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芯电缆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8340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多芯电缆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多芯电缆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多芯电缆具有使用护套(sheath)将多根电线包覆的结构,护套由绝缘树脂材料构成,以前,作为多芯电缆的末端部分的密封结构(止水结构),已知有日本特开2012-182924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在该结构中,通过对多芯电缆实施末端处理,从而各个电线从护套的末端分支并被引出,在被引出的电线组上组装具备将各个电线之间分隔的分隔壁的热熔块,并且从电线组到护套的末端的外周被热收缩管覆盖。然后,通过加热处理,使热熔块熔融并填充到电线之间,从而对电线之间进行止水,并且使热收缩管热收缩而对从电线组到护套的末端的外周进行止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29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前的密封结构中,尤其为了对热熔树脂进行加热熔融,其后进行冷却固化而需要时间,在考虑作业效率的情况下,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结构。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公开的多芯电缆的密封结构,具备:多芯电缆,其由多根电线被护套包围而构成;护套用橡胶塞,其外嵌于所述护套的末端;电线用橡胶塞,从所述护套的末端延伸的各个所述电线单独贯通所述电线用橡胶塞;以及壳体,其具有装配孔,在该装配孔中分别嵌合所述护套用橡胶塞和所述电线用橡胶塞。

多芯电缆中的外嵌于护套的末端的护套用橡胶塞和从护套的末端延伸的各个电线单独贯通的电线用橡胶塞嵌合到设于壳体的相对应的装配孔,由此,护套的末端和各个电线周围的密封一并进行。通过采用所谓的组装形式,能在短时间构筑密封结构,进而能实现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也可以是如下的构成。

(1)所述电线用橡胶塞由具备用于使各个所述电线单独贯通的贯通孔的多个单体橡胶塞构成。

通过设为单体橡胶塞,从而能对各个电线在其整个周向上更均等地施加接触压力。

(2)所述电线用橡胶塞由总橡胶塞构成,该总橡胶塞具备将各个所述电线单独贯通于单体橡胶塞主体的多个贯通孔。

通过设置总橡胶塞,能实现构件数量的削减和组装作业的简化,进一步有助于降低成本。

(3)在所述壳体装配有防止所述电线用橡胶塞脱落的盖。

通过电线用橡胶塞被防脱,从而电线周围的密封状态被保持。如果设定成伴随盖的装配而使电线用橡胶塞沿轴线方向压缩,就能提高对电线的接触压力。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通过采用组装的形式,能在短时间构筑密封结构,进而能实现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处于被组装到多芯电缆的状态的密封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密封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密封构件的主视图。

图4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密封构件侧视图。

图5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密封构件后视图。

图6是沿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3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3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4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处于被组装到多芯电缆的状态的密封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密封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密封构件的主视图。

图13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密封构件侧视图。

图14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密封构件后视图。

图15是沿图12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2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2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沿图13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图9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芯电缆10,例示了4芯电缆,例如可以作为被搭载于车辆的电子驻车制动器用线束而使用。

如图1所示,在多芯电缆10的末端部装配密封构件20,从而构筑密封结构。

多芯电缆10是如上述的4芯圆形电缆,具有4根电线11(适宜地称为电线组12)被绝缘树脂制的护套15包围的结构。电线11是用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将金属制的芯线的周围包覆的包覆电线,具备2根电线11l和2根电线11s,电线11l和电线11s为外径大小不同的2种电线。大径的2根第1电线11l作为与电子驻车制动器用的电动机连接的连接线发挥作用,小径的2根第2电线11s作为防抱死刹车系统的传感器用的信号线发挥作用。

多芯电缆10的末端部形成为如下结构:通过实施剥皮等规定的末端处理,4根电线11l、11s从护套15的末端15a(参照图6)分支并导出,在所涉及的结构的多芯电缆10的末端部装配有如上述的密封构件20。

对密封构件20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6所示,密封构件20构成为具备:护套用橡胶塞30,其紧密嵌合于护套15的末端15a的外周;电线用橡胶塞40,从护套15的末端15a延伸的各个电线11l、11s各自独立地紧密地贯穿电线用橡胶塞40;壳体21,设有装配孔23、25,在装配孔23、25中分别嵌合护套用橡胶塞30和电线用橡胶塞40;以及盖50,其为了防止电线用橡胶塞40脱落而装配于壳体21。

