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20323阅读:89来源:国知局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壳体、一屏蔽外壳、至少一检测端子及多个导电端子。该多个导电端子容纳装置于该绝缘壳体,该屏蔽外壳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并形成一开口,该检测端子容纳于该绝缘壳体的侧边,其中该检测端子具有双向的弹臂,当一对接插头从开口向内推进形成电连接时,该检测端子的弹臂会接触至该屏蔽外壳达成接触导通。
【专利说明】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检测端子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以下简称USB)在日常生活使用中,可谓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传输界面之一,由于USB界面的方便易用、尺寸小且成本合理,因此在各个不同工作场域都随处可见USB的踪迹。不论是家庭的核心娱乐装置如电视、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智能型手机、平板装置或是办公室的工作用电脑、打印机,乃至于汽车的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时常都仰赖USB来进行数据传输的任务。
[0003]除了提供方便、快速而又可靠的数据传输外,USB还有一个非常方便的功能,那就是通过多媒体电子装置接口的相互连接来进行电力传输,也就是所谓的充电。然而,目前的USB充电最高仍只能提供到7.5瓦的电力,这样的供电规格进化虽然能符合手持式可携装置如手机或音乐媒体播放器(MP3)的充电需求,但通常需耗时较长,且要能满足大尺寸并需消耗较大功率产品如屏幕显示器或笔记型电脑的供电,则是稍嫌不足。
[0004]为了更加普及USB在不同装置供电上的应用,并减少电源线的配置,全新的通用串行总线电力传输(USB Power Delivery, USB-PD)便应运而生。USB国际制定标准协会(USB-1F)于日前宣布了这项名为USB Power Delivery (简称H))的电力传输规范,旨在通过高达100瓦的电力传输量,让各种装置均能通过单独一条USB线缆满足供电需求,而缩短装置充电时间的优点,更能优化行动应用的便利性。其基础技术架构就是在芯片组内通过电力储存的功能,让电力得以暂存,并传输至需要电力的装置上,同时,Power Delivery具备双向性的特点,容许装置期间在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一边进行充电,省时便利的作法更加提升其使用上的效率,且不再需要传统的电源线,使电源线材统一化。
[0005]为能有效分辨出一对接插头为一般的USB或是USB-PD接口,USB国际制定标准协会(USB-1F)于制定USB-ro标准规范时,有通过至少一检测端子作为检测装置,如图8及图9所示,中国台湾第M450098号专利提供一种电连接器AlOO,该电连接器AlOO包括一绝缘本体Al、多个接触端子A2、一遮蔽壳体A3及多个检测端子A4。该多个接触端子A2容纳于该绝缘本体Al上,该遮蔽壳体A3包覆于该绝缘本体Al,该多个检测端子A4安装于该绝缘本体Al,该绝缘本体Al设有一主基部All及自主基部All向前延伸的舌板A12,该遮蔽壳体A3围绕该舌板A12构成一对接空间A10,该对接空间AlO设有位于前端的对接框口(图示中未标示),且所述遮蔽壳体A3具有分别位于对接空间AlO两侧的第一侧壁A33及第二侧壁A34,该第一侧壁A33与该第二侧壁A34上分别一体成形有一第一检测弹片A331及第二检测弹片A341,该多个检测端子A4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第一检测臂A410及第二检测臂A420,该第一检测弹片A331及该第二检测弹片A341分别自第一侧壁A33及第二侧壁A34撕破形成,且与第一检测臂A410及该第二检测臂A420的位置相对应用以与第一检测臂A410及该第二检测臂A420电性接触,该第一侧壁A33还一体设有位于第一检测弹片A331后侧的加强部A332,该加强部A332及该第一检测弹片A331均向外突伸出该第一侧壁A33所在平面以形成位于对接空间AlO—侧的第一让位空间A101,该第一检测臂A410及该第二检测臂A420位于该第一让位空间AlOl及该第二让位空间A102内并突伸入该对接空间A10,该加强部A332的上、下缘与该第一侧壁A33连接。
[0006]然而,在上述电连接器结构中,由于该检测端子需与该检测弹片搭配使用,才有效达成对不同插头连接器进行检测及识别机制,并达到不同的传输目的;于生产制造上会增加遮蔽壳体于裁切折弯的工艺加工成本,且经常使用检测端子相互接触该检测弹片,会导致其两者弹性疲乏进而塑性变形位移,容易发生检测、识别功能的失误,因此造成生产上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利用至少一检测端子容纳于一绝缘壳体,由于该检测端子具有双向的弹臂,当一对接插头装置于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时,令该检测端子的弹臂会接触至一屏蔽外壳,进而启动该检测端子的内部线路信号,使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能进行对接插头的检测及识别,此夕卜,该检测端子设计结构简单,于成品工艺上有效提升量产良率。
[0008]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壳体、一屏蔽外壳、至少一检测端子及多个导电端子。该多个导电端子容纳装置于该绝缘壳体,该屏蔽外壳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并形成一开口,该检测端子容纳于该绝缘壳体的侧边,其中,该检测端子具有双向的弹臂,当一对接插头从开口向内推进与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形成电连接时,该检测端子的弹臂会稍微向外弹性弯曲进而碰触至该屏蔽外壳达成接触导通。
