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403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作为电连接器的部件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其中嵌入式端子组合包含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各嵌入式端子包含模铸成形体以及多个端子,其中多个端子嵌入模铸成形体,多个端子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各包含端子部、连接部以及连接端子部与连接部的桥接部。模铸成形体包覆该等桥接部,该等端子部位于模铸成形体的第一侧,且该等连接部位于模铸成形体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其中两个嵌入式端子相互迭合以构成嵌入式端子组合。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一般是关于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作为电子装置传输介面的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

【背景技术】
[0002]电连接器通常应用于电脑、伺服器及网路存取设备等电子装置中以作为信号传输的介面。然而,电连接器与电子装置的配合更可进一步影响电脑等设备性能提升、资料传输的效能及可靠性以及系统整体特性等。随着电子装置在外观、尺寸上趋于缩减的需求,容许电连接器连接设置的空间也逐渐缩小,如何在有限的狭小空间下达到有效空间利用并增进传输线连接的便利性为极重要的议题。
[0003]除此之外,电子装置的价格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如何有效降低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增加电子装置的竞争力也为研发的重要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其利用相同的嵌入式端子进行组合,以简化元件种类并降低制造成本。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其利用相同的嵌入式端子相互迭合形成实质共平面的连接部,增进与传输线连接的便利性。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其利用弯折技术缩减端子节距,以达到双排端子的连接部共面并排的设计,可对应连接单一传输线,减少所需传输线的数目。
[0007]于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含绝缘壳体及嵌入式端子组合,其中嵌入式端子组合是由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相互迭合而构成以容置于绝缘壳体中。各嵌入式端子包含模铸成形体及多个端子,其中多个端子是嵌入模铸成形体,且多个端子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各端子包含端子部、连接部以及连接端子部与连接部的桥接部,其中模铸成形体是包覆该等桥接部,该等端子部位于模铸成形体的第一侧,而该等连接部位于模铸成形体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
[0008]于一实施例,该等端子部各具有弯折段,且两个嵌入式端子相互迭合时,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该等端子部是分别对应且对应的该等弯折段是朝相反方向弯折。于一实施例,两个嵌入式端子相互迭合时,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该等连接部是实质共平面。
[0009]于一实施例,模铸成形体还包含至少一卡合部,是用于卡合绝缘壳体。
[0010]于一实施例,模铸成形体是包含本体及承载部,其中本体是包覆多个端子的该等桥接部,而承载部是自本体朝垂直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突出,且该等连接部是由承载部支撑。于一实施例,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该等本体部是于第二方向上下迭合且该等承载部是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
[0011]于一实施例,模铸成形体还包含第一卡合部,其中第一卡合部是形成于本体并用于卡合绝缘壳体。
[0012]于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还包含盖体,是自第二侧覆盖该等连接部。于一实施例,模铸成形体还包含第二卡合部,其中第二卡合部是形成于承载部并用于卡合盖体。于另一实施例,绝缘壳体是包含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其中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是分别自第一侧及第二侧共同容置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该等模铸成形体。
[0013]于一实施例,该等连接部是支撑于承载部的承载面,且承载面的法线方向是平行于端子的长轴方向。于一实施例,承载部朝第二方向垂直突出超过本体的长度是等于本体于第二方向上的厚度。
[0014]于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还包含传输线,是电连接该等连接部。