护套用橡胶塞30形成为紧密地外嵌于护套15的末端15a的厚的圆筒形,在内周面和外周面分别形成有多条内周唇部31和多条外周唇部32。在护套用橡胶塞30的后端(图6的右端)的外周沿整个周向形成有作为止动部发挥作用的凸缘34。在该护套用橡胶塞30的后端的内周形成有锥形的诱导面35。

电线用橡胶塞40由4个单体橡胶塞41构成。详细地,如图6-图9所示,单体橡胶塞41包括2个第1橡胶塞41l和2个第2橡胶塞41s,第1橡胶塞41l和第2橡胶塞41s是大小不同的2种橡胶塞。在大径的第1橡胶塞41l中形成有第1贯通孔42l,在第1贯通孔42l中紧密贯通电线11中的大径的第1电线11l。在小径的第2橡胶塞41s中形成有第2贯通孔42s,在第2贯通孔42s中紧密地贯通小径的第2电线11s。第1橡胶塞41l和第2橡胶塞41s在轴线方向的长度尺寸均相同。

在各单体橡胶塞4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同样地形成有多条内周唇部44和多条外周唇部45。

壳体21为合成树脂制,并且大致形成为使圆柱横卧的形状。在壳体21的后端面(图6的右端面)形成有后侧装配孔23,在后侧装配孔23中能够紧密嵌合护套用橡胶塞30。该后侧装配孔23的深度设定成比护套用橡胶塞30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大规定量的尺寸。另外,壳体21的外径尺寸与护套用橡胶塞30的凸缘34的外径尺寸相同。

如图2以及图6-图8所示,在壳体21的前端面形成有2个第1装配孔25l和2个第2装配孔25s,在2个第1装配孔25l和2个第2装配孔25s中能够紧密嵌合电线用橡胶塞40、即2个第1橡胶塞41l和2个第2橡胶塞41s。第1装配孔25l和第2装配孔25s均形成为具有与第1橡胶塞41l以及第2橡胶塞41s的长度匹配的深度尺寸的死胡同状。

针对第1装配孔25l和第2装配孔25s的形成位置,如图9所示,在壳体21的夹着径向的中心线(纵线)的大致一侧的区域,隔着规定间隔纵向排列形成有2个第1装配孔25l,在另一侧隔着规定间隔纵向排列形成有2个第2装配孔25s。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第1装配孔25l的底壁26l的中心向上述的后侧装配孔23的底侧空间24开口形成有第1导向孔27l,第1导向孔27l插通引导第1电线11l。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第2装配孔25s的底壁26s的中心也同样地向后侧装配孔23的底侧空间24开口形成有第2导向孔27s,第2导向孔27s插通引导第2电线11s。为了诱导电线11l、11s,两个导向孔27l、27s的后端部形成为锥形。

盖5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所示,形成为能与壳体21的前端面嵌合的圆形盖状,详细地,为在圆形的盖板51的周缘沿着整个周向形成有筒部52的形状。

在盖50的盖板51突出形成有2个大径的圆筒形的第1插通筒54l和2个小径的圆筒形的第2插通筒54s,在第1插通筒54l中插通第1电线11l,在第2插通筒54s中插通第2电线11s。第1插通筒54l和第2插通筒54s配设于与上述的第1装配孔25l和第2装配孔25s对应的位置。

在盖50的筒部52,在隔着90度间隔的规定位置朝向后方突出形成有4个锁定片55。各锁定片55具有锁定孔56,并能弹性移位。如图4以及图6所示,在锁定片55的突出端的内表面形成有锥形的导向面55a。

另一方面,在壳体2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在隔着90度间隔的规定位置突出形成有能与锁定片55的锁定孔56嵌合的4个锁定突部28。锁定突部28的后端面形成为陡峭的卡止面29a,前侧的上表面形成为锥形的导向面29b。

盖50以规定的转动姿势与壳体21的前端面嵌合,各锁定片55弹性移位而骑上锁定突部28的导向面29b的同时被按压,在盖板51接触到壳体21的前端面部后,盖50被停止按压,并且各锁定片55往动移位而使锁定突部28与锁定孔56嵌合而被锁定。此时,如图8所示,在盖板51形成的第1插通筒54l和第2插通筒54s配置成与在壳体21形成的对应的第1装配孔25l和第2装配孔25s同心地连通。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在多芯电缆10的末端先插通护套用橡胶塞30,并滑动适当距离而退避到后方。接着,进行多芯电缆10的末端处理,即、将护套15剥皮规定长度,从而成为4根电线11l、11s从剩余的护套15的末端15a以适当松散的方式导出的状态。然后,使护套用橡胶塞30滑动到跟前,而成为护套用橡胶塞30外嵌于护套15的末端15a的状态。

