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6429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已经用作一种用于互相连接板的表面的连接器。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插入插座连接器中并且使得连接器的接触件(导电端子)彼此接触。因此,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彼此电连接(JP-A-2014-170726,下文称为专利文献1)。

参照附图27和28描述该结构。

如图27所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座连接器201包括具有绝缘属性的壳体210、排列在壳体210中的导电端子230、和每一个都设置在壳体210的每一端的附近处的焊接耳250。

此外,如图28所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头连接器300包括壳体310和成两行排列在壳体310中的导电端子33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在多个接触件之中,被构造为允许信号电流从其中流过的接触件(信号接触件)仅需要允许能够传输信号的小电流从其中流过。此外, 最近,已经极其要求接触件的小型化。因此,信号接触件的宽度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当还需要通过连接器传输强电流时,因为信号接触件具有极其小的宽度,所以信号接触件不能用作电力接触件(power contact)。

在该情况下,为了将信号接触件用作电力接触件,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增加接触件的厚度,以增加载流容量。

然而,当增加接触件的厚度时,在制造连接器时所采用的用于形成壳体的嵌入成型中树脂较差地流动。因此,存在制造困难的问题。

即,为了增加载流容量,可以增加接触件的厚度。然而,存在在壳体的可模制性变差和增加接触件的厚度之间的权衡。

考虑到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其目标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载流容量和可模制性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侧壳体,该插座侧壳体包括:岛部,该岛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的长边并且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和,多个插座侧长壁部,该插座侧长壁部被形成为使得凹部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者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形成在岛部与多个插座侧长壁部中的每一个之间;插座侧信号接触件,该插座侧信号接触件包括接触部,该插座侧信号接触件被保持在插座侧壳体中以使得接触部暴露于凹部的内部;和插座侧电力接触件,该插座侧电力接触件被保持在插座侧壳体中以沿第一方向与插座侧信号接触件一起排列;和插头连接器,该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侧壳体,该插头侧壳体包括将被插入凹部中的突出部;插头侧信号接触件,该插头侧信号接触件被保持在插头侧壳体中以暴露于突出部的外侧;和插头侧电力接触件,该插头侧电力接触件被保持在插头侧壳体中以暴露于突出部的外侧并且被带入接触插座侧电力接触件,该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包括:第一平面部,该第一平面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二平面部,该第二平面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经由插头侧壳体的部件与第一平面部的一部分相对;和电力接触件侧连接部, 该电力接触件侧连接部形成为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并且被构造为使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彼此连接,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台阶部,该台阶部位于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另一个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和除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另一个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之外的表面之间;和减薄部,该减薄部与具有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另一个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的部分对应,并且在第三方向的厚度小于具有除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另一个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之外的表面的部分的厚度。

插头侧信号接触件包括:第三平面部,该第三平面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四平面部,该第四平面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经由插头侧壳体的部件与第三平面部的一部分相对;和信号接触件侧连接部,该信号接触件侧连接部形成为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并且被构造为使第三平面部和第四平面部彼此连接,并且其中,在减薄部的内侧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与减薄部相对的一个的内侧之间的位置处,第三平面部的内侧与第四平面部的内侧沿第三方向的距离等于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之间沿第三方向的距离。

根据第一方面,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可以相对于插头侧信号接触件沿第一方向布置在插头侧壳体的端部侧,并且插座侧电力接触件可以相对于插座侧信号接触件沿第一方向布置在插座侧壳体的端部侧。

根据第一方面,插头侧壳体还可以包括插头侧加强部,该插头侧加强部相对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插头侧壳体的端部侧上,并且插座侧壳体还可以包括插座侧加强部,该插座侧加强部相对于插座侧电力接触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插座侧壳体的端部侧上。

根据第一方面,插头侧加强部和插座侧加强部可以在其中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彼此配合的状态下通过彼此接触而被用于传导电力。

根据第一方面,插头侧加强部可以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插头侧壳体的每一端上,并且插座侧加强部可以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插座侧壳体的每一端上。

根据第一方面,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可以均等地设置在插头侧壳体上的四个位置处,并且插座侧电力接触件可以均等地设置在插座侧壳体上的四个位置处。

