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用背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620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用背膜。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组件是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保护、绝缘、阻隔水汽等作用,因此光伏组件背板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和发电转换率,背板对电池片起保护和支撑作用,要求具有可靠的绝缘性、阻水性、耐老化性;目前,复合型光伏组件背板结构多为含氟材料层/PET层/PE层或PEVA粘结层,各层材料通过胶粘剂粘接,总厚度为250~400μm,这种传统结构背板的局方电压在此厚度范围内只能达到1000~1200V,如果要满足超高压组件的应用,只能采取加厚材料的方式,成本大大上升,且过厚应用不便。太阳能背板一般具有三层结构,外层保护层为含氟聚合物层,具有良好的抗环境侵蚀能力,中间层为能够双向拉伸的聚脂薄膜层,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内层为含氟聚合物层或是聚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层,与封装材料EVA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在现有技术中,PET膜与氟膜均不能通过热复合工艺进行粘结,这不仅对PET复合膜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还对相关产品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国内外背板材料的制备方法,大都是在PET阻隔膜的两个表面分别涂抹聚氨酯粘结剂,然后再分别复合氟膜和氟膜、氟膜和EVA膜、氟膜和PE膜,这种制备方法主要解决了氟膜与PET膜、PET膜与EVA(PE)膜的粘结性问题,但仍存在缺陷:采用阶段式的复合手段,即先在PET膜的一表面涂胶并复合一层膜后,再在PET膜的另一表面涂胶并复合另一层膜,工序比较复杂;国内聚氨酯粘结剂都需要进口,使得太阳能背板的生产成本过高;由于聚氨酯粘结剂为溶剂型粘结剂,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而这些有机溶剂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并且对操作工人的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引发安全及环保方面的问题;所述的聚氨酯胶层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降解,导致层间分离和脱落的现象,进而会使太阳能电池组件因失去保护而被报废;目前有厂家生产含氟膜、PET膜和烯烃类共挤膜,其组成成分有缺陷,因而其透水率过高,阻隔性能差,拉伸强度不强。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用背膜,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用背膜,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用背膜,包括:含氟膜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和烯烃类共挤膜层,所述含氟膜层与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之间通过第一粘剂层连接,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与所述烯烃类共挤膜层之间通过第二粘剂层连接;所述烯烃类共挤膜层由以下组份组成,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均聚聚丙烯、共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一种或多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烯烃类共挤膜层还包括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通过添加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可以使得烯烃类共挤膜层阻隔性能更好,透水率降低,电绝缘性能提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二醋酸二丁基锡和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中的一种或几种。便于各组份之间的反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抗氧剂包括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抗氧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聚合物的热氧老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三(1,4一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和双(十八烷基)季戊四醇二亚磷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效地防止材料的黄变和阻滞物理性能的损失,抑制或减弱光降解作用,提高耐光老化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的混合物,组量份如下,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0~16份。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均为优良的稳定剂,但单独的使用,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上述混合配比下,其稳定效果大大增加,使背板成型后阻隔性能更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烯烃类共挤膜层由A组份膜层、B组份膜层和C组份膜层共挤组成,其中,A组份膜层、B组份膜层和C组份膜层的A组份、B组份和C组份的占比分别为1~99:20~80:20~80;所述A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所述B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所述C组份包括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结构新颖、简单;2、采用高绝缘聚烯烃材料,在同等厚度下,实现更高的局放的需求,适用于超高压组件的应用;3、能有效提升背板的阻隔性能,透水性大大降低,且能大大改善组件背板的电绝缘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用背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实验数值,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中所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用背膜,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用背膜,包括:含氟膜层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2和烯烃类共挤膜层3,含氟膜层1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2之间通过第一粘剂层4连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2与烯烃类共挤膜层3之间通过第二粘剂层5连接。上述总,烯烃类共挤膜层3由以下组份组成,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均聚聚丙烯、共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一种或多种。烯烃类共挤膜层3由A组份膜层、B组份膜层和C组份膜层通过螺杆共挤而成,其挤出机螺杆挤压稳定在140~150℃,其中,A组份膜层、B组份膜层和C组份膜层中的A组份、B组份和C组份的占比分别为1~99:20~80:20~80;上述,A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B组份包括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一种或多种,C组份包括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烯烃类共挤膜层还包括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通过添加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和填充物可以使得烯烃类共挤膜层阻隔性能更好,透水率降低,电绝缘性能提升。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二醋酸二丁基锡和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中的一种或几种,便于各组份之间的反应;抗氧剂包括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抗氧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聚合物的热氧老化;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三(1,4一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和双(十八烷基)季戊四醇二亚磷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效地防止材料的黄变和阻滞物理性能的损失,抑制或减弱光降解作用,提高耐光老化性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的混合物,组量份如下,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0~16份,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均为优良的稳定剂,但单独的使用,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上述混合配比下,其稳定效果大大增加,使背板成型后阻隔性能更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实施例1中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5份:5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的重量份混合配比10份:5份:5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10份:1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0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2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10份:10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10份:1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10份:1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2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3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10份:1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4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4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30份:30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2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30份:3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6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5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9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4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6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6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9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4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0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6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7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9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4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6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8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9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4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6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9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9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4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实施例10A组份:均聚聚乙烯和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9份,B组份:均聚聚乙烯、共聚聚乙烯和硅烷接枝聚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20份:20份:40份,C组份: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的重量份混合配比为40份:40份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2份,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的混合配比为1份:1份,抗紫外线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份,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为90份:16份,填充物选自钛白粉、玻璃纤维、碳纤维、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测量其透水率。上述实施例的实验数据表格如下:A组份B组份C组份催化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稳定剂填充物透水率(g/d·m2)1√√√√√√√√0.742√√√√√√√√0.803√√√√√√√√0.644√√√√√√√√0.505√√√√√√√√0.586√√√×√√√√0.987√√√√×√√√0.898√√√√√×√√1.019√√√√√√×√0.9510√√√√√√√×0.86原有的含氟膜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和含氟膜层组合的太阳能电池用背膜,含氟膜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和PE膜层组合的太阳能电池用背膜,含氟膜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和含氟涂料组合的太阳能电池用背膜,其透水率在1.0~1.5g/d·m2之间,因此参考上表格,很明显得出实施例1~实施例10的透水率远远小于原有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透水率;且参考上表,实施例1~实施例5的透水率值要小于实施例6~实施例10;因此通过本申请中的配比生产出的烯烃类共挤膜层,其透水率为0.5~0.8g/d·m2,阻隔性能大大提升,拉伸强度更好。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