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018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结构,该端子结构具有较佳的接触弹性。
背景技术
目前,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的讯号传输标准已发展至USB3.0,符合USB 3. O标准的电连接器除了可以选择电性连接一 USB 3. O的对接电连接器外,也可以选择电性连接另一符合USB 1.0/2. O标准的对接电连接器以进行符合USB I. 0/2. O标准的讯号传输。为使此种USB 3. O电连接器兼容于USB 3. O及USB 1.0/2. O的标准,此种USB 3. O电连接器具有多组端子结构,如至少包括一组用于传输USB I. 0/2. O讯号的端子,以及另一组用于传输USB 3. O讯号的端子。一些习知USB 3. O电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M346198、M346941、M348358、M357776、M366783、M370859、M376015、M405081、200945689、201125228、201112540 及美国专利US7972151、US7927145,其主要结构包括多组端子结构、用于承载上述多组端子结构的绝缘本体,以及用于包覆该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因为该绝缘本体本身系由多个分离的塑料件构成,需要个别制造后再加以组合以将上述多组端子结构分层固持于该组合后的绝缘本体内;然而,此种复杂且尺寸较小的结构不仅需要使用多种不同模具来制造,也使组装过程中的总组装公差变大及难度变高,使产品良率降低,导致较高的制造成本;其次,上述多组端子结构中的每一 USB 3. O端子具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的一表面平贴或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对应槽道的壁面上,以致无法提供接触弹性。如此,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插入该等习知USB 3.0电连接器内以压触该此接触部的另一相对表面时,因为端子本身的结构缺乏弹力来缓冲,因此很容易直接撞击或损伤到USB 3. O端子的结构。另有一些习知USB 3. O电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M329880、M329877、M359066、M366792、M37919U200910693 及美国专利 US7517253、US7625243、US7641519、US7736184、US7806704、US7806735、US7833065、US7837510、US7862346、US8002589、US8052477、US2010/0322566.US2011/0143599等揭示,虽然稍微简化了绝缘本体的复杂结构,但其绝缘本体承载的USB 3. O端子的接触部,同样以其中一表面平贴或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对应槽道的壁面上,当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插入USB 3. O电连接器内以电性接触该此接触部的另一相对表面时,同样很容易直接撞击并损伤到USB 3. O端子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习知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不仅简化绝缘本体结构,以减少模具使用数量来降低制造成本,并使每一端子结构皆形成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电性压触此弹性接触区时,该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可以提供较佳的接触弹性,避免损伤端子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以降低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第 一组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第二组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以及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以对应该对接电连接器的连接,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为达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主要结构包括第一组端子、第二组端子、一绝缘本体及一定位部。该第一组端子包括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包括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至少一固持区及一焊脚区。于该第一组端子中,该弹性接触区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于该第一组端子中,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之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以对应该对接电连接器的连接,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且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及第二组端子槽道皆延伸至该绝缘本体的座部及对接部,其中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系延伸贯穿该对接部的末端,且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当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分别配置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及第二组端子槽道时,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至少一固持区分别将该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第一组端子槽道及第二组端子槽道中,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皆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末端。当该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接触到该对接电连接器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提供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需要的弹性,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但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会阻挡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至少一翼片区的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包括一上挡块及一下挡块,该上挡块用于阻挡该至少一翼片区在第一组端子槽道内的向上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弹性移动距离,以及该下挡块用于阻挡该至少一翼片区向下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下弹性移动距离。该定位部设于该绝缘本体的座部,且该第一组端子的焊脚区及该第二组端子的焊脚区皆延伸至该绝缘本体的座部之外并贯穿该定位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还包括一弹片区,该弹片区从该弹性接触区上作一弯折并朝该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延伸,用于接触该对接电连接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当第一组端子槽道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之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弯折曝露于该绝缘本体的对接部的末端之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包括一第一弹性支撑区及一第二弹性支撑区,该第二弹性支撑区预先受压及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槽壁上,以及该至少一个弯折包括一第一弯折及一第二弯折,其中该第一弯折形成于该第一弹性支撑区与该弹性接触区之间的连接处,以及第二弯折形成于该第二·弹性支撑区与该弹性接触区之间的连接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阻挡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该至少一支撑区的一部份固定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与该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藉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以该弹性接触区与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为支点作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两相对侧边系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且该至少一挡块还可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一支撑区的第一组端子包括一弹片区从该弹性接触区上作一弯折并朝该对接面延伸,用于接触一对接电连接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组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第二组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都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系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以及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以该弹性接触区与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为支点作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当第一组端子槽道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位于该第一组 端子槽道内,且该弹性接触区与该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的一部份固定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且该至少一挡块还可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不仅简化绝缘本体结构以减少模具使用数量来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该每一端子结构皆形成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电性压触此弹性接触区时,该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可以提供较佳的接触弹性,避免损伤端子结构,可以藉由上述简化的绝缘本体结构,不仅易于组装,亦可提升产品良率,进而降低制造成本。

