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1598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有包括导体本体和连接部分的导电路径的线束。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设置有:电机,其被用作动力源;逆变器,其产生驱动电机所需的三相交流电;以及线束,其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逆变器。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线束包括:线束本体,其含有多根高压电线;电机侧连接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线束本·体的一端处并且装接到电机的连接部分;以及逆变器侧连接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线束本体的另一端处并且装接到逆变器的连接部分。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线束中,由于电机和逆变器被独立地安装,所以线束本体被形成为比较长。当电机和逆变器被紧密地安装时,自然地,线束本体的长度变短。随着线束本体的长度变短,含有多根高压电线的粗线束的刚度变得更高。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JP-A-2008-2530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当诸如电机和逆变器的装置被紧密地安装,并且电连接电机和逆变器的线束的刚度变得非常高时,如果安装位置等发生偏移,或尺寸公差大,则存在利用线束的电连接可能变得困难的可能性。鉴于上述的情形,完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设置线束使得与安装等相关的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可以被充分地吸收。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发明的上述问题利用任意下列配置来解决。(I) 一种线束,包括:导电路径,该导电路径包括导体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导体本体的一端处和另一端处的连接部分;以及公差吸收部分,该公差吸收部分设置在所述导体本体中,其中,所述公差吸收部分形成为:允许设置在所述导体本体的所述一端和另一端中的任意一端处的一个连接部分的位置在另一个连接部分被固定的状态下沿X、Y和Z方向移位,并且在移位之后保持所述导电路径的已移位状态。根据配置(I)的线束,其中,所述公差吸收部分形成为山形状、波状形状和扭绞形状中的任意一种形状,并且/或者所述公差吸收部分通过挤压所述导体本体而形成。根据配置(2)的线束,其中,在与所述导体的宽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狭缝,形成在所述公差吸收部分在所述导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根据配置(I)至(3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具有绝缘性和柔韧性的模部设置在包括所述公差吸收部分的所述导体本体的外侧。
根据配置(I)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包括所述导电路径的多个导电路径被对齐,使得所述多个导电路径的所述公差吸收部分被布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包括所述连接部分的安装部分设置在所述多个导电路径的端部处。根据上述配置(I)所述的线束,通过在导电路径中的导体本体中设置公差吸收部分,在例如导电路径的在另一端侧处的连接部分被固定的状态下,可以使一个连接部分的位置沿X、Y和Z方向(在笛卡儿坐标系中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移位。此外,在移位之后,可以利用公差吸收部分保持所述导电路径的移位后的状态。因此,实现了如下效果:在能够充分地吸收与安装等相关的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的同时,能够维持吸收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的状态。根据上述配置(2)的线束,实现了如下效果:关于公差吸收部分的形状,能够提供更优的形式。根据上述配置(3)的线束,实现了如下效果:通过在公差吸收部分中形成狭缝,可以使该线束更容易地移位。因此,也实现了能够提高可操作性的效果。根据上述配置(4)的线束,实现了如下效果:通过在含有公差吸收部分的导体本体的外侧设置模部,不论导体本体的形状为何,都能够简单地实现防水等。