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4415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磁芯和埋设在磁芯内部的线圈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电抗器(reactor)。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电抗器用磁芯,其类型不同,是通过组合相对磁导率不同的磁芯部件所构成的结构。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抗器具有:第一磁芯部;配置在第一磁芯部的外侧的线圈;配置在线圈的外侧的第二磁芯部;以及磁芯连接部,将第一磁芯部和第二磁芯部相互连接在一起而覆盖线圈的两端面。而且,第二磁芯部具有比第一磁芯部大的最大磁导率。

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抗器用磁芯具有由线圈覆盖的一对线圈配置部和未由线圈覆盖的一对露出部。而且,露出部的相对磁导率比线圈配置部的相对磁导率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1389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2-08989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车载用电抗器等线圈部件中,为了缓解磁饱和,需要在磁回路中设置磁电阻部。但是,磁电阻部是磁通量泄漏的原因,具有增加交流銅损的问题。而且,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完全没有公开来自磁电阻部的磁通量泄漏所导致的交流銅损。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来自磁电阻部的磁通量泄漏所导致的交流銅损的线圈部件。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这样的线圈作为第一线圈部件,即,具有线圈和磁芯,其中,所述线圈具有内周面、外周面以及在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上连续的一对端面,所述磁芯包围所述线圈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在以包括所述线圈的缠绕轴和在所述磁芯内环绕的磁路的平面切断所述线圈部件所得的截面中,通过沿所述内周面、所述外周面以及所述端面的4条直线将所述线圈的各截面的周围划分为8个区域时,分别在位于角的4个区域配置第一磁芯部件,分别在位于所述内周面的内侧的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外周面的外侧的区域配置第二磁芯部件,并且分别在位于所述端面的外侧的区域配置第三磁芯部件作为所述磁芯,其中,所述第二磁芯部件和所述第三磁芯部件的至少一个在零磁场中与所述第一磁芯相比导磁率低。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如第一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二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第二磁芯部件在零磁场中与所述第一磁芯相比导磁率低,所述第三磁芯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由与所述第二磁芯部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如第一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三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第二磁芯部件在零磁场中与所述第一磁芯相比导磁率低,所述第三磁芯部件由与所述第一磁芯部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如第二线圈部件或第三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四线圈部件,其中,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的所述第二磁芯部件中插入有非磁性间隔材料。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如第二至第四线圈部件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五线圈部件,其中,将所述第三磁芯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替换为非磁性间隔材料。

另外,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如第二至第五线圈部件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六线圈部件,即,其为第二至第五线圈部件中的任一个,其中,所述线圈是将扁平线呈螺旋状缠绕而成的扁立绕法线圈。

另外,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如第六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七线圈部件,其中,所述扁平线具有比表皮深度更大的厚度。

另外,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如第六线圈部件或第七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八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线圈的绕线列数在10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如第八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九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线圈的绕线列数在2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如第二至第九线圈部件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十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第一磁芯部件是压粉磁芯,所述第二磁芯部件是对包含磁性体和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固化而成的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如第一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十一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第三磁芯部件在零磁场中与所述第一磁芯相比导磁率低,所述第二磁芯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由与所述第三磁芯部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如第一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十二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第三磁芯部件在零磁场中与所述第一磁芯相比导磁率低,所述第二磁芯部件由与所述第一磁芯部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提供如第十一线圈部件或第十二线圈部件所述的线圈部件作为第十三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线圈是将扁平线呈漩涡状缠绕而成的平绕线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温度测量状,对于金属制工具等的旋转部件的断裂等的摩擦磨损的界限,通过着眼于并在旋转动作中实时预知(检测)其温度上升,从而能够防止工具等的损坏或过度磨损,并且能够防止交换时间损失和工件的二次损伤。

通过参考附图讨论下述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可以正确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并且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缠绕方线(squarewire)的线圈中通过通电产生的交流銅损的分布和磁通量的图。

图2是示出在将图1的线圈置于垂直方向的外部磁场的情况下通过通电产生的交流銅损的分布和磁通量的图。

图3是示出在将扁平线(flatsquarewire)以漩涡状缠绕使得其截面的长边与缠绕轴平行的线圈(平绕线圈:flatwisecoil)中通过通电产生的交流銅损的分布和磁通量的图。

图4是示出在将图3的线圈置于垂直方向的外部磁场的情况下通过通电产生的交流銅损的分布和磁通量的图。

图5是示出在将扁平线以螺旋状缠绕使得其截面的长边与缠绕轴平行的线圈(扁立绕法线圈:edgewisecoil)中通过通电产生的交流銅损的分布和磁通量的图。

图6是示出在将图5的线圈置于垂直方向的外部磁场的情况下通过通电产生的交流銅损的分布和磁通量的图。

图7(a)是示出当在1根导线的周围配置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的磁芯时通过通电产生的磁场(磁通量)的图;并且图7(b)是该部分的扩大图。

