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887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电池本身的特性,在电池温度低于零度的情况下,从安全角度考虑,禁止给电池充电;这导致了应用电池作为动力能源的电动汽车在低温地区使用受到局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的电池厂家多采用加热装置在电池模组外部给整个电池模组加热,该方案虽然能够对电池模组进行加热,但由于其设置在电池模组外部对整个电池模组加热,而电池模组通常由若干个电池单体组成;因而加热装置对电池模组内部的各电池单体的加热不均匀,靠近加热装置一侧的电池单体先受热,然后才能够将热量逐渐传导到位于内部的电池单体上;这就导致了加热装置对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低的问题。进一步,为了解决上述加热装置对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低的问题,一些发明人对 此进行了改进;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N102170032A,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电池冷却/加热结构及电池组件,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电池冷却/加热结构及电池组件,其将使介质配管及加热器一体化的板与电池抵接,通过向加热器通电来加热电池。虽然该申请案的加热器直接与电池单体的下端接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但由于各电池单体的下端与加热器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这使得加热器对整个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依旧不佳。另一方面,由于加热器位于电池底部,且各电池单体紧密排列,这使得加热器在对电池加热过程中的热量分布不均匀;外围的电池单体受热快,而内部的电池单体受热慢,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加热器对各电池单体的加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电池加热系统对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加热效率高,热量分布均匀,各电池模组加热一致性好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包括若干安装盘,若干组电池模组,且各电池模组内具有若干电池单体;所述各电池模组分别设于对应的安装盘内,并通过安装盘固定在电池箱内,各电池模组内设有若干电加热片,且各电加热片分别设于相邻两电池单体之间;所述各安装盘与电池模组之间设有传热导热片,该传热导热片的上表面与电池模组的各电池单体底面相贴合,传热导热片的下表面与安装盘内底面相贴合;所述安装盘下方设有均热导热片,且各安装盘外底面与均热导热片上表面相贴合。本方案将电加热片设于相邻两电池单体之间,不仅增大了电加热片与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可以直接通过电加热片对电池单体进行加热,提高对电池单体的加热效率;而且可以提高电加热片过热过程中的热量分布均匀性,进一步提高对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在各电池模组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各安装盘与电池模组之间设有传热导热片,且各安装盘下方设有均热导热片;各电池模组的热量会通过传热导热片,传递到安装盘下方的均热导热片上,并通过均热导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热量较低的电池模组内,从而实现各电池模组之间的热量传递,使各电池模组间温度均衡;提高整个电池组的加热效率。作为优选,电加热片与电池单体之间设有间隙,并在电加热片与电池单体之间形成导热风道。由于电加热片与电池单体之间设有间隙,使得电加热片在加热过程中不会因电加热片的温度过高而对电池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电加热片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由电加热片与电池单体之间形成导热风道传递到电池模组的各部分,使热量分布更加均匀。作为优选,电加热片上与电池单体相对的侧面上设有若干横向设置的纳热凹槽;所述电池单体上与电加热片相对的侧面上也设有若干横向设置的纳热凹槽。由于电加热片在加热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容易往上流动,这会使得电池模组下部的热量容易流失,导致电池模组下部的受热效率降低;因而在电加热片和电池单体侧面上设置横向的纳热凹槽,将电加热片在加热过程中所产生一部分热量收纳在纳热凹槽内,使电池模组下部的热量不易流失,从而有效的提闻电池ネ旲组下部的受:热效率,进而提闻整个电池ネ旲组的加热效率。作为优选,纳热凹槽截面呈矩形状,所述纳热凹槽的槽深大于纳热凹槽的槽宽,且纳热凹槽的槽深还大于电加热片与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隙宽度。