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5641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端子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端子(61)及一种连接器,所述端子(61)插入形成于一连接器(10)的一端子保持板上的贯通孔中,所述端子包括一对沟,所述一对沟形成为彼此相反并在包括至少所述贯通孔插通的范围在内的两个侧面上沿纵向延伸,而且所述端子(61)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在形状上相似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且大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通过在一端子保持板的两个侧面上形成彼此相反并沿纵向延伸的供贯通孔插通的一对沟,以防止端子保持板破裂和变形、便于制造、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专利说明】端子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申请涉及一种端子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基板连接器用于将一线缆连接于一电路基板(诸如一印刷电路基板)(参见例如日本专利文献2732570)。这种类型的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基板,并对接与所述线缆的端部连接的另一连接器。
[0003]图9是现有技术的一连接器的要部的一立体图。
[0004]在图中,816表示连接器的基座的底板。这个板状的部件由一绝缘材料(诸如一树脂)制成。多个端子插通孔形成于该板并沿厚度方向延伸。在此,861表示连接器的金属端子。各金属端子强制地插入相应的端子插通孔。基座除了底板外的部分从图中省略。
[0005]这里,端子861为具有矩形横截面轮廓的针状端子。中间部分由底板816保持,且两端从底板的上下两侧突出。各端子861的上端插入平行底板816设置于电路基板(未示出)的相应的贯通孔中。各端子861的下端连接于与该连接器对接的另一连接器(未示出)的相应端子。
[0006]然而,因为该连接器中的端子861强制插入比端子861的外轮廓稍小的插通孔中,所以当端子861强制插入端子插通孔时,底板816的端子插通孔的周边部分被压退,而且这导致底板816开裂或者导致底板816显著变形。


【发明内容】

[0007]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提供一种端子以及具有这种端子的一种连接器,其通过在一端子保持板的两个侧面形成彼此相反并沿纵向延伸的供贯通孔插通的一对沟,以能够防止所述端子保持板破裂和变形、便于制造、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0008]本申请涉及一种端子,所述端子插入形成于一连接器的一端子保持板上的贯通孔中。在此,所述端子包括一对沟,所述一对沟形成为彼此相反并在包括至少所述贯通孔插通的范围在内的两个侧面上沿纵向延伸。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在形状上相似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且大于所述的横截面轮廓。
[0009]在本申请的另一端子中,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相同,且所述端子的横截面轮廓具有线对称。
[0010]在本申请的另一端子中,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的面积大于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与所述端子保持板上的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的外侧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的面积。
[0011]在本申请的另一端子中,所述端子保持板由一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复合材料由一强化材料与一树脂混合构成,而所述端子由一铜合金制成。
[0012]在本申请的另一端子中,沿纵向的至少一端包括不存在沟的一未开沟部。
[0013]在本申请的另一端子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0014]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端子保持板,包括一贯通孔;以及一端子,穿设所述贯通孔。在此,所述端子包括一对沟,所述一对沟形成为彼此相反并在包括至少所述贯通孔插通的范围在内的两个侧面上沿纵向延伸,且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在形状上相似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且大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
[0015]本申请的所述端子穿设形成于一连接器的一端子保持板上的贯通孔中,且包括一对沟,所述一对沟形成为彼此相反并在包括至少所述贯通孔插通的范围在内的两个侧面上沿纵向延伸。这能够防止一端子保持板破裂和变形、便于制造、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0017]图2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要部的一部分剖开的立体图。
[0018]图3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一俯视图,其中,(a)为整体图而(b)为要部的一放大图。
[0019]图4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端子的一立体图。
