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9471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动力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汇流结构的动力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的模块化需求愈演愈烈。高电压,高容量也成为对动力电池模组的主流要求。而为了获得高容量,高电压的动力电池模组,需要将更多的动力电池进行串并连接。在电池模组的动力电池串并联连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动力电池之间电性连接的可靠性,还需要保证系统内所有电池的电池端电压在每一时刻有良好的一致性。

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模组汇流采用才采集盒与模组相连,但该种方式走线结构复杂,串联的连接点较多,电池模组的接触内阻较大,且动力电池模组汇流后,其重量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而且该种采用采集盒的汇流方式的电流走向为I型,其均流效果较差,不能保证动力电池模组的一致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动力电池模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好均流效果的动力电池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其包括若干相互串联并相互卡固的电芯模组及固定于最后侧所述电芯模组后侧的汇流板,每一所 述电芯模组包括支架模组及收容于所述支架模组之间的若干电芯,所述支架模组内设有收容所述电芯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收容空间及位于右侧的第二收容空间,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电芯的正极朝向前侧、负极朝向后侧,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电芯的负极朝向前侧、负极朝向后侧,位于前侧的电芯模组的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电芯的负极穿过相应的支架模组与后侧的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电芯的正极相连,位于前侧的电芯模组的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电芯的正极穿过相应的支架模组与后侧的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电芯的负极相连,所述汇流板包括位于左侧的与最后侧的电芯模组的负极连接的第一部分、位于右侧的与最后侧的电芯模组的正极连接的第二部分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且间隔地设置的若干汇流桥。

优选的,每一所述汇流桥的沿着水平面的截面概呈“U”型,所述汇流桥包括位于最后侧的连接板及自所述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向电芯模组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壁板,两所述壁板的最前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两所述壁板及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避位空间。

优选的,所述动力电池模组还包括固定于最顶侧的采集板,每一所述电芯模组均电性连接于所述采集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左侧朝向顶侧水平延伸形成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最顶端垂直地延伸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间隔地开设两固定孔,使用锁固件穿过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将所述汇流板锁固于所述采集板。

优选的,所述汇流板为铜制汇流板。

优选的,所所述支架模组包括相互扣合以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对应每一电芯开的正极或负极开设连 接孔,所述汇流板对应所述连接孔开设固定孔,所述位于最后侧的电芯模组的每一电芯的正极或负极穿过相应的连接孔锁入对应的汇流板的固定孔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开设若干连通所述收容空间的第一散热孔,所述汇流板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开设若干第二散热孔。

优选的,位于最后侧的所述电芯模组的第二支架于后侧向内垂直凹陷形成用以收容所述汇流板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设有间隔棱,所述汇流板的第一部分收容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汇流板的第二部分收容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槽,所述汇流板置于所述间隔棱的后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凸设预锁结构,所述汇流板的第一部分对应所述预锁结构开设第二固定孔,所述预锁结构锁入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内。

优选的,所述动力电池模组还包括固定于最后侧的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二支架后侧的后盖,所述汇流板固定于最后侧的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二支架与后盖之间。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模组的汇流板使动力电池模组形成“U”形的电流走向,简化动力电池模组的走线,且组装后串联连接点少,接触内阻小,重量能量密度相对较高;2)均流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模组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图1中动力电池模组的部分拆解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中汇流板的立体放大图;

图4为图2中动力电池模组的部分组装图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模组100作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模组100包括若干相互串联且固定的电芯模组10、固定于所述最后侧的电芯模组10的汇流板20、电性连接所述电芯模组10且置于所述电芯模组10的顶侧的采集板30、包覆所述采集板30并卡固于所述电芯模组10的顶侧的顶盖40,前盖50、后盖60及螺杆锁固组件70。

所述每一电芯模组10包括一支架模组11及收容固定于所述支架模组11内的若干电芯12.所述每一支架模组11包括第一支架111及第二支架112.所述第一支架111的侧边沿设有若干卡槽1111。所述第二支架112于对应相邻电芯模组10的第一支架111的卡槽1111延伸设置卡钩1121。所述每一电芯模组10的第二支架112的卡钩1121对应卡入所述与之相邻的电芯模组10的第一支架111的卡槽1111内,以完成该两相邻电芯模组10的卡固固定。所述动力电池模组100包括六个电芯模组10。

请参考图2所示,述每一电芯模组10的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共同围成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芯12的收容空间113,所述第一支架111和所述第二支架112对应每一收容空间113开设连接孔114.所述每一电芯12均概成圆柱状,所述每一电芯12包括一正极121及一与所述正极121相对的负极122。所述收容空间113被分为位于左侧的第一部分1131及位于右侧的第二部分1132.所述收容于所述第一部分1131内的电芯12的正极121朝向所述前侧、负极122朝向后侧。所述收容于所述第二部分1132内的电芯12的负极121朝向后侧、负极122朝向前侧。所述每一电芯12的正极121和负极122分别通过对应连接孔114伸出所述支架模组11.