图8是示出当在1根导线的周围配置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的一对磁芯时通过通电产生的磁场(磁通量)的图。

图9是示出当在1根导线的周围配置与图8的磁芯的结构不同的另外一对磁芯时通过通电产生的磁场(磁通量)的图。

图10(a)是示出当在1根导线的周围配置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磁芯时通过通电产生的磁场(磁通量)的图;并且图10(b)是该部分的扩大图。

图11是示出当在1根导线的周围配置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一对磁芯时通过通电产生的磁场(磁通量)的图。

图12是示出当在1根导线的周围配置与图11的磁芯的结构不同的另外一对磁芯时通过通电产生的磁场(磁通量)的图。

图13是在埋设于磁芯的扁立绕法线圈中通过通电产生的磁通量分布和磁通量。磁芯由下部磁芯和上部磁芯构成,其中,下部磁芯除去线圈一边的端面之外包围线圈的周围并具有比较低的导磁率,上部磁芯设置在下部磁芯之上以覆盖一边的端面并具有比较高的导磁率。

图14(a)是示出第一线圈部件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概要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图14(b)是示出通过向图14(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通电产生的磁通量分布的图;并且,图14(c)是示出图14(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中的交流銅损分布的图。

图15(a)是示出第二线圈部件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概要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图15(b)是示出通过向图15(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通电产生的磁通量分布的图;并且,图15(c)是示出图15(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中的交流銅损分布的图。

图16(a)是示出第二线圈部件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概要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图16(b)是示出通过向图16(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通电产生的磁通量分布的图;并且,图16(c)是示出图16(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中的交流銅损分布的图。

图17(a)是示出第二线圈部件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概要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图17(b)是示出通过向图17(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通电产生的磁通量分布的图;并且,图17(c)是示出图17(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中的交流銅损分布的图。

图18(a)是示出第二线圈部件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概要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图18(b)是示出通过向图18(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通电产生的磁通量分布的图;并且,图18(c)是示出图18(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中的交流銅损分布的图。

图19(a)是示出第二线圈部件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概要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图19(b)是示出通过向图19(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通电产生的磁通量分布的图;并且,图19(c)是示出图19(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中的交流銅损分布的图。

图20(a)是示出第二线圈部件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概要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图20(b)是示出通过向图20(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通电产生的磁通量分布的图;并且,图20(c)是示出图20(a)的线圈部件所包含的线圈中的交流銅损分布的图。

图21是示出线圈的卷绕列数与交流銅损的关系的图表。示出在使用压粉磁芯作为磁芯的情况下,使用铸塑磁芯作为磁芯的情况下,以及使用压粉磁芯和铸塑磁芯的组合(混合hybrid)作为磁芯的情况。

图22的左图是示出线圈的结构和流过线圈的电流的朝向的图;图22的右图是示出通过向线圈的通电产生的磁场的图。

图23的左图是示出在线圈的内部理论上能够产生的涡电流的朝向的图;图23的右图是示出来自在线圈内部实际产生的涡电流的电流的朝向。

图24的左图是示出来自在线圈的内部产生的涡电流的电流的朝向的图;图24的右图是示出由于中央部的电流较小因此可以无视的情况的图。

图25的左图是示出线圈的结构和通过向线圈的通电产生的磁场的图;图25的右图是示出在线圈的内部产生的涡电流的朝向的图。

图26是扁立绕法线圈和平绕线圈的各个缠绕线的厚度与损失系数的关系的图表。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8是用于进一步说明图27的线圈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29是用于说明图27示出的线圈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在图29的工序之后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在图30的工序之后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32是用于说明在图31的工序之后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3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使用的间隔材料的一个配置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3的间隔材料的配置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使用的间隔材料的另一个配置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6是图35的间隔材料的配置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4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可以通过多种变形或各种方式实现,但是作为一个实施例,下文将详细说明附图所示的特定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附图和实施方式不限于本文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在所附权利要求明示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形例、等同、代替例也包含在其对象中。

为了理解本发明,首先,对发明人研究的事项进行说明。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作为使线圈产生交流銅损的主要原因而为人熟知。这里,流过线圈的电流的频率越高则集肤效应越大。另外与相邻的导体之间的作用所产生的邻近效应也是问题。因此,发明人研究了交流銅损的降低。

