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错层组合式保护装置的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2928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错层组合式保护装置的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输出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带有错层组合式保护装置的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用电器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插座在生活中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为了防止单极插入触电及异物落入,插座会设有保护装置。

授权公告号为2742600Y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插座防护门装置,该装置包括一设于插孔外侧的底座、一盖合于底座上的护盖、两对称设置于底座内的滑片及一连接于两滑片之间的弹性件,该护盖上设有与插孔一一对应的通孔;每一滑片包括可遮挡在一插孔外侧的推动部、一与推动部错开的推动部及连接该推动部及推动部的连接部,推动部上开设一插口,插口原理推动部的一侧面为斜面,在无插头插入时该斜面从内测遮挡护盖的通孔。这种防护装置可以起到防止单极插入触电及异物落入,但是只适用于两极插销,用电器多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错层组合式保护装置的插座,一个带有保护装置的两极插孔和三极插孔的插座,能够满足用户多用电器同时使用的需求,同时起来顺畅,无卡滞感。

一种带有错层组合式保护装置的插座,包括盖板、保护门、复位弹簧以及限位机构,盖板上设有两极插孔和三极插孔,限位机构与盖板盖合,保护门设置于盖板与限位机构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机构的一侧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与三极插孔的火线插孔对应的通孔、零线插孔对应的通孔,限位机构的另一侧上设有与两极插孔对应的两极通孔和三极插孔的地线插孔对应的通孔;与两极插孔对应设置由第一滑片与第二滑片组成的第一保护门,第一滑片与第二滑片交叉设置,第一滑片与其对应的盖板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二滑片与其对应的盖板侧壁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与三极插孔对应设置由第三滑片与第四滑片组成的第二保护门,第三滑片与第四滑片交叉设置于限位机构上的凹槽内,第三滑片与第四滑片之间设有第三复位弹簧。

限位机构的凹槽的设置将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错层排开,即第一保护门位于高层,第二保护门位于低层。

所述的第一滑片为阶梯状,包括位于低端的第一遮挡部、位于高端且与第一遮挡部错开的第一推动部及连接第一遮挡部与第一推动部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遮挡部上设有第一插口,靠近第一插口的第一推动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斜面,远离第一插口的第一推动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支撑部。

所述的第一斜面用于遮挡两极插孔的零线插孔且控制第一滑片运动的方向,使其背向第二滑片的第二推动部运动;所述的第一支撑杆用于支撑第一复位弹簧。

所述的第一连接部由两个第一侧壁组成,两个第一侧壁分侧于第一推动部两端且其中一个第一侧壁的外侧与第一推动部外侧对齐,另外一个第一侧壁的外侧与第一推动部外侧错位,错位的距离等于第二滑片上的第二侧壁的厚度;错位的设计使得第一推动部的一端形成一个限位块,用于限制第二滑片的位置。

所述的第二滑片为阶梯状,包括位于低端的第二遮挡部、位于高端且与第二遮挡部错开的第二推动部及连接第二遮挡部与第二推动部的第二连接部,第二遮挡部上设有第二插口,靠近第二插口的第二推动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二斜面,远离第二插口的第二推动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二支撑部。

所述的第二斜面用于遮挡两极插孔的火线插孔且控制第二滑片运动的方向,使其背向第一滑片的第一推动部运动;所述的第二支撑杆用于支撑第二复位弹簧。

所述的第二连接部由两个第二侧壁组成,两个第二侧壁分侧于第二推动部两端且两个第二侧壁的外侧与第二推动部外侧对齐,用于限制第一滑片的运动。

所述的第一遮挡部的纵向尺寸与第二插口的纵向尺寸一致,保证第一滑片与第二滑片运动时仅沿着横向运动,不转动。

第一滑片的第一遮挡部插入到第二滑片的第二插口内使第一滑片与第二滑片交叉设置。

当两极插销插入两极插孔时,第一滑片的第一斜面与第二滑片的第二斜面同时受力,促使第一滑片与第二滑片返向运动,第一保护门打开,两极插销通过第一插口和第二插口接通电源;当插销拔出时,第一滑片与第二滑片分别在第一复位弹簧和的第二复位弹簧作用下,相向运动,恢复到初始位置,第一斜面处于两极插孔的零线插孔的下方,第二斜面处于两极插孔的火线插孔的下方,起到保护的作用。

所述的第三滑片为阶梯状,包括位于低端的第三遮挡部、位于高端且与第三遮挡部错开的第三推动部及连接第三遮挡部与第三推动部的第三连接部,第三遮挡部上设有第三插口,靠近第三插口的第三推动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三支撑杆,远离第三插口的第三推动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三斜面。

所述的第三斜面用于遮挡三极插孔的零线插孔且控制第三滑片运动的方向,使其向第四滑片的第四推动部运动;所述的第三支撑杆用于支撑第三复位弹簧。

所述的第三连接部由一个第三侧壁组成,第三侧壁分侧于第三推动部的一端且第三侧壁的外侧与第三推动部的外侧错位,错位的距离等于第四滑片上的第四侧壁的厚度。错位的设计使得第三推动部的一端形成一个限位块,当处于工作状态时,此限位块起到保护弹簧的作用,防止弹簧因过渡压缩被损坏。