[0020]图5为示出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端子的横截面轮廓与端子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之间的尺寸关系的一示意图,其中,(a)为示出端子的沟的通常尺寸的一示意图,而(b)为示出端子的沟的最小尺寸的一示意图。
[0021]图6是用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端子的制造方法的一示意图。
[0022]图7是示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端子的端部附近的一立体图。
[0023]图8为示出本申请的第三至第七实施例中的端子的横截面轮廓的示意图,其中,
(a)示出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b)示出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C)示出本申请的第五实施例,(d)示出本申请的第六实施例,而(e)示出本申请的第七实施例。
[0024]图9是现有技术的一连接器的要部的一立体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6]10连接器
[0027]11 基座
[0028]12a 第一侧壁
[0029]12b 第二侧壁
[0030]13对接开口
[0031]I6、816 底板
[0032]17端子贯通孔
[0033]17a重叠部分
[0034]18、63 渐缩部
[0035]60 线材
[0036]60a 原料
[0037]60b已加工的材料
[0038]60c最终加工后的材料
[0039]61、861 端子
[0040]62 侧面
[0041]62a 第一侧面
[0042]62b 第二侧面
[0043]64侧壁部
[0044]65 沟
[0045]65a锚定凹部
[0046]66未开沟部
[0047]67 端面
[0048]81a、8lb、8lc、8ld 粗轧轧辊
[0049]82a、82b、82c、82d 精轧轧辊
[0050]82f、82g 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 下面是参照附图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0052]图1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图2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要部的一部分剖开的立体图。图3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一俯视图。图4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端子的一立体图。在图3中,(a)为整体图而(b)为要部的一放大图。
[0053]在图1中,10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其安装于一电路基板(未示出),并与另一连接器对接,以在电路基板与连接于另一连接器的一线缆或电路基板之间建立电连接。
[0054]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说明连接器10的各个部分的构成与操作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方向指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取决于连接器10及其构件在这些图中所示出的方位。当连接器10或其构件的方位改变时,解释将根据方位的改变而改变。
[0055]连接器10由一绝缘材料(诸如一合成树脂)制成且优选由通过将一强化材料(诸如玻璃纤维、碳纤维、或云母)与一树脂(诸如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液晶聚合物(LCP)、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或另一工程塑料混合而获得的一复合材料一体地形成。所述连接器10具有:一基座11,用作与另一连接器对接的本体;以及多个金属端子61,插入并安装于形成在基座11的用作端子保持板的底板16上的多个端子贯通孔17中。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存在有以2.0mm间距成单排排列的九个端子61。然而,如果需要,端子61的数量、排数以及间距可以变化。例如,所述多个端子61可以以两排以上设置。所有端子61不是必须安装于端子贯通孔17。然而,这些端子61对应另一连接器的成排的端子,且部分端子61可以适当地省略。在图3中,为了简化图示,一个端子61仅安装在最右侧的端子贯通孔17中。
[0056]基座11具有一直角平行六面体箱状形状,且包括:一对第一侧壁12a,沿所述多个端子61的排列方向延伸;以及一对第二侧壁12b,沿正交第一侧壁12a的一方向延伸。当统一说明时,第一侧壁12a和第二侧壁12b仅称为侧壁12。在与另一连接器对接的一侧的端面是敞开的,且作为用于收容另一连接器的对接开口 13。
[0057]连接器10是一所谓的直型(straight)连接器,其立设于电路基板(未示出)上,其中对接开口 13面向上且所述多个端子61的下端安装并焊接于电路基板。
[0058]在本实施例中,端子61由一导电金属、优选非铁金属且更优选铜合金(诸如黄铜、青铜、白铜、科耳生(Corson)合金、或铍铜)制成。由这些金属之一制成的一线材60 (后述)采用多个轧辊轧制,以获得图4所示横截面轮廓的棒状元件。端子61也可通过从一模具的具有一预定形状的开口中挤出熔融金属来制造,或者从一模具的具有一预定形状的开口中拉拔来制造。在图4中,为了简化图示,仅一个长的端子61的端部示出。
[0059]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端子61包括一对沟65,所述一对沟65沿纵向延伸并形成为在包括至少端子贯通孔17插通的范围在内的两个侧面62上彼此相反。线材60的横截面轮廓为大体矩形,彼此相反的一对第一侧面62a中的每一个侧面62a形成有一沟65,且一对的第二侧面62b中的任一个均不形成有一沟65。这赋予了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为一 H形状,包括形成于上下的第一侧面62a上的沟65以及在所述一对沟65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部64。如果未形成有所述一对沟65,则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将包含等长的第一侧面62a和第二侧面62b。当统一说明时,第一侧面62a和第二侧面62b简称为侧面62。
