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6847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具体而言,提供能够容易地实现低高度化,并且即使容纳在壳体内的平形电缆被向上方摇动也能够防止壳体以及接触件的过度变形的,能够进行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具备:壳体,其具有供平形电缆插入的电缆容纳开口;接触件,其具有弹性臂,弹性臂在平形电缆插入电缆容纳开口内时与在平形电缆设置的导体部接触;以及锡焊插脚,其用于将壳体锡焊固定于电路基板。在壳体的底壁形成有引导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的凸部且电缆容纳开口容许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锡焊插脚具备壳体加强部,壳体加强部载置在壳体的上表面上以加强壳体。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进行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等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以往,连接平形电缆(以下,简称为电缆)的电连接器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如下构成,即,将电缆从侧方向插入电连接器内部,接触件与电缆的导体部在电连接器内部接触。而且,在将该电连接器安装在电路基板上使用的情况下,电缆的连接端附近沿与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延伸。
[0003]如此,在电缆的连接端附近沿与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若电连接器的高度低,则电缆与电路基板之间的空间变窄。在该情况下,难以将电子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该空间。
[0004]以往,作为用于解决该问题的电连接器,例如已知图11所示的电连接器(参照专利文献I)。
[0005]图11所示的电连接器101具备安装在电路基板160上的绝缘性的壳体110、固定于壳体I1的多个金属制的接触件120、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10的促动器130。电连接器101为被称为所谓ZIF(Zero Inset1n Force,零插入力)类型的电连接器,将促动器130作为必须的构成要素。
[0006]在壳体110,形成有从前方(图11中的左方)插入电缆140的开口 110a。而且,在开口 IlOa的电缆插入侧端的底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凸部110b。该凸部IlOb向上方突出并形成从开口 IlOa的入口朝向该开口 IlOa的深侧的下降斜面llObl。利用该凸部110b,与插入开口 IlOa的电缆140的顶端部相连的部分随着离开壳体110而向斜上方定向。在壳体110的两端,设有一对锡焊插脚(solder peg)(在图11中仅仅图示一个)111,其用于通过焊接来将壳体110固定在电路基板160上。
[0007]另外,接触件120具备从壳体110的前方压入固定的前接触件和从壳体110的后方压入固定的后接触件。各接触件120具备压入固定于壳体110的基部121、以及从基部121朝开口 IlOa延伸的双叉状的上臂122a及下臂122b。在下臂122b的顶端,形成有接触突部123,接触突部123与导体部141接触,导体部141设于插入开口 IlOa内的电缆140的下表面。另外,在各接触件120的基部121,设有基板连接部124,基板连接部124与电路基板160上的导体图案连接。
[0008]而且,促动器130具有沿与电缆14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31,通过将该转动轴1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一对锡焊插脚131而在开位置与闭位置之间转动。
[0009]如图11的上侧所示,在促动器130处于开位置时,相对于如此构成的电连接器1,电缆140以使其导体部141为下侧的方式插入开口 IlOa内。而且,沿箭头A方向转动促动器130以设为闭位置。于是,促动器130的转动轴131从上方按压电缆140的顶端部,在电缆140的下表面设置的导体部141接触处于下臂122b顶端的接触突部123。由此,电缆140的导体部141与接触件120、电路基板160的导体图案电导通。
[0010]在此,在壳体110设有前述凸部110b,利用该凸部110b,与插入开口 IlOa的电缆140的顶端部相连的部分随着从壳体110离开而向斜上方定向。因此,如图11的下侧所示,电缆140与电路基板160之间的空间变大,能够将电子部件150安装于电路基板160上的该空间。
[0011]另外,作为用于解决前述电子部件的安装困难的问题,例如,已知图12所示的电连接器(参照专利文献2)。
[0012]图12所示的电连接器201具备安装在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上的绝缘性的壳体210、以及在以既定的间距横排地排列的状态下安装于壳体210的多个接触件220、230。
[0013]在此,壳体210具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底面210a以及上表面210b。在壳体210设有以相对于底面210a而倾斜的角度形成的多个接触件容纳腔211、212。各接触件容纳腔211、212在壳体210的上表面210b处开口,并从该开口容纳电缆(未图示)。
