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025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均温膜,其在选定平面或曲面上沿选定方向连续延伸,并依次与动力锂电池组中的各电芯的至少局部表面相接触,所述均温膜包括沿所述选定方向连续延伸的导热层;

与所述均温膜传热连接的散热机构;

以及,与所述均温膜连接的张紧装置,至少用于使所述均温膜保持张紧状态,从而使所述均温膜与相应电芯表面在两者的接触界面处无缝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选自散热片和/或导热涂层;其中,所述散热片选自石墨散热片、石墨烯散热片、金属散热片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和/或,所述散热片的厚度为10μm~1000μm;所述石墨散热片或石墨烯散热片的导热系数为500~2000W/mK,所述金属散热片的导热系数为100~500W/mK,和/或,所述金属散热片包括金属箔;所述导热涂层的厚度为1μm~50μm,和/或,所述导热涂层的导热系数为0.1~10W/mK。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通过胶层与加热元件结合,或者,所述导热涂层直接形成于加热元件表面;和/或,所述导热层上还覆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0.1~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锂电池组包含紧密排布的两个以上电芯,该两个以上电芯的外壁和/或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至少局部区域与所述均温膜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均温膜,该两个均温膜分别设置于所述动力锂电池组相背对的两侧,并分别与动力锂电池组中的各电芯的外侧面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两个均温膜均沿波浪形曲面连续延伸,并分别从动力锂电池组的相背对的两侧将各电芯的外壁包覆,且配合形成将各电芯外壁完全包裹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均温膜与相应电芯表面的接触界面处还分布有离型层或压敏胶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膜沿波浪形曲线在动力锂电池组中的各电芯之间连续穿过,同时共形覆设在各电芯外壁与所述均温膜接触的区域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为圆柱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膜与相应电芯表面的接触界面处分布有离型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为矩形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膜与相应电芯表面的接触界面处分布有压敏层。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层或离型层的厚度为0.1~10μm;优选的,所述压敏胶层或离型层的厚度<5μm。

14.根据权利要求7或13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层或离型层由覆设于所述均温膜表面和/或所述电芯表面的压敏胶或离型剂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膜为柔性耐弯折膜状结构,厚度为1μm~50μm或者10μm~1000μ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风冷散热装置、液冷散热装置或半导体制冷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均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装置与均温膜两端固定连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