从该状态,将各个电线11l、11s的末端插入到壳体21的后侧装配孔23,并插入到形成于壳体21的底面的对应的第1导向孔27l、第2导向孔27s。接着,护套用橡胶塞30被压入到壳体21的后侧装配孔23,伴随于此,第1电线11l的末端通过第1装配孔25l,并且第2电线11s的末端通过第2装配孔25s而被压出到前方。如图8所示,在被按压至护套用橡胶塞30的凸缘34抵接后侧装配孔23的孔缘,由此完成护套用橡胶塞30的装配。此时,护套用橡胶塞30的内周唇部31弹性地紧贴于护套15的末端15a的外周面,并且护套用橡胶塞30的外周唇部32弹性地紧贴于壳体21的后侧装配孔23的内周面,其结果,成为护套15的末端15a被密封的状态。

另一方面,从第1装配孔25l突出的第1电线11l和从第2装配孔25s突出的第2电线11s分别从末端侧插通于第1橡胶塞41l的第1贯通孔42l和第2橡胶塞41s的第2贯通孔42s。接着,第1橡胶塞41l以及第2橡胶塞41s分别沿第1电线11l或者第2电线11s滑动,并压入到对应的第1装配孔25l或者第2装配孔25s中,如图8所示,当与底壁26l、26s抵接时,第1橡胶塞41l以及第2橡胶塞41s停止被压入。这时,第1橡胶塞41l和第2橡胶塞41s的前表面与壳体21的前端面大致对齐,由此完成第1橡胶塞41l和第2橡胶塞41s的装配。

在完成橡胶塞41l、41s的装配的状态下,第1橡胶塞41l的第1贯通孔42l的内周唇部44弹性紧贴于第1电线11l的外周面、且第1橡胶塞41l的外周唇部45弹性紧贴于第1装配孔25l的内周面,并且第2橡胶塞41s的第2贯通孔42s的内周唇部44弹性紧贴于第2电线11s的外周面、且第2橡胶塞41s的外周唇部45弹性紧贴于第2装配孔25s的内周面。其结果,成为共计4根的第1电线11l和第2电线11s的周围被单独密封的状态。

最后,装配盖50。其中,盖50的转动姿势采取一对第1插通筒54l与一对第1装配孔25l,且一对第2插通筒54s与一对第2装配孔25s大致对应的姿势,第1电线11l的末端从背面插通于第1插通筒54l,第2电线11s的末端从背面插通于第2插通筒54s。之后,盖50沿电线11l、11s移动,以上述的要领嵌合于壳体21的前端面。在盖50正规嵌合的位置,如图8所示,壳体21侧的对应的锁定突部28嵌入各锁定片55的锁定孔56而被锁定,实现共计4个的第1橡胶塞41l和第2橡胶塞41s的防脱,也就是说,共计4根的第1电线11l和第2电线11s的周围的密封状态被保持。

如上所述,完成密封构件20的装配,如图1以及图6-图8所示,在密封构件20装配于多芯电缆10的护套15的末端的基础上,从护套15的末端15a延伸的共计4根的第1电线11l和第2电线11s的末端分别从设于盖50的对应的第1插通筒54l和第2插通筒54s向前方引出。同时,护套15的末端15a被护套用橡胶塞30密封,另外,第1电线11l和第2电线11s各自的周围被第1橡胶塞41l、第2橡胶塞41s密封。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嵌于多芯电缆10的护套15的末端15a的护套用橡胶塞30和将从护套15的末端15a延伸的各个电线11(第1电线11l、第2电线11s)单独地贯通的电线用橡胶塞40(第1橡胶塞41l、第2橡胶塞41s)嵌合于设置在壳体21的对应的后侧装配孔23或者前侧装配孔25(第1装配孔25l、第2装配孔25s),由此护套15的末端15a和各个电线11周围的密封一并进行。采用所谓的组装形式,与使用例如现有的热熔树脂的情况相比,能在短时间内构筑密封结构,进而能够实现降低制造成本。

针对电线用橡胶塞40,因为使用将各个电线11l、11s单独贯通的多个单体橡胶塞41(第1橡胶塞41l、第2橡胶塞41s),所以能沿整个周向对各个电线11l、11s更均匀的施加接触压力,从而能得到更高的密封性。