[0014]而且,一个接触件220从壳体210的底侧沿一个接触件容纳腔211斜向地安装。该一个接触件220具备压入固定于壳体210的固定部221。另外,该接触件220具备电缆接收片222以及接触件片223,电缆接收片222以及接触件片223从固定部221沿接触件容纳腔211的内壁斜向地延伸。电缆接收片222以及接触件片223以电缆接收片222为下侧而双叉状地形成。电缆容纳在电缆接收片222以及接触件片223之间。在接触件片223的顶端设有接触突部223a,接触突部223a与设于电缆的导体部(未图示)接触。
[0015]而且,另一个接触件230从壳体210的上侧沿另一个接触件容纳腔212斜向地安装。该另一个接触件230具备压入固定于壳体210的固定部231。而且,设有电缆接收片232,电缆接收片232从该固定部231沿接触件容纳腔212的内壁斜向地延伸。另外,接触件片234从该电缆接收片232的顶端经由U字状弯曲部233以与电缆接收片232相向的方式延伸。电缆容纳在电缆接收片232以及接触件片234之间。在接触件片234的顶端设有接触突部234a,接触突部234a与设于电缆的导体部(未图示)接触。
[0016]根据该电连接器201,在连接电缆时,能够将电缆的连接端部从电连接器201的斜上方斜向地插入。
[0017]现有技术文献
[0018]专利文献
[001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6674号公报;
[002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4054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2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0022]然而,在该图11所示的电连接器101以及图12所示的电连接器201中,存在以下问题点。
[0023]S卩,在图11所示的电连接器101的情况下,当促动器130处于开位置时,如图11的上侧所示,促动器130沿相对于壳体11而大致垂直的方向自立。而且,促动器130从该开位置开始沿箭头A方向转动。因此,促动器130的转动范围相对于壳体110而变大。因此,电连接器101的低高度化存在极限。
[0024]另一方面,在图12所示的电连接器201的情况下,不将促动器作为构成要素,而是利用壳体210以及多个接触件220、230构成,因而能够实现电连接器201的低高度化。
[0025]然而,若为了电连接器201的低高度化而使壳体210的壁厚变薄,则容纳一个接触件220的接触件容纳腔211上侧的以符号B示出的壳体部分的壁厚也变薄。另外,同样地,容纳另一个接触件230的接触件容纳腔212上侧的以符号C示出的壳体部分的壁厚也变薄。
[0026]在该电连接器201中,若容纳在电缆接收片222以及接触件片223之间的电缆被向上方摇动,则由于所述壳体部分B的壁厚薄,故壳体部分B有可能过度地变形。若壳体部分B过度地变形,则以沿着壳体部分B的方式容纳在接触件容纳腔211内的接触件220的接触件片223也有可能因电缆而过度地变形。同样地,若容纳在电缆接收片232以及接触件片234之间的电缆被向上方摇动,则由于所述壳体部分C的壁厚薄,故壳体部分C有可能过度地变形。若壳体部分C变形,则以沿着壳体部分C的方式容纳在接触件容纳腔212内的接触件230的接触件片234也有可能因电缆而过度地变形。
[0027]因而,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这些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实现低高度化,并且即使容纳在壳体内的平形电缆被向上方摇动时也能够防止壳体以及接触件的过度变形的,能够进行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的电连接器。
[002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某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供平形电缆插入的电缆容纳开口 ;接触件,该接触件安装于该壳体,且具有弹性臂以及基板连接部,该弹性臂在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与在所述平形电缆设置的导体部接触,该基板连接部与电路基板连接;以及锡焊插脚,该锡焊插脚安装于所述壳体,用于将所述壳体锡焊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在所述壳体的底壁形成有引导所述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的凸部,且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容许所述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其特征在于:所述锡焊插脚具备壳体加强部,该壳体加强部载置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上以加强所述壳体。
[0030]另外,优选地,在该电连接器中,所述锡焊插脚具备闩锁臂(latch arm),该闩锁臂与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的平形电缆卡合以防止所述平形电缆的脱落。
[0031]而且,优选地,在该电连接器中,所述闩锁臂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
