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3039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器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关合、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其能够及时切断故障电路,防止事故过大,保证安全运行,故断路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中。

在各领域的各种电器设备中都会用到大量的断路器,比如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所使用的汇流箱,其内部安装有多个断路器,多个断路器之间通过绝缘集成母排相连接,绝缘集成母排一般包括绝缘外壳、以及安装在绝缘外壳中、且都导电的主排和分排,主排和分排都与开关相连接,绝缘集成母排用于实现分流和改变接线方向。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绝缘集成母排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都不可调,但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容量的开关中多路接线之间的间隙会略有不同,因此,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不可调的绝缘集成母排无法适用于不同品牌的开关,其针对不同品牌的开关需设置与开关中多路接线之间的间隙相等的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从而导致绝缘集成母排的使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其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都可调,从而可适用于不同品牌的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包括绝缘外壳、以及安装在绝缘外壳中的主排组和至少一个分排组,所述主排组包括至少一根主排,所述主排具有都位于绝缘外壳外部的主排输入端,每个分排组都包括与主排数量相等的分排,所述分排具有至少一个位于绝缘外壳外部的分排输出端,所述绝缘外壳中开设有容纳主排的主排腔、以及容纳分排的分排腔,所述主排和绝缘外壳中主排腔的腔壁之间设有主排间距调节空间,所述分排和绝缘外壳中分排腔的腔壁之间设有分排间距调节空间,所述主排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分排上开设有上下贯通、且与第一通孔相对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主排和分排通过紧固件相固定,所述紧固件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

优选地,所述绝缘外壳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连的上盖、壳体和下盖,所述主排腔和分排腔都开设在壳体中,所述壳体在主排腔的两侧、以及分排腔的两侧都设有第一绝缘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在分排腔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分排的支撑部,所述分排和主排分别位于支撑部的上下两侧,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一上下贯通的第一通槽,所述分排上设有向下凹折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位于第一通槽中、并与主排面接触,所述第二通孔开设在分排的折弯部上,所述折弯部与第一通槽的槽壁之间设有间距调节空间。

优选地,所述绝缘外壳有多个、沿主排的延伸方向依次左右相连,每个绝缘外壳的壳体中都安装有一组所述分排组,所述主排组中的主排左右贯穿多个绝缘外壳的壳体。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绝缘外壳通过间隔连接块相连接,所述间隔连接块中开设有左右延伸、且容主排穿过的第二通槽,间隔连接块在第二通槽的前后两侧设有第二绝缘部。

进一步地,所述间隔连接块包括间隔连接块上壳部和间隔连接块下壳部,所述间隔连接块上壳部的边缘处、间隔连接块下壳部的边缘处都设有向靠近绝缘外壳的方向延伸的连接突部,所述上盖的上端面上和下盖的下端面上都设有连接凹部,所述间隔连接块上壳部上的连接突部位于上盖上的连接凹部中、并与上盖通过紧固件相固定,所述间隔连接块下壳部上的连接突部位于下盖上的连接凹部中、并与下盖通过紧固件相固定。

优选地,所述绝缘外壳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绝缘槽和第一绝缘凸条,所述间隔连接块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二绝缘槽和第二绝缘凸条,所述第一绝缘槽、第一绝缘凸条、第二绝缘槽和第二绝缘凸条都上下延伸;所述间隔连接块左侧面上的第二绝缘槽与位于间隔连接块左侧的绝缘外壳右侧面上的第一绝缘凸条相卡合,所述间隔连接块右侧面上的第二绝缘凸条与位于间隔连接块右侧的绝缘外壳左侧面上的第一绝缘槽相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主排与分排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主排与分排都为铜排。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主排和绝缘外壳中主排腔的腔壁之间设有主排间距调节空间、且分排和绝缘外壳中分排腔的腔壁之间设有分排间距调节空间,从而使得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都可调,故根据选定的开关确定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后再分别在主排和分排上打孔,将主排和分排固定;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不同品牌的开关,使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的第一实施例。