根据第一方面,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在第一方向可以比插头侧信号接触件宽,并且插座侧电力接触件在第一方向可以比插座侧信号接触件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连接器,包括:插头侧壳体,该插头侧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长边,该插头侧壳体包括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插头侧配合部;插头侧信号接触件,该插头侧信号接触件被保持在插头侧壳体中以暴露于插头侧配合部的外侧;和插头侧电力接触件,该插头侧电力接触件被保持在插头侧壳体中以暴露于插头侧配合部的外侧,该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包括:第一平面部,该第一平面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二平面部,该第二平面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经由插头侧壳体的部件与第一平面部的一部分相对;和电力接触件侧连接部,该电力接触件侧连接部形成为平行于第一方向和正交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并且被构造为使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彼此连接,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台阶部,该台阶部位于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另一个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和除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另一个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之外的表面之间;和减薄部,该减薄部与具有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另一个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的部分对应,并且沿第三方向的厚度小于具有除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另一个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之外的表面的部分的厚度。

根据第二方面,插头侧信号接触件可以包括:第三平面部,该第三平面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四平面部,该第四平面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经由插头侧壳体的部件与第三平面部的一部分相对;和信号接触件侧连接部,该信号接触件侧连接部形成为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并且被构造为使第三平面部和第四平面部彼此连接,并且,在减薄部的内侧与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中的与减薄部相对的一个的内侧之间的位置处,第三平面部的内侧与第四平面部的内侧沿第三方向的距离等于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之间沿第三方向的距离。

根据第二方面,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可以相对于插头侧信号接触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插头侧壳体的端部侧上。

根据第二方面,插头侧壳体还可以包括插头侧加强部,该插头侧加强 部相对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插头侧壳体的端部侧。

根据第二方面,插头侧加强部可以用于传导电力。

根据第二方面,插头侧加强部可以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插头侧壳体的每一端。

根据第二方面,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可以均等地设置在插头侧壳体的四个位置处。

根据第二方面,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在第一方向可以比插头侧信号接触件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同时确保电流载流容量和可模制性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插座连接器101的透视图。

图5是插座连接器101的俯视图。

图6是插头连接器103的透视图。

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方向观察插头连接器103时的透视图。

图8是插头连接器103的侧视图。

图9是插头连接器103的仰视图。

图10是沿图8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8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8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插座侧加强部10A的透视图。

图14是插座侧加强部10A的俯视图。

图15是插座侧加强部10A的主视图。

图16是从不同于图13的方向观察插座侧加强部10A的透视图。

图17是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的透视图。

图18是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的俯视图。

图19是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的侧视图。

图20是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的透视图。

图21是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的俯视图。

图22是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的侧视图。

图23是插头侧加强部141A的透视图。

图24是从不同于图23的方向观察插头侧加强部141A时的透视图。

图25是插头侧加强部141A的侧视图。

图26是用于图示当将插头连接器103和插座连接器101组合在一起时的步骤的透视图。

图27是现有技术的插座连接器201的透视图。

图28是现有技术的插头连接器300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如图1所示,每一个部件的方向通过使用正交坐标系来指示。第一方向1、正交于第一方向1的第二方向2以及与第一方向1和第二方向2正交的第三方向3被定义为正交坐标系中的三个方向。

此外,在第一方向1、第二方向2和第三方向3中,由图1中的箭头指示的方向被定义为“正向”,并且与图1中的箭头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定位为“负向”。

首先,参照图1至9,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和构造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的连接器的概况。

此处,作为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示例出了插座连接器101和插头连接器103的组合。

如图1至3所示,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包括插座连接器101和待连接至插座连接器101上的插头连接器103。

如图4和5所示,插座连接器101包括在俯视图中具有矩形和厚板状形 状的插座侧壳体9、为沿插座侧壳体9的纵向方向(沿平行于第一方向1的方向)以预定节距设置的接触件的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4个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和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该4个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相对于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设置在插座侧壳体9的纵向端部侧,并且当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配合时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接触(参见图6),而所述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相对于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设置在插座侧壳体9的纵向端部侧(在该情况中设置在插座侧壳体9的纵向两端)。

如图6至9所示,插头连接器103包括在俯视图中是具有矩形形状的壳体的插头侧壳体5、为沿插头侧壳体5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设置的接触件的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和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141B,该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相对于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设置在插头侧壳体5的纵向端部侧并且同等地布置在靠近插头侧壳体5的边缘部的四个角部的四个位置处,该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141B相对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设置在插头侧壳体5的纵向端部侧(在该情况中设置在插头侧壳体5的纵向两端)。