[0032]另外,优选地,在该电连接器中,所述锡焊插脚具备壳体固定部,该壳体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壳体,保证在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弹性变形的所述闩锁臂的复原。
[0033]另外,优选地,在该电连接器中,所述弹性臂具备:上弹性臂,当以在所述平形电缆的一面设置的导体部成为表侧的方式将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该上弹性臂与所述平形电缆的导体部接触;以及下弹性臂,当以在所述平形电缆的一面设置的所述导体部成为里侧的方式将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该下弹性臂与所述平形电缆的导体部接触。
[0034]实用新型效果
[0035]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由于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供平形电缆插入的电缆容纳开口 ;接触件,该接触件安装于该壳体,且具有弹性臂,该弹性臂在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与在所述平形电缆设置的导体部接触,故不需要用于使接触件与平形电缆的导体部接触的促动器,能够提供实现了低高度化的电连接器。而且,由于在壳体的底壁形成有引导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的凸部,且电缆容纳开口容许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故能够进行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能够增大平形电缆与电路基板之间的空间,能够将电子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该空间。
[0036]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用于将壳体锡焊固定于电路基板的锡焊插脚具备壳体加强部,该壳体加强部载置在壳体的上表面上以加强壳体。因此,即使容纳在壳体的电缆容纳开口内的平形电缆被向上方摇动,也能够防止壳体的过度变形,随之,能够防止接触件的过度变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38]图2是示出电连接器和连接于电连接器的FPC的立体图。
[0039]图3是以在一面设置的导体部成为表侧的方式将FPC插入电连接器的电缆容纳开口内时的立体图。
[0040]图4是以在一面设置的导体部成为里侧的方式将FPC插入电连接器的电缆容纳开口内时的立体图。
[0041]图5示出图1的电连接器,(A)是俯视图,(B)是正视图。
[0042]图6示出图1的电连接器,(A)是仰视图,⑶是右侧视图,(C)是后视图。
[0043]图7示出图1的电连接器,(A)是沿图5(B)的7A-7A线的截面图,⑶是沿图5(B)的7B-7B线的截面图,(C)是沿图5(B)的7C-7C线的截面图。
[0044]图8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左侧锡焊插脚的立体图。
[0045]图9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右侧锡焊插脚的立体图。
[0046]图10不出以在一面设置的导体部成为表侧的方式将FPC插入图1所不的电连接器的电缆容纳开口内的状态,㈧是沿接触件切断的截面图,⑶是沿锡焊插脚的闩锁臂切断的截面图。
[0047]图11是现有的电连接器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0048]图12是现有的电连接器的其他示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
[0050]图1以及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I是被称为所谓NON-ZIF (Zero Insert1n Force)类型的电连接器,因而安装在电路基板PCB(参照图10(A)、(B))上。在电连接器I连接作为平形电缆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40o在FPC40的一面40a,沿宽度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以既定间距设有多个导体部41。另外,在FPC40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缘部,形成有一对切口 42。如图3所示,电连接器I与以下两个情况对应,即如图3所示,以设于FPC40的一面40a的导体部41成为表侧(上侧)的方式插入FPC40的情况、以及如图4所示,以导体部41成为里侧(下侧),另一面40b成为表侧的方式插入FPC40的情况。
[0051]而且,电连接器I具备壳体10、多个接触件20、以及一对锡焊插脚30。
[0052]壳体10通过将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如图1所示,具备底壁1a以及相对于底壁1a而平行的第一上壁10b。另外,在第一上壁1b的宽度方向两端(图5(A)的左右方向两端),设有以上表面相对于第一上壁1b的上表面而凹陷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第二上壁10c。而且,底壁1a的宽度方向两端与一对第二上壁1c的宽度方向外端通过一对侧壁1d而连结。另外,底壁1a的后端(图5(A)中的上端)以及底壁1a的后端通过后壁1e而连结。
