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45816阅读:86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在绝缘框的主板部与蓄电元件重叠的蓄电装置中,抑制蓄电元件在与主板部平行的方向上的松动。蓄电装置(10)具备绝缘框(16)和蓄电元件(14),其中,绝缘框具备:与蓄电元件抵接的主板部(40);在与主板部平行的规定方向(D2方向)上的主板部的一方的缘部设置的第一凸缘部(46a、48a);在所述规定方向(D2方向)上的主板部的另一方的缘部设置的第二凸缘部(46b、48b),第一凸缘部具备按压部(53a、53b),该按压部(53a、53b)具有从与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突出且压接于所述蓄电元件的突起部(56b),第二凸缘部在所述规定方向(D2方向)上的突起部的相反侧具备与所述蓄电元件抵接的支承部(55a、55b)。
【专利说明】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绝缘框和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隔着隔离物而层叠有多个蓄电元件(电池单体)的组电池(电池模块) 等中,公知有隔离物等的绝缘框与蓄电元件重叠的蓄电装置。
[0003] 在这种蓄电装置中,通常,绝缘框由与蓄电元件重叠的主板部和形成在该主板部 的周缘部的多个凸缘部构成。各凸缘部以与蓄电元件的外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由此蓄电 元件被定位。
[0004]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绝缘框的主板部上突出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肋的构造。 在蓄电元件与绝缘框的主板部交替层叠的状态下,所述肋以弯曲地弹性变形的状态夹在主 板部与蓄电元件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夹在主板部之间的蓄电元件在与主板部正交的方向 上松动。
[0005] 在先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3-004341号公报 发明概要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然而,在包括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内的现有的蓄电装置中,对于抑制蓄电元件在 与绝缘框的主板部平行的方向上的松动并没有进行特别的考虑。


【发明内容】
[0010]
[0011] 对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绝缘框的主板部与蓄电元件重叠的蓄电装置中,抑制 蓄电元件在与主板部平行的方向上的松动。
[0012] 解决方案
[0013]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绝缘框和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框具备: 主板部,其与所述蓄电元件抵接;第一凸缘部,其设置在与所述主板部平行的规定方向上的 所述主板部的一方的缘部;第二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主板部的另一方 的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具备按压部,该按压部具有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与所述蓄电元件 对置的对置面突出且压接于所述蓄电元件的突起部,所述第二凸缘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 所述突起部的相反侧具备与所述蓄电元件抵接的支承部。
[0014] 根据本发明,在蓄电元件上组装有绝缘框的状态下,通过具有从绝缘框的第一凸 缘部突出的突起部的按压部,蓄电元件被压接于第二凸缘部的支承部。因此,能够抑制蓄电 元件在与主板部平行的方向上的松动。此外,在因充放电所伴随的膨胀或收缩等而使蓄电 元件的尺寸发生了变动、或蓄电元件产生了尺寸误差的情况下,突起部的变形量也会与之 相应地变化,能够维持突起部压接于蓄电元件的状态。进而,在将蓄电元件与绝缘框重叠而 组装蓄电装置时,通过在按压部的作用下按压有蓄电元件的支承部,能够在与主板部平行 的规定方向上对蓄电元件进行定位。
[0015]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地,在所述绝缘框隔着所述蓄电 元件而重叠有多个的情况下,该多个绝缘框的所述支承部沿着与所述主板部成直角的方向 排列。由此,在与主板部平行的方向上,多个支承部的位置对齐,因此能够使通过这些支承 部定位的蓄电元件的位置全部对齐。
[0016]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蓄电元件隔着所 述主板部而层叠有多个。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蓄电元件在与蓄电元件的层叠方向交叉的 方向上的松动。在层叠多个蓄电元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所述蓄 电元件的中央比所述第一及第二凸缘部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中央更向 所述第二凸缘部侧偏置。
[0017]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凸缘部夹在 所述蓄电元件与电路基板之间。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凸缘部和突起部夹在蓄电元件与电 路基板之间,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与电路基板之间的热传导。此外,在以第一凸缘部与蓄 电元件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设置突起部的情况下,通过该间隙的空气实现隔热功能,由 此能够实现更有效的热传导的抑制。
[0018]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地,所述突起部为肋。这种情况 下,利用肋的变形能够获得上述的定位效果。
[0019]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地,在所述突起部为肋的情况下, 该肋的剖面形状是随着朝向前端而变细的形状。由此,肋容易弯曲变形。
[0020]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突起部具有向所 述规定方向的所述支承部侧伸出的伸出量随着接近所述主板部而增大的形状。由此,在绝 缘框的主板部上重叠蓄电元件时,能够通过突起部的前端部将蓄电元件顺畅地向支承部侧 引导。