[0060]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为大体矩形,但是也可在将底壁的两端连接于两个侧壁的角部包含一不明显的(unobtrusive)曲面部。换言之,在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中,将底壁的两端连接于两个侧壁的角部可以为具有一尖锐顶点或一弧形顶点的角部。
[0061]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一渐缩部63形成于所述端子61的将上端和下端连接的侧面62,以使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的两个部分达到一尖点(point)。然而,如果需要,渐缩部63可以省略。
[0062]如图3所示,所述端子贯通孔17可具有一矩形横截面轮廓。换言之,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可相似于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如果形状不包括沟65)。底板16在端子贯通孔17的上面侧端部和/或下面侧端部具有一渐缩部18,以便于端子61插入,但是如果需要,渐缩部18可以省略。
[0063]在一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中,各边的长度稍短于侧面62在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中的长度。换言之,如果形状不包括沟65,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具有比端子61的横截面稍小的面积。当端子61强制插入端子贯通孔17且端子61相对基座11在相对底板16的上方及下方移动时,端子61装配到端子贯通孔17中并与底板16接触,端子贯通孔17被压扩,且端子贯通孔17的反作用紧固端子61的侧面62。结果,端子61牢固地被底板16保持,并防止从端子贯通孔17脱出。当安装过程已完成时,如图1和图2所示,端子61的中间部分穿设在端子贯通孔17中,同时端子61的上端突出到基座11中,而端子61的下端突出到基座11的下方。
[0064]下面是一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与一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之间的尺寸关系的详细说明。
[0065]图5为示出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端子的横截面轮廓与端子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之间的尺寸关系的一示意图。在此,(a)为示出端子的沟的通常尺寸的一示意图,而
(b)为示出端子的沟的最小尺寸的一示意图。
[0066]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相对于形成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的对称轴C成上下对称。换言之,它具有线对称。换句话说,因此而得到的一端子61具有相同的横截面轮廓的各沟65纵向延伸至用作端子61的母材的线材60的一对相反的侧面,在横截面轮廓中,相对于穿过该对侧面之间中心的对称轴C形成一线对称形状。
[0067]如上所述,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相似于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如果形状不包括沟65),且面积稍小于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如果形状不包括沟65)。更具体地,横截面轮廓为图5(a)所示的那个。图5(a)示出一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和一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在同一平面内重叠,且二者的中心线一致。如从图中清楚的看到,端子61的侧面62稍位于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外侧。
[0068]在该图中,17a是底板16与端子61之间的重叠部分,该重叠部分17a由构成底板16的绝缘材料制成且位于端子贯通孔17的外侧。换言之,重叠部分17a是底板16的位于端子贯通孔17的外侧的且被强制插入端子贯通孔17中的端子61压退的材料的量。当底板16的被压退的材料的量太大时,底板16发生破裂或者底板16显著变形。这就是本申请将要解决的问题。
[0069]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第一侧面62a (即端子61的一对相反的侧面61)各形成有一沟65,且各沟65包括从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向内侧延伸的一锚定凹部65a。因为一定量的被压退的底板16a的材料膨出到沟65的锚定凹部65a内,以形成一膨出部分,所以底板16不会发生破裂,且底板16不会显著变形。当端子61由一比较软的铜合金制成而底板16由一比较硬的复合材料制成时,上下延伸并位于沟65左右位置的四个侧壁部64各受到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压挤并挠曲(bend),以朝沟65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倾斜,这缓和了底板16的材料被压退的力,从而底板16不会破裂,且底板16不会显著变形。因为所述膨出部分接合沟65,所以端子61更牢固地被底板16保持。
[0070]但是,由于底板16的材料被压退或进入到沟65的锚定凹部65a内而膨出的变形是底板16的材料的塑性变形,所以变形量具有上限。因此,当假设沟65仅为一个时,在横截面上观察,由于端子贯通孔的整个侧面整体的底板16的材料的变形量超过了上限,所以位于与沟65相对侧的部分处的底板的厚度的被压退的量实际上不可能进入沟65的锚定凹部65a内,因而可能使底板16上发生不可预见的破裂或变形。进而,位于沟65的左右位置的侧壁部64仅存在两个,所以即使侧壁部64挠曲,压退底板16的材料的力也不能完全缓和,因而可能使底板16发生不可预见的破裂或变形。