[0053]而且,壳体10具有电缆容纳开口 11,电缆容纳开口 11在底壁1a与第一上壁1b以及第二上壁1c之间在壳体10的前表面(图1中的近前侧的面)开口。该电缆容纳开口 11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以FPC40从前侧插入的方式构成。如图1以及图7(B)、(C)较佳地示出的那样,在壳体10的底壁1a形成有引导FPC40的斜向插入的凸部12。由此,电缆容纳开口 11容许FPC40的斜向插入。凸部12从壳体10的底壁1a向上方突出并具有以从电缆容纳开口 11的入口朝深侧徐徐下降的方式倾斜的下降倾斜面12a。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降倾斜面12a以与壳体10的底面之间的角度为约15度的方式倾斜。因而,若FPC40的顶端部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则通过该凸部12,与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的顶端部相连的部分随着从壳体10离开而向斜向上方定向。
[0054]另外,如图5(A)、(B)以及图7(C)所示,在壳体10,用于收容接触件20的多个接触件收容腔13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以既定间距形成。如图7(C)所示,各接触件收容腔13具有收容后述接触件20的固定部21的固定部收容部13a、收容下弹性臂22的下弹性臂收容部13b、以及上弹性臂收容部13c。固定部收容部13a在壳体10的后方开口。下弹性臂收容部13b从固定部收容部13a的下部向前方在凸部12内延伸,且上侧在电缆容纳开口 11开口。上弹性臂收容部13c从固定部收容部13a的上部向前方在壳体10的第一上壁1b内延伸,且下侧在电缆容纳开口 11开口。在上弹性臂收容部13c的前端,形成有开口 13d,开口 13d容许上弹性臂23的前端部的向上方的移动。
[0055]而且,如图5(B)及图7(A)所示,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一对压入用开口 15,后述锡焊插脚30的压入部32压入固定于该一对压入用开口 15。另外,如图5(A)、(B)及图7(B)所示,在壳体10的与一对压入用开口 15相比宽度方向内侧,形成有一对闩锁臂收容狭缝14,闩锁臂收容狭缝14收容后述锡焊插脚30的闩锁臂37。各闩锁臂收容狭缝14具备第一收容部14a和第二收容部14b,第一收容部14a收容下侧支持片36a,下侧支持片36a构成后述锡焊插脚30的根部侧以及壳体固定部36,第二收容部14b收容闩锁臂37的前端侧。第一收容部14a在壳体10的后方开口。第二收容部14b从第一收容部14a的下部向前方在凸部12内延伸,且上侧在电缆容纳开口 11开口。
[0056]另外,如图5㈧、(B)以及图6㈧、(B)、(C)所示,多个接触件20收容于壳体10的多个接触件收容腔13内,且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一列状地以既定间距安装。各接触件20通过将导电性金属板冲裁加工而形成,如图7(C)以及图10(A)所示,具备压入固定于壳体10的固定部21。固定部21在固定部收容部13a处从壳体10的后方压入固定,由此各接触件20固定于壳体10。另外,各接触件20具备从固定部21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上弹性臂23、以及从固定部21的下部向前方延伸的下弹性臂22。上弹性臂23在上弹性臂收容部13c内延伸,且在前端部具备向下方向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突出的上侧接触突部23a。如图10(A)所示,当以在FPC40的一面40a设置的导体部41成为表侧的方式将FPC40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时,该上侧接触突部23a与导体部41弹性地接触。另外,下弹性臂22在下弹性臂收容部13b内延伸,且在前端部具备向上方向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突出的下侧接触突部22a。当以在FPC40的一面40a设置的导体部41成为里侧的方式将FPC40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时,该下侧接触突部22a与导体部41弹性地接触。在此,通过上弹性臂23以及下弹性臂22构成权利要求1所规定的“弹性臂”。另外,各接触件20具备从固定部2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基板连接部24。基板连接部24与设于电路基板PCB上的导体图案焊接。
[0057]而且,一对锡焊插脚30安装于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一对锡焊插脚30包括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左端部安装的图8所示的左侧的锡焊插脚30和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右端部安装的图9所示的右侧的锡焊插脚30。两个锡焊插脚形成为镜面对称形状,且基本构成相同。因而,仅仅说明右侧的锡焊插脚30的构成以及形状。
