阴连接器101的正面相对,且连接部11的顶端部Ila与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的内侧表面一致,使阳连接器I以上述姿态位于阴连接器101的上方。接着,操作者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対性地下降,即使阳连接器I向嵌合方向移动,如图13(b)所示那样地以使连接部11位于连接凹部114内且宽幅部113位于中间凹部13内的方式使作为阳连接器I的嵌合面的正面和作为阴连接器101的嵌合面的正面抵接或者靠近。在该情况下,使连接部11的顶端部Ila抵接于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的内侧表面或者接近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的内侧表面。由此,连接部11和连接凹部114相卡合,中间凹部13和宽幅部113相卡合。另外,连接部11的左右的耳部21与连接凹部114的左右的耳收容凹部121相卡合,位于耳部21的端部的插入凸部56进入到作为耳收容凹部121的一部分的插入凹部156内。而且,各个突出端子53进入到相对应的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ロ 154a内。另外,连接部11的顶端部Ila自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的内侧表面离开。接着,操作者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向锁定方相対性地滑动。即,在使阳连接器I的正面和阴连接器101的正面相抵接的状态下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向后方(图13(b)中的左下方)相対性地移动。在该情况下,各突出端子53进入到对应的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ロ 154a内,并且在左右的耳部21的插入凸部56进入到左右的耳收容凹部121的插入凹部156内的状态下进行滑动而引导,因此,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的姿态不会变乱。另外,如图13(c)以及图14所示那样,当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嵌合结束吋,阳连接器I中的左右的耳部21的阳嵌合锁定部22与阴连接器101中的左右的宽幅部113的阴嵌合锁定部122卡合。具体而言,阳嵌合锁定部22的阳侧台阶部23成为与阴嵌合锁定部122的阴侧台阶部123的啮合的状态,阳侧台阶部23的台阶部端面23a以及台阶差面23b成为与阳侧台阶部123的台阶部端面123a以及台阶差面123b相面对地抵接或者靠近的状态。由此,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被锁定,維持嵌合状态。另外,插入凹部156的卡定凸部156a与插入凸部56的卡定凹部56a相卡定,因此,连接部11成为不能滑动的状态,能够防止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対性地向反锁定方向滑动。从而,即使受到外力或者受到振动,也不会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対性地向反锁定方向滑动而导致解除锁定,因此,能够维持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状态。另外,由于操作者的手指的力充分大于施加于卡定凸部156a的弹簧力,因此,在操作者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対性地向反锁定方向滑动的情况下,能够解除卡定凸部156a和卡定凸部56a之间的卡定而解除锁定。而且,当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対性地向锁定方向,即向后方滑动时,进入到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ロ 154a内的突出端子53在内侧开ロ 154a内相对于内侧开ロ 154a进行移动,如图16所示那样地进入到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之间。由此,接触部153c与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相抵接而被按压使接触部153c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接触部153c成为利用腕部153d的弹簧カ被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按压的状态。也就是说,ー对接触部153c从两侧弹性地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这样,接触部153c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也有利于维持嵌合状态。另外,受容端子153为薄壁的构件,图16所示,接触部153c的厚度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高度尺寸,因此,即使由于各部的尺寸误差(公差)、形状的变形等而使突出端子53和受容端子153之间在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嵌合方向上发生错位,也能使所有的突出端子53可靠地进入到对应的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ロ 154a内,能够使侧表 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可Φ地接触。另外,内侧开ロ 154a的形状为接近接触部153c之间的部分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形状。而且,在图中所示的例中,突出端子53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后方较尖的形状。因此,当突出端子53向后方移动而进入到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之间时,能够顺畅地进入到接触部153c之间的间隔而通过推压接触部153c使接触部153c之间的间隔扩大。而且,受容端子153为薄壁的构件,图16所示,接触部153c的厚度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高度尺寸,因此,在受到外力或者受到振动的情况下,接触部153c有可能沿侧表面部53c在突出端子53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但是,由于侧表面部53c为凹面且包含极小点53d,因此,弹性地按压在侧表面部53c的接触部153c的位置始终收敛于极小点53d,且当接触部153c自极小点53d离开时弾性按压カ变大,因此,不会使接触部153c自侧表面部53c离开。也就是说,由于侧表面部53c为凹面,因此,即使受到外力或受到振动,也能够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之间的接触,因此,不会在突出端子53和受容端子153之间发生瞬断。另外,对于解除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的动作,只不过是与用于将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嵌合的动作相反的动作,因此,省略说明。