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型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9108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卷绕型电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绕型电池。



背景技术:

最近,便携式设备的高性能化惊人地发展。这样的便携式设备的电源希望是小型且高容量的电源。另一方面,对于高容量电池的制造而言,电池越是小型化制造越是困难。因此,作为便携式设备的电源,筒状的卷绕型电池的开发得以发展。例如,圆筒型电池与方型电池相比,容易实现高容量化和小型化。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池,该电池具有直径较小的圆筒型的有底金属壳体和用于封闭其开口部的封口部件。在金属壳体内收纳有卷绕型的电极组。电极组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连接的第一集电引线以及与第二电极相连接的第二集电引线。通常,卷绕型的电极组的两个集电引线沿着相反方向延伸,其中一方焊接于金属壳体的底部。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第一集电引线和第二集电引线均向金属壳体的开口部侧延伸。因为将集电引线焊接于直径较小的金属壳体的底部是很困难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公报第2012/111061号刊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直径较小的卷绕型的电极组容易受到由于集电引线导致的变形的影响。当变形引起电极组的内部压力发生局部变化时,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第一集电引线和第二集电引线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内部短路的风险变高。因此,希望开发一种小型且高容量的、难以发生内部短路的卷绕型电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卷绕型电池具有:发电要件和用于收纳发电要件的电池壳体,发电要件具有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极性不同的第二电极、夹设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分隔件、电解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着分隔件进行卷绕而形成电极组,电池壳体具有有底筒状的金属罐和封闭金属罐的开口的封口部件。第一电极具有第一集电体片和形成于第一集电体片的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并且,在第一集电体片的卷绕轴方向的一端部具有使第一集电体片暴露的第一未涂敷部,第一未涂敷部与第一集电引线相连接。第一未涂敷部在电池壳体内配置于金属罐的开口侧,第二电极具有第二集电体片和形成于第二集电体片的表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第二电极与第二集电引线相连接。第一集电引线和第二集电引线分别朝向金属罐的开口侧延伸,第一未涂敷部的至少一部分被绝缘层所覆盖,绝缘层自第一未涂敷部的端面伸出。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获得小型且高容量、难以发生内部短路的卷绕型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连接有第一集电引线的第一电极的图,图1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未涂敷部被绝缘层覆盖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的(b)是其Ib-Ib线剖视图(b)。

图2是表示连接有第一集电引线的第一电极的图,图2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未涂敷部被绝缘层覆盖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的(b)是其IIb-IIb线剖视图(b)。

图3是表示连接有第二集电引线的第二电极的图,图3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的俯视图,图3的(b)是其IIIb-IIIb线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卷绕前的电极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型电池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卷绕型电池具有:发电要件和用于收纳发电要件的电池壳体,发电要件具有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极性不同的第二电极、夹设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分隔件以及电解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着分隔件卷绕从而形成卷绕型的电极组。用于收纳发电要件的电池壳体具有有底筒状的金属罐和封闭金属罐的开口的封口部件。

第一电极具有第一集电体片和形成于第一集电体片的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在第一集电体片的卷绕轴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使第一集电体片暴露的第一未涂敷部。优选的是,第一未涂敷部沿着上述一端部设置为带状。第一未涂敷部与第一集电引线相连接,第一未涂敷部在电池壳体内配置于金属罐的开口侧。由此,无需在相对于第一集电体片的卷绕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设置未涂敷部,能够避免电极组的直径的不必要的增大。于是,有利于高容量化。

以下,将电极组的卷绕轴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相对于卷绕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

第二电极具有第二集电体片和形成于第二集电体片的表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第二电极与第二集电引线相连接。第一集电引线和第二集电引线分别朝向金属罐的开口侧延伸。第一电极借助第一集电引线例如与导电性的封口部件相连接。第二电极借助第二集电引线例如与金属罐相连接。通过使第二集电引线朝向金属罐的开口侧延伸,即使在使用直径较小的金属罐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第二集电引线焊接于金属罐。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未涂敷部、第一集电引线以及第二集电引线均配置在金属罐的开口侧。但是,通过利用绝缘层覆盖第一未涂敷部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减少第一未涂敷部与第二电极和/或第二集电引线的接触风险。而且,也能够防止第一未涂敷部和金属罐的接触。

绝缘层自第一未涂敷部的端面朝向第一集电引线的延伸方向伸出。由此,减少由第一未涂敷部的端面(边缘)造成的内部短路的风险。此外,第一集电引线的根部(第一未涂敷部的端面附近部分)被绝缘层固定,从而抑制第一集电引线的移动。由此,以使第一集电引线笔直地朝向上方的方式束缚第一集电引线,从而进一步降低内部短路的风险。

