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散热的变压器储油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1725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定向散热的变压器储油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储油柜装置,尤其是一种定向散热式的变压器储油柜。

二、

背景技术:

变压器储油柜装置主要用于变压器内部绝缘油热胀冷缩后的体积补偿,当绝缘油体积增加时,绝缘油从变压器油箱进入储油柜内部;当绝缘油体积收缩时,绝缘油从储油柜流出进入变压器油箱,因此变压器储油柜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变压器部件。金属波纹储油柜采用不锈钢膨胀节作为芯体,是一种常用变压器储油柜,其可以实现绝缘油体积补偿需要,但散热作用几乎为零,原因为不锈钢膨胀节对外热辐射扩散辐射面积有限,且缺少导向散热设置,热交换效率差,散热效率低,同时因储油柜封闭密封的结构特点,储油柜壳体内部往往温度较高,进一步影响储油柜散热效果,无法对变压器散热起到较好的辅助散热作用。现在还没有一种可以实现变压器油辅助散热性能的变压器储油柜。

基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技术方案。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定向散热式的变压器储油柜。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向散热式的变压器储油柜,因此提高了储油柜装置的散热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具有壳体和膨胀节的储油柜装置本体,设置在壳体和膨胀节之间并且对膨胀节内变压器绝缘油散出热量进行定向散热的散热板。

由于设计了储油柜装置本体和散热板,在储油柜装置本体的膨胀节对变压器油箱变压器绝缘油进行体积补偿时,通过散热板把膨胀节内变压器绝缘油散出热量进行定向散热冷却,实现变压器绝缘油冷却,因此提高了储油柜装置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在周边散射热量的方式把散热板与储油柜装置本体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储油柜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进油管、进油管止回阀、出油管、出油管止回阀,

膨胀节的底端端部设置在壳体的底端端部上,在膨胀节与壳体之间设置有散热板,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设置在膨胀节和变压器油箱之间并且在进油管上设置有进油管止回阀,在出油管上设置有出油管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进油管和出油管设置为管状体并且进油管的一端口部和出油管一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膨胀节连通、进油管的另一端口部和出油管另一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变压器油箱连通,设置在膨胀节中的进油管的端口部与膨胀节的底端端部之间的高度与膨胀节的展开高度的比例设置为1:2.8-3.2并且设置在膨胀节中的出油管的端口部设置在膨胀节的底端端部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进油管止回阀的阀畅通方向设置为指向膨胀节并且出油管止回阀的阀畅通方向设置为指向变压器油箱。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壳体设置为椭圆形桶状体并且在壳体的底端端部上设置有通气孔,壳体的通气孔设置为与散热板相对应分布并且在筒壳体的通气孔中设置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散热板设置为片状体并且在散热板上设置有散热窗口,在散热板的一个侧面部设置有导向板并且导向板的轮廓线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散热窗口设置为的轮廓线设置为矩形或百叶孔并且散热板设置为镶嵌在壳体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散热窗口设置为按照成列成行排列分布在散热板上并且成列排列的散热窗口的排列密度设置为按照从上到下依次降低的方式分布,导向板设置为沿散热板的竖向中心线对称排列分布并且导向板设置为沿散热板的横向中心线延伸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膨胀节设置为椭圆伸缩节。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散热板与壳体和膨胀节设置为按照周边散射热量的方式分布并且进油管、进油管止回阀、出油管和出油管止回阀与膨胀节设置为依照变压器绝缘油同一个方向流动的方式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总油管并且总油管的一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进油管的另一端口部和出油管的另一端口部连通、总油管的另一端口部设置为与变压器油箱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膨胀节Ⅰ和膨胀节Ⅱ并且膨胀节Ⅰ的底端端部和膨胀节Ⅱ的底端端部设置在筒壳体的底端端部上,膨胀节Ⅰ设置为与膨胀节Ⅱ相互连通,进油管的一端口部设置为与膨胀节Ⅱ连通并且出油管一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膨胀节Ⅰ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储油柜膨胀节底部设置进、出油管路各一组,进、出油管路端口设置止回阀,止回阀为机械结构,开启或关闭状态由绝缘油压力朝向决定。进油管端口止回阀阀片开启方向朝向膨胀节,出油管端口止回阀阀片开启发向朝向变压器。当变压器内绝缘油体积膨胀时,进油管端口止回阀受油压开启,出油管端口止回阀受油压关闭,此时变压器内绝缘油经过进油管进入储油柜膨胀节内部;当变压器内绝缘油体积收缩时,进油管端口止回阀受油压关闭,出油管端口止回阀受油压开启,此时储油柜膨胀节内部绝缘油经过出油管进入变压器内部,从而实现变压器油定向流动,提高变压器导热传递效率,进、出油管经过止回阀后可以分两个独立管路连接到变压器油箱,也可以汇总到共同管路后连接到变压器油箱。进油管口末端伸入膨胀节内部,端口距离膨胀节底板距离约为膨胀节展开高度的1/3,并低于膨胀节压合高度。出油管端口与膨胀节底板高度齐平。该结构可利于进入膨胀节内部的高温绝缘油上浮,低温变压器油下沉冷却,从而进一步实现膨胀节内部冷热油的分离,提高冷却效率。膨胀节数量可分为单组、多组即两组及以上,当采用多组膨胀节时,两组膨胀节底部采用联管相连,绝缘油依次通过不同膨胀节并进行冷热油分离,绝缘油冷热油分离冷却效率更高,在柜壁增加可拆卸散热板。散热板内侧设置弧形导向板,均匀分割膨胀节与柜壁间隙,实现热量导向散热。散热板外侧开散热孔,由下到上逐步增加,在膨胀节下部的底板上设置通气孔,并增加过滤网,进行防尘处理。变压器油中的热量从膨胀节辐射到膨胀节外部后,沿着散热导向板形成对流,并从散热孔中离开储油柜,从而实现变压器热油冷却。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周边散射热量的储油柜装置本体和散热板、实现绝缘油定向流动的进油管、出油管、进油管止回阀和出油管止回阀、实现内部冷热油分离的膨胀节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变压器储油柜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四、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壳体5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散热板6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一般表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进油管1、进油管止回阀2、出油管3、出油管止回阀4、筒壳体5、散热板6和膨胀节7。

