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1261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接口部具备能够位移的接触部的结构体,尤其是涉及保护接触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保护触点的接触部的结构的器件,例如具有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以使接触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保持触点的保持构件和保护接触部的保护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9944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I的连接器中,可能会因外力的方向或大小而导致保护罩与触点一起破损。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体,该结构体基于触点的接触部的配置和对其加强之间的适当的组合,而具有对假想的外力有承受能力的接口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具备多个触点、保持构件、加强构件、施力机构的结构体。所述多个触点分别具有接触部和将所述接触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的弹簧部。所述接触部分别具有两个被加强部。所述保持构件保持所述多个触点。由此,多个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间距方向上排列,且相邻的所述接触部的所述被加强部的侧面彼此在所述间距方向上对置。所述加强构件具有加强部。所述加强构件在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相邻的接触部之间,由此至少局部加强对置的所述被加强部。所述施力机构对所述加强构件朝所述初始位置施力。
发明效果
在结构体和对方侧结构体的未连接状态下,从保持构件突出的接触部的侧部被加强部加强。因此,触点被适当地保护。
另外,由于将各加强部设置在间距方向上相邻的接触部之间,所以相邻的接触部彼此能够共用一个加强部。因此,能够实现结构体的小型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结构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结构体的主视图。
图4是将图1的结构体的接触部及其附近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5是将图2的结构体沿V—V线局部剖开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3的结构体沿V1--VI线表示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结构体所包含的触点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侧观察图1的结构体所包含的接口部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结构体所包含的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与图1的结构体连接的对方侧结构体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结构体的俯视图。
图14是将图13的结构体沿XIV--XIV线局部剖开表示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下侧观察图15的结构体所包含的接口部时的立体图。
图17是将图15的结构体的一部分沿XVII—XVII线剖开表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 图6,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体100具备由金属构成的多个触点 120、由金属构成的多个附加的接触部130、由绝缘材料构成的保持构件140、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构件160、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壳体180。
该结构体100的连接对象物是对方侧结构体500。对方侧结构体500如图10所局部表示的那样,具有多个对方侧接触部520、多个突条部540、及附加的对方侧接触部560。 对方侧接触部520是与触点120连接的部位。对方侧接触部520和突条部540在间距方向 (X方向横方向)上交替排列。由图10可知,突条部540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从对方侧接触部520突出规定量S。附加的对方侧接触部560以能够位移的方式设置。附加的对方侧接触部560是与附加的接触部130连接的部位。附加的对方侧接触部560为了不阻碍对方侧接触部520和触点120的连接,而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与对方侧接触部520错开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为了着眼于对方侧接触部520和突条部540之间的相关情况,将附加的对方侧接触部560用虚线示出。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体100的各触点120具有接触部122、弹簧部126、 被保持部127、被固定部128、及支承部129。接触部122是与对 方侧接触部520接触的部分。弹簧部126对接触部122进行支承。被保持部127从弹簧部126的一端朝下方延伸。 被固定部128设置在被保持部127的下端。支承部129设置在接触部122的前端。
接触部122被折弯成倒V字状。S卩,接触部122具有Λ状(山状)的形状,接触部122的顶部123朝上方突出。接触部122的两侧部构成被加强构件160加强的被加强部 124(在后面进行说明)。S卩,各接触部122具有两个被加强部124。
支承部129以宽度比接触部122的宽度宽的方式构成。即,支承部129具有比接触部122向横向伸出的形状。因此,接触部122和支承部129构成T字状的形状。
弹簧部126利用自身的弹性,将接触部122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被保持部127与弹簧部126等相比而宽度形成得较宽,在其侧部形成有压入保持构件140的压入突起。被固定部128是用于通过钎焊等固定于电路基板320 (参照图9)的部位。
如图1、图2、图5、图8及图9所示,保持构件140将多个触点120在间距方向(X 方向)上排列设置而保持。具体而言,在保持构件140的前端附近设置的保持槽144内,从下侧压入被保持部127,由此将触点120保持于保持构件140。通过该保持,多个接触部122 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排列,另外,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接触部122各自的被加强部124的侧面124'(参照图4)彼此,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对置。进而,由于支承部 129的宽幅方向与间距方向(X方向)一致,所以支承部129具有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比接触部122的宽度大的尺寸。如图8及图9所示,在保持构件140上设有朝向间距方向(X 方向)外侧突出的轴部142。