此外,实现了如下效果:由于在通过对导体本体进行机加工而设置了公差吸收部分之后以及/或者在公差吸收部分中形成狭缝等之后设置所述模部,所以可以使导电路径的可制造性是优选的。根据上述配置(5)的线束,该线束包括多个导电路径,并且该多个导电路径被对齐,对于具有刚性并且变得难以被弯曲的部分,由于包含设置有公差吸收部分的导电路径,所以例如,在线束的另一端侧处的安装部分被固定的状态下,在一端侧处的安装部分的位置能够沿X、Y和Z方向移位。此外,由于公差吸收部分被布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所以即使该多个导电路径被对齐,移位也变得容易。利用公差吸收部分的功能,能够保持线束在移位之后的移位状态。因此,实现了如下效果:即使线束包括多个导电路径,在能够充分地吸收与安装等相关的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的同时,也能够维持吸收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的状态。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束的布线实例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1)的线束的透视图。图3是图2中所示的线束的底视图。图4是当从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图3的线束的图示。图5是当从箭头B的方向观察时图3的线束的图示。图6是当从箭头C的方向观察时图3的线束的图示。图7是图3的线束的D-D线截面图。图8是形成图3中所示的高压导电路径的导体本体的底视图。图9是当从箭头E的方向观察时图8的导体本体的图示。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2)的线束的底视图。图11是当从箭头F的方向观察时图10的线束的图示。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高压导电路径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高压导电路径的变型的高压导电路径的透视图。图14 Ca)是图12中所示的高压导电路径的变型的高压导电路径的透视图,并且图14(b)是图14 Ca)的侧视图。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3)的线束的底视图。图16是另一实例的导体本体的透视图。图17是另一实例的导体本体的透视图。附图标记清单1:混合动力车辆2:发动机3:电机单元4:逆变器单元5:发动机舱6:线束7,8:屏蔽壳9:固定腿21:线束22:线束本体23:电机侧连接器(安装部分)24:逆变器侧连接器(安装部分)25:高压导电路径(导电路径)26:电磁屏敝构件27:导体本体28,29:连接部分30:模部31:公差吸收部分32:狭缝33:贯通孔34:夹紧固定构件35:端子挤压部分36:固定部分37,39:壳体38,40:橡胶填料51:线束52:线束本体53:高压导电路径(导电路径)54:导体本体55:公差吸收部分61:线束62:线束本体
63:电机侧连接器(安装部分)64:逆变器侧连接器(安装部分)65:高压导电路径(导电路径)66:导体本体67,68:连接部分69:模部70:公差吸收部分81,91:导体本体82,92:公差吸收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束中,导电路径设置有能够充分地吸收与安装等相关的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的公差吸收部分。实施例1接下来,将参考这些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例1的线束可以被布线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中。在下文中,给出并描述了混合动力车辆中的一个实例。甚至在电动车辆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线束的构造、结构以及效果是基本相同的。此外,本发明不仅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而且还适用于一般车辆等。在图1中,参考标记I指示混合动力车辆。混合动力车辆I是通过混合发动机2和电机单元3的两种动力而驱动的车辆,并且来自图中未出的电池(电池组)的电力将经由逆变器单元4被供给至电机单元3。在该实施例中,发动机2、电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安装(支撑)于在前轮等的位置处的发动机舱5中。在该图中未示出的电池被安装(支撑)在存在于发动机舱5后面的车辆室内空间中或具有后轮的车辆后部分中。电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与本实施例1的高压线束21相连接。