从固定第一集电引线的根部的观点出发,并不一定需要利用绝缘层将第一未涂敷部整体都覆盖。但是,优选的是,利用绝缘层至少将第一集电引线和第一未涂敷部的重叠部分覆盖。此外,优选的是,利用绝缘层将第一未涂敷部的90%以上覆盖。通过利用绝缘层将第一未涂敷部的两表面的总计面积的90%以上覆盖,而提高减少内部短路的风险的效果。

优选的是,在金属罐的开口侧,分隔件的端面比第一未涂敷部的端面突出。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内部短路的风险。此外,优选的是,第一未涂敷部的端面比第二集电体片的端面突出。由此,能够实现第一未涂敷部和第一集电引线的牢固的连接。

优选的是,第二集电体片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即,配置于金属罐的底部侧和开口侧的两端部)与第二活性物质层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一致。即,优选的是,在第一方向的两端部的两表面上形成第二活性物质层。由此,能够使第二活性物质层和第一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面积变得足够大。此外,能够大幅度降低由于第二集电体片和第一未涂敷部的接触造成的内部短路的风险。

此外,第二活性物质层无需覆盖至各端部的端面(边缘)。此外,第二活性物质层无需覆盖各端部的全长。例如,第二活性物质层覆盖各端部的全长的50%以上即可。

优选的是,在第二集电体片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使第二集电体片暴露的第二未涂敷部。优选的是,第二未涂敷部沿着该一端部设置为带状。由此,通过焊接,能够将第二集电引线牢固地连接于第二未涂敷部。此外,第二集电体片的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可以与第二活性物质层的端部一致,也可以设置使第二集电体片暴露的未涂敷部。优选的是,这样的未涂敷部也沿着该另一端部设置为带状。

优选的是,第一集电体片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与第一活性物质层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一致。即、优选的是,在第二方向的两端部的两表面形成有第一活性物质层。由此,能够使第一活性物质层和第二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面积足够大。在这里,第一活性物质层也无需覆盖至各端部的端面(边缘)。此外,第一活性物质层覆盖各端部的全长的50%以上即可。

优选的是,绝缘层是具有绝缘片和设置于绝缘片的一个面的粘合层的绝缘带。如果使用这样的绝缘带,则能够使利用绝缘层覆盖第一未涂敷部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在使用绝缘带的情况下,以覆盖第一未涂敷部的端面的方式,利用绝缘带从表背两侧夹住第一未涂敷部即可。

金属罐例如是直径(相对于金属罐的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外径)10mm以下以下的圆筒型即可,进一步是6mm以下的圆筒型即可。从确保强度的角度出发,金属罐优选由不锈钢形成,罐壁优选具有0.05mm~0.2mm的厚度。由此,能够实现小型且高容量的、高强度的卷绕型电池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使圆筒型的金属罐的直径小于1mm是很困难的,优选直径为1mm以上。

以下,以第一电极为正极、第二电极为负极的情况为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说明的简洁化,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要素。

(正极)

如图1所示,正极4具有作为第一集电体片的正极集电体片40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片40的两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41。正极集电体片40是矩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长边方向(图1的Y方向)与第一方向(卷绕轴方向)一致。在第一方向的一端部(以下为第一端部)设置有使正极集电体片40暴露的第一未涂敷部40a。第一未涂敷部40a沿着第一端部设置为带状。短栅状的正极集电引线24的一端部通过焊接连接于第一未涂敷部40a。

另一方面,在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以下为第二端部),正极集电体片没有暴露出来,除了第二端部的端面40b以外,在两表面的整个面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41。此外,在正极集电体片40的第二方向(图1的X方向)的两端部,除了正极集电体片40的端面和与第一未涂敷部对应的部分以外,双方的整个面被正极活性物质层41覆盖。这样的构造的正极通过如下方法能够容易地制造出来,该方法是:将正极活性物质层41的原料混合物呈条纹状地涂敷于大尺寸的正极集电体片40的原料片上而形成极板卷材,之后,将极板卷材裁剪为规定形状。

此外,“端面”与在裁剪集电体片时所形成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相对应。

正极集电体片40的第一方向的宽度W10可以根据金属罐的长度或者电池容量来选择。优选的是,第一未涂敷部40a的宽度W11为2mm~4mm。如果宽度W11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充分确保占据正极集电体片40的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41的形成面积足够大,并且也容易确保正极集电体片40与正极集电引线24之间的接合部的强度。