图2为本申请中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的第二实施例。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图4为图2中省略主排后的爆炸图,该图中未示出主排。

图5为图2中主排和分排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2中主排、分排和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7和图8为本申请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的A-A向剖视图。

图11为图9的B-B向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中间隔连接块的爆炸图。

图13为本申请中主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中分排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绝缘外壳

11 上盖

12 壳体

121 主排腔

122 分排腔

123 第一绝缘部

124 支撑部

125 第一通槽

13 下盖

14 连接凹部

15 第一绝缘槽

16 第一绝缘凸条

2 主排

21 主排输入端

22 第一通孔

3 分排

31 分排输出端

32 第二通孔

33 折弯部

4 主排间距调节空间

5 分排间距调节空间

6 紧固件

7 间隔连接块

71 第二通槽

72 第二绝缘部

73 间隔连接块上壳部

74 间隔连接块下壳部

75 连接突部

76 第二绝缘槽

77 第二绝缘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下实施例中,各方向的定义如下:将主排2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分排3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主排2和分排3相互垂直,并将主排2和分排3的厚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安装在电路中,用于连接至少两个开关。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包括绝缘外壳1、以及安装在绝缘外壳1中的主排组和至少一个分排组。图1和图2所示的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中,绝缘外壳1中都安装有一个主排组和一个分排组,主排组包括三根前后延伸的主排2,每根主排2具有都位于绝缘外壳1外部的主排输入端21,用于和额定电流较大的开关中的导体电连接;分排组包括三根左右延伸的分排3,每根分排3具有至少一个位于绝缘外壳1外部的分排输出端31,用于和额定电流较小的开关中的导体电连接,所述主排2与分排3相互垂直设置,且主排2与分排3都为平板状的铜排。图1所示的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中,分排3具有一个分排输出端31;图2所示的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中,分排3具有两个分排输出端31,两个分排输出端31分别位于分排3的前后两端处。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外壳1中开设有容纳主排2的主排腔121、以及容纳分排3的分排腔122;所述主排腔121有三个、左右贯穿绝缘外壳1,每个主排腔121中容纳有一根主排2;所述分排腔122有三个、前后贯穿绝缘外壳1,每个分排腔122中容纳有一根分排3。所述主排2和绝缘外壳1中主排腔121的腔壁之间设有主排间距调节空间4,该主排间距调节空间4位于主排2的前后两侧,故主排2在绝缘外壳1的主排腔121中可前后移动,从而可调节相邻主排2之间的间距。所述分排3和绝缘外壳1中分排腔122的腔壁之间设有分排间距调节空间5,该分排间距调节空间5位于分排3的左右两侧,故分排3在绝缘外壳1的分排腔122中可左右移动,从而可调节相邻分排3之间的间距。因此,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中,主排2之间的间距和分排3之间的间距都可调,故根据选定的开关确定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后再分别在主排2和分排3上打孔,主排2上打孔后形成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22,如图13所示;分排3上打孔后形成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32,如图14所示;再使用螺丝、螺栓等紧固件6将主排2和分排3相固定,如图5所示,所述紧固件6穿设在主排2的第一通孔22和分排3的第二通孔32中,从而将主排2和分排3固定在绝缘外壳1中。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根据不同品牌的开关可调节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待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确定后再对主排2和分排3进行打孔、固定,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不同品牌的开关,使用范围较广;且主排2和分排3是通过打孔后加装紧固件6固定,两者的固定结构并没有占用主排2前后两侧和绝缘壳体12之间的空间、以及分排3左右两侧和绝缘壳体12之间的空间,从而使得主排间距调节的范围和分排间距调节的范围都较大。优选地,如图5所示,在主排2和分排3的连接处,主排2上有两个前后排布的第一通孔22,分排3上有两个前后排布的第二通孔32,故每一根分排3都通过两个紧固件6与主排2相固定。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外壳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连的上盖11、壳体12和下盖13,上盖11和壳体12通过多个自上而下旋入壳体12中的自攻螺丝等紧固件6相固定,壳体12和下盖13通过多个自下而上旋入壳体12中的自攻螺丝等紧固件6相固定;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主排腔121和分排腔122都开设在壳体12中,所述壳体12在主排腔121的前后两侧、以及分排腔122的左右两侧都设有第一绝缘部123,故相邻设置的主排2之间、以及相邻设置的分排3之间都由第一绝缘部123绝缘,保证每路接线之间的绝缘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壳体12在分排腔122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分排3的支撑部124,所述分排3和主排2分别位于支撑部124的上下两侧,提高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中多路接线之间的绝缘性能。为了保证分排3和主排2之间电导通的可靠性,所述支撑部124上开设有一上下贯通的第一通槽125,所述分排3上设有向下凹折的折弯部33,折弯部33的横断面呈凹字形,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折弯部33位于第一通槽125中、并与主排2面接触,分排3上的第二通孔32开设在分排3的折弯部33上,故折弯部33与主排2通过紧固件6相固定;由于折弯部33与主排2为面接触,两者的接触面积较大、且接触可靠,从而提高主排2和分排3之间电导通的可靠性。由于主排间距和分排间距都可调,故所述折弯部33与第一通槽125的槽壁之间设有间距调节空间,便于在间距调节时、主排2的前后移动和分排3的左右移动。