[0021]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部为平坦面。 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平坦的支承部稳定地从按压部的相反侧支承蓄电元件。
[0022]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部是从所述 第二凸缘部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突出的凸部,该凸部在以比所述按压部的所述 突起部小的变形量变形的状态下或在不发生变形的状态下与所述蓄电元件抵接。这种情况 下,能够在第二凸缘与蓄电元件之间夹有凸部,并通过支承部对蓄电元件进行定位。
[0023]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主板部的与所 述蓄电元件对置的面上设有可变形的突起部。这种情况下,在蓄电元件上组装有绝缘框的 状态下,能够将主板部的突起部以变形的状态夹在主板部与蓄电元件之间,因此,能够抑制 蓄电元件在与主板部正交的方向上的松动。
[0024]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地,在所述主板部上设有突起部 的情况下,该主板部的突起部设置成比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突起部难以发生变形。由此,在从 与主板部正交的方向(在层叠有多个蓄电元件的情况下为"层叠方向")向主板部施加有较 大的力时,能够抑制主板部的突起部过度变形。另一方面,虽然在不易产生从蓄电装置的外 部加压的状况的第一凸缘部上基本仅会施加较小的力,但第一凸缘部的突起部能够比较容 易地变形。
[0025]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主板部上设有 突起部、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突起部为可变形的第一肋、所述主板部的突起部为可变形的第 二肋的情况下,第一肋和第二肋以长度方向的端部彼此相连的方式设置。这种情况下,由于 在第一肋与第二肋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异物从第一肋与第二肋之间侵入。此外, 由于能够将第一肋与第二肋一体成形,因此绝缘框的成形变得容易。
[0026]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主板部上设有 突起部、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突起部为可变形的第一肋、所述主板部的突起部为可变形的第 二肋的情况下,第一肋和第二肋设置成相互分离。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肋与第二肋能够分 别独立地变形,因此能促进两肋的变形,在与主板部平行的方向及正交的方向上均能够获 得高定位精度。
[0027] 进而,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肋和第二肋设置成相互分离的情况下,在所述主板部 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交界部处,第一肋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和第二肋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配置 在互不相同的位置。这种情况下,第一肋与第二肋设置成彼此不相连且均延伸至主板部与 第一凸缘部的交界部。因此,通过使第一肋和第二肋分离,从而通过上述两个方向的定位 精度,并且能够通过以延伸至所述交界部的方式在凸缘部上形成得长的第一肋、和以延伸 至所述交界部的方式在主板部上形成得长的第二肋,抑制异物向蓄电元件与绝缘框之间侵 入。
[0028]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地,在所述主板部或所述第一凸 缘部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面上突出设有第三肋的情况下,所述可变形的肋的高度比第 三肋的高度高。由此,能够可靠地将蓄电元件压接于比第三肋高的第一肋或第二肋的前端, 能够促进该肋的变形。
[0029] 在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地,所述突起部在同一面上设有 多个。在凸缘部的突起部在同一面上设有多个的情况下抑制蓄电元件相对于凸缘部的倾 斜,在主板部的突起部在同一面上设有多个的情况下抑制蓄电元件相对于主板部的倾斜, 并且能够对蓄电元件进行定位。此外,这种情况下,能够分散施加于各突起部的负载。
[0030] 发明效果
[0031]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绝缘框的凸缘部与蓄电元件之间夹着设于凸缘部上的突起 部,从而能够抑制蓄电元件在与主板部平行的方向上的松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0033] 图2是将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局部分解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34]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的隔离物的立体图。
[0035] 图4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隔离物得到的立体图。
[0036] 图5是从另一其他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隔离物得到的立体图。
[0037] 图6是从层叠方向的一方侧观察图3所示的隔离物的一部分而得到的主视图。
[0038] 图7是图6的A-A线的剖视图。
[0039] 图8是表示图3所示的隔离物的支承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0040] 图9是表示组装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的顺序的图。
[0041] 图10是表示蓄电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图。
[0042] 图11是表示使用比较例所涉及的隔离物的情况下的组装状态的图。
[0043] 图12是表示隔离物的侧面肋的剖面形状的剖视图。
[0044] 图13A是表示侧面肋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0045] 图13B是表示侧面肋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0046] 图13C是表示侧面肋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0047]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隔离物的立体图。