由于纳热凹槽的槽深大于纳热凹槽的槽宽,且纳热凹槽的槽深大于电加热片与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隙宽度,这样可以有利于将电加热片产生一部分热量收纳在纳热凹槽内。另外,纳热凹槽截面呈矩形状,也有利于热量的收纳,不易流失。作为优选,电加热片上的纳热凹槽与电池单体上纳热凹槽错开分布。本方案结构可以进一歩加大对热量往上流动的阻碍,使更多的热量能够保留在电池模组下部。作为优选,传热导热片与安装盘内底面之间设有导热硅胶,所述各安装盘外底面与均热导热片之间也设有导热硅胶,所述均热导热片下方设有铝质反射膜。导热硅胶的设置,可以提高各电池模组之间的均热效果,有利于使热量分布均匀;而铝质反射膜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小热量往下流失。作为优选,各安装盘上相对应设有保温外壳,各电池模组对应的设于由安装盘和保温外壳形成的密封腔体内;各保温外壳的ー侧面上设有第一进风ロ,相対的另ー侧面上设有第一出风ロ,且第一进风ロ靠近保温外壳顶面,第一出风ロ靠近安装盘底面;所述由安 装盘和保温外壳形成的各密封腔体之间通过若干第一连接管道连通形成一封闭的循环通道;且各第一连接管道的一端与一保温外売上的第一进风ロ相连接,另一端与另ー保温外売上的第一出风ロ相连接;所述各第一连接管道内位于第一进风ロ处设有风扇;所述保温外壳的顶面下方设有ー隔层,并在该隔层与保温外壳顶面之间形成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ロ位于隔层上方;所述隔层上设有若干导风ロ,且各导风ロ上远离第一进风ロ所在侧面的侧边处设有导风板。本方案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电池箱的空间较大,通过将各电池模组对应的设于由安装盘和保温外壳形成的密封腔体内,这样可以可以使热量跟好的分布于电池模组附件,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其ニ,由于各密封腔体之间通过若干第一连接管道连通形成一封闭的循环通道,且各第一连接管道内位于第一进风ロ处设有风扇,这样由安装盘和保温外壳形成的各密封腔体内的热量可以随着空气流通在各密封腔体内循环流动,使各密封腔体热量分布均匀;使电池单体的各个部位均匀受热,从而提高电池整体的加热效率。其三,由于电加热片在加热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容易往上流动,因而本方案的第一进风ロ靠近保温外壳顶面,第一出风ロ靠近安装盘底面。在风扇工作时,气流由第一进风ロ进入进风通道,然后气流在导风板的作用下由上往下进入到密封腔体内;由于气流是由上往下流动的,这与热量本身的流动方向恰好相反,因而热量会被气流搅乱、打散分布到密封腔体的各个部位,而不会顺着气流一同流通,这有利于热量均匀分布,从而提高电池整体的加热效率。作为优选,各保温外壳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隔层与保温外壳顶面之间的保温外壳侧面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ロ,且第二进风ロ与第一进风ロ位于同一侧面上,第二出风ロ与第一出风ロ位于同一侧面上;所述各进风通道之间通过若干第二连接管道连通形成一封闭的循环通道;且各第二连接管道的一端与一保温外売上的第二进风ロ相连接,另一端与另ー保温外売上的第二出风ロ相连接;所述各进风通道内位于第二出风ロ处设有挡风板,该挡风板的ー侧设有转轴,挡风板通过该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隔层上;所述导风ロ呈长条形,且各导风ロ由第二进风ロ往第二出风ロ方向并排等距设置;各导风板也相应的呈长条状,各导风板一侧也设有转轴,导风板通过该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导风口上远离第一进风ロ所在侧面的侧边处;所述隔层上表面一侧设有由第二进风ロ往第二出风ロ方 向延伸的导向滑槽,导向滑槽内可滑动的设有齿条;所述各转轴的端部均设有齿轮,且各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所述挡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小于导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所述各保温外壳上分别设有电机,电机的转子上也设有齿轮,该齿轮与对应的齿条相哨

ロ o当本方案的电池模组在其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下限值时,相对应的保温外売上的第ニ出风ロ处于导通状态,即第二进风ロ与第二出风ロ处于相通状态;而对应的保温外壳的隔层上的各导风ロ处于关闭状态,即导风板处于水平状态将对应的导风ロ关闭。当只有某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组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开始工作,単独对该电池模组加热;而与该电池模组相对应的电机和风扇则不工作。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组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时,与该电池模组相对应的保温外壳上电机工作。电机工作时通过齿轮齿条机构,使导风板和挡风板一同旋转,当挡风板由水平旋转至竖直位置并将第二出风ロ关闭后电机停止工作;此时,第二出风ロ处于关闭状态,而对应的隔层上的各导风ロ处于开启状态。