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3688阅读:7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性元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零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止逆作用的弹性元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自锁开关的技术中,常采用心形槽与锁止件相配合的方案,其中,锁止件在心形槽中滑动,并当锁止件位于心形槽的不同位置时实现开关的接通、锁止与断开。为保证锁止件在心形槽中单向运动,常使用以下技术手段:在心形槽底面对应的初始位置、第一极限位置、锁止位置、第二极限位置这四个位置设置高度差,当锁止件在心形槽中滑动时,锁止件末端始终压紧心形槽底面,位置高度差使得锁止件无法进行逆时针运动,从而实现单向运动。这种技术手段在应用过程中,锁止件与心形槽底面产生的摩擦力过大有时候会导致开关卡滞,也会产生较大的声音;各机构部位关系复杂,导致失效点多;在长时间使用之后,由于锁止件始终压紧心形槽的槽底,锁止件与心形槽的槽底发生磨损而失效。

本实用新型将弹性元件设置在自锁开关的导向槽中,将实现锁止件的单向运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弹性元件有恢复形变、缓冲减振及储存能量的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形变,除去外力作用后又可恢复到原状,所以在机械领域中,弹性元件是比较常见的机械零件。利用弹性元件恢复力和弹力的功能,通过弹性元件在自锁开关中与导向槽的配合可实现防止运动元件的逆向运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弹性元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弹性元件,安装在自锁开关的按钮中,所述按钮的侧面设置有一凹槽,该凹槽的左半部为一半心形槽,右半部为一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半心形槽呈连通状态,所述半心形槽内有一半心形凸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性杆、第二弹性杆、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弹性杆一端与第一弹性杆一端呈α角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杆一端呈β角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杆一端垂直连接;其中,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被固定于所述卡槽内,第二弹性杆向半心形槽侧延伸,第二弹性杆与第一弹性杆的连接处与所述半心形凸起的侧壁相抵止。

优选地,所述α角介于90°~120°之间。

优选地,所述α角为90°。

优选地,所述β角介于120°~135°之间。

优选地,所述α角为130°。

优选地,所述卡槽的槽面包括卡槽下槽面、卡槽右槽面及卡槽上槽面;所述卡槽下槽面有弧度,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杆的末端可在该卡槽下槽面上方移动;所述卡槽右槽面与卡槽上槽面之间相互垂直;所述卡槽内有一直角梯形凸起,直角梯形凸起与卡槽的上槽面和右槽面形成固定通道,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分别固定于该固定通道内。

优选地,所述心形槽下方最低点为初始点,所述心形槽左上方的最高点为第一极限点,所述心形槽右上方的最高点为第二极限点,所述第一极限点与所述第二极限点之间的最低点为锁止点,在所述心形槽内,所述初始点与所述第一极限点之间形成第一槽段,所述第一极限点与所述锁止点之间形成第二槽段,所述锁止点与所述第二极限点之间形成第三槽段,所述第二极限点与所述初始点之间形成第四槽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弹性元件包括有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一弹性杆及第二弹性杆,安装在自锁开关按钮的卡槽中:当按钮向下运动时,锁止件端头在第一弹性杆的阻止下偏向半心形槽一侧运动;当按钮被弹回向上运动时,锁止件端头竖直向下运动,压迫第二弹性杆的的向右偏转,锁止件端头越过第二弹性杆与第一弹性杆的连接处,回到初始位置;如此,可实现锁止件端头的在半心形槽内的单向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元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元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元件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元件和锁止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元件在第四个运动过程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元件10包括第一弹性杆11、第二弹性杆12、第一固定杆13及第二固定杆14;所述第二弹性杆12一端与第一弹性杆13一端呈α角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杆14一端呈β角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14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杆13一端垂直连接。其中,α角为90°,β角为130°。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元件10由弹性钢丝一体成型制成,该弹性钢丝有一定的直径,直径大小由具体情况而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该弹性元件10可有弹性钢片或其它弹性材质的材料制成,可一体成型,也可通过其它的连接方式来连接第一弹性杆11、第二弹性杆12、第一固定杆13及第二固定杆14。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元件安装在自锁开关的按钮20中;所述按钮20的侧面设置有凹槽,该凹槽的左半部为一半心形槽30,右半部为一卡槽40,该半心形槽30与该卡槽40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半心形槽30内有一半心形凸起310,半心形凸起310与半心形槽30的槽面形成导向通道320;所述自锁开关还包括有一锁止件50,该锁止件的一端端头510伸入所述导向通道320内,另一端520固定在自锁开关的底座60上。