第IA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爆炸图。第IB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立体组合图。第IC图绘示了依据第IB图的组合后的绝缘本体的前视图。第ID图绘示了依据第IC图的Α1-ΑΓ剖面线的绝缘本体的剖视图。第2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第3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第4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第5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第6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第7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第8图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先参考第IA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其符合USB 3. O讯号传输标准并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未显示)。该电连接器I的主要结构包括一遮蔽壳体10、一绝缘本体20、第一组端子30、第二组端子40及一定位部50。该遮蔽壳体10主要由四个壁面构成,且该四壁面中间形成一收容空间12用于容置该绝缘本体20于其内。该四个壁面中的左右两侧壁面分别形成一向内陷入的卡勾14。如第IA及IB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20整体是以塑料材料成型方式产生的单件结构(unitary structure),且包括一座部22及一对接部24 ,其中该座部22下方形成一凹陷部222以容置上述定位部50,且该座部2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一槽孔224,用于与该遮蔽壳体10的卡勾14对应卡固,以将该遮蔽壳体10固定于该绝缘本体20上。该对接部24从该座部22前方沿着一水平方向朝外延伸直至一前末端246,并于该对接部24上形成一对接面240以对应该对接电连接器的连接。该绝缘本体20还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以分别配置对应的第一组端子30及第二组端子40。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延伸至座部22并使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沿着其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对接部24下方及该座部22下方,其中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一端向前延伸贯穿该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其另一相对端向后延伸,经由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一垂直向壁面2221再向下贯穿凹陷部222的一水平向壁面2223。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上表面延伸至座部22的上表面且使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沿着其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接着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向下延伸贯穿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请进一步参考第IA及第IC图,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在邻近该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处的两相对内侧壁上,沿着一垂直方向分别形成两对上挡块2461及下挡块2463,且该每一对上挡块2461及下挡块2463之间的空间界定出一狭缝2465。如第IA及IC图所不,该第一组端子30兼容于USB 3. O标准并分成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32、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34及一接地讯号端子36,且该第一组端子30的每一端子32、34、36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300、一弹性支撑区302、数个水平向的固持区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脚区306,其中该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两翼片区3002,用于对应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的两对上下挡块2461、2463。因为该弹性支撑区302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之处形成数个弯折3022(见第ID图),该弹性支撑区302的后方连接该数个固持区304,藉此从该弹性支撑区302至弹性接触区300之间构成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弹力悬臂。于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端子30还包括从该弹性接触区300向上冲压出一弹片区(未显示),使该弹片区与该弹性接触区300连接处形成一弯折,且该弹片区朝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对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对该电连接器I插接时提供更高的接触弹性。如第IA及IB图所示,该第二组端子40兼容于USB I. 0/2. O标准并分成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42、一接地讯号端子44及一电源讯号端子46,且该第二组端子40的每一端子42、44、46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400、一弹性支撑区402、一水平向的第一连接区403、数个垂直向的固持区404,406、一水平向的第二连接区405及一垂直向的焊脚区408。因为该弹性支撑区402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400且该弹性支撑区402的后方经由该水平向连接区403连接至该数个固持区404,藉此从该弹性支撑区402至弹性接触区400之间的结构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弹力悬臂。此外,从该固持区404经由第二连接区405及该固持区406至该焊脚区408共同构成一” Π”字型结构,以置放于该座部22上方。[0043]如第IC及第ID图所示,当上述第一组端子30欲配置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时,第一组端子30是从该绝缘本体20的前末端246向该绝缘本体20的后方装入该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接着该第一组端子30的固持区304固定于该绝缘本体20下方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支撑区302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且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位置分布于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上且邻近该前末端246。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是被收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狭缝2465中且弹性接触区300两侧的翼片区3002抵接于上挡块2461下方,且从弹性支撑区302至弹性接触区300如同形成一悬臂结构,因此该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翼片区3002被限制仅能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两对上下挡块2461、2463的间的狭缝2465中,即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不会伸出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之外。