由于挡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小于导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因而当挡风板由水平旋转至竖直位置时,导风板还处于倾斜状态,有利于导风板对气流的导向。由于电池箱内的温度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靠近风ロ位置的电池模组温度明显低于其他部位的电池模组温度;另外,一个大的电池箱体内布置多个模组,风道的走向、导风板的布置设计等,难免使得箱体内存在着部分死角,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电池箱内各电池模组的实际温度存在差异;因而本方案的各密封腔体内均设有ー个温度传感器,并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各电池模组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进行检测。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某一电池模组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开始工作,单独对该电池模组加热;而与该电池模组相对应的电机和风扇则不工作,并且其余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和对应的风扇及电机也不工作。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加热,可以节约电源。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池模组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开始工作,同时还控制相对应的风扇和电机工作。电机工作时将第二出风ロ关闭;并将导风ロ打开,使导风板处于倾斜状态;这样这些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的密封腔体之间,在电加热片工作时热量同样可以相互流通,并且在热量流通过程中不会进入到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下限值的密封腔体内,这样可以提高这些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的密封腔体内的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当某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该电池模组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上限值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停止工作,以及相对应的风扇停止工作;同时还控制相对应的电机工作,并通过齿轮齿条机构,使导风板和挡风板一同旋转,当挡风板由竖直位置旋转至水平位置后电机停止工作;此时,第二出风ロ处于打开状态,而相对应的导风板也同样水平位置将隔层上的各导风ロ关闭;这样其余的环境温度未达到要求的密封腔体之间的热量同样可以相互流通,并且在热量流通过程中不会进入到环境温度达到要求的密封腔体内,这样可以提高这些环境温度未达到要求的密封腔体内的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作为优选,各导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大小相同,所述挡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 长Cl与导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C2的比值C1/C2为2/5至4/7之间。由于挡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Cl与导风板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C2的比值C1/C2为2/5至4/7之间,这样当挡风板由水平旋转至竖直位置时,导风板还处于倾斜状态,有利于导风板对气流的导向。作为优选,各导风板上靠近第一进风ロ的侧边与远离第一进风ロ的侧边之间的宽度由第二进风ロ往第二出风ロ方向逐渐増大。当电机工作使各导风板旋转至倾斜状态时,远离第一进风ロ的导风板斜向上延伸的长度大于靠近第一进风ロ的导风板斜向上延伸的长度,这样可以使得各导风板的导风量比较均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热量分布均匀,加热效率高,各电池模组加热一致性好的特点。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电池模组处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保温外壳的ー种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A处的局部发大图。图中保温外壳1、安装盘2、第一连接管道3、第二连接管4、风扇5、第一进风ロ 6、电池模组7、电池单体8、电加热片9、第二出风ロ 10、第一出风ロ 11、传热导热片12、均热导热片13、隔层14、进风通道15、导风ロ 16、导风板17、挡风板18、导向滑槽19、齿条20、转轴21、齿轮22、电机23、第二进风ロ 24、纳热凹槽25。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ー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包括控制器,四个安装盘2,四个组电池模组7。