[0071]当存在有三个以上沟65,当在横截面中观察时,端子61的侧面62位于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外侧的长度明显更短。换言之,端子贯通孔17被压扩,且端子61的侧面62被端子贯通孔17的反作用所紧固的长度缩短,此外,因为多个侧壁部64挠曲,所以压退底板16的过叠材料的力相当大地得到缓和,结果,底板16用于保持端子61在原位的保持力是相当弱的。另外,当端子61的外轮廓进一步扩张,侧面62进一步推挤到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时,可以维持重叠部分17a的整个面积,并维持由压退底板16的重叠部分17a的反作用在端子61上的保持力,然而,因为每单位长度的端子61的侧面62上的重叠部分17a的面积(即底板16的材料局部变形的量)增加,所以底板16的材料在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的局部变形的量超过所述上限,这实际上也是不可行的,而且底板16会发生不可预见的破裂和变形。
[0072]甚至当端子61的一对相反的第一侧面62a中的每一个第一侧面62a形成有一沟65时,当各沟65的宽度相当窄时,对于底板16的在第二侧面62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的被压退的材料进入到各沟65的锚定凹部65a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引起底板16的不可预见的破裂和变形,因为侧壁部64的宽度厚且难于挠曲,所以压退底板16的材料的力未得到缓和,且这引起底板16的不可预见的破裂和变形。当沟65的宽度太大时,当在横截面中观察时,端子61的侧面62位于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的外侧的长度变短,而且,侧壁部64的宽度太窄会太容易挠曲。由此,各沟65的宽度优选为第一侧面62a的宽度的20?80%、更优选30?70 %、且甚至更优选40?60 %。
[0073]本发明人实际制作图1至图4所示的基座11和端子61,并观察了端子61强制插入底板16上的端子贯通孔17之后的状态。观察到底板16无破裂,且观察到底板16无显著变形。一定量的底板16的材料膨出到沟65的锚定凹部65a内以及膨出部分的形成也得到确认。
[0074]由本发明人制作的在基座11的底板16上的端子贯通孔17和端子61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示出在图5(a)中。
[0075]端子贯通孔17具有一正方形轮廓且各边为0.49mmο横截面面积为0.2401mm2。如果未形成沟65,端子61将具有一正方形轮廓且各边将为0.50mm。各沟65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第一侧面62a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一致。所述一对沟65具有宽度0.20mm且深度0.125mm的一矩形轮廓。重叠部分17a的整个面积为0.0079mm2。
[0076]然而,在横截面中观察时,沟65的锚定凹部65a的面积应能收容被压退的底板16材料的过叠的量,由此,它应大于或等于重叠部分17a材料的整个面积。本发明人制作了端子61,其中沟65的面积等于重叠部分17a的面积,强制插入端子61到底板16的端子贯通孔17中,并观察底板16的状态,观察到底板16发生破裂,但是未观察到底板16的显著变形。还确认的是,底板16的一些材料已膨出到沟65的锚定凹部65a中而形成膨出部分。
[0077]在此制作的基座11的底板16上的端子贯通孔17和端子61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示出在图5(b)中。
[0078]端子贯通孔17与图5(a)所示的例子一致。此外,如果沟65未形成,则端子61将具有一正方形轮廓且各边为0.50mm。各沟65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第一侧面62a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一致。所述一对沟65具有宽度0.20mm且深度0.040mm的一矩形轮廓。重叠部分17a的整个面积为0.0079mm2。
[0079]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所述沟65内的除锚定凹部65a外的部分为,在假设未形成沟65的端子61的第一侧面62a中的沟65的对应范围与底板16的厚度相重叠的部分。这样一来,可知,图5(b)所示的例子中的沟65的面积等于,假设未形成所述沟65的端子61与位于端子贯通孔17的外侧的底板16的厚度相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当在横截面中观察时,沟65的面积应该大于或等于假设未形成所述沟65的端子61的横截面与底板16中的位于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的外侧的部分(即底板16中的位于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的外侧的材料)相重叠的部分的面积。
[0080]当由强制插入端子贯通孔17中的端子61压退的底板16的材料的量不是太高时,可能的是,底板16将不发生破裂且底板16将不发生显著变形,即使所述一对沟65的锚定凹部65a未完全被从底板16压退的材料填充。由此,尽管在横截面视图中所述一对沟65的面积优选大于端子61的假设不包括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与位于底板16的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的外侧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的面积,但是在横截面视图中所述一对沟65的面积可小于端子61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与位于底板16的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的外侧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如果端子61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与位于底板16的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的外侧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的面积不是非常大的话。