同时,第一组端子30的下表面沿着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座部22下方及该对接部24下方,且该焊脚区306经由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延伸贯穿出该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如第IB及第ID图所示,当上述第二组端子40配置于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时, 将第二组端子4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装入该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中,接着将该第二组端子40的数个垂直向固持区404及406分别插入并固定于该座部2前方及后方的垂直向的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中,并使得该第二组端子40的弹性接触区400伸出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之外,其中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40的弹性接触区400的分布位置更接近该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同时,第二组端子30的上表面沿着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的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座部22上方及该对接面240上方,且该焊脚区408向下延伸贯穿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如第IA及ID图所示,该定位部50为一板状结构且其两侧形成一对卡块54,用于卡设于该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的凹洞(未显示)中,以将该定位部50装设于该凹陷部222形成的空间内,且该定位部50上还形成数个插孔52以供该第一组端子30的焊脚区306及该第二组端子40的焊脚区408贯穿及定位。如第IA及ID图所示,当一符合USB 3. O标准的对接电连接器插入并电连接该电连接器I时,该USB 3. O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未显示)会压触到位于对接面240内的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正如前述弹性悬臂结构,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支撑区302会提供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右侧需要的弹性,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可以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32中。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由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上挡块2461用于阻挡该翼片区3002在第一组端子槽道232内向上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向上弹性移动距离,如一旦自该电连接器I拔除该USB 3. O对接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也不会因释压反弹而伸出对接面240之外;以及该下挡块2463可以用于阻挡该翼片区3002向下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向下弹性移动距离TH”,因此一旦该USB 3. O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插入该电连接器I内而压触到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也不会因过度受压而损毁。需注意的是,如第IC及ID图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I未电连接任何对接电连接器时,由于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是被收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狭缝2465中,因此该弹性接触区300是抵接于上挡块2461下方而不伸出对接面240之外,所以当一符合USB 2. O标准的对接电连接器插入以电连接该电连接器I的第二组端子40时,该符合USB 2. O标准的对接电连接器不会有撞击到该第一组端子30的问题发生。请参考第2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其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I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第一组端子30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300、一第一弹性支撑区302’、一第二弹性支撑区303’、数个水平向的固持区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脚区306。因为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之处形成数个弯折3022,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的后方连接该数个固持区304,而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的前方系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的处形成数个弯折3032,至少其中一弯折3032曝露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而且除了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会提供该弹性接触区300右侧所需的弹性外,因为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的下方末端预先受压 (Preloaded)及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一槽壁2422的壁面上,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还可对该弹性接触区300的左侧提供弹力,藉此从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经由弹性接触区300至第二弹性支撑区303’之间构成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简支梁,其挠度将比前述第一实施例更小,不易变形,这也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两侧可以更平稳地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此外,如第2图所示,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贯穿绝缘本体20的凹陷部222及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下方形成槽壁2422的设计也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这使得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第一组端子30可以直接从绝缘本体20后末端(相对于前末端246),亦即从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上插入并设置于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至于其它部位及组件,因为皆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如包括该第一组端子2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相对侧也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翼片区(未显示)并介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两对上下挡块2461,2463的间,在此不再累述。请再参考第3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其与前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端子30还包括从该弹性接触区300向上冲压出一弹片区3004,使该弹片区3004与该弹性接触区30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一弯折3009,且该弹片区3004朝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对接面240之外,藉此可扩大弹性移动距离D2( S卩D2>D1),以对该电连接器3插接时提供更高的接触弹性。请参考第4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4,其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I不同之处在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4的第一组端子30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300、一弹性支撑区302、数个水平向的固持区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脚区306。因为该弹性支撑区302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之处形成数个弯折3022,且至少其中一弯折3022曝露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该弹性支撑区302的后方连接该数个固持区304,该弹性接触区300利用其两侧的翼片区(未显示)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上挡块(未显示)。于其它实施例中,该弹性接触区300也可利用翼片区预先受压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上挡块。藉由从该弹性支撑区302至弹性接触区300之间构成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弹性悬臂。