[0009]本实用新型中的该绝缘壳体设有一基部,该基部向前延伸形成一舌片,该基部与该舌片相互开通,该绝缘壳体另设有一分隔板,该分隔板容纳于该基部与该舌片之间,其中,该分隔板设有多个容纳槽,该多个导电端子容纳于该多个容纳槽。该多个导电端子由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组成,该第一导电端子位于中间位置的端子宽度较大于其它第一导电端子的距离,且各该第一导电端子的一接触部容纳于该舌片前端相对应所设的多个凹槽。
[0010]本实用新型中的该检测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由主体部向外倾斜延伸后再水平延伸中间形成一第一弹臂,两边水平延伸后同时向后弯折连接形成一片状的第二弹臂;其中,该第一弹臂及该第二弹臂呈现相反的两方向弯曲延伸。再者,该检测端子主体部还可以向外倾斜延伸后再水平延伸另外分成上下两弹臂,该两弹臂分别是第三弹臂及第四弹臂,该第三弹臂及该第四弹臂呈现相反的两方向弯曲延伸。
[0011]本实用新型中的该绝缘壳体的侧边设有一插置槽,该检测端子容纳于该插置槽;其中该检测端子的主体部容纳于绝缘壳体的该插置槽。该检测端子朝开口内侧弯曲的弹臂,最接近开口中央处设有一检测点;而该检测端子朝屏蔽外壳所设的一侧壁弯曲的弹臂,最接近屏蔽外壳的侧壁处设有一碰触点。
[0012]其它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揭露而变得显而易知,然而,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揭露是通过至少一检测端子安装于一绝缘壳体,当一对接插头装置于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时,该检测端子会弹性碰触至一屏蔽外壳,亦即只需要单一检测组件便能有效达成为对接插头进行检测识别,减少产品的生产工艺成本,另外,该检测端子设计结构简单,组装上亦相对方便简易,可有效提升整体良率,习于此项技艺者若是利用其它相同原理的设计方式,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范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三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20]图8为先前中国台湾第M450098号专利所揭露的部分分解图。
[0021]图9为先前中国台湾第M450098号专利所揭露的立体分解图。
[0022]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3]Al 绝缘本体
[0024]A2 接触端子
[0025]A3 遮蔽壳体
[0026]A4 检测端子
[0027]AlO对接空间
[0028]All主基部
[0029]Al 2 舌板
[0030]A33 第一侧壁
[0031]A34 第二侧壁
[0032]AlOO电连接器
[0033]AlOl第一让位空间
[0034]A102第二让位空间
[0035]A331第一检测弹片
[0036]A332 加强部
[0037]A341第二检测弹片
[0038]A410第一检测臂
[0039]A420第二检测臂
[0040]I 绝缘壳体
[0041]2 屏蔽外壳
[0042]3 分隔板
[0043]4 第一检测端子
[0044]5 第二检测端子
[0045]6 导电端子
[0046]7 电路板[0047]11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0048]12侧边
[0049]13基部
[0050]14舌片
[0051]15凹槽
[0052]16插置槽
[0053]21开口
[0054]22侧壁
[0055]31容纳槽
[0056]41弹臂
[0057]42主体部
[0058]43第一弹臂
[0059]45第二 弹臂
[0060]46检测点
[0061]47碰触点
[0062]48第三弹臂
[0063]49第四弹臂
[0064]51本部
[0065]52固定端
[0066]53自由端
[0067]54检测弹臂
[0068]61第一导电端子
[0069]62第二导电端子
[0070]63连接部
[0071]64接触部
[0072]65焊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73]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11,其包括一绝缘壳体1、一屏蔽外壳2、一第一检测端子4、一第二检测端子5及多个导电端子6。该绝缘壳体I另设有一分隔板3,该多个导电端子6容纳于该分隔板3,该屏蔽外壳2包覆于该绝缘壳体I并形成一开口 21,该第一检测端子4及该第二检测端子5分别容纳于该绝缘壳体I的两侧边12,其中,该第一检测端子4具有双向的弹臂41,当一对接插头(图标中未标示)从开口 21向内推进与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11形成电连接时,该第一检测端子4的弹臂41会稍微向外弹性弯曲进而碰触至该屏蔽外壳2达成接触导通。
[0074]如图2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各导电端子6分别设有一连接部63,以连接部63为中心,向外延伸形成一接触部64及一焊接部65,该接触部64可分别与一对接插头(图标中未标示)接触导通,该焊接部65可与一电路板7形成电性连接,各导电端子6的焊接部65通常是被焊接于该电路板7上,使各导电端子6的焊接部65与该电路板I的电性连接保持固定状态。各导电端子6的焊接部65与该电路板7的焊接方式可以包括表面黏着(SMT)形式或是穿孔(DIP)形式,本实施例图示中的各导电端子6的焊接部65仅以穿孔式焊接作为表征。
[0075]如图1及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I设有一基部13,该基部13于远离该电路板7 —段距离处向前延伸形成一舌片14,该基部13与该舌片14相互开通,该分隔板3容纳于该基部13与该舌片14之间,其中,该分隔板3设有多个容纳槽31,该多个导电端子6容纳于该多个容纳槽31。该多个导电端子6由第一导电端子61及第二导电端子62组成,该第一导电端子61位于中间位置的端子宽度较大于其它第一导电端子61的距离,由于该中间位置的端子一般与电路板7的接地电路相连接,此方式可加强该导电端子6的接地效应,且各第一导电端子61的该接触部64容纳于该舌片14前端相对应所设的多个凹槽15,藉以与一对接插头(图标中未标示)电连接。