[0048]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隔离物的立体图。
[0049]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50] 10组电池(蓄电装置)
[0051] 12层叠体
[0052] 14蓄电元件
[0053] 16隔离物(绝缘框)
[0054] 18a、18b 端板
[0055] 22a蓄电元件的正极端子
[0056] 22b蓄电元件的负极端子
[0057] 40主板部
[0058] 42上表面凸缘部
[0059] 44下表面凸缘部
[0060] 46a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第一凸缘部)
[0061] 46b第二上部侧面凸缘部(第二凸缘部)
[0062] 48a第一下部侧面凸缘部(第一凸缘部)
[0063] 48b第二下部侧面凸缘部(第二凸缘部)
[0064] 50约束带
[0065] 53a、53b 按压部
[0066] 54加强肋(第三肋)
[0067] 55a、55b 支承部
[0068] 56a正面肋(可变形的第二肋)
[0069] 56b、156侧面肋(可变形的第一肋)
[0070] 70金属板
[0071] 99 电路基板
[0072] 158侧面肋的前端(引导部)
[0073] S 空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发明的理解,在 附图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无关的一部分构件的图示。
[0075] [第一实施方式]
[0076]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是将多个(例如8个)蓄 电元件(单电池)14模块化而成的组电池10。组电池10的用途没有限定,例如,可以作为 搭载于汽油机动车或柴油机动车等的比较低电压(例如12V)的辅助设备电池使用组电池 10。这种情况下,组电池10以收容于外装壳体(未图示)的状态搭载于机动车等。
[0077] 参照图1及图2对组电池 10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参照图1及图2 的下述说明中,包括"上"、"下"及"横"的用语、以及"侧面"这一用语表示在图1及图2所 示的组电池10的姿态下的方向,并非必须与实际使用状态下的方向一致。
[0078] 如图1及图2所示,构成组电池10的各蓄电元件14具备扁平的方形的外壳30、闭 塞该外壳30的上表面开口部的盖体32。外壳30例如为金属制。外壳30的表面也可以通 过例如树脂制的外装薄膜(未图示)整体地覆盖。盖体32为细长的矩形的金属板。在盖 体32的长边方向两端部设有正极端子22a和负极端子22b。此外,在盖体32上设有安全阀 24和液栓26。蓄电元件14为锂离子电池等充电电池,在外壳30及盖体32之中收容有电 极体和电解液。但是,蓄电元件14也可以是锂离子电池以外的充电电池。
[0079] 多个蓄电元件14隔着作为绝缘框的隔离物16而沿着蓄电元件14的厚度方向(图 中D1方向)层叠。作为隔离物16的材料使用绝缘性材料,具体地说,例如使用树脂。通过 在邻接的蓄电元件14间夹着隔离物16,从而蓄电元件14的外壳30间被可靠地电绝缘。在 如此层叠的状态下,蓄电元件14的端子22 (22a、22b)分成两列而沿着层叠方向(图中D1方 向)排列配置。在端子22的各列中,两个正极端子22a和两个负极端子22b交替地排列, 并经由多个母线(未图示)将端子22彼此电连接。
[0080] 在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的两侧,在层叠在最外侧的蓄电元件14的更靠外侧 处分别重叠设置有端板18a、18b。端板18a、18b例如由树脂构成。在端板18a、18b的外侧 的面上重置有金属板70,由此,端板18a、18b的刚性得以提商。
[0081] 由如此层叠的蓄电元件14、隔离物16、端板18a和18b、及金属板70构成的层叠 体12通过多个(例如4根)金属制的约束带50(50a、50b、50c、50d)从层叠方向的两侧夹 持而被固定。需要说明的是,重叠在金属板70的外侧的约束带50的端部与金属板70 -同 通过例如螺栓(未图不)而固定于端板18a、18b。
[0082] 组电池10也可以具备电路基板99 (参照图6)。这种情况下,电路基板99安装在 例如层叠体12的与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正交的横向(图中D2方向)上的一方侧的 面上。由此,在层叠体12中,与配置有安全阀24的面不同的面上配置电路基板99,因此能 够防止电路基板99暴露于来自安全阀24的排出气体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层叠方向(图 中D1方向)上,优选电路基板99配置成比两侧的端板18a、18b靠内侧。由此,能够保护电 路基板99免受从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施加的外力。此外,通过将组电池10收容在横 向(图中D2方向)的尺寸比层叠体12大的外装壳体(未图示)中,从而能够在外装壳体 的内表面与层叠体12之间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产生的空间内收容电路基板99。
[0083] 以下,主要参照图3?图7对隔离物16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 下,包括"上"、"下"、"右"、"左"及"横"在内的用语、以及"侦愐"这一用语表示在图3所示 的隔离物16的姿态(与图1及图2同样的姿态)下的方向。
[0084] 如图3?图5所示,隔离物16具备夹在邻接的蓄电元件14间的主板部40以及设 置在该主板部40的周缘部的多个凸缘部42、44、46 &、4613、48&、4813。但是,也可以通过将多 个凸缘部一体化,从而在主板部40的周缘的整周范围内形成一个连续的凸缘。
[0085] 主板部40的形状为大致矩形。在图3及图4中示出的主板部40的一方的面上设 有多个加强肋54。这些加强肋54以彼此沿着上下方向隔开间隔且分别沿着横向延伸的方 式设置。通过设置加强肋54,从而能够提高主板部40的刚性,并且能够获得夹着主板部40 而邻接的蓄电元件14间的隔热效果。
[0086] 此外,在设有加强肋54的主板部40的面上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正面肋56a。正面 肋56a沿着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例如设有一对。上侧的正面肋56a以在比最上侧的加强肋 54靠上侧的部分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下侧的正面肋56a以在比最下 侧的加强肋54靠下侧的部分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各正面肋56a在 主板部40的横向(图中D2方向)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设置。