图1示意性地表示正极集电体片40的第一未涂敷部40a被绝缘层5覆盖之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图2示意性地表示第一未涂敷部40a被绝缘层5从表背两面覆盖的状态。绝缘层5以覆盖第一端部的端面40c的方式沿着第一端部设置为带状。其结果是,正极集电引线24和第一未涂敷部40a重叠的部分被绝缘层5所覆盖。此外,第一端部的端面40c被绝缘层5所覆盖,并且绝缘层5自第一端部的端面40c稍稍伸出。由此,在减少由于第一未涂敷部40a的存在所导致的内部短路的风险的同时,正极集电引线24的根部被绝缘层5固定,从而抑制正极集电引线24的移动。于是,也减少由于正极集电引线24造成的内部短路的风险。

优选的是,绝缘层5的自第一端部的端面40c伸出的伸出宽度W12为0.1m~1mm,更加优选为0.4mm~0.6mm。由此,增强利用绝缘层5固定正极集电引线24的根部的效果,并且能够避免电极组的第一方向的长度的不必要的增加。

在图2中,虽然示出了第一未涂敷部40a未完全被绝缘层5覆盖的状态,但是优选的是,第一未涂敷部40a的两表面的总计面积的90%以上被绝缘层5覆盖,更加优选的是,第一未涂敷部40a完全被绝缘层5覆盖。

绝缘层5由绝缘材料形成即可。作为绝缘材料,优选包含绝缘性的树脂成分的粘合剂,例如能够使用橡胶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有机硅系粘合剂、聚氨酯系粘合剂等。粘合剂除了树脂成分以外,根据需要,包含粘合付与剂、交联剂、软化剂、老化防止剂等。橡胶系粘合剂包含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等橡胶成分。丙烯酸类粘合剂包含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类单体的聚合物。有机硅系粘合剂包含聚硅氧烷或者硅橡胶。

作为绝缘层5,也可以使用绝缘带。如果使用绝缘带,则利用绝缘层覆盖第一未涂敷部40a的作业将变得容易。绝缘带具有绝缘片(基材膜)和设置于绝缘片的一个面的粘合层。粘合层包含上述的粘合剂。

绝缘片可以使用聚丙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聚苯硫醚(PPS)薄膜等、聚烯烃和/或工程塑料的薄膜。其中,从减小电极组的变形的影响出发,优选的是,使用厚度20μm~60μm的聚丙烯制膜。

优选的是,绝缘层5的厚度为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以下,更加优选的是,为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的20%~50%。通过将这样的厚度的绝缘层5设置于第一未涂敷部,即使在形成直径较小的电极组的情况下,也难以受到绝缘层5带来的变形的影响,抑制电极组的内部压力的局部变化。

正极集电体片40是多孔性或者无孔的导电性基板。在圆筒型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下,正极集电体片40的材料例如优选使用铝、铝合金等金属箔。正极集电体片的厚度并未特别限定,优选为10μm~20μm。

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层41而言,作为必须成分包含正极活性物质,作为任意成分包含粘接剂、导电剂等。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优选包含锂的复合氧化物,例如能够使用LiCoO2、LiNiO2、LiMn2O4等。作为锂离子一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能够使用二氧化锰、氟化石墨等。在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41之际,将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与液状成分相混合而调制出正极浆料。接着,将正极浆料涂敷于正极集电体片的表面且使塗膜干燥。接下来,将干燥过的塗膜与正极集电体片一起轧制,从而形成具有规定厚度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并未特别限定,优选为70μm~130μm。

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集电引线24的材料中,例如优选使用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铁、不锈钢等。正极集电引线24的厚度优选为10μm~120μm、更优选为20μm~80μm。正极集电引线22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在金属罐为直径10mm以下的圆筒型的情况下,例如是宽度0.5mm~3mm、长度3mm~10mm的短栅状。

(负极)

如图3所示,负极2具有作为第二集电体片的负极集电体片20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片20的两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1。负极集电体片20是将第二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正极集电体片40大的矩形。在负极集电体片20的第二方向(图3的X方向)的一端部(以下为第一端部),使负极集电体片暴露的第二未涂敷部(A)20a设定得比较宽。第二未涂敷部(A)20a沿着该第一端部设置呈带状。短栅状的负极集电引线22的一端部通过焊接连接于第二未涂敷部(A)20a。

在负极集电体片20的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以下为第二端部),还将使负极集电体片20暴露的第二未涂敷部(B)20b设置成带状。这样的负极集电体片20的暴露部是为了抑制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剥离而设置的。