[0081]下面是用于制造端子61的方法的详细说明。在该说明中,所述制造方法为轧制成型工序。
[0082]图6是用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端子的制造方法的一示意图。
[0083]如上所述,端子61为通过对线材60进行轧制成型工序而形成的具有H形的异型横截面轮廓的一棒状材料。在本申请中,如图所示,具有H形的异型横截面轮廓的端子61采用轧制成型工序通过塑性变形来制造。
[0084]首先,准备作为形成正方形横截面轮廓的实心的线材60的原料60a。原料60a随后插入到一成型机中(未示出)。所述成型机包括沿原料60a的路径设置的多个机架(stand),且各机架处设置有一旋转成型轧辊。
[0085]插入所述成型机中的原料60a沿该路径传送。它首先通过具有如图6所示的四个粗轧(fin pass)轧辊81a、81b、81c、81d的粗轧机架。上侧的粗轧轧辊81a和下侧的粗轧轧辊81c为具有针对外周表面的平坦的带状成形面的轧辊,彼此相对地设置在路径的上方和下方,且具有彼此平行的旋转轴。左侧的粗轧轧辊81b和右侧的粗轧轧辊81d也为具有针对外周表面的平坦的带状成形面的轧辊,但是彼此相对地设置在路径的左右侧且旋转轴彼此平行。原料60a在这四个粗轧轧辊81a、81b、81c、81d之间通过并成形为具有一正方形横截面轮廓的已加工的材料60b。
[0086]该已加工的材料60b沿所述路径被传输,且通过具有示出在图6中的四个精轧轧辊82a、82b、82c、82d的精轧轧辊机架。上侧的精轧轧辊82a与下侧的精轧轧辊82c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且具有彼此平行的旋转轴。右侧的精轧轧辊82b和左侧的精轧轧辊82d彼此相对地设置于所述路径的左右侧且具有彼此平行的旋转轴。该已加工的材料60b在精轧轧辊82a、82b、82c、82d之间通过并变成具有与图4所示的端子61相同的横截面轮廓的一最终加工后的材料60c。
[0087]这里,与右侧的粗轧轧辊81b和左侧的粗轧轧辊81d —样,右侧的精轧轧辊82b和左侧的精轧轧辊82d为具有针对外周表面的平坦的带状成形面的轧辊,这些使得一对平坦的第二侧面62b形成。
[0088]上侧的精轧轧辊82a和下侧的精轧轧辊82c各具有在一平坦的带状成形面的中央形成的一单个的连续的凸缘形状的突起部82f、82g,突起部82f的横截面轮廓和突起部82g的横截面轮廓相同,这些使得一对第一侧面62a中的沟65形成。
[0089]上侧的精轧轧辊82a和下侧的精轧轧辊82c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可以调整。优选地,它们可对突起部82f的顶部和相对的突起部82g的顶部之间的间隔进行调整。这使得沟65的深度将被调整。
[0090]长而直的最终加工后的材料60c通过一切断机(未示出)且该切断机将其切断至一预定长度。这样,就获得端子61。如果需要,图2所示的渐缩部63可通过切削加工及研磨加工端子61两端附近的区域来形成。
[0091]在本实施例中,平坦的第二侧面62b不包括沟65且沿端子61的整个长度延伸。然而,如果需要,则一凸部可形成于第二侧面62b的任意部位。例如,一鳍状凸部可沿端子61的整个长度形成在第二侧面62b的与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对应的部位。这样,当端子61强制插入端子贯通孔17时,所述凸部咬入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且这提供了将端子61强固在端子贯通孔17内的锚定效果。
[009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10为与另一连接器对接的顶部具有对接开口 13的一直型连接器。端子61的下端焊接于一电路基板。然而,只要连接器10具有已形成有端子贯通孔17的底板16且端子61穿过端子贯通孔17,它就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形式且用于任何其他目的。
[0093]在本实施例中,各端子61穿过形成于连接器10的底板16上的一端子贯通孔17。另外,一对沟65形成于相反的两个侧面62且至少在端子贯通孔17插通的范围内纵向延伸。端子61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相似于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且大于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
[009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0具有已形成有多个端子贯通孔17的一底板16以及穿过端子贯通孔17的多个端子61。各端子61具有形成于相反的两个侧面62且至少在端子贯通孔17插通的范围内纵向延伸的一对沟65。端子61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相似于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且大于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
[0095]这能够有效地防止底板16发生破裂以及底板16的显著变形。因为各端子61的横截面面积与端子61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面积相比减少了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面积,所以用于制造端子61的每单位长度的材料的量可减少。端子61和连接器10更易于制造且具有一简单结构且制造端子61和连接器10的成本降低。