下面,参照图3至5以及图13至16更详细描述构造插座连接器101的每一个部件的结构。

如图4和5所示,插座侧壳体9包括具有沿第一方向1的长边并且沿与第一方向1正交的第二方向2(的正向)延伸的岛部37、和插座侧长壁部31A和31B,插座侧长壁部31A和31B被形成为使得:沿正交于第一方向1和第二方向2的第三方向3,在岛部37和插座侧长壁部31A之间形成凹部33A并且在岛部37和插座侧长壁部31B之间形成凹部33B。

更具体地,如图4和5所示,插座连接器101的插座侧壳体9的纵向方向对应于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的节距方向。插座侧壳体9包括一对相对的插座侧长壁部31A和31B、和一对相对的插座侧短壁部31C和31D,一对相对的插座侧短壁部31C和31D中的每一个将该一对插座侧长壁部31A和31B的端部彼此连接。注意,在该情况下,插座侧长壁部31A和31B对应于矩形的长边,并且插座侧短壁部31C和31D对应于矩形的短边。

如图4和5所示,插头连接器103插入其中的凹部33A和33B沿矩形的长边形成于插座侧壳体9的上表面。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沿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跨在凹部33A和33B上布置。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沿第一方向1布置在插座侧壳体9的端部。

需注意的是,凹部33A和33B的端部通过沿矩形的短边形成的连接凹部35A和35B连接。总体上,凹部33A和33B以及连接凹部35A和35B在俯视图中显示为顺应插头连接器103的插头侧壳体5的框架状形状。插座侧壳体9的中心部构成岛部37。

此外,由例如金属的导电材料制成的板状的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分别设置在插座侧短壁部31D和31C上。

如图3所示,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和12B是每一个都具有C形横截面的板状构件。C形横截面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插座侧长壁部31A或31B和岛部37上,以暴露于凹部33A或33B的内部。

进一步地,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的C形横截面的两端包括将与稍后描述的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接触的接触部43A和43B,并且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B的C形横截面的两端包括将与稍后描述的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B接触的接触部43C和43D。

进一步地,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的C形横截面在接触部43A一侧上的端部具有沿第二方向2的负向突出的形状,并且包括将连接至板(未示出)的触垫的安装部14。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B的C形横截面在接触部43C一侧的端部具有沿第二方向2的负向突出的形状,并且包括将连接至板(未示出)的触垫的安装部14。

需要注意的是,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C和12D具有与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和12B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因此,省略其描述。

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具有与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的横截面形状。

即,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11B)中的每一个都是具有C形横截面的板状构件。C形横截面的两端包括将与稍后描述的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7B)(参见图5)接触的接触部20A和20B(20C和20D)。

如图5所示,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至12D中的每一个沿第一方向1的宽 度W1(最大宽度)大于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中的每一个沿第一方向1的宽度W2(最大宽度)。

如图13至16所示,插座侧加强部10A包括插座侧加强主体部81,该插座侧加强主体部81具有沿插座侧短壁部31D(参见图4)并且沿第三方向3延伸的细长板状形状,一对插座侧加强腿部83每一个都被形成为沿第二方向2的负向从插座侧加强主体部81在第三方向3上的端部突出,并且插座侧加强连接部85A和85B每一个都具有板状形状,在第一方向1的正向侧沿第二方向2的负向从插座侧加强主体部81沿第三方向3的端部的侧表面突出,并且还沿第一方向1的负向突出。插座侧加强连接部85A和85B将与插头侧加强部接合。

插座侧加强腿部83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突起87,该突起87沿第一方向1的负向突出并且将在插座侧加强部10A被压配至插座侧短壁部31D时被使用。

进一步地,插座侧加强连接部85A和85B分别包括突起87A和87B,突起87A和87B分别沿第三方向3的负向和正向突出,并且将与插头侧加强部接合。

插座侧加强部10A被保持在插座侧壳体9中,以使得插座侧加强腿部83和插座侧加强连接部85A和85B被插入形成在插座侧壳体的插座侧长壁部31A和31B的每一个中的槽部86A和86B(参见图4和5)中。

