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9685发布日期:2018-06-15 16:1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随身存储装置,尤其是一种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可携式电子装置多与个人计算机或其外围装置(如打印机)相互结合使用,随身存储装置为大众熟知且广泛使用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可作为不同储存装置之间数据交换的传输媒介。就结构而言,惯用的随身存储装置主要包括一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一数据储存电路,该电路还连接有一相对突出于该壳体开口的信号端口,该端口常见的标准规格为普遍实行的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

针对该USB端口来看,在非使用状态之下此USB端口完全暴露于壳体的外部,故有可能受压变形或污损,以致该随身存储装置无法正常操作运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其包括外壳、本体、内壳、弹性件及导针。所述外壳的一内壁凸设有一挡块,所述挡块的一端具有一内缩的挡面。所述本体固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本体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一移动空间,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一端口及至少一固定部,所述端口裸露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本体通过至少一所述固定部以固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设置于所述移动空间中。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内壳与所述本体之间。所述导针的一第一端固设于所述内壳,所述导针的一第二端具有一导柱,所述导柱自所述内壳往所述外壳的所述内壁的方向凸伸,且所述导针适于沿着一第一轴向摆动。当所述内壳沿着一第二轴向移动以套设于所述端口时,所述导柱沿着所述挡块的一外缘移动,以使所述导针沿着所述第一轴向摆动而形变,以产生一第一弹性力,且所述弹性件施加一第二弹性力至所述内壳。

所述内壳具有至少一滑槽,至少一所述固定部穿过至少一所述滑槽,其中当所述内壳沿着所述第二轴向移动时,至少一所述固定部在至少一所述滑槽内沿着所述第二轴向以相对所述内壳移动。

所述本体具有两个所述固定部,所述内壳具有两个所述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壳的两侧。

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内壳之间。

所述导柱沿着一第三轴向凸伸,所述第一轴向、所述第二轴向及所述第三轴向三者相互垂直。

所述内壳具有裸露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的一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外壳的一第一端,所述端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一第二端。

所述挡块的所述外缘形成有一第一斜坡及一第二斜坡,所述挡面连接于所述第一斜坡与所述第二斜坡之间。

按压所述按压部,以使所述导柱定位于所述挡面。

再次按压所述按压部,以使所述导柱脱离所述挡面。

当所述导柱脱离所述挡面时,所述第二弹性力带动所述导柱沿着所述第二斜坡移动,且所述第二弹性力带动所述内壳沿着所述第二轴向移动,以裸露所述端口。

在本发明所举的实施例中,当使用者借施力于外壳以将插接至所述其他电子装置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拔出时,不会触发内壳相对外壳移动而误动作。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A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第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B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第二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外壳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内壳及设置于其上的导针的立体示意图;

图5A至图5D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导柱沿着挡墙的外缘移动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

外壳11

外壳的第一端11a

外壳的第二端11b

内壁S1

挡块111

卡扣115

本体12

端口121

固定部122

内壳13

外壁S2

滑槽131

按压部132

弹性件14

导针15

轴X、Y、Z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图2A及图2B,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2A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第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2B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第二状态的立体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其包括外壳11、本体12、内壳13、弹性件14及导针15。固设于外壳11内的本体12具有裸露于外壳11的外部的端口121,用以插接至其他电子装置,以存储电子数据。本体12与外壳11之间形成一个移动空间,内壳13设置于所述移动空间中,并且适于在所述移动空间中沿着一第二轴向(例如附图中所示的X轴方向)往复移动。借施力于内壳13使内壳13往端口121的方向移动,并且使内壳13借助导针15而固定时,内壳13可套设于端口121,以保护端口121;借再次施力于内壳13使导针15脱离其固定位置时,弹性件14施加至内壳13的弹性力可带动内壳13返回而离开端口121,以裸露出端口121。