如图5、图8及图9所示,加强构件160具有两根臂部162和将臂部162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连结的连结部164。加强构件160大致具有-字状形状。臂部162由保持构件140上设置的轴部142枢轴支承。
在连结部164上形成有与触点120的接触部122对应的切口(slit),其结果是,在连结部164的各切口之间形成加强部166。在组装图8所示那样的接口部200时,在保持构件140上安装加强构件160,接着将触点120组合到保持构件140上。在进行该组合时,在连结部164的各切口之间,从下侧插入接触部122。通过该插入,加强部166位于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接触部122之间。
在构成图9所示那样的组装体300时,在搭载了将IC芯片等用树脂铸模而成的封装体340的电路基板320上搭载固定接口部200。通过向该电路基板320上的接口部200 的搭载固定,加强构件160的转动范围被限定在由保持构件140和电路基板320确定的规定的范围内。在此,在确定可转动范围的两个界限位置中,将加强部166的从保持构件140 突出的突出量达到最大的界限位置作为初始位置。即,当加强构件160位于初始位置时,加强部166从保持构件140最为突出。
如图5及图8所示,加强部166的下表面(即,连结部164的下表面)由触点120 的支承部129支承,因此,加强构件160被向初始位置施力。即,触点120还作为将加强构件160朝向初始位置施力的施力机构而发挥功能。
在以使接口部200露出的状态将组装体300 (参照图9)收容在壳体180内时,能够获得图1所示那样的结构体100。由图1可知,接触部122及附加的接触部130的排列与USB3. O的A规格的插头连接器的接口部同样,而与USB插头连接器相比没有设置金属外壳,相应地作为结构体100整体实现小型化。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体100中,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接触部 122各自的被加强部124之间夹装有加强部166。由此,如图4所示,从间距方向(X方向) 观察,加强部166至少局部加强被加强部124。因此,即使在对从保持构件140向上方突出的接触部122施加有朝向间距方向(X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加强部166承受接触部122的被加强部124。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尽量避免触点120的破损。
为了获得加强部166对被加强部124进行加强而带来的防止触点120破损的效果,优选间距方向(X方向)上的加强部166的尺寸为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接触部122之间的距离的 2/3以上。为了尽量减小接触部122和加强部166的间隙而能够可靠地加强,进一步优选间距方向(X方向)上的加强部166的尺寸为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接触部122之间的距离的80%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用触点120的支承部129对加强构件160的加强部166进行支承,所以触点120的接触部122的位移和加强部166的位移相连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会出现仅是加强部166不打算位移而使触点120的接触部122的保护变弱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体100中,考虑对方侧接触部520和突条部540之间的位置关系,以避免在接触部122和对方侧接触部520接触之前突条部540将加强部166 压下的方式设定接触部122和加强部166之间的位置关系。具体而言,当加强构件160位于初始位置时,如图4所示,触点120的接触部122的顶部123比加强部166的最上部168 更向上方突出。此时,顶部123和加强部166的最上部168之间的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距离D比对方侧结构体500的突条部540的突出量(规定量S)大。因此,在接触部122 和对方侧接触部520接触之前,突条部540不会将加强部166与接触部122 —起压下。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体100 (参照图1及图4)中,考虑对方侧结构体500的突条部540的突出量(规定量S),确定了加强部166的最上部168和接触部122的顶部123 之间的距离D,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参照图11,第一变形例的结构体IOOa除了加强部166a的形状以外,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接口部200相同的接口部200a。详细而言,在加强部166a上设有以考虑了突条部 540的突出量(规定量S)的尺寸向下方(-Z方向)凹陷的凹部167。由此,能够减少接触部122的被加强部124的露出量而使接触部122的保护更可靠,并且能够避免阻碍接触部 122和对方侧接触部520的接触的突条部540和加强部166a的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当对方侧结构体500为不具有突条部540的结构时,也可以不设置凹部167,而形成为从间距方向(X方向)观察时由加强部166将接触部122的大致整体遮蔽,以将接触部122完全保护的方式构成加强部166。此时,由于对方侧接触部520 在Z方向上具有厚度,所以接触部122和对方侧接触部520最先接触。
(第二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体(参照图1、图8及图9)具备独立于其他构件的加强构件 160,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参照图12 图14,第二变形例的结构体IOOb中,臂部182 和加强部186作为壳体180b的一部分而构成。
如图12 图14所示,由于第二变形例的臂部182与各加强部186对应设置,所以加强部186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未被连结。另外,由于将臂部182设置在壳体180b上, 所以没有必要将臂部182枢轴支承在保持构件140b上,因此,在保持构件140b上没有设置轴部。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的触点120也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触点120相同的结构, 加强部186的下侧由触点120的前端的支承部129支承(支承状态未图示)。
在该第二变形例的结构体IOOb中,为了形成臂部182,在壳体180b上设置有槽 188,由此,异物等可能会经由槽188而到达壳体180b内部。因此,从收容在壳体180、180b 内的封装体340的保护等观点考虑,相比第二变形例的结构体100b,更优选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体100。