膨胀节7的底端端部设置在壳体5的底端端部上,在膨胀节7与壳体5之间设置有散热板6,进油管1和出油管3分别设置在膨胀节7和变压器油箱之间并且在进油管1上设置有进油管止回阀2,在出油管3上设置有出油管止回阀4。

在本实施例中,进油管1和出油管3设置为管状体并且进油管1的一端口部和出油管3一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膨胀节7连通、进油管1的另一端口部和出油管3另一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变压器油箱连通,设置在膨胀节7中的进油管1的端口部与膨胀节7的底端端部之间的高度与膨胀节7的展开高度的比例设置为1:2.8并且设置在膨胀节7中的出油管3的端口部设置在膨胀节7的底端端部上。

在本实施例中,进油管止回阀2的阀畅通方向设置为指向膨胀节7并且出油管止回阀4的阀畅通方向设置为指向变压器油箱。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设置为椭圆形桶状体并且在壳体5的底端端部上设置有通气孔51,壳体5的通气孔51设置为与散热板6相对应分布并且在筒壳体5的通气孔51中设置有过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板6设置为片状体并且在散热板6上设置有散热窗口62,在散热板6的一个侧面部设置有导向板61并且导向板61的轮廓线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散热窗口62设置为的轮廓线设置为矩形或百叶孔并且散热板6设置为镶嵌在壳体5的侧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窗口62设置为按照成列成行排列分布在散热板6上并且成列排列的散热窗口62的排列密度设置为按照从上到下依次降低的方式分布,导向板61设置为沿散热板6的竖向中心线对称排列分布并且导向板61设置为沿散热板6的横向中心线延伸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膨胀节7设置为椭圆伸缩节。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板6与壳体5和膨胀节7设置为按照周边散射热量的方式分布并且进油管1、进油管止回阀2、出油管3和出油管止回阀4与膨胀节7设置为依照变压器绝缘油同一个方向流动的方式分布。

当变压器内绝缘油体积膨胀时,进油管止回阀2阀片受油压开启,出油管止回阀4受油压关闭,此时变压器内绝缘油经过进油管1进入储油柜膨胀节7内部;当变压器内绝缘油体积收缩时,进油管端口止回阀2受油压关闭,出油管端口止回阀4受油压开启,此时储油柜膨胀节7内部绝缘油经过出油管3进入变压器内部,从而实现变压器油定向流动。变压器绝缘油在膨胀节中分离,热油上浮,冷油下沉。膨胀7中的热量从膨胀节7辐射到膨胀节7外部后,在散热板6沿着导向板61形成对流,并从散热窗口62中离开储油柜,从而实现变压器绝缘油冷却。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还包含有总油管8并且总油管8的一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进油管1的另一端口部和出油管3的另一端口部连通、总油管8的另一端口部设置为与变压器油箱连通。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还包含有膨胀节Ⅰ71和膨胀节Ⅱ72并且膨胀节Ⅰ71的底端端部和膨胀节Ⅱ72的底端端部设置在筒壳体5的底端端部上,膨胀节Ⅰ71设置为与膨胀节Ⅱ72相互连通,进油管1的一端口部设置为与膨胀节Ⅱ72连通并且出油管3一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膨胀节Ⅰ71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设置在膨胀节7中的进油管1的端口部与膨胀节7的底端端部之间的高度与膨胀节7的展开高度的比例设置为1: 3.2。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设置在膨胀节7中的进油管1的端口部与膨胀节7的底端端部之间的高度与膨胀节7的展开高度的比例设置为1:2.8-3.2。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设置在膨胀节7中的进油管1的端口部与膨胀节7的底端端部之间的高度与膨胀节7的展开高度的比例设置为1: 3.0。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五和六个实施例是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储油柜装置本体和散热板6,在储油柜装置本体的膨胀节7对变压器油箱变压器绝缘油进行体积补偿时,通过散热板6把膨胀节7内变压器绝缘油散出热量进行定向散热冷却,实现变压器绝缘油冷却,因此提高了储油柜装置的散热效果。

2、由于设计了散热板6,通过导向板61和散热窗口62,规范了变压器绝缘油的热量的散射方向,提高了散热板6的散热性能。

3、由于设计了壳体5,通过壳体5底部的通气孔51,增加了气流的流量和对流效率,提高了散热板6的散热性能。

4、由于设计了进油管1、进油管止回阀2、出油管3和出油管止回阀4,通过进油管止回阀2和出油管止回阀4,使变压器绝缘油的单方向流动,便于了变压器绝缘油的冷热油分离。同时设置在膨胀节7中的进油管1的端口部与膨胀节7的底端端部之间的高度与膨胀节7的展开高度的比例设置为1:2.8-3.2并且设置在膨胀节7中的出油管3的端口部设置在膨胀节7的底端端部上,便于膨胀节中冷热油的分离。

5、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6、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在周边散射热量的储油柜装置本体和散热板6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定向散热式的变压器储油柜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具有壳体5和膨胀节7的储油柜装置本体,设置在筒壳体5和膨胀节7之间并且对膨胀节7的变压器绝缘油进行冷却的散热板6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