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2054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高强度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揭示了一种可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配合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及设于所述绝缘外壳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外壳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沿上下方向设有对接面。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具有接触部的导电端子以及绝缘块,所述绝缘外壳直接射出成型在所述端子模组上而形成所述对接部,并使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所述对接面上。然而,上述连接器中除了导电端子为金属材质外,其他结构均由塑胶材料制成,从而使得该连接器在受到较大的外力影响时,容易发生弯曲、断裂等现象。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金属加强件的电连接器,其可增加电连接器的整体强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由塑胶材料形成的外壳、设于外壳内的至少一个端子模组及两个金属加强件。所述外壳设有纵长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两个金属加强件分别组装于端子模组外表面。所述外壳直接射出成型在所述端子模组及金属加强件上而形成所述对接部。所述金属加强件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两侧向后延伸的固定脚,所述外壳还设有自基部纵长两侧延伸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包覆所述金属加强件的固定脚。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金属加强件的主体部设有自其纵长两端向内弯折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延伸的所述固定脚,所述两个金属加强件的连接部相向弯折,使得所述固定脚相互贴靠在一起且彼此重叠。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两个相邻的固定脚通过点焊或锡焊等方式焊接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固定脚向后突伸出外壳的固定柱。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外壳内设有上下分开的两个所述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导电端子及绝缘块,所述两个金属加强件的主体部分别贴覆于对应端子模组的绝缘块上。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端子模组的绝缘块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上,所述绝缘块由塑胶材料形成且其纵长两侧均设有与外壳配合的燕尾槽机构。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对接部沿上下方向的设有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暴露于对接面上的接触部、向后延伸出外壳的尾部及连接接触部与尾部的连接部,所述绝缘块射出成型在连接部上,而接触部及尾部则露出绝缘块。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接触部的外表面与对接面齐平或共面。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对接部的对接面设有向内凹设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并排设置,且所述接触部对称地排布于对接面上的凹陷部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对接部的纵长两侧临近于基部的位置设有一对向内凹陷的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加强件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两侧向后延伸的固定脚,所述外壳还设有自基部纵长两侧延伸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包覆所述金属加强件的固定脚。由于电连接器内金属加强件的存在加强了电连接器的整体强度,而外壳的定位柱包覆金属加强件的固定脚,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结合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4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且包括外壳3、设于外壳3内的两个端子模组4以及两个金属加强件5。所述两个端子模组4呈上下分开设置且相互固定组装在一起,而所述两个金属加强件5分别组装于对应端子模组4的外表面。所述外壳3射出成型在端子模组4及金属加强件5上,且所述外壳3是由塑胶材料形成,成型后的外壳3包括基部31及自基部31的前端向前凸伸的对接部32,所述对接部32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且沿左右方向设置成纵长结构;即外壳3直接射出成型在两个端子模组4及金属加强件5上以形成基部31及对接部32,进而形成电连接器1。

所述基部31设有若干贯穿其两侧面的通孔310,该通孔310是在外壳3射出成型在端子模组4上时所形成。所述对接部32设有一对位于上下两侧的对接面321以及位于前端的前端面323,所述每一个对接面321设有向内凹设的凹陷部322,即每一个对接面321设有向另一个对接面321方向凹陷的凹陷部322,所述凹陷部322沿左右方向位于所述对接面321的中间位置并向前贯穿所述对接部32的前端面323。该凹陷部322的设置大大减小对接面321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的接触或摩擦面积,进而大大降低了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插接配合时的插拔力。对接部32的左右两侧临近于基部31的位置还设有一对向内凹陷的缺口324,该缺口324用于卡扣于电子设备壳体两侧的侧壁上。

每个端子模组4包括一排导电端子41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41上的绝缘块42,从而将该排导电端子41更好地固定在一起。所述绝缘块42是由塑胶材料形成且其纵长两侧均设有燕尾槽结构,用以在外壳3注塑成型时加强与外壳3的结合力。所述每一排导电端子41为六根导电端子41,其包括暴露在对接面321上并沿左右方向排布成一排的六个接触部411、向后延伸出外壳1的尾部413以及连接接触部411与尾部413的连接部412,所述绝缘块42射出成型在连接部412上,而接触部411及尾部413露出绝缘块42。所述接触部411的外表面与对接面321齐平或共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部411的外表面也可凸伸出对接面321。所述对接面321上所设的向内凹设的凹陷部322与接触部411并排设置,且所述接触部411对称地排布于所述对接面321上的凹陷部322的左右两侧,即每一排的接触部311中,每三个形成一组,共形成两组并对称地位于凹陷部322的左右两侧。

所述金属加强件5贴覆于对应端子模组4的外表面上且设有对应于端子模组4上注塑孔420的开口50,以方便外壳3直接注塑成型于端子模组4上时提供良好的固持效果。每个金属加强件5包括纵长的主体部51及自主体部51向下延伸的数个焊接脚52。所述主体部51贴覆于端子模组4的绝缘块42的表面用以加强电连接器1的整体强度;而焊接脚51则用以焊接固定于电路板201上,从而使电连接器1可以更稳定的固定于电路板上。

所述金属加强件5的主体部51的纵长两端还设有向内弯折的连接部53及自连接部53向下延伸的固定脚54。所述两个金属加强件5的连接部53相向弯折,使得两者的固定脚54相互贴靠在一起且彼此重叠。本实用新型中相互贴靠在一起的固定脚54未焊接固定在一起,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两相邻的固定脚54也可以通过点焊、锡焊等方式焊接固定在一起,从而提高金属加强件5在端子模组4上的固定效果。当外壳3注塑成型时,外壳3的定位柱311是包覆金属加强件5的固定脚54,是以外壳3的定位柱311可具有较高的强度,使得该定位柱311固定于电路板上且受到冲击时该定位柱311也不易发生断裂。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脚54未突伸出定位柱311;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固定脚54可突伸出固定柱311,使得定位柱311在打板时先进行定位,在打板后再补锡使固定脚54与电路板进行焊接,从而增加了电连接器1的抓板力。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