对于负极集电体片20的第一方向(图3的Y方向)的两端部而言,除了各端部的端面20c、20d和与第二未涂敷部20a、20b对应的部分以外,被负极活性物质层21所覆盖。由此,能够在使正极活性物质层41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1的相对面积足够大的同时,大幅减少由于第一未涂敷部40a和负极集电体片20的接触导致的内部短路的风险。

优选的是,第二未涂敷部(A)20a的宽度W21是负极集电体片20的第二方向的宽度W20的10%~50%。如果宽度W21在上述范围内,就能够确保占据负极集电体片20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1的形成面积足够大,并且,也容易确保负极集电体片20与负极集电引线22的接合部的强度。另一方面,第二未涂敷部(B)20b的宽度W22是宽度W20的1%~10%即可。此外,也可以不存在第二未涂敷部(B)20b。也可以是,在第二未涂敷部20a、20b的背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或者,也可以是,第二未涂敷部20a、20b的背面与表面一样,是使负极集电体片暴露的未涂敷部。

负极集电体片20是多孔性或者无孔的导电性基板。在圆筒型电池为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下,作为负极集电体片的材料,例如优选使用不锈钢、镍、铜、铜合金、铝等的金属箔。负极集电体片的厚度并未特别限定,优选为5μm~20μm。

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21而言,作为必须成分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作为任意成分包含粘接剂、导电剂等。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能够使用金属锂、合金(硅合金、锡合金等)、碳材料(石墨、硬碳等)、硅化合物、锡化合物、钛酸锂化合物等。在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1之际,将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合剂与液状成分混合而调制出负极浆料。接下来,将负极浆料涂敷在负极集电体片的表面且使塗膜干燥。接下来,将干燥过的塗膜与负极集电体片一起轧制,从而形成具有规定厚度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并未特别限定,优选为70μm~150μm。此外,在负极活性物质为合金或者化合物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真空工艺形成活性物质层。

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集电引线22的材料中,例如优选使用镍、镍合金、铁、不锈钢、铜、铜合金等。负极集电引线22的厚度优选为10μm~120μm,更优选为20μm~80μm。负极集电引线22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在金属罐为直径10mm以下的圆筒型的情况下,例如是宽度0.5mm~3mm、长度9mm~15mm的短栅状。

作为能够在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或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粘接剂,例如能够举出氟素树脂(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等)、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丙烯酸、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等。此外,作为能够在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或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导电剂,例如能够举出石墨、炭黑、碳纤维等。

图3示意性地示出负极集电引线22连接于第二未涂敷部(A)20a且粘贴了固定用绝缘带54的状态。固定用绝缘带54是用于固定卷绕后的电极组的最外周的部件,将负极集电引线22和第二未涂敷部(A)20a的重复部分也局部地覆盖。由此,容易确保负极集电引线22和负极集电体片20的连接部分的强度。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卷绕前的电极组的结构的俯视图。

在图示例中,以分隔件6为中心,在分隔件6的左侧的背面侧配置正极4,在分隔件6的右侧的表面侧配置负极2。正极活性物质层41的卷绕轴方向(第一方向)的宽度W13比负极活性物质层21的第一方向的宽度W23稍小,且以正极活性物质层41完全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1重叠的方式层叠正极4和负极2。这样的正极4、分隔件6以及负极2的层叠体以卷芯50为中心进行卷绕而构成电极组。

分隔件6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比正极4和负极2的对应的端部突出。由此,进一步降低内部短路的风险。此外,第一未涂敷部40a的端面40c比负极集电体片20的端面20c突出。由此,能够确保第一未涂敷部40a和正极集电引线24的连接区域,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连接。此外,在上述位置关系中,负极集电体片的端面的位置面向覆盖第一未涂敷部40a的绝缘层5,从而大幅减少由于负极集电体片的端面导致的内部短路的风险。

负极2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第二未涂敷部20a)从分隔件6伸出。伸出的部分面向金属罐的侧壁内表面。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型电池的纵剖视图。

圆筒型电池的发电要件由作为第一电极的正极4、作为第二电极的负极2、夹设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分隔件6、电解质(未图示)构成。正极4和负极2隔着分隔件6卷绕而形成卷绕型的电极组。电池壳体具有有底圆筒型的金属罐8和封闭金属罐8的开口的封口部件12。电极组的卷绕轴与金属罐8的中心轴一致,卷绕轴的附近是不存在发电要件的空心部分18(直径R)。