在该图中未示出的电池和逆变器单元4与高压线束6相连接。线束6从发动机舱5布线成到例如成为地板钣金(floor panel)的地面侧的地板下面。在此给出该实施例中的补充说明,并且电机单元3在构造中包括电机和发电机。逆变器单元4在构造中包括逆变器和转换器。电机单元3被形成为包括屏蔽壳7的电机组件。逆变器单元4也是形成被为包括屏蔽壳8的逆变器组件。在该图中未示出的电池是N1-MH (镍氢)基电池或锂离子基电池,并且被模块化。可以使用诸如电容器的蓄电装置。在该图中未示出的电池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该电池可以用于混合动力车辆I或电动车辆即可。在该实施例中,逆变器单元4被布置并固定在电机单元3的正上方。也就是,逆变器单元4和电机单元3被紧密地安装。因为这样的安装情况,所以线束21短。与逆变器单元4和电机单元3相关,参考标记9指示用于将逆变器单元4布置并固定在电机单元3的上方的固定腿。首先,将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1的线束21的构造和结构。在图2至图7中,线束21包括:线束本体22、设置在该线束本体22的一端处的电机侧连接器23(安装部分)、以及设置在该线束本体22的另一端处的逆变器侧连接器24(安装部分)。电机侧连接器23和逆变器侧连接器24包括线束本体22的一部分。如从下列描述能够获知,线束21具有能够充分地吸收位置偏移和尺寸公差的这样的构造和结构。即使线束21由于高压变粗或变短,大体上,线束21不会变成刚体,但是预期的移位和形状保持是可能的,并且可以充分地吸收位置偏移和尺寸公差。在这些图中的箭头X示出车辆的上下方向。箭头Y示出车辆的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箭头Z示出车辆的前后方向。在该实施例中,电机侧连接器23的中心轴LI与逆变器侧连接器24的中心轴L3不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当以包括在线束本体22的中央的中心轴L2而作为整体观察时,中心轴将变成近似曲柄形状(参考图3)。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方面。例如,中心轴LI至L3,当被观察时,可以在同一直线上。在图7至图9中,线束本体22包括:多个(在此处,三个)高压导电路径25 (导电路径),其在大致同一平面上以预定的间隔被隔开并且被平行定位;以及,电磁屏敝构件26,其共同地覆盖该多个高压导电路径25。高压导电路径25包括导体本体27和被设置成接连在导体本体27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接部分28和29。高压导电路径25进一步包括被设置在导体本体27外侧的模部30。接连在导体本体27的一端的连接部分28被设置为形成电机侧连接器23的一部分的部分。同样地,接连在导体本体27的另一端的连接部分29被设置为形成逆变器侧连接器24的一部分的部分。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通过锻造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而形成。在实施例I中,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形成具有预定的导体宽度和预定的厚度的汇流排形状(带状)。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并不限于汇流排形状。不同于汇流排形状的实例将在稍后描述。汇流排形状的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形成为使得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的整体不成为刚体,并且通过将在稍后描述的公差吸收部分31使得预期的移位和形状保持能够实现。因为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具有通过锻造金属板获得的汇流排形状,所以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成为坚固的。由于上述的中心轴LI至L3 (参考图3)成为近似曲柄形状,所以导体本体27形成为与中心轴LI至L3 —致。公差吸收部分31被设置在对应于导体本体27的上述的中心轴L2的部分处。形成公差吸收部分31以允许预期的移位以及形状保持。在实施例1中的公差吸收部分31被形成为具有山状形状(山谷状形状)。然而,该形状是一实例。其它形状将在实施例2之后描述。更详细地,形成弓形桥形状或半圆形形状。公差吸收部分31形成为导体本体27的刚度下降的部分,即,形成为有利于弯曲或拉伸(容易移位的部分,或容易移动的部分)的部分。此外,形成公差吸收部分31以允许在弯曲或拉伸之后维持移位状态。也就是,形成公差吸收部分31以不将状态返回至在弯曲或拉伸之前的状态。当然,稍微返回不被视为问题。除返回对可操作性或连接可靠性具有影响之外都不是问题。狭缝32形成在公差吸收部分31中。狭缝32形成在公差吸收部分31沿导体宽度方向的中心处。狭缝32形成为以沿基本垂直于导体宽度方向的方向延伸。狭缝32形成为进一步降低公差吸收部分31中的刚度的部分。为了使横截面积不随狭缝32的形成而减小,公差吸收部分31形成为在导体宽度方向上稍微向外凸起的形状。