所述的第四滑片为阶梯状,包括位于低端的第四遮挡部、位于高端且与第四遮挡部错开的第四推动部及连接第四遮挡部与第四推动部的第四连接部,第四遮挡部上设有第四插口,靠近第四插口的第四推动部的侧面上设有第四支撑杆,远离第四插口的第四推动部的侧面上设有第四斜面。

所述的第四斜面用于遮挡三极插孔的火线插孔,且控制第四滑片的运动方向,使其向第三滑片的第三推动部运动;所述的第四支撑杆用于支撑第三复位弹簧。

所述的第四连接部由两个第四侧壁组成,两个第四侧壁分侧于第四推动部两端且两个第四侧壁的外侧与第四推动部外侧对齐,用于限制第三滑片的运动。

所述的第三遮挡部的纵向尺寸与第四插口的纵向尺寸一致,保证第三滑片与第四滑片运动时仅沿着横向运动,不转动。

第三滑片的第三遮挡部插入到第四滑片的第四插口内使第三滑片与第四滑片交叉设置。

当三极插销插入三极插孔时,第三滑片的第三斜面与第四滑片的第四斜面同时受力,促使第三滑片与第四滑片相向运动,第二保护门打开,三极插销通过第三插口和第四插口接通电源;当插销拔出时,第三滑片与第四滑片在第三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反向运动,恢复到初始位置,第三斜面处于三极插孔的零线插孔的下方,第四斜面处于三极插孔的火线插孔的下方,起到保护的作用。

所述的限位机构上两级通孔的外侧设有限位块,用于限定第一保护门。

所述的凹槽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块,用于限定第二保护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三插与二插的组合,巧妙地利用每个保护门中的两个滑片的错位滑动和复位弹簧的复位,安全可靠地实现了保护作用,有效地防止单极插入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使用更加舒适,无卡滞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盖板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滑片立体图;

图4是第二滑片立体图;

图5是第三滑片立体图;

图6是第四滑片立体图;

图7是限位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为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带有错层组合式保护装置的插座,包括盖板1、保护门、复位弹簧以及限位机构4;限位机构4与盖板1盖合;保护门设置于盖板1与限位机构4之间,包括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第一保护门由第一滑片21与第二滑片22组成,第二保护门由第三滑片31与第四滑片32组成;盖板1的一侧侧壁与第一滑片2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51,盖板1的另一侧侧壁与第二滑片22之间设有复位弹簧52,第三滑片31与第四滑片32之间设有复位弹簧53。

如图2所示,盖板1上设有两极插孔6、三极插孔7,两极插孔6的两个孔为零线插孔61和火线插孔62,零线插孔61和火线插孔62之间的插孔为三极插孔7的地线插孔73,其他两个孔为零线插孔71和火线插孔72。

如图3所示,第一滑片21包括位于低端的第一遮挡部91、位于高端且与第一遮挡部91错开的第一推动部81及连接第一遮挡部91与第一推动部81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遮挡部上设有第一插口101,靠近第一插口101的第一推动部81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斜面121,远离第一插口101的第一推动部81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支撑部131。

第一斜面121用于遮挡两极插孔6的零线插孔61且控制第一滑片21运动的方向,使其背向第二滑片22的第二推动部82运动;所述的第一支撑131杆用于支撑第一复位弹簧51。

第一连接部由第一侧壁111与第一侧壁112组成,第一侧壁111与第一侧壁112分侧于第一遮挡部81两端且第一侧壁112的外侧与第一推动部81外侧对齐,第一侧壁111的外侧与第一推动部81外侧错位,错位的距离等于第二滑片22上的第二侧壁113的厚度;错位的设计使得第一推动部81的一端形成一个限位块,用于限制第二滑片22的位置。

如图4所示,第二滑片22包括位于低端的第二遮挡部92、位于高端且与第二遮挡部92错开的第二推动部82及连接第二遮挡部92与第二推动部82的第二连接部,第二遮挡部上设有第二插口102,靠近第二插口102的第二推动部82的侧面上设有第二斜面122,远离第二插口102的第二推动部82的侧面上设有第二支撑部132。

第二斜面122用于遮挡两极插孔6的火线插孔62且控制第二滑片22运动的方向,使其背向第一滑片21的第一推动部81运动;第二支撑杆132用于支撑第二复位弹簧52。

第二连接部由第二侧壁113与第二侧壁114组成,第二侧壁113与第二侧壁114分侧于第二推动部82两端且第二侧壁113与第二侧壁114的外侧与第二推动部82外侧对齐,用于限制第一滑片21的运动。