[0087] 如图7的剖视图所示,正面肋56a的高度(突出量)高于加强肋54的高度(突出 量)。因此,在蓄电元件14与隔离物16层叠后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将蓄电元件14可靠地 压接于正面肋56a的前端部。由此,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能够可靠地使正面肋56a弹性变 形。如此,通过使正面肋56a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夹在主板部40与蓄电元件14之间而组 装组电池10,从而即使在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上产生蓄电元件14的尺寸的变动或误 差,也能够使正面肋56a的变形量与之相应地变化并良好地维持正面肋56a的前端部压接 于蓄电元件14的状态。因此,能够在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上相对于隔离物16而可靠 地定位蓄电元件14。
[0088] 此外,正面肋56a的变形量与从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施加的力相应地变化, 通过该正面肋56a的变形量的变化能够吸收冲击。因此,例如,在层叠体12的上侧及下侧 配置有端板18a、18b的姿态、即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姿态下使用组 电池10时,能够缓和各蓄电元件14向上下方向的振动。此外,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因蓄 电元件14的重量导致的外装壳体(未图示)的底面部的损伤。
[0089] 进而,在主板部40上,在同一面上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根)正面肋 56a。由此,在进行蓄电元件14相对于设有正面肋56a的主板部40的面的定位时,能够抑 制蓄电元件14的倾斜。
[0090] 如图3?图5所示,作为隔离物16的凸缘部,设有上表面凸缘部42、下表面凸缘 部44、第一及第二上部侧面凸缘部46a和46b、以及第一及第二下部侧面凸缘部48a和48b。 任一凸缘部42、44、46a、46b、48a、48b均沿着与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平行的面设置。
[0091] 上表面凸缘部42以从主板部40的上缘部向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两侧突出的 方式设置。上表面凸缘部42以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得细长,在上表 面凸缘部4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的宽度扩大的宽幅部42a。 在宽幅部42a上设有多个切口部43,由此,能够避免设于蓄电元件14的上表面上的安全阀 24及液栓26与上表面凸缘部42发生干涉。
[0092] 下表面凸缘部44以从主板部40的下缘部向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两侧突出的 方式设置。在下表面凸缘部44的下表面的横向(图中D2方向)两端部分别设有左右一对 的突出部45a、45b。在一对突出部45a、45b之间形成有供约束带50c、50d嵌入的凹槽51c、 51d。
[0093] 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及第二上部侧面凸缘部46b设置在主板部40的左右的 侧缘部中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上侧的部分。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以从主板部40的 横向(图中D2方向)的一方的侧缘部(右侧缘部)向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两侧突出 的方式设置,第二上部侧面凸缘部46b以从主板部40的另一方的侧缘部(左侧缘部)向层 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两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及第二上部 侧面凸缘部46b以从横向(图中D2方向)的两侧夹着蓄电元件14的方式配置。
[0094] 在各上部侧面凸缘部46a、46b的外侧的面上设有上下一对的突出部47a、47b。在 一对突出部47a、47b之间形成有供约束带50a、50b嵌入的凹槽5la、5lb。在各上部侧面凸 缘部46a、46b的上缘部设有与上表面凸缘部42相连的根部52。在根部52上,在层叠方向 (图中D1方向)一端侧且在横向(图中D2方向)外侧的拐角部设有切口部52a,在层叠方 向(图中D1方向)另一端侧且在横向(图中D2方向)内侧的拐角部设有切口部52b。通 过设置这些切口部52a、52b,能够避免邻接的隔离物16的根部52彼此发生干涉。
[0095] 第一下部侧面凸缘部48a及第二下部侧面凸缘部48b设置在主板部40的左右的 侧缘部中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侧的部分。第一下部侧面凸缘部48a以从主板部40的 横向(图中D2方向)的一方的侧缘部(右侧缘部)向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两侧突出 的方式设置,第二下部侧面凸缘部48b以从主板部40的另一方的侧缘部(左侧缘部)向层 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两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一下部侧面凸缘部48a及第二下部 侧面凸缘部48b以从横向(图中D2方向)的两侧夹着蓄电元件14的方式配置。
[0096] 在各下部侧面凸缘部48a、48b的外侧的面上设有突出部49。在层叠方向(图中 D1方向)上,在突出部49的一方的端面上设有卡合用凸部58,在另一方的端面上设有卡合 用凹部59(参照图5)。在组电池10组装后的状态下,在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上邻接 的一方的隔离物16的卡合用凸部58与另一方的隔离物16的卡合用凹部59卡合,由此,隔 离物16彼此相互定位。
[0097] 如图3及图6所示,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具备按压部53a,该按压部53a将蓄 电元件14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朝第二上部侧面凸缘部46b按压,第一下部侧面凸缘 部48a具备按压部53b,该按压部53b将蓄电元件14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朝第二下部 侧面凸缘部48b按压。各按压部53a、53b具有从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或第一下部侧面 凸缘部48a中的与蓄电元件14对置的面突出的可弹性变形的侧面肋56b。侧面肋56b在变 形的状态下与蓄电元件14抵接。