如电抗器这样的线圈部件具有线圈和磁芯。而且,磁芯可能成为使得线圈产生邻近效果的原因。如果使用具有较高导磁率的部件作为磁芯,则可以降低从磁芯向线圈的磁通量泄漏,从而可以抑制有磁芯引起的邻近效果。但是,作为线圈部件,当希望获得希望的电感特性和磁饱和特性时,需要在磁回路中设置磁电阻部。并且,磁电阻部是从磁芯到线圈的磁通量泄漏而导致的交流电阻损耗增加的原因。另外,作为磁电阻部,有非磁性体间隔或具有较低导磁率的磁芯部件。非磁性体间隔所导致的磁通量泄漏在间隔周围集中产生。

为了知晓来自磁电阻部的泄漏磁通量对线圈的影响,发明人首先就外部磁场对线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作为线圈的缠绕线,使用方线(图1和图2)或扁平线(图3至图6)进行了模拟。另外,对于扁平线,采用平绕线圈(图3和图4)和扁立绕法线圈(图5和图6)两种缠绕方式,平绕线圈以漩涡状缠绕使得其截面的长边与缠绕轴平行,扁立绕法线圈以螺旋状缠绕使得其截面的长边与缠绕轴垂直。另外,在图1至图6中,缠绕轴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位于线圈的左侧。即图1至图6示出将线圈以包含其缠绕轴的平面截断时所看到的2个线圈截面中的一个及其周边。

参考图1,在将方线呈3层x3列卷绕而成的线圈111中,通过通电产生由同心圆状的磁通量112表示的磁场。在这种状态下,交流铜损大的区域113主要形成在距离各方线的磁场中心较远侧。另一方面,如果将该线圈111置于沿图2中磁通量122所表示的缠绕轴方向的交流的外部磁场(垂直磁场)中,则方线形成的各列(上下方向)的两侧出现交流铜损大的区域123。而且,图2的区域123的分布与图1的区域113的分布不同。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线圈的缠绕轴正交的方向的导线的排列称为“层”,将与线圈的缠绕轴平行的方向的导线的排列称为“列(或者卷列)”。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沿缠绕轴方向的磁场称为“垂直磁场”,但是缠绕轴也可以朝向任何方向,“垂直”并不意味着垂直方向。

另外,参考图3,即使在将扁平线呈9列卷绕而成的线圈131中,也通过通电产生由同心圆状的磁通量132表示的磁场。在这种状态下,在位于线圈131中央部的扁平线中沿其截面的短边出现交流铜损大的区域133。另外,在位于线圈131中央部的左右两侧部(外周侧和内周侧)的扁平线中,沿其截面的短边和长边出现交流铜损大的区域133。另外,如图4所示,如果将该线圈131置于沿缠绕轴方向的交流的外部磁场(垂直磁场)中,则表示外部磁场的磁通量142弯曲以通过线圈内,交流铜损大的区域143在包括位于线圈131的中央部的扁平线的所有扁平线中沿其截面的短边和长边扩大。

参考图5,即使在将扁平线呈9层卷绕而成的线圈151中,也通过通电产生由同心圆状的磁通量152表示的磁场。另外,在这种状态下,与线圈131相同,表示交流铜损大的区域153。即,在线圈151的中央部中,沿扁平线的截面的短边出现交流铜损大的区域153。

通过图1至图6理解以下内容。即,磁通量难以贯通绕组(导体),而易于通过绕组的表面或绕组间的边界。另外,在绕组间的边界上,磁通量通过的难易度根据边境延伸的方向而不同。详细而言,如果磁场的朝向与绕组间的边界的延伸方向平行(图4),则磁通量易于通过绕组间的边界,如果磁场的朝向与绕组间的边界的延伸方向垂直(图6),则磁通量难以通过绕组间的边界。

根据上述记载,推测通过控制线圈周围的磁场方向从而抑制或阻止磁通量向线圈的进入(泄漏),由此可以抑制磁芯导致的交流电阻损耗。

接着,发明人为了控制线圈周围的磁场朝向而研究了将磁芯配置在线圈周围时的磁场变化。首先,对于1根导线的情况,研究了在当电流流过导线时形成的磁场中配置有磁芯的情况下磁通量的变化。

在1根导线的情况下,通过电流流过导线而形成的磁场在包括与导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平面中是以导线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如果在该磁场中配置磁性,则磁通量要通过导磁率高的磁芯内从而磁通量分布发生变化。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导线171形成的磁场中配置有截面为大致正方形的磁芯172。在这种情况下,磁通量173要通过导磁率高处,也就是要通过磁芯172内。但是,由于磁芯172在左右方向(与将导线171和磁芯172的中心连接的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比较短,因此磁通量173保持大致同心圆状不变,无法使得导线171的周围的磁通量分布有很大改变。如图8所示,在导线201的上下隔着导线171互相相对地设置一对磁芯172的情况也相同。另外,如图9所示,隔着导线171互相相对地设置一对磁芯174的情况也相同,其中,一对磁芯174中,在比较短的2个磁芯部件之间夹着导磁率更低的其他磁芯部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考虑这也与磁芯174在附图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较短以及磁芯174相互间的间隔比较大有关系。