虽然设置在实施例1中的导体本体27中的公差吸收部分31的数量是一个,但是本发明可以不限于该方面。虽然公差吸收部分31大致设置在导体本体27的中心处,但是本发明将并不限于该方面。也就是,公差吸收部分的数量或公差吸收部分所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预期的移位等的需要来设置。例如,两个公差吸收部分可以分别设置在对应于导体本体27的上述的中心轴L2的部分处,或上述的中心轴LI与L2的交叉部分处以及上述的中心轴L3和L2的交叉部分处。在电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 (参考图1)中,连接部分28和29根据在该图中未示出的连接部分的形态而形成。此外,连接部分28和29根据电机侧连接器23和逆变器侧连接器24的形态而形成。在实施例1中,连接部分28和29被形成为使得能够利用螺栓和螺母将连接部分28和电机单元3的连接部分(其未示出)交迭并紧固,并且能够利用螺栓和螺母将连接部分29和逆变器单元4的连接部分(其未示出)交迭并紧固。贯通孔33分别形成在连接部分28和29的末端处。模部30被设置为具有绝缘性和柔韧性的覆盖层。模部30被设置为能够在设置有公差吸收部分31等的状态下保护导体本体27的部分,并且被设置为能够防水的部分。模部30通过利用诸如橡胶的弹性体模制而形成。在图2至图7中,电磁屏敝构件26是用作电磁屏敝功能的构件,并且,例如,该电磁屏敝构件26通过将编织物或金属箔敲击成管状而形成。电磁屏敝构件26被形成为具有电机侧连接器23和逆变器侧连接器24在该实施例中所被覆盖的这种长度。虽然电磁屏敝构件26典型地通常使用屏蔽壳来固定,但是在该实施例中,电磁屏敝构件26通过包括具有导电性的夹紧固定构件34和图中未示出的螺栓而被固定,并且能够将夹紧固定构件34紧固到电机单元3的屏蔽壳7和逆变器单元4的屏蔽壳8 (参考图1)。夹紧固定构件34具有:端子挤压部分35,其具有环形板形式;以及,一对固定部分36,其联接到所述端子挤压部分35。图中未示出的、用于上述螺栓的螺栓贯通孔(数量被省略)形成为贯穿该一对固定部分36。能够经过该一对固定部分36的部分形成在电磁屏敝构件26的端部处。然后,将端子挤压部分35插入到端部中,并且在插入之后,将这些端部向内折叠并且使这些端部穿过端子挤压部分35的内边缘。于是,以这种方式形成大致袋状的保持部分,并且可以保持夹紧固定构件34 (关于更多细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N0.2010-132585)。因此,当利用未示出的螺栓固定夹紧固定构件34时,电磁屏敝构件26的端部被放置在端子挤压部分35与屏蔽壳7 (8)之间,并且因此完成电连接。电机侧连接器23包括在高压导电路径25中的连接部分28。电机侧连接器23包括通过将连接部分28树脂成型而设置的壳体37。电机侧连接器23的末端插入在电机单元3的屏蔽壳7中(参考图1),并且将在内部完成电连接。橡胶填料38被设置在壳体37的末端的外边缘处。与电机侧连接器23类似,逆变器侧连接器24包括在高压导电路径25中的连接部分29。逆变器侧连接器24包括通过将连接部分29树脂成型而设置的外壳39。逆变器侧连接器24的末端插入在逆变器单元4的屏蔽壳8中(参考图1),并且将在内部完成电连接。橡胶填料40被设置在外壳39的末端的外边缘处。接下来,基于上述的构造和结构,将描述线束21的布线。参考图1至图7作出描述。在线束21的布线中,首先,执行将电机侧连接器23连接并固定到电机单元3以及将电磁屏敝构件26的端部(在一端处的端部)经由夹紧固定构件34和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栓而连接并固定到屏蔽壳7的操作。当完成了所述连接和固定操作时,线束21的一端将处于固定状态。当线束21的一端处于固定状态时,接下来,执行将逆变器侧连接器24连接并固定到逆变器单元4的操作。此外,执行将电磁屏敝构件26的端部(在另一端处的端部)经由夹紧固定构件34和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栓而连接并固定到屏蔽壳8的操作。此时,例如,当在逆变器单元4处发生位置偏移或当尺寸公差相对大时,通过使逆变器侧连接器24移位来吸收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并且于是完成了连接和固定。由于线束21具有公差吸收部分31,通过利用该公差吸收部分31而沿X、Y和Z方向弯曲或拉伸的上述移位成为可能,并且因此能够吸收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由于公差吸收部分31具有狭缝32,该狭缝32使得刚度降低,并且使移位变得容易。