[0098] 侧面肋56b以沿着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各侧面肋56b的 长度方向一端部以在设有该侧面肋56b的侧面凸缘部46a、48a与主板部40的拐角部处同 正面肋56a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相连的方式设置。通过如此将正面肋56a和侧面肋56b -体 设置,能够容易成形隔离物16。此外,在横向(图中D2方向)上,正面肋56a在主板部40 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形成,在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上,侧面肋56b在侧面凸缘部46a、 48a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形成。由此,通过如此形成的正面肋56a和侧面肋56b,能够有效 地抑制异物向隔离物16与蓄电元件14之间侵入。
[0099] 如图4所示,在第二上部侧面凸缘部46b及第二下部侧面凸缘部48b中的与蓄电 元件14对置的对置面上分别设有支承部55a、55b。支承部55a、55b在横向(图中D2方向) 上的侧面肋56b的相反侧处与压接有侧面肋56b的蓄电元件14抵接。各支承部55a、55b 为能够与蓄电元件14面接触的平坦面。由此,能够通过支承部55a、55b从按压部53a、53b 的相反侧稳定地支承蓄电元件14。此外,蓄电元件14通过与平坦的支承部55a、55b的面接 触而无倾斜地准确定位。
[0100] 但是,如图8例示那样,支承部55a、55b也可以是从第二上部侧面凸缘部46b及/ 或第二下部侧面凸缘部48b中的与蓄电元件14对置的对置面突出的凸部57。这种情况下, 通过在第二上部侧面凸缘部46b及/或第二下部侧面凸缘部48b与蓄电元件14之间夹有 凸部57,从而能够在两者之间形成空间。为了抑制蓄电元件14的倾斜,凸部57优选分别 在凸缘部46b、48b上设置一个以上,但也可以仅在凸缘部46b、48b的某一方上设置一个以 上的凸部57。通过将相同形状的多个凸部57设在同一面上,能够通过这些凸部57将蓄电 元件14无倾斜地定位。凸部57具有在以比按压部53a、53b的侧面肋56b小的变形量变形 的状态下、或者在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与蓄电元件14抵接的形状。由此,能够通过支承部 55a、55b获得蓄电元件14的良好的定位精度。凸部57的具体形状没有限定,也可以是例如 图8所示那样的半球状。
[0101] 如图9示意性地示出那样,在组装组电池10时,将蓄电元件14与隔离物16交替 地沿着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叠起。在侧面肋56b未变形的状态下,在横向(图中D2 方向)上,第一侧面凸缘部46a、48a的侧面肋56b的前端与第二侧面凸缘部46b、48b的支 承部55a、55b之间的间隔在蓄电元件14的宽度以下。因此,在隔离物16的主板部40上重 叠蓄电元件14时,以第一侧面凸缘部46a、48a的侧面肋56b的前端与第二侧面凸缘部46b、 48b的支承部55a、55b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式使侧面肋56b弹性变形(参照图6的双点划 线),并在第一侧面凸缘部46a、48a与第二侧面凸缘部46b、48b之间插入蓄电元件14。在 通过弹性变形产生的侧面肋56b的回复力的作用下,按压部53a、53b将蓄电元件14朝向支 承部55a、55b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施力。各蓄电元件14通过被压接于支承部55a、 55b而在横向(图中D2方向)上定位。
[0102] 构成层叠体12的所有的隔离物16以相同的朝向相互位置对合地叠起。由此,所 有的隔离物16的按压部53a、53b以在横向(图中D2方向)的一方侧沿着层叠方向(图中 D1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所有的隔离物16的支承部55a、55b以在横向(图中D2方向) 的另一方侧沿着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由于支承部55a、55b不发生 变形地与蓄电元件14抵接,因此所有的支承部55a、55b的横向(图中D2方向)的位置大 致完全对齐。因此,能够使通过这些支承部55a、55b定位的蓄电元件14的横向(图中D2 方向)的位置全部对齐。
[0103] 对于图10所示的组装状态下的横向(图中D2方向)位置,蓄电元件14的中央C1 比隔离物16的中央(第一侧面凸缘部46a、48a中的与蓄电元件14对置的对置面和第二 侧面凸缘部46b、48b中的与蓄电元件14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中央)C2向第二侧面凸缘部 46b、48b侧偏置大致规定的距离L。
[0104] 另一方面,在图11所示的现有例中,由于在隔离物160的侧面凸缘部46a、48a、 46b、48b不设置可弹性变形的侧面肋56b,因此为了能够将蓄电元件可靠地插入第一侧面 凸缘部46a、48a与第二侧面凸缘部46b、48b之间,需要考虑尺寸误差而将两凸缘部间的横 向(图中D2方向)的间隔形成得比蓄电元件14的尺寸稍大。因此,在蓄电元件14与第一 侧面凸缘部46a、48a及第二侧面凸缘部46b、48b之间形成游隙,无法将蓄电元件14及其端 子22 (22a、22b)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高精度地定位。
[0105] 因此,在图11所示的现有例中,存在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位置偏置了的端子 22彼此通过母线(未图示)连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母线相对于端子22的 焊接不良。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第一侧面凸缘部46a、48a及第二侧面凸缘部46b、48b这 两者设置侧面肋56b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同样的位置偏置。
[0106] 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横向(图中D2方向)上将所有的蓄电元件 14大致准确地定位,从而所有的蓄电元件14的两端子22 (22a、22b)大致准确地被定位。因 此,在层叠的多个蓄电元件14的端子22彼此通过一个母线(未图示)连接的情况下,能够 相对于准确地定位的各端子22而适当地焊接母线。