<实施方式2>

根据图10-图18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相对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电线用橡胶塞40由4个单体橡胶塞41构成,在实施方式2中电线用橡胶塞70由总橡胶塞构成的这一点不同。以下,以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通过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功能的构件、部位,适当地标注相同的标记,删除或者简化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线用橡胶塞70是如上述的总橡胶塞,如图11所示,是在单体橡胶塞主体71形成有2个第1贯通孔73l和2个第2贯通孔73s的结构,第1贯通孔73l和第2贯通孔73s用于单独贯通大径的第1电线11l或者小径的第2电线11s。

更详细地,如图18所示,电线用橡胶塞70是将在上述实施方式1例示的4个单体橡胶塞41(2个第1橡胶塞41l和2个第2橡胶塞41s)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排列后,使它们朝向内侧压扁抵接部并靠在一起而一体化的形状,单体的橡胶塞主体71形成为立起了大致带有圆形的梯形这样的正面形状。

在该橡胶塞主体71的长边侧的区域隔着规定间隔形成有2个第1电线11l用第1贯通孔73l,在短边侧的区域隔着规定间隔形成有2个第2电线11s用第2贯通孔73s。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第1贯通孔73l和第2贯通孔73s的内周面分别形成有多条内周唇部74。另一方面,在橡胶塞主体71的外周面沿整个周向形成有多条外周唇部75。

如图11以及图15-图17所示,在壳体21x的前端面形成有能使电线用橡胶塞70紧密嵌合的单体前侧装配孔60。前侧装配孔60的内周面形成为仿效电线用橡胶塞70的外形的形状,并且形成为具有与电线用橡胶塞70的长度相匹配的深度尺寸的死胡同状。

另外,在壳体21x的后端面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有能使护套用橡胶塞30紧密嵌合的后侧装配孔23。

在上述的前侧装配孔60的底壁,在后侧装配孔23的底侧空间24开口形成有2个用于插通引导第1电线11l的第1导向孔62l和2个用于插通引导第2电线11s的第2导向孔62s。

第1导向孔62l和第2导向孔62s的形成位置,具体地,与嵌合于前侧装配孔60的电线用橡胶塞70的第1贯通孔73l或者第2贯通孔73s位于同一轴线上。第1导向孔62l和第2导向孔62s的后端部形成为用于诱导的锥形。

盖50x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为能嵌合于壳体21x的前端面的圆形盖状。

在盖50x的盖板51突出形成有用于插通4根电线11l、11s的插通部80。插通部80形成为大致仿效电线用橡胶塞70的外形形状的块状。在插通部80形成有各2个用于插通第1电线11l的第1插通孔81l和用于插通第2电线11s的第2插通孔81s,并且第1插通孔81l和第2插通孔81s各自的配设位置是与电线用橡胶塞70的第1贯通孔73l和第2贯通孔73s同心对应的位置。

盖50x相对于壳体21x的装配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对实施方式2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针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适当地简化说明。

在多芯电缆10的末端先插通护套用橡胶塞30后,进行多芯电缆10的末端处理(剥皮),成为4根电线11l、11s从护套15的末端15a以适当松散的方式导出的状态,然后使护套用橡胶塞30滑动而成为外嵌于护套15的末端15a的状态。

从该状态,将各个电线11l、11s的末端插入到壳体21x的后侧装配孔23,并插入到形成于壳体21x的底面的对应的第1导向孔62l、第2导向孔62s,接着护套用橡胶塞30被压入壳体21x的后侧装配孔23,伴随于此,各个电线11l、11s的末端通过前侧装配孔60压出到前方。护套用橡胶塞30被压入到护套用橡胶塞30的凸缘34与后侧装配孔23的孔缘抵接为止,由此完成护套用橡胶塞30的装配,通过护套用橡胶塞30的内周唇部31弹性紧贴于护套15的末端15a的外周面,护套用橡胶塞30的外周唇部32弹性紧贴于壳体21x的后侧装配孔23的内周面,从而护套15的末端15a成为被密封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从前侧装配孔60突出的4根电线11l、11s的末端装配有电线用橡胶塞70。详细地,第1电线11l的末端紧密地贯通于第1贯通孔73l,第2电线11s的末端紧密地贯通于第2贯通孔73s。接着,电线用橡胶塞70一边沿4根电线11l、11s(电线组12)滑动一边被压入到前侧装配孔60,当与底壁61抵接时,停止压入。这时,电线用橡胶塞70的前表面与壳体21x的前端面大致对齐,由此完成电线用橡胶塞70的装配。

