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下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017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下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设备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下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流程中,往往需要将未装框组件(包括未层压组件和层压组件)抬离流水线等作业,这就需要人为将未装框组件抬起。由于太阳能光伏组件规格偏大,大规格玻璃在抬动时易发生弯曲,所以未装框组件在人为抬动时组件易从中部下凹而发生弯曲。

弯曲会导致未层压组件电池阵列移位,层压组件出现长线状隐裂,甚至贯穿电池片隐裂,而层压组件不易返修,且层压返修组件一般为客户所拒收,所以一般出现长线状隐裂或贯穿隐裂的组件只能降级降价出售,造成制造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所以在光伏太阳能领域中,减少层压后组件隐裂产生将对提高组件质量,增加制造收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下线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下线装置,包括本体和防护层。本体呈长条状,本体与光伏组件相对的侧面上具有沿本体的长度方向从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凹槽,沿凹槽的深度方向,凹槽的宽度逐渐增加,凹槽的顶部开口与光伏组件的厚度相匹配。防护层包裹本体。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设置在凹槽内部且限制光伏组件的侧壁伸入凹槽深度的阻挡部。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阻挡部和凹槽底部之间为中空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阻挡部为沿凹槽的长度方向连续分布的一个阻挡板或者沿凹槽的长度方向断续分布的多个阻挡板。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凹槽的侧壁厚度大于等于1.5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10毫米且小于等于50毫米,凹槽的宽度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30毫米。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沿凹槽的深度方向,凹槽侧壁的厚度逐渐增加。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下线装置还包括形成在本体外侧壁上或防护层上的防滑纹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护层为防刮伤的胶布。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手持部,手持部设置在本体远离凹槽开口的一端的外侧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下线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本体上与光伏组件的侧壁相对的那个面上设置凹槽,在操作人员抬动光伏组件时先将光伏组件的侧壁插入凹槽内,将本体和光伏组件进行固定。在抬动时,本体对光伏组件进行支撑,使得光伏组件在抬动时保持接近水平,可有效防止光伏组件的中部下凹弯曲,减少光伏组件矩阵偏移或隐裂的几率,大幅度提高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产品质量。设置沿凹槽的方向,凹槽的宽度逐渐增加且凹槽顶部的开口和光伏组件的侧壁的厚度相匹配,该设置使得当光伏组件的侧壁插入凹槽后,凹槽的开口能将光伏组件的侧壁夹紧,防止光伏组件在抬动过程中与本体分离,从而发生弯曲或隐裂。由于光伏组件多为玻璃,为防止刮伤,在本体上包裹防护层。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下线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下线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下线装置包括本体1和防护层2。本体1呈长条状,在实际使用中,本体1的长度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的长度进行适应性改变。本体1与光伏组件相对的侧面上具有沿本体的长度方向从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凹槽11,沿凹槽11的深度方向,凹槽11的宽度逐渐增加,凹槽11的顶部开口与光伏组件的厚度相匹配。防护层2包裹本体1。于本实施例中,防护层2为防刮伤的胶布。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防护层2还可为既有防刮伤功能又有缓冲功能的海绵层。

于本实施例中,凹槽11的顶部开口与光伏组件的厚度相匹配,所谓匹配为凹槽的顶部开口比光伏组件的厚度大1毫米~2毫米,该设置可有效防止光伏组件在抬动过程中从凹槽中脱离,也可防止划伤组件玻璃或背板。

为便于光伏组件进入凹槽11,于本实施例中,设置凹槽11的侧壁厚度大于等于1.5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优选的设置凹槽11的侧壁厚度为2毫米。进一步的,设置沿凹槽11的深度方向,凹槽侧壁的厚度逐渐增加,该设置即可满足光伏组件的侧壁从凹槽顶部开口快速进入且凹槽侧壁的厚度也能满足刚性要求,于本实施例中,要求抬起光伏组件时,本体1的弯曲小于5毫米。

在实际使用中,为了便于操作人员操作,设置沿凹槽的深度方向本体1的厚度较大,此时为了便于光伏组件下线装置的安装和脱卸,需要控制凹槽11的深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于本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设置在凹槽11内部且限制光伏组件的侧壁伸入凹槽深度的阻挡部12。于本实施例中,沿凹槽11的厚度方向本体1的厚度为37毫米,凹槽11的深度为26毫米,凹槽11的宽度为8毫米。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凹槽11的深度和宽度可根据光伏组件的面积和厚度进行适应性的改变,如凹槽11的深度可为大于等于10毫米且小于等于50毫米内的其它值,凹槽11的宽度可为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30毫米内的其它值。

为具有一定的强度,于本实施例中,阻挡部12为沿凹槽的长度方向连续分布的一个阻挡板。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当光伏组件较轻时,为减小材料成本及本体的重量,可设置阻挡部12为沿凹槽的长度方向断续分布的多个阻挡板。进一步的,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可设置阻挡部12和凹槽11底部之间为中空结构。

在实际使用中,为方便操作人员手扶光伏组件下线装置,设置光伏组件下线装置还包括形成在本体外侧壁上防滑纹(图未示出)。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便于手持,本体1还可包括手持部13,手持部13设置在本体1远离凹槽开口的一端的外侧壁。

综上所述,通过在本体上与光伏组件的侧壁相对的那个面上设置凹槽,在操作人员抬动光伏组件时先将光伏组件的侧壁插入凹槽内,将本体和光伏组件进行固定。在抬动时,本体对光伏组件进行支撑,使得光伏组件在抬动时保持接近水平,可有效防止光伏组件的中部下凹弯曲,减少光伏组件矩阵偏移或隐裂的几率,大幅度提高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产品质量。设置沿凹槽的方向,凹槽的宽度逐渐增加且凹槽顶部的开口和光伏组件的侧壁的厚度相匹配,该设置使得当光伏组件的侧壁插入凹槽后,凹槽的开口能将光伏组件的侧壁夹紧,防止光伏组件在抬动过程中与本体分离,从而发生弯曲或隐裂。由于光伏组件多为玻璃,为防止刮伤,在本体上包裹防护层。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