因为公差吸收部分31塑性变形,所以由于沿箭头X、Y和Z方向的弯曲或拉伸而引起的线束21的移位状态被保持,因此能够防止将不必要的应力等施加到连接固定部。实施例2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实施例2。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线束的底视图。图11是当从箭头F的方向观察时图10的线束的图示。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高压导电路径的透视图。图13、图14 (a)和图14 (b)是图12中的高压导电路径的变型的高压导电路径的视图。此外,与上述的实施例1中的那些部件相同的部件将被给予相同的标记,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在图10和图11中,线束51包括:线束本体52、设置在该线束本体52的一端处的电机侧连接器23 (安装部分)、以及设置在该线束本体22的另一端处的逆变器侧连接器24(安装部分)。电机侧连接器23和逆变器侧连接器24包括线束本体52的一部分。线束51与实施例1中的线束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在稍后描述的、形成线束本体52的高压导电路径53(导电路径),并且基本上具有与实施例1中的那些线束效果相同的效果。接下来,将描述线束本体52。线束本体52包括:多个(在此处,三个)高压导电路径53 (导电路径),其在大致同一平面上以预定的间隔被隔开并且被平行定位;以及电磁屏敝构件26,其共同地覆盖该多个高压导电路径53。在图12中,高压导电路径53包括导体本体54和设置成接连在导体本体54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接部分28和29。高压导电路径53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导体本体54外侧的模部30。导体本体54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通过锻造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而形成。在实施例2中,导体本体54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形成为具有预定的导体宽度和预定的厚度的汇流排形状(带状)。此外,导体本体54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形成为通过额外扭绞所述汇流排形状的一种形状。汇流排形状的导体本体54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被形成为使得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的整体不成为刚体,并且使得能够通过将在稍后描述的公差吸收部分55实现预期的移位和形状保持。因为导体本体54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具有通过锻造金属板获得的汇流排形状,所以导体本体27以及连接部分28和29成为坚固的。在实施例2中,导体本体54被形成为具有近似曲柄形状。导体本体54的中央部分被形成为公差吸收部分55。形成公差吸收部分55以允许预期的移位以及形状保持。公差吸收部分55被形成为如在上述实施例2中所提到的扭绞形状。扭绞形状应是一实例。更详细地,扭绞形状通过旋转约180度而形成。此外,扭绞并不限于上文描述的旋转约180度,但是例如,也可以如图13中所示,通过结合90度的扭绞和90度的反向扭绞形成公差吸收部分55’,或如图14中所示,通过额外扭绞而形成近似波状形式的公差吸收部分55"。换句话说,公差吸收部分55(55’、55’ ’)被形成为导体本体54的刚度下降的部分,即,被形成为有利于弯曲或拉伸(容易移位的部分,或容易移动的部分)的部分。此外,形成公差吸收部分55以维持弯曲或拉伸之后的移位状态。也就是,形成公差吸收部分55以不将状态返回至弯曲或拉伸之前的状态。当然,稍微返回不被视为问题。除返回对可操作性或连接可靠性具有影响之外都不是问题。实施例1的狭缝32(参考图8)可以被适当地设置在公差吸收部分55中。对于上述的构造和结构(参考图1、图10和图11),在线束51的布线时,首先,执行将电机侧连接器23连接并固定到电机单元3并且将电磁屏敝构件26的端部(在一端处的端部)经由夹紧固定构件34和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栓连接并固定到屏蔽壳7的操作。当完成连接和固定操作时,线束51的一端将处于固定状态。当线束51的一端处于固定状态时,接下来,执行将逆变器侧连接器24连接并固定到逆变器单元4的操作。此外,执行将电磁屏敝构件26的端部(在另一端处的端部)经由夹紧固定构件34和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栓连接并固定到屏蔽壳8的操作。