[0096]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相同且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具有线对称。由此,当端子61插入端子贯通孔17时,底板16的在端子贯通孔17处的被端子61压退的材料不会引起使端子61挠曲的反作用,且端子61不会弯曲或倾斜。因为底板16的在端子贯通孔17处的被端子61压退的材料进入到沟65中,所以底板16不会破裂或变形。
[0097]此外,一对沟65的横截面面积等于或大于所述端子61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与底板16的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的外侧重叠的部分的面积。由此,底板16的在端子贯通孔17处的被端子61压退的材料能够可靠地收容于所述一对沟65内。
[0098]另外,底板16由一复合材料制成,在复合材料中,一强化材料已与一树脂混合,且端子61由一铜合金制成。这样,端子贯通孔17的侧面在左右上下压靠端子61,使沟65能够朝沟65的宽度方向的中心挠曲,这缓和了压退底板16的材料的力。结果,底板16不会破裂,且底板16不会显著变形。
[0099]下面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说明。所有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结构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这些部件的进一步说明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所有操作和效果的说明也省略。
[0100]图7是示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端子的端部附近的一立体图。
[0101]在本实施例中,如该图所不,端子61具有在纵向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未形成有一沟65的一未开沟部66。未开沟部66在端子61的一端或两端处从端面67延伸一预定长度。该长度小于端子61的整个长度,且如图1和图2所示,中间部分小于从由底板16保持的一端子61的上端及下端到底板16的上面或下面之间的距离。图2所示的一渐缩部63可形成于未开沟部66。
[0102]未开沟部66可通过间歇地上升和下降用于精轧工序的所述机架中的上侧的精轧轧辊82a和下侧的精轧轧辊82c来形成。更具体地,每次长度对应一端子61的整个长度的已加工的材料60b已被传送时,上侧的精轧轧辊82a可上升而下侧的精轧轧辊82c降低。此时,上侧的精轧轧辊82a上升的距离约为从突起部82f的顶部到已加工的材料60b的上面的距离,而下侧的精轧轧辊82c下降的距离约为从突起部82g的顶部到已加工的材料60b的下面的距离。当已加工的材料60b已被传送与预定长度的未开沟部66对应的距离时,上侧的精轧轧辊82a下降,下侧的精轧轧辊82c上升,并再启动沟65的形成。
[0103]例如,未开沟部66可通过在上侧的精轧轧辊82a和下侧的精轧轧辊82c的周向连续延伸的突起部82f和突起部82g中形成间歇的欠缺部分(gap)来形成。更具体地,上侧的精轧轧辊82a和下侧的精轧轧辊82c存在有与一端子61的整个长度对应的各周向长度上不存在突起部82f和突起部82g的部分。这些形成突起部82f和突起部82g中的欠缺部分。欠缺部分的长度对应于未开沟部66的长度。
[0104]图7所示的端子61可通过利用切断机在所需部位切断未开沟部66来获得。在此,切断面变为端面67。
[0105]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这些结构的进一步说明。
[0106]在本实施例中,不存在沟65的一未开沟部66形成于端子61的纵向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结果,当另一连接器与连接器10对接且另一端子的突出部接合沟65时,所述另一端子与端子61之间的连接保持固定,且所述另一连接器不会意外地与连接器10脱离。
[0107]其他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这些效果的进一步说明省略。
[0108]下面是本申请的第三至第七实施例的说明。所有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这些部件的进一步说明省略。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所有操作和效果的进一步说明也省略。
[0109]图8为示出本申请的第三至第七实施例中的端子的横截面轮廓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示出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b)示出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C)示出本申请的第五实施例,(d)示出本申请的第六实施例,而(e)示出本申请的第七实施例。
[0110]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端子61包括一对沟65,该对沟65具有彼此相反的形成于一对侧面62的相同的横截面轮廓,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为三角形。如果未形成有一对沟65,则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将是矩形,且第一侧面62a和第二侧面62b将长度相等。
[0111]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说明。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0112]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端子61包括一对沟65,该对沟65具有彼此相反的形成于一对侧面62的相同的横截面轮廓,且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为弓形。如果未形成有一对沟65,则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将是矩形,且第一侧面62a和第二侧面62b将长度相等。