需注意的是,插座侧加强部10B具有与插座侧加强部10A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描述。

构成插座连接器101的每一个的结构如上所述。

下面,将参照图6至图12以及图17至图25描述构成插头连接器103的每一个部件的结构。

如图6至9所示,插头侧壳体5包括一对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以及插头侧连接部15C和15D,一对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具有细长板状形状并且是彼此平行地形成并且将被插入插座连接器101(参见图5)的凹部33A和33B中的突出部,插头侧连接部15C和15D被形成为以将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的端部互相连接。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以及插头侧连接部15C和15D在俯视图中显示为框架状形状。需注意的是,在图6至9中,插头侧配合部 15A和15B对应于沿第一方向1延伸的矩形的长边,并且还对应于沿第二方向2(其负向)延伸的部分。插头侧连接部15C和15D对应于沿第三方向3延伸的矩形的短边。

如图10和图17至19所示,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包括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1和第二方向2的第一平面部91、具有板状形状并且通过插头侧壳体5的部件(例如,在该情况中由树脂制成)与第一平面部91的一部分相对的第二平面部93、和电力接触件侧连接部95,该电力接触件侧连接部95形成为平行于第三方向3和第一方向1并且被构造为沿第二方向2的负向连接第一平面部91和第二平面部93的端部。

进一步地,第一平面部91沿第二方向2的正向的端部包括不与第二平面部93平行地相对的上端部99(图19)。在上端部99处,形成有板状安装部127,该板状安装部127沿第三方向3的正向突出并且将安装至板(未示出)上。

第一平面部91和第二平面部9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位于与第一平面部91和第二平面部93中的另一个的一个表面平行地相对的表面与除与所述第一平面部91和第二平面部93中的另一个的一个表面平行地相对的所述表面之外的表面之间的台阶部115,并且包括减薄部113,该减薄部113与具有与所述第一平面部91和第二平面部93中的另一个的一个表面平行地相对的所述表面的部分对应,并且沿第三方向3的厚度比具有除与所述第一平面部91和第二平面部93中的另一个的一个表面平行相对的所述表面之外的表面的上端部99的厚度小。

具体地,第一平面部91的与第二平面部93平行相对的减薄部113经由台阶部115连接至上端部99。

此外,在第一平面部91中,减薄部113沿第三方向3的厚度T2小于上端部99沿第三方向3的厚度T1。

使用这样的结构,在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中,减薄部113的内侧与第二平面部93的内侧之间沿第三方向3的距离D2大于上端部99的内侧与第二平面部93的内侧之间沿第三方向3的距离D1。

使用这样的结构,在不扩大第一平面部91的外侧与第二平面部93的外侧之间沿第三方向3的距离D3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减薄部113的内侧与第二 平面部93的内侧之间的距离D2。

结果,当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通过嵌入模制(insert molding)形成在插头侧壳体5上,用于形成插头侧壳体5的树脂可以容易地流进第一平面部91和第二平面部93之间的空间中。

另一方面,在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中,上端部99沿第三方向3的厚度T1大于减薄部113沿第三方向3的厚度T2。因此,可以防止可能由减薄部113的设置引起的载流容量的下降。

因此,插头侧电路接触件5A可以同时确保载流容量和可模制性。

需注意的是,在第二平面部93的外侧上,形成有带状的突出部120,该带状的突出部120沿第三反向3的正向突出并且被构造为防止在插头侧电力接触件接合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的接触部43A或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B的接触部43C(参见图3)时脱开。

进一步地,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B、5C和5D具有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描述。

进一步地,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沿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的排列方向(第一方向1)设置在插头侧壳体5的端部侧上。因此,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沿第一方向1设置在插头侧壳体5的端部侧上,由此,与其中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设置在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之间或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B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改变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和5C之间或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B和5D之间的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的节距。因此,可以防止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的设置可能导致的设计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的自由度的下降。

进一步地,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均等地设置在靠近插头侧壳体5的四个角部的位置处。类似地,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均等地设置在靠近插座侧壳体9的四个角部的位置处。

使用这样的结构,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以及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可以彼此稳定地配合。