所述半心形槽30下方最低点为导向通道320的初始点321,所述半心形槽30左上方的最高点为第一极限点322,所述半心形槽30右上方的最高点为第二极限点324,所述第一极限点与所述第二极限点324之间的最低点为锁止点323;在所述导向通道320内,所述初始点321与所述第一极限点322之间形成第一槽段325,所述第一极限点322与所述锁止点323之间形成第二槽段326,所述锁止点323与所述第二极限点324之间形成第三槽段327,所述第二极限点322与所述初始点321之间形成第四槽段328。

所述半心形凸起310有第一侧面311、第二侧面312及第三侧面313。所述第二侧面312为竖直方向,面向第四槽段328;所述第一侧面311与第二侧面312之间的夹角角度是心形角角度的二分之一,该第一侧面311面向第一槽段325;所述第三侧面313面向第二槽段326和第三槽段327,该第三侧面313设置有一凹面3130,与半心形槽上槽面的凸起3000相配合形成锁止点323。

所述卡槽40的槽面包括卡槽下槽面410、卡槽右槽面420及卡槽上槽面430;所述卡槽下槽面410有弧度,当第二弹性杆12向右偏转时,所述弹性元件10的第一弹性杆的末端110可在该卡槽下槽面410上方移动;所述卡槽右槽面420与卡槽上槽面430之间相互垂直;所述卡槽40内有一直角梯形凸起440,直角梯形凸起440与卡槽的上槽面430和卡槽右槽面420形成固定通道450,该固定通道450对弹性元件10有夹持固定作用。其中,第一固定杆13和第二固定杆14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通道450内;所述第二弹性杆12向半心形槽30的第四槽段328延伸,第二弹性杆与第一弹性杆的连接处111抵达半心形凸起的第二侧面312,使第一弹性杆11的长度方向与半心形凸起的第一侧面311呈一条直线,第一弹性杆的末端110与卡槽下槽面410相抵止或留有稍许缝隙,如此,既可实现第一弹性杆11阻挡锁止件端头510的向右偏转的作用,也可实现第一弹性杆的末端110可在该卡槽下槽面410上方移动。

本实用新型弹性元件10的作用:配合半心形槽30内的导向通道320,使锁止件的端头510在当按钮20上下移动时可以在导向通道320内做顺时针运动。具体原理如下:

第一个过程:锁止件的端头510位于初始点321,当按钮20受到外力按压向下运动时,锁止件端头510受到弹性元件10的第一弹性杆11的阻碍,从而发生偏转向左移动,进入第一槽段324,按钮继20续向下运动时,锁止件的端头510沿着第一槽段324从初始点321滑到第一极限点322。第二个过程:停止按压按钮20,按钮20在底座弹簧610的作用下向上运动,锁止件端头510就相对按钮20向下运动,由于锁止件的另外一段530固定在自锁开关的底座60上,使锁止件50具有向右的弹性恢复力,此时锁止件端头510就会向右侧偏移,从而沿着第二槽段325从第一极限点322滑向锁止点323。第三个过程:再次按压按钮20,按钮20向下运动,由于半心形槽30的上槽面形成的凸起3000在半心形凸起第三侧面313的凹面3130的左侧,以及锁止件50具有向右的弹性恢复力,锁止件端头510就会向右偏移,从而沿着第三槽段326从锁止点323滑到第二极限点324;第四个过程:如图6所示,撤掉对按钮20按压的外力,按钮20在底座弹簧610的回复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锁止件端头510沿着第四槽段328竖直向下运动,由于弹性元件10的第二弹性杆12伸入第四槽段328,且第二弹性杆与第一弹性杆的连接处111与半心形凸起的第二侧面312相接触,锁止件端头510从第二极限点324向初始点321竖直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与弹性元件10的第二弹性杆与第一弹性杆的连接处111相接触,同时锁止件端头510压迫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杆12,使弹性元件10的第二弹性杆12发生向右偏转,从而使锁止件端头510越过第二弹性杆与第一弹性杆的连接处111而到达初始点321,此时,第二弹性杆12由于具有弹性恢复力回到初始位置,第二弹性杆与第一弹性杆的连接处111也回到与所述半心形凸起的第二侧面312相抵止的位置。自此,自锁开关的一个行程结束,弹性元件10恢复到原有形状和位置。

将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元件安装在自锁开关中,由于导向弹性件10的设置,使得锁止件端头510在自锁开关的工作过程中不需要紧压槽底,也不需要在心形槽底部设置高度差,就可实现锁止件端头510的单向运动,同时,也避免了锁止件端头510在运动过程中噪音和磨损的出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施以各种等同的更改和改进,凡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