至于其它部位及组件,因为皆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请参考第5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其与前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4不同之处在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贯穿绝缘本体20的凹陷部222及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下方形成槽壁2422的设计与第四较佳实施例不同,使得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的第一组端子30可以直接从绝缘本体20的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插入并设置于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至于其它部位及组件,因为皆与前述第四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请再参考第6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6,其与前述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不同之处在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端子30还包括从该弹性接触区300向上冲压出一弹片区3004,使该弹片区3004与该弹性接触区30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一弯折3009,且该弹片区3004朝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对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加大弹性移动距离D2(即D2>D1),对该电连接器6插接时提供 更高的接触弹性。请再参考第7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7,其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I不同之处在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端子30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300及一固定支撑区302’’,其中该固定支撑区302’’与固持区304接近正交连接,且该固定支撑区302’’亦与弹性接触区300接近正交连接,且使该弹性接触区300与该固定支撑区302’’的正交连接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3022,且该至少一个弯折3022抵靠于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下挡块2463。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7而压触到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时,该弹性接触区300会利用其与该固定支撑区302’’之间的连接处(即弯折3022)作为一转动支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弹性移动一特定距离D3。但因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两侧的翼片区(未显示)受制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上下挡块2461,2463之间,该上下挡块2461,2463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翼片区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动,即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上下弹性移动距离D3,且该下挡块2463同时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固定支撑区302’’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动。请再参考第8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8,其与前述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7不同之处在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端子30还包括从该弹性接触区300向上冲压出一弹片区3004,使该弹片区3004与该弹性接触区30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一弯折3009,且该弹片区3004朝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对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加大其弹性移动距离D4(即D4>D3),对该电连接器6插接时可以提供更高的接触弹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如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手机、数字相机、可携式储存装置等,皆其装设上述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2、3、4、
5、6、7 及 8。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九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了方便理解,请配合参考第IA至ID图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该组装方法包括下列步骤[0057]沿着由前往后的方向,将第一组端子3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前末端246分别装入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接着该第一组端子30的固持区304固定于该绝缘本体20下方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支撑区302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且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位置分布于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上且邻近该前末端246。此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被收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狭缝2465中且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翼片区3002介于上下挡块2461,2463之间(如翼片区3002抵接于上挡块2461下方),且从弹性支撑区302至弹性接触区300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悬臂梁结构,该弹性支撑区3 02会提供该弹性接触区300右侧所需的弹性,因此该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翼片区3002被限制仅能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两对上下挡块2461、2463之间的狭缝2465内,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不会伸出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之外,且该焊脚区306经由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延伸贯穿出该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沿着由上往下的方向,将第二组端子4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装入该绝缘本体20的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中,接着将该第二组端子40的数个垂直向固持区404及406分别插入并固定于该座部2前方及后方的垂直向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中,并使得该第二组端子40的弹性接触区400伸出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之外,其中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40的弹性接触区400的分布位置更接近该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 (如第IB图所示)。此时,第二组端子30的上表面沿着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的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座部22上方及该对接面240上方,且该焊脚区408向下延伸贯穿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将该定位部50相对两侧的一对卡块54卡设于该绝缘本体20下方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两侧的凹洞(未显示)中,以将该定位部50装设于该凹陷部222形成的空间内,此时该定位部50的数个插孔52供该第一组端子30的焊脚区306及该第二组端子40的焊脚区408贯穿及定位;以及将该绝缘本体20容置于该遮蔽壳体10的收容空间12内,且利用该遮蔽壳体10两侧壁面的卡勾14与该绝缘本体20的座部22左右两侧的槽孔224对应卡固,进而将该遮蔽壳体10套设于该绝缘本体20上。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增进了解,请配合参阅第2图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第十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不同于上述第九较佳实施例之的处在于下列步骤沿着由后往前的方向,将第一组端子3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后末端,亦即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之处(相对前末端246),将第一组端子30分别插入并设置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接着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固持区304固定于该绝缘本体20下方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且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位置分布于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上且邻近该前末端246。