承上所述,本体12例如是USB插头组件,本体12的端口121例如是USB端口。端口121位于本体12的前端,且端口121自外壳11的前端(亦即外壳11的第一端11a)的开口113往外壳11的外部凸伸。本体12还进一步具有两个固定部122,两个固定部122可分别设置于本体12的两侧。本体12是通过固定部122以固设于外壳11内。举例而言,固定部122可为卡槽,而外壳11的两侧内壁可分别设有卡扣115,其中作为固定部122的两个所述卡槽的设置位置可分别对应于两个卡扣115的设置位置。作为固定部122的所述卡槽与对应的卡扣115可彼此扣合,以使本体12固设于外壳内。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其中图3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外壳的爆炸示意图。外壳11供本体12结合,使两者间形成所述移动空间。外壳11例如为上下组合的壳体。此外,外壳11的内壁S1凸设有挡块111。详细而言,挡块111是自外壳11的内壁S1往所述移动空间的方向(或者往本体12的方向)凸伸,使外壳11的内壁S1形成有一个平面轨迹型态的导轨112。挡块111在其靠近端口121的一端具有内缩的挡面E1,使挡块111的外缘在其靠近端口121的一端具有大致M字形状。挡块111的外缘还进一步形成有第一斜坡E2及邻接第一斜坡E2的第二斜坡E3,挡面E1是连接于第一斜坡E2与第二斜坡E3之间。由附图观察可以认为:挡块111的外缘具有大致心形的形状,其中第一斜坡E2背向端口121,第二斜坡E3和挡面E1都面向端口121,且挡面E1例如是沿着第二轴向(例如附图中所示的X轴方向)内缩。

设置于所述移动空间中的内壳13可套设于本体12,且内壳13适于在所述移动空间中沿着第二轴向(例如附图中所示的X轴方向)往复移动。内壳13可具有两个滑槽131,两个滑槽131可分别设置于内壳13的两侧。本体12的两个固定部122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滑槽131而连接至外壳11,以使本体12固设于外壳11,其中当内壳13沿着所述第二轴向移动时,每一个固定部122则在对应的滑槽131内沿着第二轴向以相对内壳13移动。

内壳13还进一步具有裸露于外壳11的外部的按压部132。具体而言,按压部132可位于内壳13的尾端,且按压部132自外壳11的尾端(亦即外壳11的第二端11b)的开口114往外壳11的外部凸伸。使用者可借助手握住外壳11并且按压内壳13的按压部132以施力于内壳13,使内壳13往端口121的方向以相对外壳11移动,亦即,使内壳13往端口121的方向以相对本体12移动。

弹性件14连接于内壳13与本体12之间。弹性件14例如是弹簧,弹性件14的一端可套设于本体12的尾端,以固定于本体12。弹性件14的另一端可固设于内壳13的尾端的内壁上。当使用者手握住外壳11并且按压内壳13的按压部132时,弹簧会被内壳13压缩,以施加一个驱使内壳13返回至其初使位置的第二弹性力至内壳13上。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4,其中图4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内壳及设置于其上的导针的立体示意图。导针15的第一端15a固设于内壳13的外壁S2上,导针15的第二端15b为自由端,且导针15的第二端15b指向端口121。详细而言,内壳13的外壁S2是面向外壳11的内壁S1,内壳13的外壁S2上可凸设有两个彼此相对设置的导杆133,用以夹持导针15的第一端15a,以将导针15的第一端15a固定在内壳13上。当导针15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导针15的延伸方向例如是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轴向。借此,导针15适于沿着一第一轴向(例如附图中所示的Y轴方向)摆动。

由附图观察可以认为:本实施例的导针15是位于一个参考平面上(图未绘示),所述参考平面是一个虚拟的参考面,其中所述参考平面与外壳11的内壁S1彼此大致平行。当导针15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导针15没有发生形变;当导针15沿着所述第一轴向摆动而远离其初始位置时,导针15产生形变以提供一个驱使导针15返回至其初使位置的第一弹性力。

此外,导针15的第二端15b具有导柱151,导柱151自内壳13往外壳11的内壁S1的方向凸伸。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导柱151是沿着第三轴向(例如附图中所示的Z轴方向)凸伸,以容置于外壳11的内壁S1的导轨112内。