[0107] 在组装有组电池10的状态下,侧面肋56b在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弹性变 形的状态下夹在第一侧面凸缘部46a、48a与蓄电元件14之间。换句话说,在组装状态下, 在横向(图中D2方向)上,第一侧面凸缘部46a、48a的侧面肋56b的前端与第二侧面凸缘 部46b、48b的支承部55a、55b之间的间隔始终与蓄电元件14的宽度相等。因此,在因充放 电所伴随的膨胀或收缩等使蓄电元件14的尺寸发生变动、或蓄电元件14产生尺寸误差的 情况下,也能够与之对应地使侧面肋56b的变形量变化,并且维持侧面肋56b的前端部压接 于蓄电元件14的状态。因此,在横向(图中D2方向)上,能够相对于隔离物16可靠地定 位蓄电元件14,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4的松动。
[0108] 此外,具有侧面肋56b的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和第一下部侧面凸缘部48a配 置在同一面上。因此,在同一面上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根)侧面肋56b。由 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4相对于具有侧面肋56b的侧面凸缘部46a、48a的倾斜。
[0109] 进而,如图6所示,通过在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及第一下部侧面凸缘部48a与 蓄电元件14之间夹着侧面肋56b而形成空间部S。因此,在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及/ 或第一下部侧面凸缘部48a夹在蓄电元件14与电路基板99之间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空间 部S发挥隔热功能,从而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4与电路基板99之间的热传导。此外,通过隔 着空间部S而使电路基板99与蓄电元件14隔开配置,从而能够抑制在两者之间的液结的 产生。
[0110] 接下来,参照图12及图13A?图13C对侧面肋56b的剖面形状及其变形例进行说 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及图13A?图13C中,图示出了在第一上部侧面凸缘部46a的 内侧的面(与蓄电元件14对置的面)79上突出设置的侧面肋56b,但在第一下部侧面凸缘 部48a上突出设置的侧面肋56b的剖面形状、以及在主板部40上突出设置的正面肋56a的 剖面形状也是相同的。
[011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肋56b具有从侧面凸缘部46a的内侧的面 (以下,称为"基面")79立起的一对立起面部80a、80b。上侧的立起面部80a设置成朝向 前端而向下方倾斜,下侧的立起面部80b设置成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即与基面79大致垂直。 由此,一对立起面部80a、80b以随着朝向前端而接近的方式配置。此外,侧面肋56b具备将 一对立起面部80a、80b的前端彼此连结起来的端面80c。端面80c配置成沿着大致上下方 向、即与基面79大致平行。由此,侧面肋56b的剖面形状成为细长的梯形状。
[0112] 如此,侧面肋56b的剖面形状成为随着朝向前端而变细且向下方倾斜的形状,因 此,在蓄电元件14被压接于侧面肋56b的前端部时,侧面肋56b容易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 弹性变形(参照图12的双点划线)。
[0113] 接着,对图13A?图13C所示的侧面肋56b的剖面形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114] 在图13A所示的示例中,与图12所示的示例相比,相同之处在于,侧面肋56b具备 一对立起面部81a、81b和端面81c,而不同之处在于,不仅上侧的立起面部81a朝向前端向 下方倾斜,下侧的立起面部81b也设置成朝向前端向下方倾斜。根据该结构,侧面肋56b更 容易向下方弯曲(参照图13A的双点划线)。
[0115] 在图13B所示的示例中,与图12所示的示例相比,相同之处在于,上侧的立起面部 82a设置成朝向前端向下方倾斜且下侧的立起面部82b设置成大致水平,而不同之处在于, 侧面肋56b的前端82c并非面状而形成为线状且侧面肋56b的剖面形状成为三角形状。根 据该结构,进一步促进侧面肋56b的前端部的弹性变形(参照图13B的双点划线)。
[0116] 在图13C所示的示例中,上侧的立起面部86a设置成朝向前端向下方倾斜,下侧的 立起面部86b设置成朝向前端向上方倾斜,且侧面肋56b的前端86c形成为线状。由此,侧 面肋56b的剖面形状成为等腰三角形状。根据该结构,侧面肋56b以沿着与蓄电元件14对 置的对置面79正交的方向被压溃的方式弹性变形(参照图13C的双点划线),能够使较大 的回复力作用在蓄电元件14上。
[0117] [第二实施方式]
[0118] 接下来,参照图1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隔离物16的结 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足,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隔离物16的结构,对于与第一实施方 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图14中,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隔 离物16的部位标注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
[0119] 在图14所示的隔离物16中,在主板部40的上部设有上下一对正面肋56a,在主板 部40的下部也设有上下一对正面肋56a。即,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与图3等所示的 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正面肋56a的根数变为2倍,正面肋56a的根数比侧面肋56b的根数 多。因此,与侧面肋56b相比,正面肋56a更加有效地分散负载,由此,与侧面肋56b相比, 正面肋56a不易变形。
[0120] 根据该结构,当从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向主板部40施加了较大的力时,能够 抑制正面肋56a过度变形。由此,能够相对于来自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的力而提高组 电池10的刚性。另一方面,对于不易产生加压状况的侧面凸缘部46a、48a而言,虽然基本 上仅会从横向(图中D2方向)施加较小的力,但侧面肋56b能够比较容易地变形。由此, 能够良好地发挥上述的定位效果等。
