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路层及其发光键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3291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膜电路层及其发光键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键盘,且特别涉及一种发光键盘的薄膜电路层。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随着电脑逐渐普及,今日按键及键盘的发展除了一般的输入功能外,更注重其按键的敏感度。公知技术下,当使用者按下键帽时,键帽会将经由弹性体抵压于中间层的上层,使上层的导电接点穿过中间层上的通孔而接触到下层的导电接点,进而产生相对应的字键信号且经由电路传送出键盘。然而,在某些键盘内部具有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当使用者按下键帽周围或角落时,弹性体会因为发光元件的阻隔,而不易使得上下两层的导电接点接触而导通,进而造成触碰敏感度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碰敏感度高的薄膜电路层及发光键盘。所述薄膜电路层包括第一薄膜层、第二薄膜层与发光元件。第一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 二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发光兀件配置于第一薄膜层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为面对第三表面,并且第一表面为一接收外力的面。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薄膜层具有第二破孔,该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穿透该第二破孔。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薄膜层与该第二薄膜层为透明材质层。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薄膜电路层更包括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配置于第一薄膜层的第二表面,供电电路电连接发光元件。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元件是以表面黏着方式配置于供电电路上。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薄膜电路层更包括隔离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所述隔离薄膜层配置于第一薄膜层与第二薄膜层之间,且隔离薄膜层具有第三破孔,以使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份穿组于第三破孔。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薄膜层具有第一破孔,该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该第一破孔中,且该发光元件不凸出于该第一薄膜层的第一表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提供一种发光键盘,所述发光键盘包括底板、薄膜电路层与键帽。薄膜电路层与键帽皆配置于底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薄膜电路层及其发光键盘,利用将发光元件配置于第一薄膜层的第二表面,能够使得当键帽的角落或周围受到一外力时,薄膜电路层依然能够敏感地感受到这一外力的作用,从而能够敏感地进行后续的信号处理。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中的薄膜电路层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层薄膜电路层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三层薄膜电路层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二层薄膜电路层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二层薄膜电路层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键盘11:键帽12:支撑结构13:弹性薄 层14:薄膜电路层15:底板16:供电电路17:电路110:第一薄膜层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4:第一破孔120:隔离薄膜层121:第一支撑架122:第二支撑架121a:第五表面122a:第六表面124:第三破孔125:通孔130:第二薄膜层131:第三表面132:第四表面134:第二破孔135:弹性体140:发光元件A、B:导电接点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看随附图式更充分地描述各种例示性实施例,在随附图式中展示一些例示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概念可能以许多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例示性实施例。确切而言,提供此等例示性实施例使得本实用新型将为详尽且完整,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实用新型概念的范畴。在诸图式中,可为了清楚而夸示层及区的大小及相对大小。类似数字始终指示类似元件。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此等元件不应受此等术语限制。此等术语乃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元件可称为第二元件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概念的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及/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者及一或多者的所有组合。〔发光键盘的实施例〕请参照图1,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所示,发光键盘10包括键帽11、支撑结构12、弹性薄层13、薄膜电路层14与底板15,其中薄膜电路层14配置于底板15上,且键帽11配置于薄膜电路层14与底板15上。须注意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图1的多个键帽仅显示一个键帽11作代表,并且图1的多个支撑结构仅显示一个支撑结构12作一代表,而这并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类推至多个键帽与多个支撑结构的实施例。支撑结构12包括第一支撑架121及第二支撑架122,其中第二支撑架122是 与第一支撑架121相互枢接,形成一剪刀式支撑结构。