此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被收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狭缝2465中且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翼片区(未显示)介于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的上下挡块2461,2463之间,其中弹性接触区300与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之间连接处形成的至少一弯折3032曝露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而且除了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会提供该弹性接触区300右侧所需的弹性外,因为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的下方末端预先受压(Preloaded)及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槽壁2422的壁面上,所以还可以对该弹性接触区300的左侧提供弹力,藉此从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经由弹性接触区300至第二弹性支撑区303’之间构成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简支梁,这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两侧可以更平稳地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至于其它步骤,因为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十一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了方便理解,请配合参考第4图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4,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不同于上述第九较佳实施例之处在于下列步骤当第一组端子30装入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后,该弹性支撑区302与弹性接触区300的连接处形成的至少一弯折3022外露于绝缘本体20的前末端246并提供该弹性接触区300左侧所需的弹性。至于其它步骤,因为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十二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为了方便理解,请配合参考第5图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该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不同于上述第十一较佳实施例之处在于下列步骤沿着由后往前的方向,将第一组端子3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后末端,亦即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之处,将第一组端子30分别插入并设置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至于其它步骤,因为皆与前述第十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增进了解,请配合参阅第7-8图的第七及八实施例的电连接器7、8,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不同于上述第九较佳实施例之处在于下列步骤当组装该第一组端子30至该些第一组端子槽道242时,该固定支撑区302’ ’固定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壁面上的下挡块2463以形成一固定支撑区,并利用该固定支撑区302’ ’与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一正交连接处如一弯折3022来形成一转动支点,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可以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至于其它步骤,因为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不仅简化绝缘本体结构以减少模具使用数量来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该每一端子结构皆形成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电性接触此弹性接触区时,该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可以提供较佳的接触弹性,避免损伤端子结构;以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藉由上述简化的绝缘本体结构,不仅易于组装,亦可提升产品良率,进而降低制造成本。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 2,3,4,5,6,7,8 电连接器10 遮蔽壳体12 收容空间14 卡勾20绝缘本体22 座部24 对接部[0076]30 第一组端子32第一差动讯号端子34第二差动讯号端子36接地讯号端子40第二组端子42第三差动讯号端子44接地讯号端子46 电源讯号端子50 定位部52 插孔54 卡块222 凹陷部224槽孔240 对接面242 第一组端子槽道244 第二组端子槽道246 前末端300,400弹性接触区302, 402 弹性支撑区304,404, 406 固持区306, 408 焊脚区302’ 第一弹性支撑区303’ 第二弹性支撑区302’’ 固定支撑区403第一连接区405 第二连接区2221 垂直向壁面2223水平向壁面2422槽壁2461 上挡块2463下挡块2465狭缝3002 翼片区3004 弹片区3009,3022,3032 弯折Dl, D2, D3, D4弹性移动距离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 第一组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 第二组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都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以及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 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2.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第一组端子槽道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之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
3.如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弯折曝露于该绝缘本体的对接部的末端之外。
4.如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包括一第一弹性支撑区及一第二弹性支撑区,该第二弹性支撑区预先受压及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槽壁上,以及该至少一个弯折包括一第一弯折及一第二弯折,该第一弯折形成于该第一弹性支撑区与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之间的连接处,以及第二弯折形成于该第一组端子的第二弹性支撑区与该弹性接触区之间的连接处。
5.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阻挡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
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组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 第二组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都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系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以及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且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以该弹性接触区与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为支点作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7.如权利要求第6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第一组端子槽道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与该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
8.如权利要求第6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的一部份固定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9.如权利要求第6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且该至少一挡块还可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动。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种如权利要求第I或6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该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组端子、第二组端子及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2749560SQ20122043555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3日
发明者薛志煜 申请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