[0121] 但是,用于使正面肋56a比侧面肋56b更难以变形的结构不局限于使正面肋56a 的根数比侧面肋56b的根数多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使正面肋56a的剖面形状形成为比 侧面肋56b的剖面形状更难以变形的形状来实现。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使正面肋56a的 剖面形状为图13C所示的形状,使侧面肋56b的剖面形状为图12、图13A或图13B所示的形 状,由此能够使正面肋56a比侧面肋56b更难以变形。
[0122] 此外,在图14所示的隔离物16中,正面肋56a和侧面肋56b相互分离设置。因此, 正面肋56a和侧面肋56b能够分别独立地变形,促进两肋56a、56b的变形。因此,在层叠方 向(图中D1方向)及横向(图中D2方向)上均能够高精度地定位蓄电元件14。
[0123] 在横向(图中D2方向)上,正面肋56a在主板部40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形成,在 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上,侧面肋56b在侧面凸缘部46a、48a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形 成。在主板部40与侧面凸缘部46a、48a的交界部处,正面肋56a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与侧面 肋56b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通过如此形成正面肋56a和侧面肋56b, 避免相互分离的两肋56a、56b的干涉,并且通过在主板部40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延伸的正 面肋56a和在侧面凸缘部46a、48a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延伸的侧面肋56b有效地抑制异物 向隔离物16与蓄电元件14之间侵入。
[0124] [第三实施方式1
[0125] 接下来,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隔离物16的结 构进行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第三实施方式仅按压部的侧面肋的结构不同。第三实 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对于共用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图15 中,对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隔离物16的部位标注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
[0126] 如图15所示,各按压部53a、53b的侧面肋156具有俯视三角形的形状。侧面肋156 的剖面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与例如图12或图13A?图13C中任一图中所示的侧面 肋56b相同的形状。侧面肋156的前端158沿着朝向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上的主板 部40侧而向支承部55a、55b侧倾斜的方向延伸。通过这样的前端158的倾斜,侧面肋156 的形状成为横向(图中D2方向)的朝向支承部55a、55b侧伸出的伸出量随着接近主板部 40而增大的形状。因此,在蓄电元件14重叠于隔离物16的主板部40时,蓄电元件14的按 压部53a、53b侧的端部与侧面肋156的前端158抵接。侧面肋156的前端158作为将蓄电 元件14沿着横向(图中D2方向)的朝向支承部55a、55b的方向(图中E方向)引导的引 导部而发挥功能。
[0127] 在侧面肋156未变形的状态下,在横向(图中D2方向)上,侧面肋156的前端158 的最接近支承部55a、55b的部分与支承部55a、55b之间的间隔在蓄电元件14的宽度以下。 因此,在侧面肋156的前端158与支承部55a、55b之间插入蓄电元件14而朝向主板部40 将蓄电元件14压入时,侧面肋156夹在第一侧面凸缘部46a、48a与蓄电元件14之间而弹 性变形。通过在侧面肋156变形的状态下夹在蓄电元件14与侧面凸缘部46a、48a之间,从 而按压部53a、53b通过侧面肋156的弹力对蓄电元件14朝向支承部55a、55b施力。由此, 在横向(图中D2方向)上,能够高精度地通过支承部55a、55b对蓄电元件14进行定位,并 且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4的松动。
[0128]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侧面肋156的形状不局限于图15所示的形状, 例如,侧面肋156的前端158也可以是使向支承部55a、55b侧伸出的伸出量随着接近主板 部40而指数函数增大的弯曲部。
[0129] 举出以上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
[0130] 例如,在本发明中,侧面肋56b、156及正面肋56a的剖面形状不局限于图12及图 13A?图13C所示的形状,只要是能够通过被压接于蓄电元件14而变形的形状,则可以采用 各种形状。具体地说,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在侧面肋56b 及/或正面肋56a的前端追加了延长部的结构。此外,侧面肋56b、156及正面肋56a也可 以是例如可弹性变形的剖面半圆形的肋。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施加到肋的前端的应力有效 地分散至肋的整体。但是,使用图12及图13A?图13C所示的肋56b那样的容易压曲的形 状的肋因肋容易变形这一点而优选。
[0131]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在主板部40及侧面凸缘部46a、48a中设置肋作为 突起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肋以外的突起部。例如,在主板部40 或侧面凸缘部46a、48a中,也可以形成从与蓄电元件14对置的面的整体或大部分突出的一 个大的突起部、或在整面的范围内分散设置多个突起部。
[0132]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如图6所示那样在侧面凸缘部46a、48a与蓄电元件 14之间形成有空间部S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在将大型的突起部设置在侧面 凸缘部46a、48a的整面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形成上述的空间部S。
