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提高其电容量的方法

文档序号:7091446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提高其电容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提高其电容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软包锂离子电池具用电压高、容电量大、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质量轻、工作范围宽等优点。目前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以及容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要求电池具有较高的初始容量,而且要求电池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容量保持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软包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取决于原材料的选择以及电池体内部空间利用率的大小,如需制作容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在电池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厚度空间相对偏小,在工艺设计上必须对电池芯厚度控制在更小的范围,由此影响并使整个电池的内部空间体积偏小,注液量偏低,致使软包锂离子电池容量偏低,容量衰减快,循环性倉泛垄I。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提高其电容量的方法,可有效地使电容量最大化、容量衰减更慢、循环性能更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它包括电池芯,它还包括由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的复合膜电池外壳,复合膜电池外壳通过热封形成两个密封空间,其中一个密封空间用于放置电池芯,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气囊内注入有电解液,所述气囊与用于放置电池芯的密封空间相连通。所述气囊与用于放置电池芯的密封空间之间开设有电解液流通孔。所述电池芯设置有突出于复合膜电池外壳的正负电极。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电容量的方法,采用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复合膜电池外壳,复合膜电池外壳通过热封形成两个相通的密封空间;电池芯放置于其中一个密封空间,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在气囊内注入足量的电解液;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电池芯不断消耗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并产生气体由电池芯对应的的密封空间向上排入气囊,同时气囊内的电解液向下流入电池芯内部,使得电池芯内部保证有足量的电解液;整个过程化成完成后,再根据电池芯外观尺寸进行热封并裁切掉气囊。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前,电池芯所放置的密封空间内部注入的电解液量为软 包装锂离子电池所需电解液总量的60% 90%;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后,电池芯所放置的密封空间由气囊补充电解液至100%。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包括由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的复合膜电池外壳,复合膜电池外壳通过热封形成两个密封空间,其中一个密封空间用于放置电池芯,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气囊内注入有电解液,所述气囊与用于放置电池芯的密封空间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除了其复合膜电池外壳的原材料的选择可有效提高电容量之外,还通过增加气囊的结构,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不断地补充电解液至电池内部,使得电池内部保证有足量的电解液,从而在电池外形尺寸及电池芯内部不变的情况下使电容量最大化、容量衰减更慢、循环性能更好。本发明所述的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电容量的方法,其采用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复合膜电池外壳,复合膜电池外壳通过热封形成两个相通的密封空间;电池芯放置于其中一个密封空间,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在气囊内注入足量的电解液;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电池芯不断消耗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并产生气体由电池芯对应的的密封空间向上排入气囊,同时气囊内的电解液向下流入电池内部,使得电池内部保证有足量的电解液;整个过程化成完成后,再根据电池芯外观尺寸进行热封并裁切掉气囊。采用上述方法,可在电池外形尺寸及电池芯内部不变的情况下使电容量最大化、容量衰减更慢、循环性能更好。


附图I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I所示,本发明所述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其结构为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它包括电池芯3、由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的复合膜电池外壳1,复合膜电池外壳I通过热封形成两个密封空间,其中一个密封空间用于放置电池芯3,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3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2,气囊2内注入有电解液,所述气囊2与用于放置电池芯3的密封空间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气囊2与用于放置电池芯3的密封空间之间开设有电解液流通孔,电解液流通孔的数量和孔径可以根据化成过程中电池芯3消耗电池内部电解液的速度而定,目的是使得气囊2内的电解液及时向下流入电池芯3内部,使电池芯3内部保证有足量的电解液。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池芯3设置有突出于复合膜电池外壳I的正负电极4,复合膜电池外壳I在正负电极4的相应位置设置有密封结构。采用上述结构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其外壳采用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的复合膜电池外壳I所制,这种复合膜电池外壳I的原材料的选择可有效提高电容量。热封时通过增加复合膜电池外壳I的尺寸,该增加的外壳尺寸位于电池芯3上侧面形成所述向上放置的气囊2,制成的气囊2内注入设计所需的足量电解液,并使得气囊2与电池芯3内部连通,并使复合膜电池外壳I四周保证密封。当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在化成时,电池内部产生气体向上排放至气囊2,气囊2内的电解液流入电池内部补充因化成而消耗的电解液,如图I中标号A所指箭头为化成时电解液的流向示意。常规高容量电池壳内空间受限制导致电解液总量不够,而增加气囊2后,利用电池内部因电解液量化成消耗而增加的空间,气囊2内的电解液及时向电池内部流入足量的电解液。这样可增加最终留在电池内的电解液总量。从而得到容量衰减慢、循环性能优秀的软包锂离子二次电池。这种通过增加气囊、2的结构,在软包装锂离子电 池化成过程中不断地补充电解液至电池内部,使得电池内部保证有足量的电解液,从而在电池壳及电池芯3不变的情况下使电容量最大化、容量衰减更慢、循环性能更好,还可进一步提升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保证成品合格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发明所述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电容量的方法,采用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复合膜电池外壳I,复合膜电池外壳I通过热封形成两个相通的密封空间;电池芯3放置于其中一个密封空间,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3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2 ;在气囊2内注入足量的电解液;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电池芯3不断消耗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并产生气体由电池芯3对应的的密封空间向上排入气囊2,同时气囊2内的电解液向下流入电池芯3内部,使得电池内部保证有足量的电解液;整个过程化成完成后,再根据电池芯3外观尺寸进行热封并裁切掉气囊2。采用上述方法,可在电池外形尺寸及电池芯3内部不变的情况下使电容量最大化、容量衰减更慢、循环性能更好。更进一步的,所述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电容量的方法,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前,电池芯3所放置的密封空间内部注入的电解液量为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所需电解液总量的60% 90% ;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后,电池芯3所放置的密封空间由气囊2补充电解液至100%,从而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保证成品合格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
1.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它包括电池芯(3),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由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的复合膜电池外壳(I ),复合膜电池外壳(I)通过热封形成两个密封空间,其中一个密封空间用于放置电池芯(3),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3)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2),气囊(2)内注入有电解液,所述气囊(2)与用于放置电池芯(3)的密封空间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与用于放置电池芯(3)的密封空间之间开设有电解液流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芯(3)设置有突出于复合膜电池外壳(I)的正负电极(4)。
4.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电容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复合膜电池外壳(I),复合膜电池外壳(I)通过热封形成两个相通的密封空间;电池芯(3)放置于其中一个密封空间,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3)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2);在气囊(2)内注入足量的电解液;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电池芯(3 )不断消耗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并产生气体由电池芯(3 )对应的的密封空间向上排入气囊(2),同时气囊(2)内的电解液向下流入电池芯(3)内部,使得电池芯(3)内部保证有足量的电解液;整个过程化成完成后,再根据电池芯(3)外观尺寸进行热封并裁切掉气囊(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电容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前,电池芯(3)所放置的密封空间内部注入的电解液量为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所需电解液总量的60% 90%;在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化成后,电池芯(3)所放置的密封空间由气囊(2)补充电解液至10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提高其电容量的方法。所述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包括由热熔性高分子薄膜和金属箔制成的复合膜电池外壳,复合膜电池外壳通过热封形成两个密封空间,其中一个密封空间用于放置电池芯,另外一个密封空间位于电池芯上侧面并形成一向上放置的气囊,气囊内注入有电解液,气囊与用于放置电池芯的密封空间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可在电池外形尺寸及电池芯内部不变的情况下使电容量最大化、容量衰减更慢、循环性能更好。
文档编号H01M2/36GK102637895SQ201210103030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0日
发明者陆子新 申请人:东莞市特耐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