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26814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按压开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压开关,该按压开关具备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开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及与第一固定触点隔开间隔对置的可动触点部。而且,可动触点部具有中央部和周边部,中央部呈圆顶状,周边部形成在中央部的周边区域。
【专利说明】按压开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所使用的按压开关。
【背景技术】
[0002]在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使用各种各样的按压开关。例如,作为照相机的快门功能用,多使用两级动作的按压开关。就两级动作的按压开关而言,在被按压时最初是第一开关动作,被进一步按压时接着是第二开关动作。
[0003]参照图6?图9说明以往的两级动作的按压开关。图6、图8、图9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分解立体图。图8表示以往的按压开关的第一开关接通后的状态,图9表示以往的按压开关的第二开关接通后的状态。
[0004]如图7所示,绝缘树脂制的壳体I具有凹部。凹部向上方开口。在壳体I的凹部的中央位置固定有中央触点2 (第一固定触点)。在壳体I的凹部还固定有周边触点3、4(第二固定触点)。周边触点3、4隔着中央触点2彼此独立地配置于点对称位置的两处。中央触点2与向壳体I的外方突出的第二端子5(参照图7)连接。周边触点3、4分别与朝向壳体I的外方突出的第一端子6、7(参照图7)连接。
[0005]壳体I的凹部的形状是在圆形的凹部设有四个突出部(槽部8)的形状。槽部8从凹部的中心放射状地以90度间隔设置。
[0006]首先,说明第一可动触点10。
[0007]第一可动触点10由薄板状的弹性金属形成。第一可动触点10的形状由环状部12和四个突出部13构成。环状部12具有圆形的中央孔11,呈圆形环状。突出部13从环状部12的周缘朝向斜下方延伸。
[0008]第一可动触点10呈向上方弯曲的形状(圆顶状)。第一可动触点10在被从环状部12的上方按压时,结构从图6的状态向图8的状态变化。当按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向上方弯曲的第一可动触点10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图8的状态)。
[0009]第一可动触点10的四个突出部13分别配置在壳体I的对应的槽部8的内部。环状部12的下表面空出规定间隔地配置在周边触点3、4(第二固定触点)的上方。
[0010]接着,说明第二可动触点15。
[0011]第二可动触点15由薄板状的弹性金属形成。第二可动触点15呈向上方弯曲的形状(圆顶状)。另外,第二可动触点15俯视下呈圆形。第二可动触点15的外缘俯视下与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的外缘重合。第二可动触点15的外缘的下方与环状部12的外缘的上方相接。第二可动触点15的中央部的下表面隔着环状部12的中央孔11空出规定间隔地配置在中央触点2(第一固定触点)的上方。
[0012]当按压第二可动触点15的中央部分且按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向上方弯曲的第二可动触点15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伴随着喀哒感而发生弹性变形。即,结构从图8的状态向图9的状态变化。
[0013]需要说明的是,使第二可动触点15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按压力大于使第一可动触点10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按压力。另外,第二可动触点15恢复为原始状态的力大于第一可动触点10恢复为原始状态的力。
[0014]挠性的保护片17以覆盖壳体I的凹部的上方的方式配置。保护片17由绝缘树脂膜构成。另外,金属板制的盖19在壳体I的上方安装于壳体I。盖19在中央部设有贯通孔20。
[0015]在以上那样构成的以往的按压开关中,可动触点部由第一可动触点10和第二可动触点15构成,固定触点部由周边触点3、4和中央触点2构成。
[0016]接着,说明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动作。
[0017]当按下从盖19的贯通孔20露出的保护片17的部分时,按压力经由保护片17施加给第二可动触点15及第一可动触点10。当对保护片17的按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首先,第一可动触点10的圆顶状部分伴随着喀哒感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圆顶状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时,如图8所示,环状部12的下表面与对置的周边触点3、4接触。SP,第一端子6和第一端子7电导通。此时,第一开关成为接通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第二可动触点15维持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
[0018]当进一步按压时,如图9所示,第二可动触点15伴随着喀哒感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于是,第二可动触点15的中央部的下表面经由第一可动触点10的中央孔11与中央触点2接触。此时,第一可动触点10处于与周边触点3、4电导通的状态。通过第二可动触点15与中央触点2接触,由此第一端子6、7和第二端子5电导通。而且,第二开关成为接通状态。
[0019]然后,当按压力被解除时,第二可动触点15伴随着喀哒感而恢复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原始状态)。于是,第二可动触点15从中央触点2离开,第二端子5和第一端子6、7电绝缘。
[0020]接着,第一可动触点10伴随着喀哒感而恢复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原始状态)。于是,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的下表面从周边触点3、4离开,第一端子6和第一端子7电绝缘。按压开关恢复为未施加按压力的通常状态(图6的状态)。
[002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与本实用新型关联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
[002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1603号公报)
[0023]在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前,先说明以往的按压开关的问题。