[0113]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说明。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0114]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8(c)所示,端子61包括一对沟65,所述一对沟65具有彼此相反的形成于一对侧面62的相同的横截面轮廓,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为三角形。如果未形成有一对沟65,则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将是圆形。此外,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与端子61的未形成有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相似。换言之,所述贯通孔17的轮廓为圆形。
[0115]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说明。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0116]在第六实施例中,如图8(d)所示,端子61包括一对沟65,该对沟65具有彼此相反的形成于一对侧面62的相同的横截面轮廓,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为弓形。如果未形成有所述一对沟65,则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将是圆形。此外,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与端子61的未形成有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相似。换言之,所述贯通孔17的轮廓为圆形。
[0117]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说明。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0118]在第七实施例中,如图8(e)所示,端子61包括一对沟65,该对沟65具有彼此相反的形成于一对侧面62的相同的横截面轮廓,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如果未形成有所述一对沟65,则端子61的横截面轮廓将是圆形。此外,端子贯通孔17的横截面轮廓与端子61的未形成有所述一对沟65的横截面轮廓相似。换言之,所述贯通孔17的轮廓为圆形。
[0119]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说明。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0120]本申请不限制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在本申请的精神内做出各种修改。
[0121]工业实用性
[0122]本申请能够应用于一种端子或一种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端子,插入形成于一连接器的一端子保持板上的贯通孔中,所述端子包括一对沟,所述一对沟形成为彼此相反并在包括至少所述贯通孔插通的范围在内的两个侧面上沿纵向延伸,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在形状上相似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且大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相同,且所述端子的横截面轮廓具有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与所述端子保持板上的位于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的外侧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保持板由一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复合材料由一强化材料与一树脂混合构成,而所述端子由一铜合金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保持板由一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复合材料由一强化材料与一树脂混合构成,而所述端子由一铜合金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沿纵向的至少一端包括不存在沟的一未开沟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沿纵向的至少一端包括不存在沟的一未开沟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沿纵向的至少一端包括不存在沟的一未开沟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沿纵向的至少一端包括不存在沟的一未开沟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或圆形,且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三角形或弓形。
18.一种连接器,包括: 一端子保持板,包括一贯通孔;以及 一端子,穿设所述贯通孔; 所述端子包括一对沟,所述一对沟形成为彼此相反并在包括至少所述贯通孔插通的范围在内的两个侧面上沿纵向延伸;且 所述端子的假设不包括所述一对沟的横截面轮廓在形状上相似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且大于所述贯通孔的横截面轮廓。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4425933SQ201410418408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2日
【发明者】下津昭浩, 西川恵理子, 浮田伸己, 永瀬英树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