由于每个绝缘外壳1中设置一个分排组,故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通常是多个组合使用,从而可以连接多个开关,实现分流;此时,如图1或图2所示,所述绝缘外壳1有多个、沿主排2的延伸方向依次左右相连,主排组中的三根主排2都左右贯穿多个绝缘外壳1的壳体12。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绝缘外壳1可以无间隔的拼接,也可以有间隔的拼接,当需要增加相邻两个绝缘外壳1之间的间隔距离时,如图1至图4所示,相邻两个绝缘外壳1通过间隔连接块7相连接,故间隔连接块7中开设有左右延伸、且容主排2穿过的第二通槽71,间隔连接块7在第二通槽71的前后两侧设有第二绝缘部72,相邻设置的主排2之间在间隔连接块7中由第二绝缘部72绝缘。所述间隔连接块7与绝缘外壳1的连接结构为:如图3和图12所示,所述间隔连接块7包括间隔连接块上壳部73和间隔连接块下壳部74,所述间隔连接块上壳部73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间隔连接块下壳部74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都设有向靠近绝缘外壳1的方向延伸的连接突部75,故连接突部75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上盖11上端面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以及下盖13下端面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都设有连接凹部14;所述间隔连接块上壳部73左右两侧的连接突部75分别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上盖11上的连接凹部14中、并与上盖11通过螺丝等紧固件6相固定,所述间隔连接块下壳部74左右两侧的连接突部75分别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下盖13上的连接凹部14中、并与下盖13通过螺丝等紧固件6相固定,从而将相邻两个绝缘外壳1相连接。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外壳1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绝缘槽15和第一绝缘凸条16,所述间隔连接块7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二绝缘槽76和第二绝缘凸条77,所述第一绝缘槽15、第一绝缘凸条16、第二绝缘槽76和第二绝缘凸条77都上下延伸,故第一绝缘槽15和第一绝缘凸条16上下贯穿绝缘外壳1的上盖11、壳体12和下盖13,第二绝缘槽76和第二绝缘凸条77上下贯穿间隔连接块7的间隔连接块上壳部73和间隔连接块下壳部74;所述间隔连接块7左侧面上的第二绝缘槽76与位于间隔连接块7左侧的绝缘外壳1右侧面上的第一绝缘凸条16相卡合,所述间隔连接块7右侧面上的第二绝缘凸条77与位于间隔连接块7右侧的绝缘外壳1左侧面上的第一绝缘槽15相卡合,进而提高间距可调式绝缘集成母排中多路接线之间的绝缘性能,避免短路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