弹性薄层13为由塑胶材料所制成,并且弹性薄层13上配置多个弹性体135。本实施例的薄膜电路层14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酯薄膜所制成,因此薄膜电路层14具有透明的特性,使得光线容易穿透。在本实施例中,薄膜电路层14具有三层结构,也就是说,薄膜电路层14包括第一薄膜层110、隔离薄膜层120与第二薄膜电路层130。一般来说,薄膜隔离层120作为绝缘层,用来隔离第一薄膜层110与第二薄膜层130的电路。在另一实施例中,发光键盘10中的薄膜电路层14为二层结构,也就是说,薄膜电路层14仅包括第一薄膜层110与第二薄膜层130,而第一薄膜层110与第二薄膜层130上的电路隔离,是以涂上一透明胶来作为隔离。本揭露内容的发光键盘10通过将三层结构或二层结构的薄膜电路层14予以齐平化,使得键帽11受到外力时,能够提高对外力触碰的敏感度,也就是说,当键帽11的周围或角落受到一外力触碰时,也能够敏感地通过弹性体135,将外力传递到薄膜电路层以使发光键盘能即时对外力的触碰做出反应。值得一提的是,三层结构或二层结构的薄膜电路层14的齐平化意指使薄膜电路层14与弹性薄层13之间不存在任何元件或元件的一部分,进而使得键帽11能够更敏感地感触到外力在其周围角落的触碰。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揭露内容所述的薄膜电路层14的结构,以下将举多个实施例中至少之一来做更进一步的说明。在接下来的多个实施例中,将描述不同于上述图1实施例的部分,且其余省略部分与上述图1实施例的部分相同。此外,为说明便利起见,相似的参考数字或标号指示相似的元件。〔薄膜电路层的一实施例〕[0058]为了清楚教示本揭露内容,请同时参照图1 图3,图2为图1的薄膜电路层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层薄膜电路层的剖面示意图。薄膜电路层14包括第一薄膜层110、隔离薄膜层120与第二薄膜层130。第一薄膜层110与第二薄膜层130是以透明材质所制成。第一薄膜层1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12,也就是说,第一薄膜层110的一面为第一表面111,第一薄膜层Iio的另一面为第二表面112。隔离薄膜层120具有相对的第五表面121a与第六表面122a,也就是说,隔离薄膜层120的一面为第五表面121a,隔离薄膜层120的另一面为第六表面122。第二薄膜层130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131与第四表面132,也就是说,第二薄膜层130的一面为第三表面131,第二薄膜层130的另一面为第四表面132。进一步来说,第二表面112面对第三表面131,也就是说,第二表面112与第三表面131为位于薄膜电路层14的内侧。薄膜电路层14更包括至少一发光元件140与供电电路16,其中发光元件140为以表面黏着方式配置在第一薄膜层110的第二表面112,本实施例的发光兀件14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但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供电电路16配置于第一薄膜层110的第二表面112,且供电电路16电连接发光元件140以提供发光元件发射光线时所需要的电能。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1为薄膜电路层14上的接收外力的面。于本实施例中,薄膜电路层14上具有对应各键帽11的导电接点A、B,其中导电接点A配置在第一薄膜层110的第二表面112,而导电接点B配置在第二薄膜层130的第三表面131。隔离薄膜层120与第二薄膜层130分别具有第三破孔124与第二破孔134,以使发光元件140 (即发光二极管)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穿透第三破孔124与第二破孔134,进而使得发光元件140能够容纳于薄膜电路层14中。相较于公知技术下,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按下键帽11时,键帽11将经由弹性体135抵压于薄膜电路层14的第一薄膜层110,使第一薄膜层110的导电接点A穿过隔离薄膜层120上的通孔125而接触到第二薄膜层130的导电接点B,进而产生相对应的字键信号且经由电路17传送出发光键盘10。进一步来说,由于发光元件140为配置于第一薄膜层110的第二表面112·,并且发光元件140的本体容纳于隔离薄膜层120的第三破孔124与第二薄膜层130的第二破孔134内,所以发光兀件140并未凸出于第一薄膜层110。简单来说,发光元件140的至少一部份并未外露于弹性薄层13与薄膜电路层14之间。据此,当使用者按到键帽11的周围角落时,键帽11仍然可以经由弹性体135抵压于薄膜电路层14的第一薄膜层110,并使得第一薄膜层110的导电接点A接触到第二薄膜层130的导电接点B,并不会受到任何物体的阻隔,而减少导电接点A与导电接点B之间接触敏感度。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三层薄膜电路层的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人眼感受到发光元件140的发光效果,薄膜电路层110中的第一薄膜层110具有第一破孔114,且将发光元件140的镜头(lens)对准于第一破孔114,以将发光元件140所射出的光线集中于第一破孔114而对外发射光线。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40的至少一部份并未穿透第一薄膜层110的第一破孔114,因此发光元件140的至少一部份并不会露出于弹性薄层13与薄膜电路层14之间。据此,本揭露内容不但能够提高键帽11周围角落的敏感度,更能够加强人眼感受到发光元件140的发光效果。[0063]〔薄膜电路层的再一实施例〕请同时参照图1 图5,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二层薄膜电路层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发光键盘10中的薄膜电路层14为二层结构,也就是说,薄膜电路层14仅包括第一薄膜层110与第二薄膜层130,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第一薄膜层110与第二薄膜层130上的电路间隔离,是以涂上一层透明胶(或称透明胶层)来作为隔离。与上述图3实施例相似,二层结构的薄膜电路层14也能够作为实施本揭露内容的一种结构,当使用者按下键帽11时,键帽11将经由弹性体135抵压于薄膜电路层14的第一薄膜层110,使第一薄膜层110的导电接点A穿过透明胶层上的通孔(图5未绘示)而接触到第二薄膜层130的导电接点B,进而产生相对应的字键信号且经由电路17传送出发光键盘10。进一步来说,由于发光兀件140为配置于第一薄膜层110的第二表面112,并且发光元件140的本体容纳于第二薄膜层130的第二破孔134内,所以发光元件140并未凸出于第一薄膜层110,也就是说,发光元件140的至少一部份并未外露于弹性薄层13与薄膜电路层14之间。据此,当使用者按到键帽11的周围角落时,键帽11仍然可以经由弹性体135抵压于薄膜电路层14的第一薄膜层110,并使得第一薄膜层110的导电接点A接触到第二薄膜层130的导电接点B,并不会受到任何物体的阻隔,而减少导电接点A与导电接点B之间接触敏感度。再者,本实施例更能够减少薄膜电路层140的整体厚度,也即减少发光键盘的整体厚度。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例的二层薄膜电路层 的剖面示意图。