如图11和图20至22所示,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包括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1和第二方向2的第三平面部121、具有板状形状并且经由插头侧壳体5的部件(例如,在该情况中由树脂制成)与第三平面部121的 一部分相对的第四平面部123、和信号接触件侧连接部125,该信号接触件侧连接部125形成为平行于第三方向3和第一方向1并且被构造为沿第二方向2的负向连接第三平面部121和第四平面部123的端部。

进一步地,在第三平面部121沿第二方向2的正向的端部,形成板状安装部127,该板状安装部127沿第三方向3的正向突出并且将被安装至板(未示出)上。

此外,在位于第四平面部123的外侧上(在第三方向3的正向侧上)的平面上,形成有带状突出部129,该带状突出部129被构造为防止在插头侧信号接触件与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的接触部20A和20B接合或与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B的接触部20C和20D接合时脱开。

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形状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形状类似。第三平面部121、第四平面部123、信号接触件侧连接部125和安装部127沿板厚度方向全部都具有相同的厚度,并且厚度等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参见图22)的减薄部113的厚度T2。

此外,要求第三平面部121的内侧和第四平面部123的内侧之间沿第三方向3的距离D4(图22)等于距离D2(图19)。原因如下所述。

当例如在其中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和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设置在模具(未示出)中以建立预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制造插头连接器103时,树脂被注入模具(未示出)中,树脂固化,从而形成插头侧壳体5。即,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以及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通过嵌入模制与插头侧壳体5一体形成。

此时,期望的是,树脂沿第一方向1流动以容易地流进第一平面部91与第二平面部93之间的空间(图17)中,并且流进第三平面部121与第四平面部123之间的空间(图20)中。

然而,当距离D2和距离D4彼此不同时,树脂在较窄的距离处停滞,这可能阻止树脂流动。

因此,期望距离D4等于距离D2。

需注意的是,如图18和21所示,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中的每一个沿第一方向1(沿排列方向)的宽度W1(最大宽度)大于插头 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中的每一个沿第一方向1的宽度W2(最大宽度)。这是因为: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具有传导电流的作用,由此需要比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更大的载流容量。

如图12和图23至25所示,插头侧加强部141A包括插头侧加强主体部143、插头侧加强腿部145A和145B以及插头侧加强腿部147A和147B,该插头侧加强主体部143在俯视图中具有顺应插头侧壳体5的端部的形状的板状形状,插头侧加强腿部145A和145B以及插头侧加强腿部147A和147B沿第二方向2的正向从插头侧加强主体部143沿第三方向3的两端突出以垂直于插头侧加强主体部143。插头侧加强部141A要求由例如金属的导电材料制成,但是插头侧加强部141A的材料不限于此。

此外,插头侧加强部141A包括插头侧加强腿部149,该插头侧加强腿部149沿第二方向2的正向从插头侧加强主体部143在第一方向的正向侧的端部突出以与插头侧加强主体部143垂直。

插头侧加强腿部147A和147B分别包括带状的突出部151A和151B,带状的突出部151A和151B分别沿第三方向3的正向和负向突出,并且将与插座侧加强部10A或10B的突起87A和87B接合(参见图14)。

进一步地,插头侧加强腿部147A和147B分别包括突起153A和153B,突起153A和153B沿第一方向1的负向突出,并且将在插头侧加强腿部147A和147B被压配进插头侧壳体5中时被使用。

此外,插头侧加强腿部149包括突起155A和155B,突起155A和155B被形成以从插头侧加强腿部149沿第三方向的两端突出,并且将在插头侧加强腿部149被压配进插头侧壳体5中时被使用。

仍参照图6,插头侧加强腿部147A和147B分别插入分别形成在插头侧壳体5的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中的槽部157A和157B中,并且插头侧加强腿部145A和145B分别插入分别形成在插头侧壳体5的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中的槽部161A和161B中。进一步地,插头侧加强腿部149被插入形成在插头侧连接部15C或15D中的槽部159。因此,插头侧加强部141A固定至插头侧壳体5上。

需注意的是,插头侧加强部141B具有与插头侧加强部141A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描述。

进一步地,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插头侧加强部141B分别设置在插头侧壳体5在第一方向1上的两端上(参见图7)。类似地,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分别设置在插座侧壳体9在第一方向1上的两端上(参见图4)。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141B以及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设置在上述位置处,由此能够增加插头连接器103沿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的排列方向(沿第一方向1)的强度。