[0133] 进而,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在每个隔离物16上设置两根侧面肋56b、156和两 根或四根正面肋56a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侧面肋56b、156及正面肋56a的根 数没有特别的限定。
[0134]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侧面肋56b、156及正面肋56a为可弹性变形的结构 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代替可弹性变形的突起部而在凸缘部或主板部上设置 可塑性变形的突起部。需要说明的是,在突起部为塑性变形的情况下,由于突起部的一部分 弹性变形,因此该突起部的作用力能够作用于蓄电元件14。
[0135]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第三肋的加强肋54设于主板部40上的情况进 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第三肋仅设在凸缘部上,还可以设置在主板部和凸缘部 这两者上。
[0136] 进而,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上部侧面凸缘部46(46a、46b)及下部侧面凸缘部 48 (48a、48b)与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平行地配置,主板部40与正交于层叠方向的横向 (图中D2方向)平行地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侧面凸缘部46、48 相对于层叠方向(图中D1方向)倾斜地配置、或主板部40相对于横向(图中D2方向)倾 斜地配置。
[0137]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层叠多个蓄电元件而成的组电池,也可以适用于仅具备一 个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权利要求】
1. 一种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具备绝缘框和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框具备: 主板部,其与所述蓄电元件抵接; 第一凸缘部,其设置在与所述主板部平行的规定方向上的所述主板部的一方的缘部; 第二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主板部的另一方的缘部, 所述第一凸缘部具备按压部,该按压部具有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的对置面突出且压接于所述蓄电元件的突起部, 所述第二凸缘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突起部的相反侧具备与所述蓄电元件抵接 的支承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框隔着所述蓄电元件而重叠有多个, 所述多个绝缘框的所述支承部沿着与所述主板部成直角的方向排列。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元件隔着所述主板部而层叠有多个。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所述蓄电元件的中央比所述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的与所述蓄 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中央更向所述第二凸缘部侧偏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缘部夹在所述蓄电元件与电路基板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起部为肋。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的剖面形状为随着朝向前端而变细的形状。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具有向所述规定方向的所述支承部侧伸出的伸出量随着接近所述主板部 而增大的形状。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为平坦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是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突出的凸部,该凸部 在以比所述按压部的所述突起部小的变形量变形的状态下或在不发生变形的状态下与所 述蓄电元件抵接。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板部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面上设置有可变形的突起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部的突起部设置成比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突起部难以发生变形。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突起部为可变形的第一肋, 所述主板部的突起部为可变形的第二肋, 第一肋与第二肋以长度方向的端部彼此相连的方式设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突起部为可变形的第一肋, 所述主板部的突起部为可变形的第二肋, 第一肋与第二肋相互分尚地设置。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板部与所述第一凸缘部之间的交界部处,第一肋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与第二肋 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
16. 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板部或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面上突出设置有第三肋, 所述可变形的肋的高度比第三肋的高度高。
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在同一面上设有多个。
【文档编号】H01M2/10GK104103784SQ201410135498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8日
【发明者】隺田彰吾, 殿西雅光, 西川隆太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