同理,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人眼感受到发光元件140的发光效果,薄膜电路层110中的第一薄膜层110具有第一破孔114,且将发光元件140的镜头(lens)对准于第一破孔114,以将发光元件140所射出的光线集中于第一破孔114而对外发射。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40的至少一部份并未穿透第一薄膜层110的第一破孔114,因此发光元件140的至少一部份并不会露出于弹性薄层13与薄膜电路层14之间。据此,本实施例不但能够提高键帽11周围角落的敏感度与减少发光键盘的整体厚度,更能够加强人眼感受到发光元件140的发光效果。〔实施例的可能功效〕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薄膜电路层及其发光键盘,利用将发光元件配置于第一薄膜层的第二表面,并将发光元件的本体容纳于薄膜电路层内,因此并不会受到任何物体的阻隔,而减少导电接点与导电接点之间接触敏感度。在本揭露内容多个实施例中至少之一,通过在第一薄膜层上适当的开孔,能够加强人眼感受到发光元件的发光效果。在本揭露内容多个实施例中至少之一,通过利用二层结构的薄膜电路层,能够减少发光键盘的整体厚度。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薄膜电路层,其特征在于,该薄膜电路层包括: 第一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第二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以及 发光兀件,配置于该第一薄膜层的该第二表面, 其中该第二表面为面对该第三表面,并且该第一表面为接收外力的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路层,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薄膜层具有第二破孔,该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穿透该第二破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电路层,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薄膜层与该第二薄膜层为透明材质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电路层,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电路层,其特征在于,该薄膜电路层还包括: 供电电路,配置于该第一薄膜层的第二表面,该供电电路电连接该发光元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电路层,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元件以表面黏着方式配置于该供电电路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电路层,其特征在于,该薄膜电路层还包括: 隔离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配置于该第一薄膜层与该第二薄膜层之间,且该隔离薄膜层具 有第三破孔,该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穿透该第三破孔。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薄膜电路层,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薄膜层具有第一破孔,该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该第一破孔中,且该发光元件不凸出于该第一薄膜层的第一表面。
9.一种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发光键盘包括: 底板; 薄膜电路层,配置于该底板上;以及 键帽,配置该底板上, 其中,该薄膜电路层包括: 第一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该键帽与该第一表面为同一侧; 第二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以及 发光元件,配置于该第一薄膜层的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为面对该第三表面,并且该第一表面为接收外力的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薄膜层具有第二破孔,该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穿透第二破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薄膜层与该第二薄膜层为透明材质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发光键盘还包括: 供电电路,配置于该第一薄膜层的第二表面,该供电电路电连接该发光元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元件是以表面黏着方式配置于该供电电路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发光键盘还包括:隔离薄膜层,具有相对的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配置于该第一薄膜层与该第二薄膜层之间,且该隔离薄膜层具有第三破孔,该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穿透该第三破孔。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薄膜层具有第一破孔,该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该第一破孔中,且该发光元件不凸出于该第一薄膜层的第一表面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膜电路层。薄膜电路层包括第一薄膜层、第二薄膜层与发光元件。第一薄膜层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第二薄膜层具有相对的一第三表面与一第四表面。发光元件配置于该第一薄膜层的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为面对该第三表面,并且该第一表面为一接收外力面。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薄膜电路层及其发光键盘,利用将发光元件配置于第一薄膜层的第二表面,能够使得当键帽的角落或周围受到一外力时,薄膜电路层依然能够敏感地感受到这一外力的作用,从而能够敏感地进行后续的信号处理。
文档编号H01H13/83GK203150444SQ20132002389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6日
发明者郭国甫 申请人: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