[0024]在图6所示的以往的按压开关中,第二可动触点15的周缘部的下端配置在环状部12的周缘上。在第一级按压开关动作时,第二可动触点15的周缘的下端按压环状部12。在该按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可动触点10弹性变形为向下方弯曲的形状(圆顶状)。在该以往的结构中,第一级按压开关的操作行程较短,为了在操作第一级按压开关时也能获得压入感,期望延长第一级按压开关的操作行程。
实用新型内容
[002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而作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一级按压开关的操作行程比以往产品长的按压开关。
[0026]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按压开关通过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而将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经由可动触点部导通,其特征在于,按压开关具备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开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隔开间隔对置的可动触点部。而且,可动触点部具有中央部和周边部。中央部呈圆顶状。周边部形成在中央部的周边区域。
[0027]根据该结构,能延长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为止的移动距离,从而延长操作行程。
[0028]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所述周边部俯视观察下包围所述中央部。
[0029]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所述可动触点部还具有将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周边部连接的连结部。
[0030]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所述可动触点部具有: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上方,包括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周边部,所述中央部的周缘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相接。
[0031]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凹部配置所述第一可动触点及所述第二可动触点,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周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接,所述周边部的周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接。
[0032]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俯视观察下,所述中央部的形状呈圆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形状,所述连结部在两个缺口部之间的区域与所述中央部连接,其中所述两个缺口部是所述圆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区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0034]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35]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第二可动触点的立体图。
[0036]图2C是图2B所示的第二可动触点的俯视图。
[0037]图2D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另一种第二可动触点的俯视图。
[0038]图2E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又一种第二可动触点的立体图。
[0039]图2F是图2E所示的第二可动触点的俯视图。
[0040]图2G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按压开关的第二可动触点的俯视图。
[004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004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0043]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触感曲线(feeling curve)的图。
[0044]图6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0045]图7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46]图8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0047]图9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实施方式I)[0049]以下,使用图1?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以往技术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
[0050]图1、图3、图4是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图2A是图1所示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3表示第一开关接通后的状态,图4表示第二开关接通后的状态。图5是表示触感曲线的图。
[0051]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结构与参照图7说明的以往的按压开关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可动触点的形状。壳体1、中央触点(第一固定触点)2、周边触点(第二固定触点)3、4等其他结构与以往的按压开关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0052]以下,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I的第二可动触点30。
[0053]如图2A所示,第二可动触点30由圆顶部(中央部)31、周边部32和连结部33构成。在圆顶部31与周边部32之间具有间隙,圆顶部31与周边部32通过连结部33相连结。圆顶部(中央部)31呈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的圆形。俯视观察下,圆顶部31的直径小于以往的第二可动触点15 (参照图7)的直径。周边部32的中心位置与圆顶部31的中心位置俯视观察下相同。周边部32包围圆顶部31的周缘,呈圆形环形状。在图2A中,形成有两个连结部33。两个连结部33俯视观察下相对于圆顶部31的中心设于对置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周边部32的外周的直径为与以往的按压开关的第二可动触点15 (参照图7)的直径相同的长度。