此时,例如,当在逆变器单元4处发生位置偏移或当尺寸公差相对大时,通过使逆变器侧连接器24移位来吸收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于是完成了连接和固定。由于线束51具有公差吸收部分55 (55’、55’’),通过利用公差吸收部分55而沿X、Y和Z方向弯曲或延伸的上述移位成为可能。因此,能够吸收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实施例3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实施例3。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线束的底视图。在图15中,线束61包括:线束本体62、设置在该线束本体62的一端处的电机侧连接器63 (安装部分)、以及设置在该线束本体62的另一端处的逆变器侧连接器64 (安装部分)。电机侧连接器63和逆变器侧连接器64包括线束本体62的一部分。接下来,将描述上述的组件。线束本体62包括:多个(在此处,三个)高压导电路径65 (导电路径),其在大致同一平面上以预定的间隔被隔开并且被平行定位;以及,电磁屏敝构件26,其共同地覆盖该多个高压导电路径65。虽然线束本体62不特别地受到限制,但是与在实施例1至2中的电磁屏敝构件相同的电磁屏敝构件26将被用于线束本体62。高压导电路径65包括导体本体66和被设置成接连在导体本体66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接部分67和68。高压导电路径65进一步包括被设置在导体本体66外侧的模部69。导体本体66具有导电性,并且由铜、铜合金或铝制成。该导体本体66可以是其中电线被扭绞的导体结构或者是横截面为矩形形状或圆形的棒状导体结构(例如,具有矩形单芯或圆形单芯的导体结构)。在实施例3中,使用了导体本体66,该导体本体66由铝制成并且具有横截面是圆形的棒状导体结构。导体本体66形成为使得整个导体本体66不成为刚体,并且通过将在稍后描述的公差吸收部分70使得预期的移位和形状保持能够实现。连接部分67并且68是与实施例1至2的连接部分28和29相同的部分,并且在实施例3中通过焊接到导体本体66的端部而连接。然而,这应是一实例。导体本体66在实施例3中被形成具有近似曲柄形状。导体本体66的中央部分(或全部)形成为公差吸收部分70。形成公差吸收部分70以允许预期的移位以及形状保持。公差吸收部分70被形成为有利于弯曲或拉伸的部分(容易移位的部分,或容易移动的部分)。此外,形成公差吸收部分70以维持弯曲或拉伸之后的移位状态。也就是,形成公差吸收部分70以不将状态返回至弯曲或拉伸之前的状态。当然,稍微返回不被视为问题。除返回对可操作性或连接可靠性具有影响之外都不是问题。电机侧连接器63具有与实施例1至2的电机侧连接器23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电机侧连接器63的末端插入在电机单兀3的屏蔽壳7中(参考图1),并且将在内部完成电连接。逆变器侧连接器64具有与实施例1至2的逆变器侧连接器24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和功能。逆变器侧连接器64的末端插入在逆变器单元4的屏蔽壳8中(参考图1),并且将在内部完成电连接。对于上述的构造和结构,在线束61的布线时,首先,执行将电机侧连接器63连接并固定到电机单元3 (参考图1)以及将电磁屏敝构件26的端部(在一端处的端部)经由夹紧固定构件34和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栓而连接并固定到屏蔽壳7 (参考图1)的操作。当完成连接和固定操作时,线束61的一端将处于固定状态。当线束61的一端处于固定状态下时,接下来,执行将逆变器侧连接器64连接并固定到逆变器单元4 (参考图1)的操作。进一步,执行将电磁屏敝构件26的端部(在另一端处的端部)经由夹紧固定构件34和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栓而连接并固定到屏蔽壳8 (参考图1)的操作。此时,例如,当在逆变器单元4处发生位置偏移时或当尺寸公差相对大时,通过使逆变器侧连接器64移位来吸收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并且于是,完成了连接和固定。由于线束61具有公差吸收部分70,所以通过利用公差吸收部分70而沿X、Y和Z方向弯曲或拉伸的上述移位成为可能。因此,可以吸收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实施例4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实施例4。图16是另一实例的导体本体的透视图。在图16中,导体本体81具有导电性,并且在实施例4中,使用了由铝制成并且具有截面是圆形的棒状导体结构的导体本体81。导体本体81被形成为使得整个导体本体81不成为刚体,并且使得能够通过将在稍后描述的两个公差吸收部分82实现预期的移位和形状保持。公差吸收部分82的数量应是一实例。