[0015]于一实施例,各桥接部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连接端子部及连接部,且两相邻的桥接部的间距向第二端减少。于另一实施例,各桥接部包含第一桥接段及第二桥接段,其中第一桥接段及第二桥接段是以一弯折角相连并分别连接端子部及连接部,两相邻的第一桥接段是平行且两相邻的第二桥接段的间距向第二端减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端子组合的组合前及组合后的示意图。
[0017]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端子的示意图。
[0018]图2B及图2C分别为图2A的嵌入式端子中的一示例端子排列方式的立体图及上视图。
[0019]图3A及图3B分别为图2A的嵌入式端子中的另一例示端子排列方式的立体图及上视图。
[0020]图4A及图4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器组合前及组合后的示意图。
[0021]图4C是图4B的电连器翻转后的示意图。
[0022]图5A-5C是图4A的电连接器各阶段的组合程序图。
[0023]图6A及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电连接电子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0024]图7及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及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002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6]I电连接器
[0027]2电子装置
[0028]5电连接器
[0029]10嵌入式端子组合
[0030]20绝缘壳体
[0031]20a容置空间
[0032]22结合部
[0033]24 凸轨
[0034]26端子槽
[0035]30传输线
[0036]32连接端
[0037]40 盖体
[0038]42卡合孔
[0039]44 通孔
[0040]46卡合孔
[0041]50嵌入式端子组合
[0042]60绝缘壳体
[0043]60A 第一壳体
[0044]60B 第二壳体
[0045]62卡合孔
[0046]64容置空间
[0047]66端子槽
[0048]100、100a、10b 嵌入式端子
[0049]102槽道结构
[0050]110模铸成形体
[0051]IlOa 第一侧
[0052]IlOb 第二侧
[0053]112 本体
[0054]114承载部
[0055]116 第一^^合部
[0056]118a、118b 第二卡合部
[0057]120、120’ 端子
[0058]122端子部
[0059]122a 弯折段
[0060]124、124’ 桥接部
[0061]124a 第一端
[0062]124a’第一桥接段
[0063]124b 第二端
[0064]124b’第二桥接段
[0065]124c’ 弯折部
[0066]126连接部
[0067]500嵌入式端子
[0068]510模铸成形体
[0069]516卡合部
[0070]520 端子
[0071]522端子部
[0072]524桥接部
[0073]526连接部
[0074]A第一方向
[0075]B第二方向
[0076]C长轴方向
[0077]Pl相邻端子部之间的间距
[0078]P2相邻连接部之间的间距
[0079]Wl多个端子部的投影范围在第一方向的宽度
[0080]W2多个连接部的投影范围在第一方向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8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可用于连接电子装置以作为传输介面。于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包含但不限于例如硬盘等资料储存装置或其他需要输入/输出传输介面的资讯处理装置。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中作为电连接器的部件的嵌入式端子组合是通过外观相同的嵌入式端子相互迭合构成,以较低组装复杂度进而减少组装成本。然而,于较佳实施例中,嵌入式端子组合中的各嵌入式端子是应用相同的嵌件成型模具(insert mold)及相同的端子排列且较佳相同的制作过程所形成,以简化元件种类并降低制造成本及生产线复杂度。于下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及电连接器的实施例。
[0082]如图1A及图1B所示,于此实施例,嵌入式端子组合10包含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10a及10b相互迭合所构成,且嵌入式端子10aUOOb各包含模铸成形体110及嵌入模铸成形体110的多个端子120,其中嵌入式端子10b是呈现嵌入式端子10a顺时针或逆时针翻转180度后的状态。换言之,嵌入式端子10a及10b是实质相同,且是以背对背方式迭置。于此所述的“实质相同”是指嵌入式端子10a及10b的外观结构由肉眼无法察觉出制造公差容许范围外的实质差异。然而,于较佳实施例中,“实质相同”是指嵌入式端子10a及10b较佳是应用相同的嵌件成型模具及相同的端子排列方式并且利用相同的制作过程参数所制成,使得嵌入式端子10a及10b不仅在外观结构上且在内部构造上实质相同。因此,在后述仅以单一嵌入式端子为例说明嵌入式端子10aUOOb的细部结构。