所述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开设若干连通所述收容空间113的第一散热孔115,所述第一散热孔115概呈三角形。

所述每一电芯模组10的顶侧通过连接器(未显示)电性连接于所述采集板30.所述采集板30采集每一电芯模组10内的电芯12的温度、电压、电流信息。

请参考图2和图3所示,所述汇流板20为金属材质制成,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板20为铜板。所述汇流板20包括固定于最后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二支架112的左侧的第一部分21、固定于最后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二支架112的右侧的第二部分22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21及所述第二部分22之间的若干间隔设置的汇流桥23.所述第一部分21及所述第二部分22均贯穿地开设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115的第二散热孔24.所述第一部分21及所述第二部分22均贯穿地开设对应所述连接孔114的第一固定孔25.所述第一部分21开设第二固定孔26.

请一并参考图4,所述最后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二支架112的后侧垂直向内凹陷形成两相互间隔的第一收容槽1122、第二收容槽1123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22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123之间的间隔棱1124,所述第一收容槽1122位于左侧,所述第二收容槽1123位于右侧,所述汇流板20的第一部分21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22内,所述第二部分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3内。所述第一收容槽1122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123通过所述连接孔114与所述收容空间113相通。所述收容于所述第一部分1131内的电芯12的负极122通过所述连接孔114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122内并锁入所述第一部分21对应的第一固定孔25内,所述收容于所述第二部分1131的电芯12的正极通过所述连接孔114进入所述第二收容槽1123内并锁入所述第二部分22的对应的第一固定孔25内。所述位于最后侧的第二支架112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22内凸设预锁结构1124,所述预锁结构 1124为蘑菇头结构。所述预锁结构1124锁入对应的第二固定孔26内。

所述每一汇流桥23的沿水平面的截面概呈“U”型,所述汇流桥23包括位于最后侧的连接板231及自所述连接板23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电芯模组10的方向延伸形成的臂板232,所述位于左侧的臂板232的最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21,所述位于右侧的臂板232的最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22.所述两臂板232及所述连接板231之间形成避位空间233.所述两相邻汇流桥23之间形成间隔空间234.所述避位空间233收容所述间隔棱1124,以避免了汇流桥23与所述第二支架112之间的干涉。

所述汇流板20的第一部分21的最左侧朝向顶侧平行延伸形成一连接部27。所述连接部27的最顶端垂直延伸形成固定部271,所述固定部271间隔地开设两第三固定孔1711.所述固定部171通过锁固件锁入对应的第三固定孔1711固定于所述采集板30的最后端。

请再次参考图1,所述动力电池模组100还包括分别位于前后两侧的前盖50、后盖60.所述前盖50对应所述最前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一支架111的卡槽1111延伸设置若干卡钩51,所述卡钩51对应卡入所述最前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一支架111的卡槽1111内,以将所述前盖50卡固于所述最前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一支架111。所述后盖60对应所述最后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二支架112的卡钩1121开设若干卡槽62,所述最后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二支架112的卡钩1121卡入对应的卡槽62内,以使所述后盖60固定于所述最后侧电芯模组10的第二支架112,并同时将所述汇流板20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112和后盖60之间。使用螺杆锁固组件70贯穿前后方向地锁紧所述动力电池模组100,至此完成所述动力电池模组100的装配。

所述前盖50对应所述最前侧的电芯模组10的第一支架的第一散热孔115开设第三散热孔52。所述后盖60对应所述第二散热孔24开设第四散热孔62(未显示),此种贯穿电芯模组10的且布置于所述电芯模组10中部的散热孔的设置可以加强电芯模组10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模组100的汇流板20的汇流桥23结构处于汇流板20的中间,距离电芯模组10的电芯20的正负极较近,电流的采集更为集中且更为均衡。所述汇流桥23的横截面为“U”形,中间形成避位空间233,避免了与第二支架112的干涉问题。本实施例中,共包含6组电芯模组10,完成装配后,动力电池模组100内可形成如图1中箭头指示的“U”形的电流走向,均流效果较好,且电连接点更少,连接内阻更低,成组后能量密度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