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843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的接触部;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与所述端子的接触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内铁壳;其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接地机构,所述接地机构与所述内铁壳相接触导通。本实用新型可以形成稳定的接地总成。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安装于电路板的I/O电连接器一般具有外铁壳、内铁壳、接地片及接地端子等可形成接地总成的结构。所述内铁壳以抽引方式成型,并呈环形设于绝缘本体上,借由表面形成向外延伸的弹片抵接于外铁壳的内壁,用以连接所述内铁壳与所述外铁壳。同时,所述接地片两侧设有凸起,以抵靠在所述内铁壳的侧边内侧,从而使得所述外铁壳、内铁壳与接地片形成整个总成。然而,所述内铁壳结构复杂,冲压难度高,且无法与接地片、接地端子等稳定接触形成接地总成。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内铁壳冲压难度低,方便形成稳定的接地总成。
[000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0006]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
[0007]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的接触部;
[0008]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与所述端子的接触部;以及
[0009]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内铁壳;
[0010]其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接地机构,所述接地机构与所述内铁壳相接触导通。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包括位于舌板顶部的上排端子及位于舌板底部的下排端子,所述接地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的接地片,所述接地片的两侧与所述内铁壳相导通。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片后端具有固定于电路板的焊脚。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铁壳包括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上铁壳及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下铁壳。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铁壳与下铁壳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卡扣与卡槽,所述接地片的两侧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卡扣与卡槽在所述连接孔中扣合连接并同时与所述接地片相接触导通。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机构包括位于所述舌板两侧缘的接地端子,所述内铁壳的两侧与所述接地端子相接触导通。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铁壳包括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上铁壳及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下铁壳,所述上铁壳的两侧具有向下延伸的上连接片,所述下铁壳的两侧具有向上延伸的下连接片,所述上连接片与所述下连接片的末端均抵接于所述接地端子。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铁壳与所述外壳借由连接件相接触导通。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为突设在所述内铁壳上的凸包或抵持片,以使得所述内铁壳与所述外壳借由所述凸包或抵持片相接触导通。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为开设在所述外壳上的开槽,以使得所述内铁壳与所述外壳借由所述开槽点焊连接。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设有位于绝缘本体与外壳之间的内铁壳及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接地机构,从而可通过所述接地机构与所述内铁壳相接触导通,而形成稳定的接地总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外壳被移除)。
[0022]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0023]图3是图2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0024]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分解图。
[0025]图5是图2所示端子的立体图。
[0026]图6是图2所示内铁壳的立体图。
[0027]图7是图2所示接地片的立体图。
[0028]图8是图6所示内铁壳与图7所示接地片组装配合后的立体图。
[0029]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立体图(外壳被移除)。
[0030]图10是图9所示接地片、内铁壳及端子组装配合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32]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可安装在外部电路板(未图示)上并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I包括绝缘本体1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若干端子20、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10外侧的外壳(未图示)、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内铁壳30、以及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接地机构。
[0033]请参阅图3与图4并结合图1与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01及自基部101向前延伸的舌板102,所述端子20包括位于舌板102顶部的上排端子201及位于舌板102底部的下排端子202。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相互组装配合的上绝缘本体11和下绝缘本体12。所述上绝缘本体11包括上基部110及自上基部110向前延伸的上舌板111,且所述上基部11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上舌板11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上基部I1的远离所述下绝缘本体12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凹槽112,所述凹槽112将所述上基部110分为后部113及在厚度方向上尺寸较小的前部114,所述前部114位于所述上舌板111的上表面,且所述前部114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上舌板11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0034]所述后部113包括与所述下绝缘本体12相接触的接触面115,所述接触面115上突设有两个凸块(未图示)。所述上绝缘本体11内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端子20的上收容槽116,所述上收容槽116前后贯穿所述上基部110和上舌板111,且开设于所述上舌板111上的上收容槽116曝露于空气中。
[0035]所述下绝缘本体12包括下基部120及自下基部120向前延伸的下舌板121,且所述下基部12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下舌板12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下基部120的远离所述上绝缘本体11的一侧设有凹陷部122,所述凹陷部122将所述下基部120分为后部123及在厚度方向上尺寸较小的前部124,所述前部124位于所述下舌板121的下表面,且所述前部124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下舌板12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0036]所述后部123包括与所述接触面115相抵接的对接面125,所述对接面125上凹陷有两个凹口 126,以在所述上绝缘本体11与下绝缘本体12组装配合时,所述凸块收容于所述凹口 126,进而保证所述上绝缘本体11与下绝缘本体12组装稳固。所述下绝缘本体12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端子20的下收容槽127,所述下收容槽127前后贯穿所述下基部120和下舌板121,且开设于所述下舌板121上的下收容槽127曝露于空气中。
[0037]请参阅图5并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上排端子201间隔排列,各上排端子201具有延伸至所述上舌板111的上排接触部2011、倾斜向下弯折的上排倾斜部2012、自上排倾斜部2012的末端水平延伸的上排焊接部2013、及连接上排接触部2011与上排倾斜部2012的上排连接部2014。所述上排接触部2011收容于所述上收容槽116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上排接触部2011的前端设有上弹性部2015,所述上弹性部2015突伸入所述上收容槽116前端并卡持于其内。所述上排焊接部2013排列成一排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便于焊接到外部电路板上。所述上排端子201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一端子201a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端子201b,所述上排端子201的两侧为所述第二端子201b,所述第二端子201b之间为所述第一端子201a。所述上排端子201中,第一端子201a包括有三对差分信号端子和分设于差分信号端子与第二端子201b之间或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电源端子。