[0083]如图2A所示,嵌入式端子100包含模铸成形体110及多个端子120,其中多个端子120是利用嵌入成型方式嵌入于模铸成形体110。如图2B及图2C所示,于一实施例,多个端子120是沿第一方向A并列设置,且各个端子120包含端子部122、桥接部124以及连接部126,其中桥接部124是连接端子部122与连接部126。于此实施例是显示10个端子120沿第一方向A并列设置,但端子数目可依据设计需求增加或减少,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具体而言,多个端子120是沿第一方向A配置成各端子100的端子部122沿第一方向A彼此相邻,各端子120的桥接部124沿第一方向A彼此相邻,且各端子120的连接部126沿第一方向A也彼此相邻。当多个端子120以此配置方式放入嵌件成型模具经模铸成型制作过程嵌入于模铸成形体110后,即形成如图2A所示的嵌入式端子100,其中模铸成形体110是包覆多个端子120的桥接部124,而多个端子120的端子部122是位于模铸成形体110的第一侧110a,且多个端子120的连接部126是位于模铸成形体110相对于第一侧IlOa的第二侧IlOb0在此需注意,模铸成形体110可由任何常用的模铸材料所形成,且最好为绝缘材料。
[0084]如图2A及图2B所示,于此实施例,多个端子120的端子部122最好突出于模铸成形体110的第一侧110a。多个端子120的端子部122各具有弯折段122a,且各弯折段122a是朝相同方向弯折。举例而言,图2A及图2B中的弯折段122a相对于第一方向A是朝上弯折。如此一来,当两个嵌入式端子100 (或10a及100b)以上述背对背方式相互迭合时,两个嵌入式端子100的端子部122是分别对应且对应的弯折段122a是朝相反方向弯折,形成两排相互对应的端子部122,如图1B所示。
[0085]除此之外,于此实施例,多个端子120的连接部126最好裸露于模铸成形体110的第二侧110B。如图2B及图2C所示,多个端子120是通过弯折技术缩减端子120间的节距,而使得多个端子120的连接部126相对于端子部122具有较小的节距,以利于两个嵌入式端子100相互迭合后,全部的连接部126是沿第一方向A并排设置。具体而言,各桥接部124是具有第一端124a及第二端124b,其中第一端124a及第二端124b分别连接端子部122及连接部126,且桥接部124是通过弯折技术使得桥接部124相对于第一方向A的垂直方向(也就是于后所述的端子120的长轴方向C)斜向延伸而逐渐彼此靠近,进而使两相邻的桥接部124之间的间距朝第二端124a减少。也就是,桥接部124的第一端124a是自端子部122延伸弯折且相对于端子120的长轴方向C斜向延伸预定长度形成桥接部124的第二端124b,而后垂直于端子120的长轴方向C(即端子120的长度方向)朝垂直第一方向A的第二方向B弯折形成连接部126。借此设计,各连接部126是相互平行并具有与桥接部124的第二端124b间实质相同的间距,使得相邻端子部122之间的间距Pl是大于相邻连接部126之间的间距P2。换言之,单一嵌入式端子100的多个端子部122布设所涵盖的投影范围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Wl是大于同一嵌入式端子100的多个连接部126布设所涵盖的投影范围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W2,如图2C所示。
[0086]在此需注意,连接部126之间的间距P2是取决于各桥接部124朝第二端124b延伸的距离及倾斜角度,且可依需求改变。于此实施例,各桥接部124于第二方向B上弯折不同角度后,朝第二端124b斜向延伸不同长度至长轴方向C上的相同预定位置再弯折形成长度实质相同的连接部126,以达到实质共平面的连接部126,而使连接部126构成焊垫结构,以利于后续与传输线的连接。然而,以此方式形成的端子120是具有不同的延伸长度,可能造成阻抗(impedance)不同进而对信号传输产生影响。于此所述的“端子的延伸长度”是指端子120自端子部122经桥接部124延伸至连接部126的总长度,也就是端子部122的长度、桥接部124的长度及连接部126的长度的总和。举例而言,若多个端子120的端子部122及连接部126的长度是彼此相同,则相对于端子长轴方向C的弯折角度较大的端子会具有较长的延伸长度,进而使得端子的总长度显著较长。
[0087]于另一实施例,可通过改变桥接部124朝第二端124b延伸的方式及倾斜角度而使得端子具有实质接近的总长度,进而使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图3A及图3B是分别为图2A的嵌入式端子中的另一例示端子排列方式的立体图及上视图。如图3A及3B所示,端子120’具有与端子120不同结构设计的桥接部124’,而使得各端子120’具有实质接近的总长度,其中部分桥接部124’(例如图中接近右侧的桥接部)是具有额外的弯折部124c’,以使得右侧端子120’与左侧端子120’具有实质接近的总长度。具体而言,如图3B所示,各桥接部124’包含第一桥接段124a’及第二桥接段124b’,其中第一桥接段124a’及第二桥接段124b’是以一弯折角相连并分别连接端子部122及连接部126,且两相邻的第一桥接段124a’是平行,而两相邻的第二桥接段124b’的间距朝第二端124b减少。于此实施例中,弯折角是指第二桥接段124b’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桥接段124a’的延伸方向弯折偏离的角度,其中弯折角可大于或等于零度,且较佳由最左侧朝最右侧递增,但不以此为限。换言之,于图3A-3B的实施例中,各桥接部124’的弯折角是依据端子的设置位置由左至右从零度递增,进而使得端子120’具有实质接近的总长度,以利于信号传输。
[0088]在此需注意,图3A的桥接部124’的设计虽不同于图2B的桥接部124,然而在端子120或120’利用嵌入成型方式最后嵌入于模铸成形体110形成嵌入式端子后,图3A的端子120’排列配置构成的嵌入式端子可具有实质与图2B的端子120排列配置构成的嵌入式端子相同的外观结构。换言之,图3A的端子120’排列配置构成的嵌入式端子可如图2A所示。因此,在上述广义的“实质相同”定义下,图3A的端子120’构成的嵌入式端子可视为与图2B的端子120构成的嵌入式端子为相同的嵌入式端子。然而,为达到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于较佳实施例中,嵌入式端子较佳是应用相同的嵌件成型模具及相同的端子排列方式并且利用相同的制作过程参数所形成。