[0076]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检测端子4设有一主体部42,由主体部42向外倾斜延伸后再水平延伸中间形成一第一弹臂43,两边水平延伸后同时向后弯折连接形成一片状的第二弹臂45 ;其中,该第一弹臂43及该第二弹臂45呈现相反的两方向弯曲延伸,由于该第一检测端子4用于检测是否有标准的USB插头(图标中未标示)插入,该第二检测端子5用于检测是否为传输大功率的USB-H)插头(图标中未标示)插入,当一对接插头(图标中未标示)装置于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11时,该第一检测端子4会先进行检测是否为标准的USB插头(图标中未标示)进入,如果是标准的USB插头(图标中未标示)插入,该插头(图标中未标示)会先抵触至该第一检测端子4的第一弹臂43后,通过弹力弯曲作用,该第二弹臂45会顺势碰触至该屏蔽外壳2,达成检测功能。
[0077]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I的两侧边12分别设有一插置槽16,该第一检测端子4及该第二检测端子5分别容纳于各插置槽16。其中,该第二检测端子5设有一本部51,该第一检测端子4的主体部42及该第二检测端子5的本部51分别容纳于绝缘壳体I相对应的该插置槽16,另外,该本部51向前延伸形成一片状结构,中间采用撕裂方式设有一固定端52并与两边隔开,且于固定端52的另一端即一自由端53处取一部分向开口 21内侧弯曲形成一检测弹臂54。该第一检测端子4及该第二检测端子5朝开口 21内侧弯曲的弹臂41,最接近开口 21中央处分别设有一检测点46 ;而该第一检测端子4朝屏蔽外壳2所设的一侧壁22弯曲的弹臂41,最接近屏蔽外壳2的侧壁22处分别设有一碰触点47。当一标准的USB插头(图标中未标示)装置于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11时,该USB插头(图标中未标示)会先抵触于该检测点46,接着该第一检测端子4会向外扩张,促使该碰触点47与该屏蔽外壳2接触导通;再者,该USB插头(图标中未标示)同时也是该USB-PD的插头(图标中未标示)结构时,则该对接插头(图标中未标示)会进而抵触至该第二检测端子5的检测点46,完成检测机制。
[0078]如图2及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检测端子4的主体部42及该第二检测端子5的本部51皆向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65,该焊接部65在本实施例图示是采用穿孔式焊接于该电路板7,用以与该电路板7保持电性连接;当一对接插头(图标中未标示)插入时,所对应的该第一检测端子4或该第一检测端子4与该第二检测端子5两者同时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通过该焊接部65发送电子信号于该电路板7。
[0079]如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该第一检测端子4主体部42还可以向外倾斜延伸后再水平延伸另外分成上下两弹臂41,该两弹臂41分别是第三弹臂48及第四弹臂49,该第三弹臂48及该第四弹臂49呈现相反的两方向弯曲延伸,该第三弹臂48朝开口 21内侧弯曲,该第三弹臂48最接近开口 21中央处分别设有一检测点46,该第四弹臂49朝屏蔽外壳2的侧壁22弯曲,该第四弹臂49最接近屏蔽外壳2的侧壁22处分别设有一碰触点47,由于该第三弹臂48及该第四弹臂49常态下呈现对称模式,有效增加检测方面的灵敏度。
[0080]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及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壳体、一屏蔽外壳、至少一检测端子及多个导电端子;该多个导电端子容纳装置于该绝缘壳体,该屏蔽外壳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并形成一开口,该检测端子容纳于该绝缘壳体的侧边,其特征在于:该检测端子具有双向的弹臂,当一对接插头从开口向内推进与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形成电连接时,该检测端子的弹臂会碰触至该屏蔽外壳达成接触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检测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由主体部向外倾斜延伸后再水平延伸中间形成一第一弹臂,由主体部两边水平延伸后同时向后弯折连接形成一片状的第二弹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臂及该第二弹臂呈现相反的两方向弯曲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向外倾斜延伸后再水平延伸另外分成上下两弹臂,该上下两弹臂分别是第三弹臂及第四弹臂,该第三弹臂及该第四弹臂呈现相反的两方向弯曲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的侧边设有一插置槽,该检测端子容纳于该插置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检测端子朝开口内侧弯曲的弹臂,最接近开口中央处设有一检测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检测端子朝屏蔽外壳所设的侧壁弯曲的弹臂,最接近屏蔽外壳的侧壁处设有一碰触点。
【文档编号】H01R13/703GK203377453SQ201320473000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日
【发明者】江惠雪, 徐佥昱 申请人: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