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片式连接器包括阳连接器1,其具有平板状的线缆部12和连接在线缆部12的顶端上的平板状的连接部11,在连接部11的一面上配设有突出端子53 ;阴连接器101,其具有平板状的框体111和被框体111划定出周围的连接凹部114,在连接凹部114的底部配设有受容端子153,阴连接器101与阳连接器I嵌合,阳连接器I具有中间凹部13,中间凹部13形成在线缆部12和连接部11的交界部分处的宽度方向两侧;连接部11在宽度方向两端具有比中间凹部13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耳部21 ;连接凹部114具有配设在宽度方向两端的耳收容凹部121 ;框体111具有位于各耳收容凹部121的一端的宽幅部113 ;使配设有突出端子53的面与底部114a相面对,且以使耳部21与耳收容凹部121卡合的方式将连接部11收容在连接凹部114内,并且使中间凹部13和宽幅部113卡合,使连接部11滑动而使耳部21的端部和宽幅部113的端部卡合,从而将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锁定。由此,仅通过使连接部111滑动而使连接部11的两端处的耳部21的端部和框体111的宽幅部113的端部卡合的动作就能够将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锁定,因此,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容易地将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锁定。而且,由于仅通过使连接部11的耳部21和框体111的宽幅部113卡定就能够将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锁定,因此,不需要特别地配设锁定机构等装置,片式连接器的制造变得容易,能够使结构简单,能够降低成本,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耳部21的端部具有阳侧台阶部23,宽幅部113的端部具有阴侧台阶部123,使阳侧台阶部23和阴侧台阶部123啮合,从而将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锁定。由此,可靠地维持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嵌合状态。而且,耳部21具有卡定凹部56a,耳收容凹部121具有卡定凸部156a,当耳部21的端部和宽幅部113的端部卡合时,卡定凸部156a与卡定凹部56a卡定,连接部11成为不能滑动的状态。由此,即使在受到外力或者振动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连接部11向反锁定方向滑动而解除锁定状态,因此能够維持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嵌合状态。而且,通过卡定凸部156a与卡定凹部56a卡定,操作者能够感受到咔咕感而得知嵌合结束,因此,能·够防止所谓的误嵌合。而且,耳部21具有自连接部11的配设有突出端子53的面突出的插入凸部56,耳收容凹部121具有插入凹部156,使连接部11在插入凸部56进入到插入凹部156内的状态下滑动。由此,由于在耳部21的插入凸部56进入到耳收容凹部121的插入凹部156内的状态下滑动而进行引导,因此,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的姿态不会变乱。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主g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并不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外。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片式连接器。
权利要求1.ー种片式连接器,其包括 (a)第一连接器,其具有平板状的线缆部和连接在该线缆部的顶端上的平板状的连接部,在该连接部的一面上配设有第一端子; (b)第二连接器,其具有平板状的框体和被该框体划定出周围的连接凹部,在该连接凹部的底部配设有第二端子,该第二连接器与上述第一连接器嵌合, 其特征在干, (C)上述第一连接器具有中间凹部,该中间凹部形成在上述线缆部和连接部的交界部分处的宽度方向两侧; (d)上述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两端具有比上述中间凹部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耳部; (e)上述连接凹部具有配设在宽度方向两端的耳收容凹部; (f)上述框体具有位于各耳收容凹部的一端的宽幅部; (g)使配设有上述第一端子的面与上述底部相面对,且以使上述耳部与上述耳收容凹部卡合的方式将上述连接部收容在上述连接凹部内,并且使上述中间凹部和上述宽幅部卡合,使上述连接部滑动而使上述耳部的端部和上述宽幅部的端部卡合,从而将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锁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干, 上述耳部的端部具有第一嵌合台阶部,上述宽幅部的端部具有第二嵌合台阶部,使上述第一嵌合台阶部和上述第二嵌合台阶部啮合,从而将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干, 上述耳部具有卡定凹部,上述耳收容凹部具有卡定凸部,当上述耳部的端部和上述宽幅部的端部卡合时,上述卡定凸部与上述卡定凹部卡定,上述连接部成为不能滑动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干, 上述耳部具有自上述连接部的配设有第一端子的面突出的插入凸部,上述耳收容凹部具有插入凹部, 使上述连接部在上述插入凸部进入到上述插入凹部内的状态下滑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片式连接器,其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容易地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锁定,且容易制造,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小型且可靠性较高。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具有平板状的线缆部和连接部;第二连接器,其具有平板状的框体和连接凹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嵌合,第一连接器具有形成在线缆部和连接部的交界部分处的中间凹部;连接部具有耳部;连接凹部具有耳收容凹部;框体具有宽幅部,以使耳部与耳收容凹部卡合的方式使连接部收容在连接凹部内,并且使中间凹部和宽幅部卡合,使连接部滑动而使耳部的端部和宽幅部的端部卡合,从而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锁定。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2474419SQ20112040300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8日
发明者下山巧太, 佐藤嘉延, 嵯峨山辉, 新津俊博, 松坂治, 柴田侑典, 森冈信英, 铃木裕一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