上面已经描述插头连接器103的形状。

下面,将参照图3至图26简要描述将插头连接器103和插座连接器101组合成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的过程。

首先,如图26所示,插座连接器101的凹部33A和33B分别沿第一方向1和第三方向3与插头连接器103的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对齐,并且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分别插入凹部33A和33B中。

此时,如图3所示,插头侧电流接触件5A和5B以及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C和5D(未示出)与插座连接器101的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和12B以及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C和12D(未示出)的C形横截面的端部接触,由此挤压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和12B以及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C和12D。

以此方式,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和12B以及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C和12D弹性地变形,以增加插座侧电力接触件中的每一个的C形横截面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因此,完成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和5B与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和12B之间的接合以及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C和5D与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C和12D之间的接合。

在该状态下,插头连接器103的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和5B以及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C和5D被夹在插座连接器101的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和12B以及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C和12D中,以使得插头侧电力接触件和插座侧电力接触件彼此电连接。

需注意的是,与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和12B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和5B之间的连接类似地建立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与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之间的连接。因此,省略其描述。

类似地,插头侧加强腿部147A和147B(参见图23)的突出部151A和151B分别与插座侧加强连接部85A和85B(参见图15)的突起87A和87B接触,并 且与突起87A和87B接合以增加插座侧加强连接部85A和85B之间的距离。

以此方式,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以及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141B也彼此电连接。

在该状态下,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以及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具有传输信号的作用。

另一方面,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以及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具有传导强电流的作用。

此外,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保持分别与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141B接触,并且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以及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141B具有传导强电流的作用。

如上所述,在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中,不仅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以及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而且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以及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141B都具有传导强电流(将被用于电力传导)的作用。

因此,电力电流或强电流可以在加强部和电力接触件之间被划分。因此,可以降低施加给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以及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的电流的负荷。

进一步地,插座侧加强部10A和10B以及插头侧加强部141A和141B用作利用加强部的电力接触件。因为,可以在不增加电力接触件的数量和电力接触件的尺寸的情况下划分强电流。

上面描述了将插头连接器103和插座连接器101组合在一起的过程。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包括插座连接器101和插头连接器103。插座连接器101包括插座侧壳体9,插座侧壳体9包括具有沿第一方向1的长边并且沿正交于第一方向1的第二方向2延伸的岛部37、和插座侧长壁部31A和31B,该插座侧长壁部31A和31B被形成为使得在正交于第一方向1和第二方向2的第三方向3上凹部33A形成在岛部37与插座侧长壁部31A之间并且凹部33B形成在岛部37与插座侧长壁部31B之间。插座连接器101还包括每一个都包括接触部20A和20B的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每一个都包括接触部20C和20D的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B。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被保持在插座侧壳体9中,以使得接触部暴露于凹部33A和 33B的内部。插座连接器101还包括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该插座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被保持在插座侧壳体9中以与插座侧信号接触件11A和11B一起沿第一方向1排列。插头连接器103包括插头侧壳体5,该插头侧壳体5包括将分别插入凹部33A和33B中的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被保持在插头侧壳体5中以暴露于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的外部的插头侧信号接触件7A和7B、和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该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被保持在插头侧壳体5中以暴露于插头侧配合部15A和15B的外部并且将分别与插头侧电力接触件12A、12B、12C和12D接触。插头侧电力接触件5A、5B、5C和5D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1和第二方向2的第一平面部91、具有板状形状并且通过插头侧壳体5的部件(例如,在该情况中由树脂制成)与第一平面部91的一部分相对的第二平面部93、和形成为平行于第三方向3和第一方向1并且被构造为将第一平面部91和第二平面部93互相连接的电力接触件侧连接部95。第一平面部91包括台阶部115,台阶部115位于与在第一平面部91侧的第二平面部93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和除与在第一平面部91侧上的第二平面部93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之外的表面之间,并且包括减薄部113,该减薄部113与具有与在第一平面部91侧上的第二平面部93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的部分对应,并且在第三方向3的厚度小于具有除与在第一平面部91侧上的第二平面部93的表面平行相对的表面之外的表面的上端部99的厚度。

因此,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可以同时确保载流容量和可模制性。

虽然上面参照上述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明显的是,本领域技术热源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各种修改和改进,并且所述修改和改进可以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