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181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及一推动件,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槽用于收容所述端子,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固定于所述收容槽中,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自所述弹性臂向上延伸形成一接触部用以接触所述对接元件,所述推动件可水平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上且相对所述本体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推动部,分别对应位于所述弹性臂一侧,所述推动件由所述第一位置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弹性臂,从而使得所述接触部高度发生改变。 然而,在所述本体的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所述本体缩水,致使所述本体的侧边呈向内弯的弧形,且本应排成一行的所述收容槽却变成排成弧形,从而所述弹性臂与所述推动部之间的距离不等,当所述推动件滑动时,相对靠近所述推动部的所述弹性臂先被所述推动部推动,而相对远离所述推动部的所述弹性臂后被所述推动部推动,造成所述推动件滑动过程中所述端子的高度不一致,并且,由于所述推动件滑动过程中,每一所述端子的高度一直在变化,从而当所述推动件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所述接触部的高度不一致,从而造成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元件接触不良。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端子的接触部的平面度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电连接器,用以对接一对接元件,包括一本体;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包括首尾相接的一基部、一受推臂、一受压臂以及一接触部,所述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所述接触臂设有一接触部用以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以及一盖座,可水平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上且相对所述本体具有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其对应每一所述受推臂与所述受压臂,分别设有一推动部与一抵压部,使得所述盖座由所述第一位置移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各所述推动部会推动相应所述受推臂偏转带动相应所述接触部下移,但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所述推动部均脱离相应所述受推臂,各所述抵压部均抵接于所述受压臂,且各所述抵压部均处于同一高度。进一步,所述盖座由所述第一位置移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各所述推动部移动至所述受推臂与所述抵压臂连接处时,所述推动部脱离相应所述受推臂且所述抵压部抵压所述受压臂,在所述盖座进一步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抵压部在所述受压臂上滑动且所述受压臂高度保持不变,使得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0009]进一步,在所述盖座进一步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受压臂呈水平,使得所述抵压部可在所述受压臂上滑动且所述受压臂高度保持不变。进一步,所述抵压部为水平面,使得在所述盖座进一步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抵压部可在所述受压臂上滑动且所述受压臂高度保持不变。进一步,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对接元件放置于所述接触部上方,且所述盖座进一步由所述第二位置移至所述第一位置过程中,所述抵压部先脱离所述受压臂而所述推动部抵接所述受推臂,继而所述推动部脱离所述受推臂,使所述接触部上移而对所述对接元件施加一作用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盖座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所述推动部均脱离相应所述受推臂,各所述抵压部均抵接于所述受压臂,且各所述抵压部均处于同一高度,因而各所述受压臂的高度相同,又因所述受压臂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也相同,而所述接触部的高度等于所述受压臂的高度加所述受压臂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垂直距离,故各所述端子的高度相同,从而提高了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共面度,进而确保所述端 子与所述对接元件的电性连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其设有多个收容槽;多个端子,分别对应容置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端子包括一弹性臂和自所述弹性臂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有一接触部用以于上下方向接触一对接元件;多个推动部,分别对应位于所述弹性臂一侧,所述推动部相对于所述本体沿水平方向滑动过程中,所述推动部先推动所述弹性臂偏转,使所述接触部高度发生改变,然后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直到所述推动部滑动至终点。进一步,还包括多个抵压部,其为水平面,当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过程中,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推动部以下,所述推动部在所述弹性臂上方滑动,同时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弹性臂以防止所述弹性臂向上移动,从而所述弹性臂高度保持不变,使得相应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进一步,还包括多个抵压部,且所述弹性臂对应所述抵压部的部位呈水平,当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过程中,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推动部以下,所述推动部在所述弹性臂上方滑动,同时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弹性臂以防止所述弹性臂向上移动,从而所述弹性臂高度保持不变,使得相应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进一步,所述弹性臂包括与所述接触臂连接的一受压臂和自所述受压臂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受推臂,当所述推动部滑动过程中,所述推动部先推动相应所述受推臂偏转,当所述推动部滑动至所述受推部与所述受压臂的连接处时,所述受压臂变成水平且所述抵压部抵压所述受压臂,所述推动部继续滑动时,所述抵压部在所述受压臂上滑动,所述弹性臂高度保持不变,使得相应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进一步,所述本体具有一支撑部,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抵压部间的距离为所述弹性臂的厚度,所述弹性臂夹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抵压部之间,使得所述弹性臂至少局部呈水平。进一步,所述本体上表面向下凹设有多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面为所述支撑部。[0020]进一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本体上表面间的距离为所述弹性臂的厚度。进一步,所述推动部与所述抵压部一体成型。进一步,还包括一盖座用于承载所述对接元件,所述推动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盖座上。进一步,当所述盖座处于起始位置时,所述接触部露出所述盖座的上表面;当所述盖座自起始位置沿水平方向滑动时,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进一步,当所述盖座沿水平方向滑动至终点时,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至所述盖座的上表面以下。进一步,所述接触臂与所述推动部的滑动方向间的夹角小于所述推动部与所述推动部的滑动方向间的夹角。进一步,所述端子呈线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推动部沿水平方向滑动过程中的前阶段,所述端子的高度不一致,会产生一些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先到达高度h(定义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过程中,所述接触部高度为h),而另一些所述端子还未到达该高度h,由于所述接触部到达高度h后保持不变直到所述推动部滑动至终点,而所述推动部继续推动所述另一些所述端子使其也到达高度h且高度保持不变,因而所述推动部在终点时,这些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均到达高度h,从而提高了所述接触部的共面度,进而确保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元件的电性连接。