[0089]除此之外,相应于上述端子120或120’的连接部126的焊垫结构设计,如图2A所示,模铸成形体110是包含本体112及承载部114,其中本体112是包覆多个端子120的桥接部124,承载部114是自本体112朝垂直第一方向A的第二方向B延伸突出以支撑多个端子120的连接部126。换言之,连接部126是由承载部114所支撑并裸露于承载部114的表面,使得连接部126是实质共平面。如上所述,端子部122布设所涵盖的投影范围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Wl是大于连接部126布设所涵盖的投影范围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W2,因此承载部114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较佳是小于本体112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于一实施例,承载部114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较佳是不超过本体112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的1/2。换言之,承载部114在第一方向A上的位置较佳是不超过本体112在第一方向A上宽度的中心线。此外,于此实施例,承载面114的法线方向是实质平行于端子120的长轴方向C,且承载部114朝第二方向B垂直突出超过本体112的长度较佳是等于本体112于第二方向B上的厚度。也就是,承载部114在第二方向B上的长度较佳等于本体112于第二方向B上的厚度的两倍。
[0090]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嵌入式端子组合通过上述缩减端子节距及垂直弯折形成连接部的技术并配合模铸成形体的本体及承载部的设计,使得两个嵌入式端子以背对背方式相互迭合。两个嵌入式端子的本体部112是于第二方向B上下迭合且承载部114是沿第一方向A并排设置,使得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连接部126是实质共平面形成单排的焊垫结构以增加后续与传输线连接的便利性,且两个嵌入式端子的端子部122是形成朝向相反方向弯折的上下两排端子部。
[0091]除此之外,如图2A所示,模铸成形体110还包含至少一第一卡合部116,其中第一卡合部116是用于卡合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于后参考图4A相关说明)。于此实施例,第一^^合部116是形成于本体112的顶面接近模铸成形体110的第一侧IlOa的卡勾,但不以此为限。换言之,第一^^合部116是形成于本体112上与承载部114在第二方向B上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本体顶面上,使得两个嵌入式端子迭合形成嵌入式端子组合后第一卡合部116是位于嵌入式端子组合的外表面上,以利于与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卡合。此外,模铸成形体110还包含至少一第二卡合部118a、118b,其中第二卡合部118a、118b是用于卡合电连接器覆盖连接部126的盖体。于此实施例,第二卡合部118a、118b是形成于承载部114的外侧表面的卡勾(参见图1A的118a)以及形成于模铸成形体110的顶面接近模铸成形体110的第二侧IlOb的卡块(参见图1A的118b)。然而,在此需注意,第一^^合部116及第二卡合部118a、118b的设置位置、数目及结构可相应于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及/或盖体的设计而改变,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
[0092]如图4A及图4B所示,于一实施例,电连接器I包含绝缘壳体20以及上述由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100构成的嵌入式端子组合10,其中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100是以上述背对背方式相互迭合以容置于绝缘壳体20中。在此需注意,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是指外观结构上无实质差异,其可构成图1B所示的嵌入式端子组合10。举例而言,嵌入式端子组合10可为两个具有如图2B所示的端子120嵌入于模铸成形体110构成的嵌入式端子的组合,或者两个具有如图3A所示的端子120’嵌入于模铸成形体110构成的嵌入式端子的组合,或者由一个如图2B所示的端子120嵌入于模铸成形体110构成的嵌入式端子以及一个如图3A所示的端子120’嵌入于模铸成形体110构成的嵌入式端子的组合,其中嵌入式端子组合10的嵌入式端子100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于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电连接器I还包含传输线30及盖体40,分别于后图示5A-5C的组合程序详细说明。
[0093]如图5A所示,两个嵌入式端子100迭合构成嵌入式端子组合10,其中多个连接部126是配置成实质共平面以构成焊垫结构,并分别对应于传输线30的多个连接端32。通过焊接或点胶等方式,使得连接部126与对应的连接端32电连接。除此之外,参考图4C及图5B,绝缘壳体20具有容置空间20a,其中容置空间20a的开口方向是面对模铸成形体110的第一侧110a。绝缘壳体20在相对于容置空间20a的另一侧是具有与容置空间20a连通的多个端子槽26,其中端子槽26至少部分裸露对应端子的端子部122。此外,对应于嵌入式端子100的第一卡合部116,绝缘壳体20在相应位置(例如上下壳体面)是具有卡槽形式的结合部22。嵌入式端子组合10设置于绝缘壳体20的容置空间20a时,各端子的端子部122是分别插入对应的端子槽26并部分裸露以用于与其他元件电连接。于此同时,卡勾式的第一卡合部116是与绝缘壳体20卡槽式的结合部22卡合,以使嵌入式端子组合10卡固于绝缘壳体20。此时,嵌入式端子100的第二卡合部118a、118b是裸露于绝缘壳体20外,以供与盖体40卡合,如图5C所示。