一个公差吸收部分82也是可能的。两个公差吸收部分82通过将截面是圆形的导体本体81挤压成板状形式而形成。鉴于弯曲位置、弯曲方向等,两个公差吸收部分82被形成为以预定的方式布置。两个公差吸收部分82被形成以沿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但是沿不同的方向弯曲。两个公差吸收部分82分别被挤压成与圆形导体本体81的横截面积(或将稍微小于横截面积)一致,并且由此形成。即使采用了具有上述公差吸收部分82的导体本体81,毋庸赘述,线束也起到与在实施例1至3中的那些线束相同的效果。实施例5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实施例5。图17是另一实例的导体本体的透视图。在图17中,导体本体91具有导电性,并且在实施例5中,使用了导体本体91,该导体本体91由铝制成,并且具有汇流排形状。导体本体91被形成为使得整个导体本体91不成为刚体,并且使得能够通过将在稍后描述的波状形公差吸收部分92实现预期的移位和形状保持。如同实施例4,鉴于弯曲位置、弯曲方向等,可以设置多个波状公差吸收部分92。即使采用了具有上述公差吸收部分92的导体本体91,毋庸赘述,线束也起到与在实施例1至3中的那些线束相同的效果。虽然参考特定实施例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线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先前描述的实施例,并且此外,很明显地,可以在不改变本发明的目的的情况下作出各种修改。本申请基于2010年8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0.2010-186804),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的线束,可以提供能够充分地吸收与安装等相关的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的线束。
权利要求
1.一种线束,包括: 导电路径,该导电路径包括导体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导体本体的一端处和另一端处的连接部分;以及 公差吸收部分,该公差吸收部分设置在所述导体本体中,其中, 所述公差吸收部分形成为:允许设置在所述导体本体的所述一端和另一端中的任意一端处的一个连接部分的位置在另一个连接部分被固定的状态下沿X、Y和Z方向移位,并且在移位之后保持所述导电路径的已移位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公差吸收部分形成为山形状、波状形状和扭绞形状中的任意一种形状,并且/或者所述公差吸收部分通过挤压所述导体本体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中, 在与所述导体的宽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狭缝,形成在所述公差吸收部分在所述导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具有绝缘性和柔韧性的模部设置在包括所述公差吸收部分的所述导体本体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包括所述导电路径的多个导电路径被对齐,使得所述多个导电路径的所述公差吸收部分被布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包括所述连接部分的安装部分设置在所述多个导电路径的端部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其中, 包括所述导电路径的多个导电路径被对齐,使得所述多个导电路径的所述公差吸收部分被布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包括所述连接部分的安装部分设置在所述多个导电路径的端部处。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线束,该线束能够充分地吸收涉及安装的位置偏移或尺寸公差。线束(21)被构造成具有线束主体(22)、设置在该线束主体(22)的一端处的电机侧连接器(23)、以及设置在该线束主体(22)的另一端处的逆变器侧连接器(24)。线束主体(22)被构造成具有高压导电路径(25);以及总体地覆盖所述高压导电路径(25)的磁屏敝构件(26)。高压导电路径(25)被构造成包括导体主体(27);连接单元(28、29);以及模部(30)。该导体主体(27)设置有公差吸收单元(31)。
文档编号H01B7/00GK103081029SQ201180041090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4日
发明者足立英臣, 久保嶋秀彦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