[0058]右侧的各锡焊插脚30是用于将壳体10锡焊固定在电路基板PCB (参照图10 (A)、(B))上的部件,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各锡焊插脚30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部31、从基部31的前缘向前方延伸的压入部32、以及从压入部32的下缘向下方突出的基板固定部33。如图7(A)所示,压入部32从壳体10的后方压入于压入用开口 15内,由此锡焊插脚30固定于壳体10。另外,基板固定部33锡焊固定于电路基板PCB上,由此壳体10固定在电路基板PCB上。
[0059]另外,如图1以及图9所示,各锡焊插脚30具备从基部31的上缘向左侧(左侧的锡焊插脚30的情况为右侧)弯折的壳体加强部34。壳体加强部34载置在壳体10的侧壁1d以及第二上壁1c的上表面上,以加强壳体10。
[0060]而且,如图9所示,各锡焊插脚30具备从基部31的后端向内侧弯折,且进而朝前方折回的折回部35,具备从该折回部35的前端下部向前方延伸的闩锁臂37。如图7(B)所示,闩锁臂37从闩锁臂收容狭缝14的第一收容部14a延伸至第二收容部14b,且在前端设有向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突出的闩锁突起37a。闩锁臂37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如图10(B)所示,闩锁突起37a与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的FPC40的切口 42卡合以防止FPC的脱落。
[0061]另外,如图7(B)所示,各锡焊插脚30具备从折回部35的前端上部向前方延伸的壳体固定部36。壳体固定部36包括从折回部35的前端上部向前方双叉状地延伸的下侧支持片36a以及上侧支持片36b。下侧支持片36a以及上侧支持片36b从壳体10的后方在它们之间夹住第二上壁1c以固定于壳体10。由此,保证在FPC40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时弹性变形的闩锁臂37的复原。
[0062]接着,参照图10(A)、⑶说明以设于一面40a的导体部41成为表侧的方式将FPC40插入电连接器I的电缆容纳开口 11内时的作用。
[0063]如图10(A)所不,若以设于一面40a的导体部41成为表侧的方式将FPC40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则接触件20的上弹性臂23的上侧接触突部23a弹性接触FPC的导体部
41。由此,FPC40的导体部41经由接触件20而电连接于电路基板PCB上的导体图案。此时,接触件20的下弹性臂22的下侧接触突部22a接触FPC40的里侧。因而,FPC在上弹性臂23以及下弹性臂22之间利用各自的弹性力而被夹持。
[0064]如此,在FPC40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时,上侧弹性臂23的上侧接触突部23a弹性接触FPC40的导体部41。因此,不需要用于使接触件20接触FPC40的导体部41的促动器,能够实现低高度化。另外,由于不需要促动器,故还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能够谋求低成本化。
[0065]而且,若FPC40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则如图10⑶所示,设于锡焊插脚30的闩锁臂37的闩锁突起37a与FPC40的切口 42卡合以进行FPC40的防脱。S卩,若FPC40在电缆容纳开口 11内前进,则FPC40的顶端抵接于闩锁突起37a。若FPC40进一步前进,则闩锁突起37a绕进FPC40的里侧,闩锁臂37以沿FPC40的里表面的方式向下方弹性变形。若FPC40进一步前进,则在闩锁突起37a来到FPC40的切口 42的位置时,闩锁臂37复原,闩锁突起37a向上方移动并卡合于切口 42。由此,防止FPC40脱落。如此,由于利用闩锁臂37进行FPC40的防脱,故能够可靠地进行FPC40的防脱。若没有闩锁臂37,则FPC40仅仅由上弹性臂23以及下弹性臂22之间的各自的弹性力夹持,有可能从电缆容纳开口 11脱出。另一方面,若提高上弹性臂23以及下弹性臂22之间的夹持力以谋求FPC40的防脱,则在FPC40向电缆容纳开口 11插入时,插入力变高,FPC40的插入变得困难。
[0066]在此,由于闩锁臂37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故闩锁突起37a可靠地卡合于FPC40的切口 42,能够可靠地进行FPC40的防脱。
[0067]另外,锡焊插脚30具备壳体固定部36,壳体固定部36固定于壳体10的第二上壁10c,保证在FPC40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时弹性变形的闩锁臂37的复原。因此,闩锁臂37的闩锁突起37a与FPC40的切口 42可靠地卡合,能够可靠地进行FPC40的防脱。若没有壳体固定部36,则在FPC40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时向下方弹性变形的闩锁臂37有可能不能够复原至原来的位置。
[0068]而且,电缆容纳开口 11容许FPC40的斜向插入。而且,若FPC40的顶端部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则通过凸部12,与插入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的顶端部相连的部分随着从壳体10离开而向斜向上方定向。因此,FPC40与电路基板PCB之间的空间变大,能够将电子部件(未图示)安装于电路基板PCB上的该空间。由此,在将电连接器I安装在电路基板PCB上时,能够将电连接器I安装于电路基板PCB上的端缘以外的部分。