(第三变 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体100 (参照图1、图5及图8)中,使触点120还具有作为将加强构件160向初始位置施力的施力机构的功能,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参照图15 图17,第三变形例的结构体IOOc的接口部200c具备多个触点120c、 附加的接触部130、保持触点120c的保持构件140c、加强构件160c、及由弹性体(弹簧)190 构成的施力机构。由图15可知,具有该接口部200c的组装体以使接口部200c露出的状态收容在壳体180c中。
由图15及图16可知,加强构件160c是将多个加强部166c沿着间距方向(X方向)连结而成的,其下表面被弹性体190顶起,由此,加强构件160c被向初始位置施力。
另一方面,触点120c形成为不具有支承部129 (参照图7)的结构,因此,加强部 166c能够与触点120c的接触部122的位移独立而位移。
若设置成不使加强部166c的位移和触点120c的接触部122的位移连动,则例如即使对方侧结构体500是具有突条部540的结构,也不会出现突条部540和加强部166c的接触阻碍触点120c的接触部122和对方侧接触部520的接触的情况。但是,若因意外的外力等而造成仅是加强部166c位移而接触部122的被加强部124的露出程度过大,则有可能无法实现对触点120c的适当的保护,所以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体100那样,触点120 的接触部122的位移和加强部166的位移连动。
以上,举出具体的例子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均是保持构件和壳体分体形成,但也可以使保持构件和壳体一体形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上述那样的接口部的存储卡及连接器等。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100a、100b、IOOc 结构体
120触点(施力机构)
120c触点
122接触部
123顶部
124被加强部
124'侧面
126弹簧部
127被保持部
128被固定部
129支承部
130附加的接触部
140、140b、140c 保持构件
142轴部
144保持槽
160、160a、160c 加强构件
162臂部
164连结部
166、166a、166c 加强部
167凹部
168最上部
180、180b、180c 壳体
182臂部
186加强部
188槽
190弹性体(施力机构)
200、200a、200b、200c 接口部 300 组装体
320电路基板
340封装体
500对方侧 结构体
520对方侧接触部
540突条部
560附加的对方侧接触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结构体,其中,所述结构体具备多个触点,它们分别具有接触部和将所述接触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的弹簧部,且所述接触部分别具有两个被加强部;保持构件,其以使多个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间距方向上排列且使相邻的所述接触部的所述被加强部的侧面彼此在所述间距方向上对置的方式保持所述多个触占.加强构件,其具有加强部,且在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相邻的接触部之间,由此至少局部加强对置的所述被加强部;和施力机构,其对所述加强构件朝所述初始位置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其中,所述加强构件具有多个所述加强部,多个所述加强部中的两个所述加强部配置在位于所述间距方向的两端部的各个所述接触部的所述间距方向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结构体,其中,所述加强构件具有支承所述加强部的连结部和臂部,所述臂部由所述保持构件支承成能够转动,由此所述加强部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结构体,其中,所述结构体还具备收容所述保持构件的壳体,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在与所述上下方向及所述间距方向两者正交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部,所述加强部由所述臂部支承成能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体,其中,所述弹簧部以使所述接触部从所述保持构件突出的方式对所述接触部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体,其中,所述间距方向上的所述加强部的尺寸在相邻的所述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的2/3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体,其中,在所述触点上还形成有从所述接触部延伸且支承所述加强部的支承部,所述触点利用所述支承部对所述加强部的支承和所述弹簧部的弹性还作为所述施力机构来发挥功能,所述加强部的位移和所述接触部的位移连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体,其中,所述支承部在所述间距方向上具有比所述接触部大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体,其中,所述施力机构由与所述触点分体的弹性体构成,所述加强部的位移独立于所述接触部的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体,其中,该结构体是与具有多个对方侧接触部和多个突条部的对方侧结构体连接的结构,所述对方侧接触部和所述突条部在所述间距方向上交替排列,所述突条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从所述对方侧接触部突出规定量, 所述接触部的顶部和所述加强部的最上部之间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规定量。
全文摘要
结构体(100)的接口部(200)具备多个触点(120),所述多个触点(120)分别具有接触部(122)和将接触部(122)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的弹簧部(126)。触点(120)的接触部(122)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排列,在间距方向(X方向)上的接触部(122)之间夹装有加强部(166)。根据该结构,接触部(122)的侧部得到加强。因此,即使在沿间距方向(X方向)的力施加给接触部(122)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触点(120)的破损。
文档编号H01R13/44GK103038951SQ20118003721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野见山亨, 中村惠介, 小寺真史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