[0054]当按压第二可动触点30的圆顶部31的中央部分且按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圆顶部31伴随着喀哒感而发生弹性变形,向下方鼓起。使圆顶部31向下方鼓起时的按压力大于使第一可动触点10发生弹性变形时的按压力。另外,圆顶部31恢复为原始状态(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时的力大于第一可动触点10恢复为原始状态时的力。
[0055]第二可动触点30配置于第一可动触点10上。如图1所示,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从侧面看时朝向中央侧变高。圆顶部31的下端与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的中央侧(比第一可动触点的外缘靠内侧)相接。即,在图1所示的按压开关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第二可动触点30的周边部32未与环状部12相接。
[0056]而且,以覆盖壳体I的凹部的上方的方式在壳体I上配置挠性的保护片17。另外,在壳体I的上方安装有金属板制的盖19。盖19在中央部设有贯通孔20。
[0057]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可动触点10和第二可动触点30合在一起称作可动触点部。
[0058]接着,说明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动作。
[0059]当按下从盖19的贯通孔20露出的保护片17的部分时,按压力与以往同样地经由保护片17施加给第二可动触点30及第一可动触点10。当按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首先,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产生喀哒感而发生弹性变形,朝向下方弯曲。此时,如图3所示,环状部12的下表面与对置的周边触点3及周边触点4接触,第一端子6、7之间电导通。其结果是,第一开关成为接通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时刻,第二可动触点30的圆顶部(中央部)31维持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
[0060]S卩,在第一级按压开关成为接通状态(从图1的状态成为图3的状态)时,圆顶部31的周缘的下端按压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而且,环状部12发生弹性变形,向下方弯曲。此时,圆顶部31的下端在接近环状部12的中央侧的位置与环状部12相接。在按压开关未被按压的状态(图1的状态)下,圆顶部31的下端的位置为比参照图6说明的以往的按压开关的第一可动触点15(圆顶部)的下端的位置高的位置。因此,在环状部12发生弹性变形而朝向下方弯曲时,圆顶部31的下端的移动距离变长。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中,在第一级按压开关成为接通状态时,与以往的按压开关相比,操作行程变长,能获得操作时的压入感。
[0061]将测定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和以往的按压开关的操作时的触感曲线而得到的结果示于图5。在图5中,横轴表示操作行程,纵轴表示按压力。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触感曲线用实线记载,以往的按压开关的触感曲线用虚线表示。由图5明确可知,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第一开关动作时的行程长于以往的按压开关的行程。
[0062]接着,说明第二开关的动作。
[0063]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中,在从第一开关的接通状态进一步按压时,如图4所示,第二可动触点30的圆顶部(中央部)31伴随着喀哒感而发生弹性变形,向下方鼓起。向下方鼓起的中央部31的下表面经由第一可动触点10的中央孔11与中央触点2接触。此时,经由第一可动触点10而使周边触点3和周边触点4电导通。在周边触点3和周边触点4电导通的状态下,通过圆顶部31与中央触点2接触,由此第一端子6、7和第二端子5之间电导通,第二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在第二开关成为接通状态时,第二可动触点30的周边部32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与壳体I的凹部的内壁相接。因此,第二可动触点30的位置由壳体I的凹部的内壁控制,能防止水平后方的位置偏移。
[0064]然后,在解除对按压开关的按压力时,首先,第二可动触点30的圆顶部31伴随着喀哒感而恢复为原始的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同时,第二可动触点30从中央触点2离开,第二端子5和第一端子6、7电绝缘。接着,第一可动触点10伴随着喀哒感而恢复为原始的向上方鼓起的状态。同时,环状部12的下表面从周边触点3、4离开,第一端子6和第一端子7之间电绝缘。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恢复为图1所示的未施加按压力的通常状态。此时,第二可动触点30的周边部32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也与凹部的内壁相接。因此,第二可动触点30的位置由壳体I的凹部的内壁控制,能防止水平后方的位置偏移。
[0065]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与以往产品相比能延长开关压入时的行程,能获得压入感。
[0066]接着,说明第二可动触点30的周边部32。
[0067]参照图2A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触点30由圆形的圆顶部31、周边部32和连结部33构成。连结部33将圆顶部31和周边部32连结。第二可动触点30通过除了圆形的圆顶部31以外还具有周边部32,由此与仅由圆顶部31构成的情况相比,能防止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中,周边部32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与壳体I的凹部的内壁相接,因此,不易产生位置偏移。
[0068]在本实施方式中,周边部32的外径与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的外周的直径相等。通过该结构,在压入第一开关时,周边部32的外缘和环状部12的外缘在凹部的内壁被引导。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中,能防止偏移并同时获得压入感。