图I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盖座在第一位置时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盖座在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电性连接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说明
本体 r~i端子 r~2盖座
驱动件 4H5对接元件6
底壁US12收容槽 UO
容纳槽 m支撑部 U2120
基部21弹性臂 22接触臂 23
受推臂 221ISS 222WK31
凸部32推动部 320抵压部 32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对接一对接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 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包括首尾相接的一基部、一受推臂、一受压臂以及一接触臂,所述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所述接触臂设有一接触部用以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以及 一盖座,可水平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上且相对所述本体具有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其对应每一所述受推臂与所述受压臂,分别设有一推动部与一抵压部,使得所述盖座由所述第一位置移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各所述推动部会推动相应所述受推臂偏转带动相应所述接触部下移,但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所述推动部均脱离相应所述受推臂,各所述抵压部均抵接于所述受压臂,且各所述抵压部均处于同一高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座由所述第一位置移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各所述推动部移动至所述受推臂与所述抵压臂连接处时,所述推动部脱离 相应所述受推臂且所述抵压部抵压所述受压臂,在所述盖座进一步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抵压部在所述受压臂上滑动且所述受压臂高度保持不变,使得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座进一步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受压臂呈水平,使得所述抵压部可在所述受压臂上滑动且所述受压臂高度保持不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部为水平面,使得在所述盖座进一步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抵压部可在所述受压臂上滑动且所述受压臂高度保持不变。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对接元件放置于所述接触部上方,且所述盖座进一步由所述第二位置移至所述第一位置过程中,所述抵压部先脱离所述受压臂而所述推动部抵接所述受推臂,继而所述推动部脱离所述受推臂,使所述接触部上移而对所述对接元件施加一作用力。
6.—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设有多个收容槽; 多个端子,分别对应容置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端子包括一弹性臂和自所述弹性臂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接触臂,所述接触臂设有一接触部用以于上下方向接触一对接元件; 多个推动部,分别对应位于所述弹性臂一侧,所述推动部相对于所述本体沿水平方向滑动过程中,所述推动部先推动所述弹性臂偏转,使所述接触部高度发生改变,然后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直到所述推动部滑动至终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抵压部,其为水平面,当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过程中,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推动部以下,所述推动部在所述弹性臂上方滑动,同时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弹性臂以防止所述弹性臂向上移动,从而所述弹性臂高度保持不变,使得相应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抵压部,且所述弹性臂对应所述抵压部的部位呈水平,当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过程中,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推动部以下,所述推动部在所述弹性臂上方滑动,同时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弹性臂以防止所述弹性臂向上移动,从而所述弹性臂高度保持不变,使得相应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包括与所述接触臂连接的一受压臂和自所述受压臂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受推臂,当所述推动部滑动过程中,所述推动部先推动相应所述受推臂偏转,当所述推动部滑动至所述受推部与所述受压臂的连接处时,所述受压臂变成水平且所述抵压部抵压所述受压臂,所述推动部继续滑动时,所述抵压部在所述受压臂上滑动,所述弹性臂高度保持不变,使得相应所述接触部高度保持不变。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一支撑部,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抵压部间的距离为所述弹性臂的厚度,所述弹性臂夹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抵压部之间,使得所述弹性臂至少局部呈水平。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表面向下凹设有多个容 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面为所述支撑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本体上表面间的距离为所述弹性臂的厚度。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与所述抵压部一体成型。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盖座用于承载所述对接元件,所述推动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盖座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盖座处于起始位置时,所述接触部露出所述盖座的上表面;当所述盖座自起始位置沿水平方向滑动时,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盖座沿水平方向滑动至终点时,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至所述盖座的上表面以下。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与所述推动部的滑动方向间的夹角小于所述推动部与所述推动部的滑动方向间的夹角。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呈线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多个端子,每一端子包括首尾相接的一基部、一受推臂、一受压臂以及一接触臂,所述接触臂设有一接触部用以向上接触对接元件;以及一盖座,可水平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上且相对所述本体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其对应每一所述受推臂与所述受压臂,分别设有一推动部与一抵压部,使得所述盖座由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过程中,各所述推动部会推动相应所述受推臂偏转带动相应所述接触部下移,但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所述推动部均脱离相应所述受推臂,各所述抵压部均抵接于所述受压臂,且各所述抵压部均处于同一高度。从而所述盖座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每一所述端子的高度相同,故提高了端子的接触部的共面度。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2503164SQ20122003772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8日
发明者朱德祥, 蔡尚儒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