[0094]在此需注意,通过变化模铸成形体110的设计,可使得两个嵌入式端子100迭合构成嵌入式端子组合10后在其侧边形成槽道结构,以进一步增进嵌入式端子组合10与绝缘壳体20的结合关系。举例而言,如图5B所示,模铸成形体110的侧壁是形成有凹陷区,且两个嵌入式端子100迭合后使得两个凹陷区上下连通形成槽道结构102。其中槽道结构102是与绝缘壳体22的凸轨24相对应。当嵌入式端子组合10进入绝缘壳体20的容置空间20a时,绝缘壳体20的凸轨24是插入嵌入式端子组合10的槽道结构102,使得嵌入式端子组合10沿凸轨24滑入绝缘壳体20而设置于容置空间20a,增加组合的正确性及便利性。
[0095]除此之外,如图5C所示,盖体40是具有卡合孔42、46及通孔44,其中卡合孔42、46及通孔44是分别对应于模铸成形体110的第二卡合部118b、118a及传输线30的位置。于此实施例,对应两个模铸成形体110设置于本体112外表面的两个卡块118b,盖体40具有两个卡合孔42,其分别设置于盖体40的顶面及底面。除此之外,对应于承载部114侧边的卡勾118a,盖体40内表面侧边是具有卡合孔46。当盖体40与绝缘壳体20结合时,传输线30是自盖体40的内面穿过盖体40的通道44伸出盖体40外,且盖体40是自模铸成形体110的第二侧IlOb覆盖嵌入式端子110的连接部126及传输线30的连接端32,并通过卡合孔42、46分别卡合第二卡合部118b、118a而与绝缘壳体20结合,形成如图4B及4C所示的电连接器I。
[0096]参考图6A及图6B,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I可应用于例如硬盘的电子装置2以作为传输介面,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应用焊垫结构式设计的连接部,使得端子与传输线的连接更为便利,同时可于连接部连接传输线后再与电子装置2电连接,增加操作的便利性。
[0097]除此之外,因应不同的设计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嵌入式端子组合除上述焊垫结构式设计的连接部外,也可使端子的连接部具有与端子部相应的结构。图7及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及电连接器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嵌入式端子组合50是包含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500,其中各嵌入式端子500包含模铸成形体510及嵌入模铸成形体510的多个端子520。于此实施例,各端子520是包含实质对应的端子部522及连接部526以及连接端子部522及连接部526的桥接部524。也就是,端子部522及连接部526相对于模铸成形体510较佳具有对称的结构。当多个端子520嵌入于模铸成形体510形成嵌入式端子500时,模铸成形体510是包覆桥接部524,且端子部522及连接部526分别自模铸成形体510的第一侧及相对的第二侧延伸突出。两个嵌入式端子500以上述背对背方式相互迭合后,即构成嵌入式端子组合50。于此实施例,模铸成形体510是矩形块体,且于模铸成形体510的侧边具有卡合部516,用以与电连接器5的绝缘壳体60相互卡合。
[0098]参考图8,电连接器5包含绝缘壳体60及上述图7的嵌入式端子组合50,其中绝缘壳体60包含第一壳体60A及第二壳体60B。第一壳体60A及第二壳体60B是分别自模铸成形体510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共同容置两个嵌入式端子500的模铸成形体510。具体而言,第一壳体60A及第二壳体60B是分别具有容置空间64,其中两个容置空间64是自左、右两侧分别容置上下迭合的两个模铸成形体510的左、右部分。除此之外,各壳体60A、60B分别具有多个端子槽66,其中端子槽66至少部分裸露对应端子的端子部522及连接部526。举例而言,第一壳体60A的端子槽66是供设置并裸露端子部522,而第二壳体60B的端子槽66是供设置并裸露连接部526。此外,对应于嵌入式端子500设置于模铸成形体510侧边卡勾式的卡合部516,第一壳体60A及第二壳体60B在内面相应的位置具有卡合孔62,其中嵌入式端子组合50容置于第一壳体60A及第二壳体60B的容置空间时,卡合部516是与卡合孔62卡合,以使嵌入式端子组合50与绝缘壳体60卡固。
[0099]此外,为加强两个嵌入式端子迭合组成嵌入式端子组合时的迭合关系,于其他实施例中,可在模铸成形体对应迭合面(即背面)上适当位置形成对应的卡合柱及卡合孔。当两个嵌入式端子以背对背方式组合时,上方嵌入式端子的卡合柱及卡合孔可分别对应卡合下方嵌入式端子的卡合孔及卡合柱,以强化两个嵌入式端子的组合结构,增进电连接器的组装效率。
[0100]如上所述,相较于常用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较佳可利用相同嵌入成型模具、相同端子配置方式、相同制作过程所制造的嵌入式端子进行组合,以简化元件种类并降低制造成本。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及其嵌入式端子组合较佳利用弯折技术缩减端子节距,以达到双排端子的连接部共面并排的焊垫结构设计,可对应连接单一传输线,减少所需传输线的数目,进与传输线连接的便利性。