在完成电线用橡胶塞70的装配的状态下,第1贯通孔73l的内周唇部74弹性紧贴于第1电线11l的外周面,第2贯通孔73s的内周唇部74弹性紧贴于第2电线11s的外周面,并且设于橡胶塞主体71的外周的外周唇部75弹性紧贴于前侧装配孔60的内周面。由此成为共计4根的第1电线11l和第2电线11s的周围被单独密封的状态。

最后,装配盖50x。其中,在盖50x采取规定的转动姿势的基础上,第1电线11l的末端从背面插通于第1插通孔81l,第2电线11s的末端从背面插通于第2插通孔81s。然后,盖50x沿电线组12移动,嵌合于壳体21x的前端面,在正规嵌合时,锁定片55与锁定突部28嵌合并卡止从而被锁定,由此防止电线用橡胶塞70脱落。由此,共计4根的第1电线11l和第2电线11s的周围的密封状态被保持。

如上所述,完成密封构件20x的装配,如图10以及图15-图17所示,在多芯电缆10的护套15的末端15a装配有密封构件20x的基础上,从护套15的末端15a延伸的共计4根的第1电线11l和第2电线11s的末端从设于盖50x的对应的第1插通孔81l和第2插通孔81s向前方引出。同时,护套15的末端15a被护套用橡胶塞30密封,另外,各第1电线11l、第2电线11s的周围被电线用橡胶塞70密封。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嵌于多芯电缆10的护套15的末端15a的护套用橡胶塞30和将从护套15的末端15a延伸的各个电线11l、11s单独贯通的电线用橡胶塞70嵌合于设于壳体21x的对应的后侧装配孔23和前侧装配孔60,由此护套15的末端15a和各个电线11周围的密封一并进行。由于采用相同的组装形式,所以能在短时间构筑密封结构,进而能实现降低制造成本。

由于电线用橡胶塞70设置成总橡胶塞,所以实现削减构件数量,并且实现将电线用橡胶塞70嵌合于前侧装配孔60的动作一次完成等组装作业的简化,能进一步有助于降低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括总括型的电线用橡胶塞70中,2个第1贯通孔73l彼此和2个第2贯通孔73s彼此配设在一起,换句话来讲,2个第1贯通孔73l彼此和2个第2贯通孔73s彼此接近配设。

在此,若小径的第2贯通孔73s彼此分开配置,则可能有在各第2贯通孔73s中的与对方的第2贯通孔73s相对侧的面上接触压力不足的危险。

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贯通孔73s彼此接近配设,从而消除上述的接触压力不足,有利于在第2贯通孔73s的整个周向上得到均等的接触压力。

<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为根据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方式也被包括在技术范围内。

(1)在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制造工序仅仅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包括其他工序。例如,电线侧橡胶塞也可以事先装配于壳体的前侧装配孔,并用盖防脱,之后将各个电线的末端从后方贯通到电线侧橡胶塞的贯通孔。

(2)在将防脱用盖装配于壳体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将电线侧橡胶塞沿轴线方向压缩的结构,就能提高相对于电线的外周的接触压力。

(3)配置于多芯电缆的电线不限定为在上述实施方式例示的4根,也可以是2本以上的任意多根电线。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外径不同的2种电线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具备3种以上的电线,另外也可以是具备一种电线。

(5)作为构成电线的包覆电线,可以列举将多根金属细线绞在一起的绞线作为芯线、将金属棒材料作为芯线的所谓的单芯线。另外,电线也可以是屏蔽电线。

(6)多芯电缆也可以是所谓的柔性电线,另外,也可以是多根电线的外周被屏蔽层包围的多芯屏蔽电线。

附图标记说明

10:多芯电缆

11:电线

11l:第1电线

11s:第2电线

15:护套

15a:(护套15的)末端

20、20x:密封构件

21、21x:壳体h

23:后侧装配孔(装配孔)

25:前侧装配孔(装配孔)

25l:第1装配孔

25s:第2装配孔

30:护套用橡胶塞

40:电线用橡胶塞

41l:第1橡胶塞(单体橡胶塞)

41s:第2橡胶塞(单体橡胶塞)

42l:第1贯通孔

42s:第2贯通孔

50、50x:盖

60:前侧装配孔(装配孔)

70:电线用橡胶塞

71:橡胶塞主体

73l:第1贯通孔

73s:第2贯通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