各电池模组7通过安装盘2固定在电池箱内。各电池模组7内具有若干电池单体8。各安装盘2上相对应设有保温外壳I。保温外壳I呈矩形状。各电池模组7对应的设于由安装盘2和保温外壳I形成的密封腔体内。各保温外壳I内设有温度传感器。 如图3、图5所示,各电池模组内设有若干电加热片9,且各电加热片9分别设于相邻两电池单体8之间。电加热片9与电池单体8之间设有间隙,并在电加热片9与电池单体8之间形成导热风道。电加热片9上与电池单体8相对的侧面上设有若干横向设置的纳热凹槽25。电池单体8上与电加热片9相对的侧面上也设有若干横向设置的纳热凹槽25。该纳热凹槽25为横向设置的凹槽,即纳热凹槽25呈水平设置。电加热片9上的纳热凹槽25与电池单体8上納热凹槽25错开分布。纳热凹槽25截面呈矩形状。纳热凹槽25的槽深大于纳热凹槽的槽宽,且纳热凹槽25的槽深还大于电加热片9与电池单体8之间的间隙览度。 如图1、图2、图3所示,各安装盘2与电池模组7之间设有传热导热片12。该传热导热片12的上表面与电池模组7的各电池单体8底面相贴合,传热导热片12的下表面与安装盘2内底面相贴合。传热导热片12与安装盘2内底面之间设有导热硅胶。安装盘2下方设有均热导热片13,且各安装盘2外底面与均热导热片13上表面相贴合。各安装盘外底面与均热导热片之间也设有导热硅胶。均热导热片下方设有铝质反射膜。如图1、图2、图3所不,各保温外壳I的ー侧面上设有第一进风ロ 6,相对的另ー侧面上设有第一出风ロ 11 ;且第一进风ロ 6靠近保温外壳I顶面,第一出风ロ 11靠近安装盘2底面。保温外壳I的顶面下方设有ー隔层14,并在该隔层14与保温外壳I顶面之间形成进风通道15,第一进风ロ 6位于隔层14上方。由安装盘2和保温外壳I形成的各密封腔体之间通过四根第一连接管3道连通形成一封闭的循环通道;且各第一连接管道3的一端与一保温外壳I上的第一进风ロ 6相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保温外壳I上的第一出风ロ 11相连接。各第一连接管道6内位于第一进风ロ 6处设有风扇5。如图2、图3、图4所示,隔层14与保温外壳I顶面之间的保温外壳I侧面上设有第二进风ロ 24和第二出风ロ 10,且第二进风ロ 24与第一进风ロ 6位于同一侧面上,第二出风ロ 10与第一出风ロ 11位于同一侧面上。第二出风ロ 10端面上设有环形密封垫。各进风通道15之间通过四根第二连接管道4连通形成一封闭的循环通道;且各第二连接管道4的一端与一保温外壳I上的第二进风ロ 24相连接,另一端与另ー保温外壳I上的第二出风ロ 10相连接。各进风通道15内位于第二出风ロ 10处设有挡风板18。该挡风板18的ー侧设有转轴,挡风板18通过该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隔层14上。如图3、图4所示,隔层14上设有若干导风ロ 16。导风ロ 16呈长条形,且各导风ロ 16由第二进风ロ 24往第二出风ロ 10方向并排等距设置。各导风ロ 16上远离第一进风ロ 6所在侧面的侧边处设有导风板17。各导风板17也相应的呈长条状。各导风板17上靠近第一进风ロ 6的侧边与远离第一进风ロ 6的侧边之间的宽度由第二进风ロ 24往第二出风ロ 10方向逐渐増大。各导风板17 —侧设有转轴21,导风板17通过该转轴21可转动的设置在导风ロ 16上远离第一进风ロ 6所在侧面的侧边处。如图4所示,隔层14上表面一侧设有由第二进风ロ 24往第二出风ロ 10方向延伸的导向滑槽19。导向滑槽19内可滑动的设有齿条20。各挡风板18的转轴和各导风板17的转轴的端部均设有齿轮22,且各齿轮22与齿条20相啮合。挡风板18的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小于导风板17的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具体说是,各导风板17转轴上的齿轮22大小相同,挡风板18的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Cl与导风板17的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C2的比值C1/C2为2/3。各保温外壳I上分別设有电机23。电机23的转子上也设有齿轮,该齿轮与对应的齿条相啮合。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的控制系统中设有两个环境温度设定值,分别为设定下限值Cl和设定上限值C2,且Cl小于C2。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下限值Cl吋,电加热片9不工作。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Cl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9开始工作;直至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上限值C2时,对应的电加热片9停止工作。当电池模组7在其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下限值Cl时,相对应的保温外壳I上的第二出风ロ 10处于导通状态,即挡风板18处于水平状态,使第二进风ロ 24与第二出风ロ 10处于相通状态,使空气流可以通过第二进风ロ 24与第二出风ロ 10之间的进风通道15保持循 环流通;而相对应的保温外壳I的隔层14上的各导风ロ 16处于关闭状态,即导风板17处于水平状态将对应的导风ロ 16关闭,使对应的第一进风ロ 6与第一出风ロ 11之间不连通。当只有某ー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9开始工作,单独对该电池模组加热;而与该电池模组相对应的电机23和风扇5则不工作。