在卷绕层叠体而形成了电极组之后,抽拔出卷芯50。于是,在电极组的中心形成直径R的空心。之后,将电极组收纳于金属罐8。此时,负极集电引线22和正极集电引线24配置在金属罐8的开口侧。之后,使存在于电极组的外周侧的负极集电引线22与金属罐8的侧壁内表面接触,通过点焊将负极集电引线22和金属罐8接合。此外,在将绝缘性的环状的中间部件28配置在电极组之上以后,通过焊接将正极集电引线24焊接于封口部件12的下表面而将两者接合。之后,通过减压方式向金属罐8的内部注入电解质。最后,通过隔着绝缘部件(密封垫)16将封口部件12铆接于金属罐8的开口端部,从而获得圆筒型电池。在自金属罐8向外部突出的封口部件12的周缘配置有绝缘性的环部件30,用以确保金属罐8和封口部件12的绝缘。

如果开始卷绕的部分的曲率半径过小,则担忧活性物质层自集电体片剥离。于是,卷芯50的直径必须不能过小。另一方面,如果卷芯50的直径过大,则电池容量变小。对于卷芯50而言,优选的是,以使电极组的空心部分的直径为3mm以下、优选不足1.5mm的方式进行选择。此外,也可以是,不将卷芯抽拔出来而是留在电池内。

负极集电引线22的一端部与负极2的负极集电体片的暴露部(第二未涂敷部(A)20a)电连接。负极集电引线22的另一端部向金属罐8的开口侧延伸,且焊接于兼做为负极端子10的金属罐8的开口付近的侧壁内表面的焊接点26。

正极集电引线24的一端部与正极4的正极集电体片的暴露部(第一未涂敷部40a)电连接。正极集电引线24的另一端部依然向金属罐8的开口侧延伸,并且电连接于兼做为正极端子14的封口部件12。

从充分确保正极集电体片40与正极集电引线24之间的连接部的观点出发,正极集电体片40的第一未涂敷部40a的端面比负极集电体片20的端面向金属罐8的开口侧突出。但是,对于正极集电体片40的第一未涂敷部40a而言,包含其端面的大致所有面被绝缘层5所覆盖。于是,能够抑制第一未涂敷部40a例如与负极集电引线22的接触。此外,分隔件6的端面比第一未涂敷部40a的端面向金属罐8的开口侧突出,因此,进一步减少第一未涂敷部40a和负极性部件的接触几率。

(分隔件)

作为夹设在正极4和负极2之间的分隔件6,能够使用绝缘性的微多孔薄膜、纺织布或者无纺布。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分隔件的材料,例如优选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的聚烯烃。聚烯烃在耐久性方面出色,并且具有隔断功能。分隔件6的厚度例如为10μm~300μm、优选为10μm~40μm、更优选为10μm~25μm。微多孔薄膜既可以是单层膜,也可以是多层膜。分隔件的空孔率优选为30%~70%、更优选为35%~60%。

(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可以是液体、凝胶或固体中的任一种状态。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液体的非水电解质通常由锂盐和使锂盐溶解的非水溶剂构成。作为非水溶剂而言并不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环状羧酸酯等。作为环状碳酸酯,能够举出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等。作为链状碳酸酯,能够举出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等。作为环状羧酸酯,能够举出γ-丁内酯、γ-戊内酯等。作为锂盐,例如使用LiPF6、LiBF4等。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例示,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优选应用在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各种非水电解质电池中。电池既可以是一次电池,也可以是二次电池。电池的形状既可以是筒状,也可以是圆筒型,还可以是椭圆柱状。电池的大小也未限定。但是,应用本发明的技术价值在金属罐为直径10mm以下、进一步为6mm以下的圆筒型的情况下较大。此外,在金属罐由不锈钢形成且具有厚度0.05mm~0.2mm的罐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卷绕型电池,特别是,在获得小型且高容量的圆筒型电池方面很有用。

附图标记说明

2:负极(第二电极)

4:正极(第一电极)

5:绝缘层

6:分隔件

8:金属罐

10:负极端子

12:封口部件

14:正极端子

16:绝缘部件

18:空心部分

20:负极集电体片(第二集电体)

20a:第二未涂敷部(A)

20b:第二未涂敷部(B)

21:负极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

22:负极集电引线(第二集电引线)

24:正极集电引线(第一集电引线)

26:焊接点

28:中间部件

30:环部件

40:正极集电体片(第一集电体片)

41:正极活性物质层(第一活性物质层)

40a:第一未涂敷部

50:卷芯

54:固定用绝缘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