[0038]所述各下排端子202与所述各上排端子201相对且对齐设置。所述下排端子202间隔排列,各下排端子202具有延伸至所述下舌板121的下排接触部2021、垂直向下弯折并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下排安装部2022、及连接下排接触部2021与下排安装部2022的下排连接部2023。所述下排接触部2021收容于所述下收容槽127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下排接触部2021的前端设有下弹性部2024,所述下弹性部2024突伸入所述下收容槽127前端并卡持于其内。所述下排安装部2022排列成前后间隔的两排,所述下排安装部2022可以以穿孔焊接的方式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所述下排安装部2022也可根据需要设计成与下排接触部2021在同一直线或者平行。所述下排端子202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三端子202a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四端子202b,所述下排端子202的两侧为所述第四端子202b,所述第四端子202b之间为所述第三端子202a。所述下排端子202中,第三端子202a包括有三对差分信号端子和分设于差分信号端子与第四端子202b之间或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电源端子。所述上排端子201与下排端子202对应类型相同且反向排布,以使得对接连接器正反插时均可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电性导通,并可进行信号传输。
[0039]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配合的收容空间,所述上舌板111、下舌板121、上排接触部2011及下排接触部2021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以在所述收容空间内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另,所述上舌板111顶部与所述外壳顶壁的距离与所述下舌板121底部与所述外壳底壁的距离相同,以使得对接连接器正反插时均可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电性导通,并可进行信号传输。
[0040]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内铁壳30包括扣合于所述上绝缘本体11顶部的上铁壳31及扣合于所述下绝缘本体12底部的下铁壳32。所述上铁壳31包括安装部311及自所述安装部311先倾斜向上再水平向后延伸的搭接部312,所述安装部311呈U型设置,且所述安装部311的U型侧壁上开设有卡槽313。
[0041]所述下铁壳32与所述上铁壳31相对设置,且结构大体相同,两者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所述下铁壳32的两侧壁上设有卡扣321,所述卡扣321用以在所述上铁壳31与下铁壳32组装配合时收容于所述卡槽313,以限制所述上铁壳31与下铁壳32脱离。当然,所述卡扣321与卡槽313的位置可以互换,或者其他相互卡扣配合的结构均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于此不再赘述。
[0042]请参阅图8至图10所示,所述内铁壳30与所述外壳借由连接件相接触导通。所述连接件为突设在所述搭接部312上的凸包314,以使得所述内铁壳30与所述外壳借由所述凸包314相接触导通。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为开设在所述外壳上的开槽(未图示),以使得所述内铁壳30与所述外壳借由所述开槽点焊连接;或者,所述连接件包括开设在所述外壳上的限位槽(未图标)、及弹性悬伸于所述搭接部312上的抵持片315,从而可通过所述抵持片315突伸入所述限位槽而达成所述内铁壳30与外壳的接触导通。
[0043]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所述接地机构与所述内铁壳30相接触导通。所述接地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上排端子201与下排端子202之间的接地片40,所述接地片40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41、自主体部41的后端向下延伸以固定于电路板的焊脚42。所述接地片40可使上、下排端子201、202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所述主体部41的两侧开设有连接孔411,所述卡扣321与卡槽313在所述连接孔411中扣合连接并同时与所述接地片40相接触导通,从而实现所述接地片40的两侧与所述内铁壳30相导通。
[0044]请参阅图9与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I’与所述电连接器I的结构大体相同,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内铁壳30’与接地机构的接触导通方式不同。以下说明书部分将主要对该区别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004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地机构包括位于所述舌板102’两侧缘的接地端子,所述上铁壳31’的安装部311’两侧具有垂直向下延伸的上连接片316,所述下铁壳32’的两侧具有垂直向上延伸的下连接片322。所述上排端子201’两侧为与所述上连接片316相抵接的上接地端子,所述下排端子202’两侧为与所述下连接片322相抵接的下接地端子。所述上接地端子为所述第二端子201b,所述下接地端子为所述第四端子202b,且所述上连接片316的末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子201b,所述下连接片322的末端抵接于所述第四端子202b。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I’通过所述上连接片316与所述第二端子201b的抵接配合、及所述下连接片322与所述第四端子202b的抵接配合,从而可实现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内铁壳30’的接触导通。
[004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I通过设有位于绝缘本体10与外壳之间的内铁壳30、及固定于绝缘本体10内的接地机构,从而可通过所述接地机构与所述内铁壳30的接触导通,而形成稳定的接地总成,进而使得电连接器I内部的接地性更稳定,对电连接器I内外部的信号干扰能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004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 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的接触部; 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与所述端子的接触部;以及 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内铁壳;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接地机构,所述接地机构与所述内铁壳相接触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位于舌板顶部的上排端子及位于舌板底部的下排端子,所述接地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的接地片,所述接地片的两侧与所述内铁壳相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后端具有固定于电路板的焊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铁壳包括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上铁壳及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下铁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铁壳与下铁壳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卡扣与卡槽,所述接地片的两侧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卡扣与卡槽在所述连接孔中扣合连接并同时与所述接地片相接触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机构包括位于所述舌板两侧缘的接地端子,所述内铁壳的两侧与所述接地端子相接触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铁壳包括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上铁壳及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下铁壳,所述上铁壳的两侧具有向下延伸的上连接片,所述下铁壳的两侧具有向上延伸的下连接片,所述上连接片与所述下连接片的末端均抵接于所述接地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铁壳与所述外壳借由连接件相接触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突设在所述内铁壳上的凸包或抵持片,以使得所述内铁壳与所述外壳借由所述凸包或抵持片相接触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开设在所述外壳上的开槽,以使得所述内铁壳与所述外壳借由所述开槽点焊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4103108SQ201420504847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日
【发明者】游万益, 梁丽丽, 张勇刚, 黄茂荣, 刘坤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