[0101]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目的而非用于限制。从事本行业者应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精神下,于此特别说明的实施例可有例示实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范畴也涵盖此类修改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嵌入式端子组合,是作为一电连接器的一部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各该嵌入式端子包含: 一模铸成形体;以及 多个端子,是嵌入该模铸成形体,该多个端子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各包含一端子部、一连接部以及连接该端子部与该连接部的一桥接部,其中该模铸成形体是包覆该桥接部,该端子部是位于该模铸成形体的一第一侧,且该连接部位于该模铸成形体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 其中该两个嵌入式端子是相互迭合以构成该嵌入式端子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端子部各具有一弯折段,且该两个嵌入式端子相互迭合时,该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该端子部是分别对应且对应的该弯折段是朝相反方向弯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该模铸成形体更包含至少一卡合部、一本体及一承载部,该至少一卡合部用于卡合该电连接器的一绝缘壳体,该本体是包覆该多个端子的该桥接部,该承载部是自该本体朝垂直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突出,该连接部是由该承载部支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该模铸成形体更包含一第一卡合部及一第二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是形成于该本体用于卡合该电连接器的一绝缘壳体,该第二卡合部是形成于该承载部用于卡合该电连接器覆盖该连接部的一盖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是支撑于该承载部的一承载面,且该承载面的一法线方向是平行于该端子的一长轴方向,该承载部朝该第二方向垂直突出超过该本体的长度等于该本体于该第二方向上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入式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各该桥接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连接该端子部及该连接部,且两相邻的该桥接部的间距向第二端减少,各该桥接部包含一第一桥接段及一第二桥接段,该第一桥接段及该第二桥接段是以一弯折角相连并分别连接该端子部及该连接部,两相邻的该第一桥接段是平行且两相邻的该第二桥接段的间距向第二端减少。
7.—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绝缘壳体;以及 两个相同的嵌入式端子,是相互迭合以容置于该绝缘壳体中,且各该嵌入式端子包含: 一模铸成形体;以及 多个端子,是嵌入该模铸成形体,该多个端子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各包含一端子部、一连接部以及连接该端子部与该连接部的一桥接部,其中该模铸成形体是包覆该桥接部,该端子部位于该模铸成形体的一第一侧,该连接部位于该模铸成形体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部各具有一弯折段,且该两个嵌入式端子相互迭合时,该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该端子部是分别对应且对应的该弯折段是朝相反方向弯折。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模铸成形体还包含至少一卡合部,是用于卡合该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另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是分别自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共同容置该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该模铸成形体。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模铸成形体是包含一本体及一承载部,该本体是包覆该多个端子的该桥接部,该承载部是自该本体朝垂直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突出,该连接部是由该承载部支撑,该两个嵌入式端子的该本体部是于该第二方向上下迭合且该承载部是沿该第一方向并排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模铸成形体更包含一第一卡合部、一第二卡合部及一盖体,该第 ^合部是形成于该本体用于卡合该绝缘壳体,该盖体自该第二侧覆盖该连接部,该第二卡合部是形成于该承载部用于卡合该盖体。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3932446SQ201320844056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6日
【发明者】苏愉胜 申请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