第一遮挡部91的纵向尺寸与第二插口102的纵向尺寸一致,保证第一滑片21与第二滑片22运动时仅沿着横向运动,不转动。

第一滑片21的第一遮挡部91插入到第二滑片22的第二插口102内使第一滑片21与第二滑片22交叉设置。

当两极插销插入两极插孔6时,第一滑片21的第一斜面121与第二滑片22的第二斜面122同时受力,促使第一滑片21与第二滑片22返向运动,第一保护门打开,两极插销通过第一插口101和第二插口102接通电源;当插销拔出时,第一滑片21与第二滑片22分别在第一复位弹簧51和的第二复位弹簧52作用下,相向运动,恢复到初始位置,第一斜面121处于两极插孔6的零线插孔61的下方,第二斜面122处于两极插孔6的火线插孔62的下方,起到保护的作用。

如图5所示,第三滑片31包括位于低端的第三遮挡部151、位于高端且与第三遮挡部151错开的第三推动部141及连接第三遮挡部151与第三推动部141的第三连接部,第三遮挡部上设有第三插口171,靠近第三插口171的第三推动部141的侧面上设有第三支撑杆191,远离第三插口171的第三推动部141的侧面上设有第三斜面181。

第三斜面181用于遮挡三极插孔7的零线插孔71且控制第三滑片31运动的方向,使其向第四滑片32的第四推动部142运动;第三支撑杆191用于支撑第三复位弹簧53。

第三连接部由一个第三侧壁161组成,第三侧壁161分侧于第三推动部141的一端且第三侧壁161的外侧与第三推动部141的外侧错位,错位的距离等于第四滑片32上的第四侧壁162的厚度。错位的设计使得第三推动部141的一端形成一个限位块,当处于工作状态时,此限位块起到保护弹簧的作用,防止弹簧因过渡压缩被损坏。

如图6所示,第四滑片32包括位于低端的第四遮挡部152、位于高端且与第四遮挡部152错开的第四推动部142及连接第四遮挡部152与第四推动部142的第四连接部,第四遮挡部上设有第四插口172,靠近第四插口172的第四推动部142的侧面上设有第四支撑杆192,远离第四插口172的第四推动部142的侧面上设有第四斜面182。

第四斜面182用于遮挡三极插孔7的火线插孔72,且控制第四滑片32的运动方向,使其向第三滑片31的第三推动部141运动;第四支撑杆192用于支撑第三复位弹簧53。

第四连接部由第四侧壁162与第四侧壁163组成,第四侧壁162与第四侧壁163分侧于第四推动部142两端且第四侧壁162与第四侧壁163的外侧与第四推动部142外侧对齐,用于限制第三滑片31的运动。

第三遮挡部151的纵向尺寸与第四插口172的纵向尺寸一致,保证第三滑片31与第四滑片32运动时仅沿着横向运动,不转动。

第三滑片31的第三遮挡部151插入到第四滑片32的第四插口172内使第三滑片31与第四滑片32交叉设置。

当三极插销插入三极插孔7时,第三滑片31的第三斜面181与第四滑片32的第四斜面182同时受力,促使第三滑片31与第四滑片32相向运动,第二保护门打开,三极插销通过第三插口171和第四插口172接通电源;当插销拔出时,第三滑片31与第四滑片32在第三复位弹簧53的作用下,反向运动,恢复到初始位置,第三斜面181处于三极插孔7的零线插孔71的下方,第四斜面182处于三极插孔7的火线插孔72的下方,起到保护的作用。

如图7所示,限位机构4的一侧上设有凹槽23,凹槽23内设有与三极插孔7的零线插孔71对应的通孔211、火线插孔72对应的通孔212,凹槽23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块24;限位机构4的另一侧上设有与零线插孔61对应的通孔201、与火线插孔62对应的通孔202以及与地线插孔73对应的通孔213;通孔201和通孔202的旁边还设有限位块22。

第一滑片21与第二滑片22交叉设置于限位机构4上,第三滑片31与第四滑片32交叉设置于限位机构4上的凹槽23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单极插销施力于插孔6的零线插孔61时,第一滑片21受力运动,第二滑片22不运动,第二滑片22的遮挡部92遮挡于通孔201上面,第一保护门无法开启;当单极插销施力于插孔6的火线插孔62时,第二滑片22受力运动,第一滑片21不运动,第一滑片21的遮挡部91遮挡于通孔202上面,第一保护门无法开启;同理,当单极插销施力于插孔7的零线插孔71、火线插孔72其中之一时,第二保护门无法开启;当两极插销同时插入插孔6的零线插孔61和火线插孔62时,第一保护门的第一滑片21与第二滑片22同时受力,使两者相返方向运动,第一保护门开启;当三极插销同时插入插孔7的零线插孔71和火线插孔72时,第二保护门的第三滑片31与第四滑片32同时受力,使其相向运动,并且开启;插销拔出后,第一保护门由于复位弹簧51与复位弹簧52的作用恢复初始封闭状态,第二保护门由于复位弹簧3的作用恢复初始封闭状态。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最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和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