请一并参阅图2A、图2B及图5A至图5D,其中图5A至图5D为图1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的导柱沿着挡墙的外缘移动的状态示意图。导柱151可沿着挡块111的外缘自其第一定位点移动至其第二定位点而固定,或者自其第二定位点返回至其第一定位点。具体来说,当导针15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导柱151是位于其第一定位点。当按压内壳13的按压部132使内壳13沿着所述第二轴向移动以套设于端口121时,弹性件14被压缩而施加所述第二弹性力至内壳13,且导柱151沿着第一斜坡E2移动,以使导针15沿着所述第一轴向摆动而形变,以产生所述第一弹性力。当导柱151移动超过第一斜坡E2时,所述第一弹性力带动导柱151往挡面E1移动,以使导柱151定位于内缩的挡面E1,亦即导柱151是位于其第二定位点而固定。

当再次按压按内壳13的压部132使导柱151沿着所述第二轴向继续移动且超过挡面E1时,所述第一弹性力可带动导柱151脱离挡面E1。导柱151脱离挡面E1时,所述第二弹性力可带动导柱151沿着第二斜坡E3移动,由其第二定位点返回至其第一定位点,以形成一循环结构,且所述第二弹性力带动内壳13沿着第一轴向移动而返回至其初使位置,以裸露端口121。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外壳11的内壁S1还进一步凸设有116挡块,挡块111及挡块116都是自外壳11的内壁S1往所述移动空间的方向凸伸,且挡块116邻近于挡块111的挡面E1。当按压内壳13的按压部132使导柱151移动超过第一斜坡E2时,挡块116可协助导柱151滑向内缩的挡面E1以定位于挡面E1,进而防止导柱151直接超过挡面E1而沿着第二斜坡E3返回。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所举的实施例中,当使用者按压内壳13的尾端的按压部132时,内壳13的前端可伸出外壳11的前端的开口而套设于端口121,以保护端口121。当使用者再次按压按压部132时,内壳13的前端可回复缩回外壳11内,以裸露端口121。

另外,由于本体12是固设于外壳11,因此,当使用者手持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的外壳11以将裸露的端口121插接至其他电子装置(例如计算机)时,用户可借助直接施力于外壳11以将裸露的端口121插接至其他电子装置,而设置于所述移动空间中的内壳13不会在上述插接端口121的过程中因受力而移动,进而妨碍端口121的插接。

此外,由于本体12是固设于外壳11,因此,当使用者借施力于外壳11以将插接至所述计算机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拔离所述计算机时,裸露的端口121不会在上述拔除的过程中相对外壳11移动而缩回外壳11内。另外,用户将插接至所述计算机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拔离所述计算机时,也不会触发内壳13相对外壳11移动而误动作。因此,在使用者仅为更换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的插接位置而将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拔离所述计算机时,可无需再按压一次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的按压部132。

换句话说,内壳13只会在使用者按压内壳13的按压部132时始作动,进而伸出外壳11以套设于端口121或者回复缩回外壳11内。无论是当使用者将裸露的端口121插接至所述计算机,或者是当用户将插接至所述计算机的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1拔离所述计算机时,都不会造成内壳13的作动。

在本发明另一未绘示实施例中,内壳13的外壁S2上可以仅凸设有一个导杆133,而外壳11的内壁S1上可以凸设有另一个导杆133,两个所述导杆133彼此相对设置,用以夹持导针15的第一端15a,以将导针15的第一端15a固定在内壳13上。此外,当导针15沿着第一斜坡E2移动时,凸设于外壳11的内壁S1上的所述导杆133可阻碍导针15的摆动,以使导针15产生的所述第一弹性力增加。

在本发明另一未绘示实施例中,内壳13的外壁S2上可以具有固定孔,导针15的第一端15a是以大致ㄇ字形状的弯钩固定于所述固定孔,以固设于内壳13。此外,外壳11的内壁S1上凸设有一个凸块,所述凸块位于导针15的一侧。当导针15沿着第一斜坡E2移动时,凸块可阻碍导针15的摆动,以使导针15产生的所述第一弹性力增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内,所作的更动及润饰的等效替换,仍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