[0069]另外,用于将壳体10锡焊固定于电路基板PCB的锡焊插脚30具备壳体加强部34,壳体加强部34载置在壳体10的第二上壁1c的上表面上以加强壳体10。因此,即使容纳在壳体10的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的FPC40向上方摇动,也能够防止壳体10的,特别是第一上壁1b以及第二上壁1c的过度变形。由此,能够防止接触件20的过度变形。若没有壳体加强部34,则在FPC40被向上方摇动时,位于容纳在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的FPC40上侧的第一上壁1b以及第二上壁1c有可能过度地变形。这是因为,第一上壁1b以及第二上壁1c为了实现电连接器I的低高度化而薄壁地形成,所以机械强度较弱。若容纳在壳体10的电缆容纳开口 11内的FPC40被向上方摇动,则处于该FPC40上侧的接触件20的上弹性臂23也向上方位移。如图10(A)所不,上弹性臂23位于在壳体10的第一上壁1b形成的上弹性臂收容部13c内。因此,在上弹性臂23向上方位移时,第一上壁1b成为防止上弹性臂23的过度变形的止动件。但是,若第一上壁1b因FPC被向上方摇动而过度地变形,则其作为止动件的功能变弱,因而不能够防止上弹性臂23的过度变形。因而,通过在锡焊插脚30设置壳体加强部34来防止在FPC40被向上方摇动时壳体10的,特别是第一上壁1b以及第二上壁1c的过度变形是重要的。
[007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0071]例如,虽然说明了 FPC40作为平形电缆而连接于电连接器I的示例,但是还可以使FFC(Flexible Flat Cable)连接于电连接器 I。
[0072]另外,壳体加强部34载置于壳体10的上表面上即可,不限于载置在侧壁1d以及第二上壁1c的上表面上的情况。
[0073]另外,不一定需要在锡焊插脚30设置闩锁臂37。
[0074]而且,不一定需要在锡焊插脚30设置壳体固定部36。
[0075]另外,作为与设于FPC40的导体部41接触的弹性臂,说明了包括上弹性臂23以及下弹性臂22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包括上弹性臂23或下弹性臂22中的任一方。
[0076]符号说明
[0077]I电连接器
[0078]10 壳体
[0079]1a 底壁
[0080]11电缆容纳开口
[0081]12 凸部
[0082]20接触件
[0083]22下弹性臂(弹性臂)
[0084]23上弹性臂(弹性臂)
[0085]24基板连接部
[0086]30锡焊插脚
[0087]34壳体加强部
[0088]36壳体固定部
[0089]37闩锁臂
[0090]40 FPC (平形电缆)
[0091]41导体部
[0092]PCB电路基板。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供平形电缆插入的电缆容纳开口 ;接触件,该接触件安装于该壳体,且具有弹性臂以及基板连接部,该弹性臂在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与在所述平形电缆设置的导体部接触,该基板连接部与电路基板连接;以及锡焊插脚,该锡焊插脚安装于所述壳体,用于将所述壳体锡焊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在所述壳体的底壁形成有引导所述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的凸部,且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容许所述平形电缆的斜向插入, 其特征在于:所述锡焊插脚具备壳体加强部,该壳体加强部载置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上以加强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锡焊插脚具备闩锁臂,该闩锁臂与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的平形电缆卡合以防止所述平形电缆的脱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闩锁臂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锡焊插脚具备壳体固定部,该壳体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壳体,保证在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弹性变形的所述闩锁臂的复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具备:上弹性臂,当以在所述平形电缆的一面设置的导体部成为表侧的方式将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该上弹性臂与所述平形电缆的导体部接触;以及下弹性臂,当以在所述平形电缆的一面设置的所述导体部成为里侧的方式将所述平形电缆插入所述电缆容纳开口内时,该下弹性臂与所述平形电缆的导体部接触。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3983567SQ201420058620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7日
【发明者】古平善彦 申请人: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