[0069]另外,由于相对于图6所示的以往的按压开关而言仅第二可动触点30的结构不同,因此,容易实现其他部件、制造设备等的共用化。
[0070]接着,说明第二可动触点30的变形例。
[0071]参照图2A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触点30具有两个连结部33,但也可以如图2B及图2C所示那样,利用三个连结部33将圆顶部31与周边部32连结。S卩,连结部33的数量不受限定。另外,连结部33的间隔也不需要一定为等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图2B是第二可动触点30的立体图,图2C是俯视图。
[0072]图2D表示具有四个连结部33的第二可动触点30的俯视图。
[0073]另外,第二可动触点30也可以不设置连结部33、去掉圆顶部31与周边部32之间的间隙而直接在整周上连续形成。
[0074]另外,参照图2E、图2F说明第二可动触点30的另一变形例。
[0075]在图2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周边部32呈圆形环形状,周边部32绕圆顶部31 —周,但周边部32不需要一定为圆形环状。也可以如图2E、图2F所示,周边部32在圆顶部31的周边区域的一部分呈圆弧状地形成。
[0076](实施方式2)
[0077]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I与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二可动触点的连结部及圆顶部的形状,因此,对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0078]将实施方式2的第二可动触点示于图2G。
[0079]图2G是第二可动触点40的俯视图。圆顶部41俯视观察下呈圆形的一部分被向内侧切去的形状。将该圆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区域表示为缺口部41A、41B。虚线是圆顶部41为圆形的情况下的假想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43附近,圆顶部41的周缘比虚线接近圆顶部41的中心。
[0080]连结部43的一端在缺口部41A与缺口部41B之间的区域与圆顶部41连接。而且,连结部43的另一端与周边部42连结。
[0081]S卩,在图2G所示的第二可动触点40中,圆顶部41和连结部43的连结部位于与图2A?图2F所示的第二可动触点30相比更接近圆顶部41 (或圆顶部31)的中心的位置。在图2G所示的第二可动触点40中,在从侧面观察的情况下,缺口部41A、41B处的圆顶部41的周缘的下端部的位置比圆顶部41的缺口部(41A等)以外的区域处的圆顶部41的周缘的下端部的位置靠上方。
[0082]在实施方式I中,圆顶部31的整个周缘的下端部如图1所示那样与第一可动触点10相接,但在实施方式2中,在缺口部41A、41B处的第二可动触点40的周缘的下端部与第一可动触点10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在连结部43与第一可动触点10之间也形成有间隙。
[0083]S卩,具有图2G所示的第二可动触点40的按压开关在被按压时,能抑制第二可动触点40与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相接的情况。
[0084]因此,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抑制因开关动作的反复引起的连结部43的变形、能防止对连结部43施加不必要的应力这样的效果。
[008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级动作的按压开关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两级动作的按压开关。也可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触点30或40来构成一级动作型的按压开关。
[0086]本实用新型的按压开关能延长操作行程,能获得压入感。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按压开关对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等都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按压开关,其通过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而将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经由所述可动触点部导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开关具备: 所述第一固定触点; 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分开配置的所述第二固定触点; 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隔开间隔对置的可动触点部, 所述可动触点部具有中央部和周边部, 所述中央部呈圆顶状, 所述周边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周边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边部俯视观察下包围所述中央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部还具有将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周边部连接的连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部具有: 第一可动触点; 第二可动触点,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上方,包括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周边部, 所述中央部的周缘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壳体, 在所述壳体的凹部配置所述第一可动触点及所述第二可动触点, 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周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接,所述周边部的周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俯视观察下,所述中央部的形状呈圆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形状, 所述连结部在两个缺口部之间的区域与所述中央部连接,其中所述两个缺口部是所述圆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区域。
【文档编号】H01H13/48GK203573878SQ201320638797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8日
【发明者】榎本雅俊, 平田祐纪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