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9开始工作,同时控制相对应的电机23和风扇5工作。电机23通过齿轮齿条机构,使导风板17和挡风板18 —同旋转,当挡风板18由水平位置旋转至竖直位置并将第二出风ロ 10关闭后,电机停止工作;此时,第二出风ロ 10处于关闭状态,而对应的隔层14上的各导风ロ 16处于开启状态,如图3所示。由于挡风板18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小于导风板17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因而当挡风板18由水平旋转至竖直位置吋,导风板17还处于倾斜状态,有利于导风板17对气流的导向;使气流通过导风ロ 16由上往下流通。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当只有某ー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对应的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Cl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7内的电加热片9开始工作,単独对该电池模组加热;而与该电池模组相对应的保温外壳I上的电机23和相对应的第一进风ロ 6处的风扇5则不工作。直至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上限值C2后,对应的电加热片9停止工作。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对应的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Cl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9开始エ作;同时控制相对应的电机23和风扇5工作。电机23工作时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将第二出风ロ 10关闭,并打开对应的导风ロ 16,如图3所示。如图1所示,风扇5工作所形成的空气流将由第一连接管3流经第一进风ロ 6进入进风通道15,并在导风板17的导向作用下将空气流通过导风ロ 16由上往下流通入保温外壳I内;接着由第一出风ロ 11流出,并通过第一连接管3流通到下一保温外壳I内进风通道15 ;以此,使空气流带动电加热片散发的热量在这些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Cl的密封腔体之间形成循环流通,使热量均匀分布与这些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Cl的密封腔体内。另外,如图1所示,对于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下限值Cl的电池模组7,其对应的第二进风ロ 24与第二出风ロ 10处于相通状态,而导风ロ 16处于关闭状态;因而热量会随着空气流由第一进风ロ 6进入进风通道15,然后直接由第二出风ロ 10流出,通过第二连接管4流经第二进风ロ 24,再次进入下一进风通道15内;这样热量就不会进入到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下限值Cl的密封腔体内,可以提高这些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Cl的密封腔体内的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当某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对应的电池模组7所处的密封腔体内的环境温度高于设定上限值C2时,控制器将自动控制相应的电池模组内的电加热片9停止工作,以及相对应的风扇5停止工作;同时还控制相对应的电机23工作,并通过齿轮齿条机构使导风板和挡风板一同旋转,从而打开第二出风ロ 10,并关闭导风ロ 16 ;使进入进风通道15的空气流·直接由第二出风ロ 10流出,通过第二连接管4流经第二进风ロ 24,再次进入下一进风通道15内;使其余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Cl的密封腔体之间还能够形成循环流通,以此来节约电源,提高对环境温度低于设定下限值Cl的密封腔体内电池模组7的加热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包括若干安装盘(2),若干组电池模组(7),且各电池模组内具有若干电池单体(8 );所述各电池模组分别设于对应的安装盘内,并通过安装盘固定在电池箱内,其特征是,各电池模组内设有若干电加热片(9),且各电加热片分别设于相邻两电池单体(8)之间;所述各安装盘(2)与电池模组(7)之间设有传热导热片(12),该传热导热片的上表面与电池模组的各电池单体底面相贴合,传热导热片的下表面与安装盘内底面相贴合;所述安装盘(2)下方设有均热导热片(13),且各安装盘外底面与均热导热片上表面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电加热片(9) 与电池单体(8)之间设有间隙,并在电加热片与电池单体之间形成导热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电加热片(9)上与电池单体相对的侧面上设有若干横向设置的纳热凹槽(25);所述电池单体(2)上与电加热片相对的侧面上也设有若干横向设置的纳热凹槽(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纳热凹槽(25)截面呈矩形状,所述纳热凹槽的槽深大于纳热凹槽的槽宽,且纳热凹槽的槽深还大于电加热片(9)与电池单体(8)之间的间隙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电加热片上的纳热凹槽与电池单体上纳热凹槽错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传热导热片与安装盘内底面之间设有导热硅胶,所述各安装盘外底面与均热导热片之间也设有导热硅胶,所述均热导热片下方设有铝质反射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 各安装盘(2)上相对应设有保温外壳(1),各电池模组(7)对应的设于由安装盘和保温外壳形成的密封腔体内;各保温外壳(I)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进风口(6),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出风口(11),且第一进风口靠近保温外壳顶面,第一出风口靠近安装盘底面;所述由安装盘(2)和保温外壳(I)形成的各密封腔体之间通过若干第一连接管道(3)连通形成一封闭的循环通道;且各第一连接管道(3)的一端与一保温外壳上的第一进风口(6)相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保温外壳上的第一出风口(11)相连接;所述各第一连接管道(3)内位于第一进风口处设有风扇(5);所述保温外壳(I)的顶面下方设有一隔层(14),并在该隔层与保温外壳顶面之间形成进风通道(15),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隔层上方;所述隔层上设有若干导风口( 16),且各导风口上远离第一进风口所在侧面的侧边处设有导风板(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各保温外壳 (O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隔层(14)与保温外壳(I)顶面之间的保温外壳侧面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4)和第二出风口(10),且第二进风口(24)与第一进风口(6)位于同一侧面上,第二出风口(10)与第一出风口(11)位于同一侧面上;所述各进风通道(15)之间通过若干第二连接管道(4)连通形成一封闭的循环通道;且各第二连接管道(4)的一端与一保温外壳上的第二进风口(24)相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保温外壳上的第二出风口( 10)相连接; 所述各进风通道(15)内位于第二出风口( 10)处设有挡风板(18),该挡风板的一侧设有转轴(21 ),挡风板通过该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隔层(14)上;所述导风口( 16)呈长条形,且各导风口由第二进风口往第二出风口方向并排等距设置;各导风板(17)也相应的呈长条状,各导风板一侧也设有转轴(21),导风板通过该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导风口上远离第一进风口所在侧面的侧边处;所述隔层(14)上表面一侧设有由第二进风口往第二出风口方向延伸的导向滑槽(19),导向滑槽内可滑动的设有齿条(20);所述各转轴的端部均设有齿轮(22),且各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所述挡风板(18)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小于导风板(17) 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所述各保温外壳(1)上分别设有电机(23),电机的转子上也设有齿轮,该齿轮与对应的齿条相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各导风板 (17)转轴上的齿轮(22)大小相同,所述挡风板(18)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Cl与导风板 (17)转轴上的齿轮分度圆周长C2的比值C1/C2为2/5至4/7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各导风板 (17)上靠近第一进风口的侧边与远离第一进风口的侧边之间的宽度由第二进风口(24)往第二出风口(10)方向逐渐增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系统,旨在提供一种热量分布均匀,加热效率高,各电池模组加热一致性好的电池加热系统。它包括若干安装盘,若干组电池模组,且各电池模组内具有若干电池单体;所述各电池模组分别设于对应的安装盘内,并通过安装盘固定在电池箱内,各电池模组内设有若干电加热片,且各电加热片分别设于相邻两电池单体之间;所述各安装盘与电池模组之间设有传热导热片,该传热导热片的上表面与电池模组的各电池单体底面相贴合,传热导热片的下表面与安装盘内底面相贴合;所述安装盘下方设有均热导热片,且各安装盘外底面与均热导热片上表面相贴合。
文档编号H01M10/50GK103022590SQ201210362929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安淑展, 吴旭峰, 金启前, 由毅, 吴成明,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