另一方面,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如果在导线201形成的磁场中配置截面为长方形的磁芯202,则更多的磁通量203通过磁芯202。换言之,如果在磁场中配置附图左右方向较长的磁芯202,则磁场分布变化较大。结果,在导线201的左右两侧形成近于垂直的磁场。如图11所示,如果在导线201的上下隔着导线201互相相对地设置一对磁芯202,则可以使得导线201的左右两侧的磁场更加靠近垂直磁场。另外,如图12所示,隔着导线201相对地设置一对磁芯204的情况也相同,其中,一对磁芯204中,在比较长的2个磁芯之间夹着比较短(薄)的间隔。

根据上述记载,可以理解如果在导线(线圈)附近恰当地配置磁芯,则可以控制导线(线圈)周围的磁场朝向。通过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当将一对磁芯(上下磁芯)相对于电流中心上下并且对称配置时,上下磁芯的导线(线圈)形成的磁场方向上的退磁场系数是0.3以下,从而理论上可以在导线(线圈)的左右两侧形成近于垂直的磁场。这大致是在设想将隔着导线(线圈)相对配置的一对磁芯(上下磁芯)作为两边的四边形时,该四边形是以上下磁芯为长边的长方形的情况。

接着,使用线圈(扁立绕法线圈)代替单一导线,研究在线圈周围配置的磁芯的影响。在图13中,线圈231被埋入磁导率较低(μl=8)的下部磁芯232以露出一侧(上侧)的端面。另外,在下部磁芯232之上配置有磁导率较高(μh=90)的上部磁芯233以覆盖线圈231的上侧端面。线圈231的缠绕轴位于图的右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即,图13示出以包括缠绕轴的平面切断线圈231的情况下所看到的2个线圈截面之中的1个。图13所示的结构相当于在线圈231的一侧(上侧)的端面侧具有较高的导磁率,并且沿图的左右方向配置有较长的上部磁芯233的状态(参考图10)。在该结构中,在线圈231的内周面的内侧和外周面的外侧形成有大致垂直的磁场。结果,在线圈231中,交流铜损大的区域234偏向内周面侧和外周面侧(各匝的短边侧)。也就是说,线圈231的磁通量的泄漏降低,交流电阻损耗得以抑制。但是,在扁立绕法线圈231的另一侧(下侧)的端面附近,沿各扁平线的长边出现交流铜损大的区域235。推测这是因为磁通量通过的路径不同,如图13中虚线236-238所示。即,认为这是由于与在扁立绕法线圈231的上侧端面侧几乎没有泄漏至线圈231的磁通量相对,而在下侧端面附近存在向线圈231的磁通量泄漏。但是,预想可以通过在扁立绕法线圈231的下侧配置与上部磁芯233同样具有较高导磁率的其他磁芯从而抑制上述磁通量泄漏。

如上所述,线圈231的情况与单一导线(参考图10)的情况相同,可以在其左右两端(内周面的内侧和外周面的外侧)形成大体垂直的(沿缠绕轴方向的)磁场(垂直磁场)。由此,可以抑制从磁芯流入线圈的磁通量所导致的交流电阻损耗。

接着,研究在线圈上下配置有具有较高导磁率的一对磁芯的线圈部件的磁通量分布和交流铜损。具体地,对改变线圈的绕组形状和缠绕方式的5种线圈部件(第三至第七模型)和2种线圈部件(第一和第二模型)进行模拟。在模拟中,设想压粉磁芯作为导磁率较高的磁芯,设想铸型磁芯作为导磁率较低地磁芯。另外,压粉磁芯是将软磁合金粉末压缩成型而成的,铸型磁芯是使得包含软磁性合金粉末和接合剂(树脂)等的浆料(slurry)而成的。

参考图14(a),第一模型具有扁立绕法线圈241,配置在其周围的压粉磁芯242以及在扁立绕法线圈241的内周侧插入磁路中的3个间隙243。另外,线圈241的缠绕轴位于图的右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即,图14(a)示出以包括缠绕轴的平面切断线圈部件时所看到的2个线圈截面之中的1个及其周围。如图14(b)所示,在该线圈部件中,在线圈241和间隙243的边界周边的区域244,也就是在线圈241的内周侧产生磁通量的集中。换言之,在线圈241和缝隙243的边界周边从压粉磁芯242向扁立绕法线圈241泄漏较多磁通量。因此,如图14(c)所示,线圈241中交流铜损大的区域245偏向内周侧。在该结构中,交流铜损大的区域245偏向内周侧,通过模拟得出的交流铜损为较大值172w。

参考图15(a),第二模型具有扁立绕法线圈251,以及配置在其周围的铸型磁芯252。如图15(b)所示,在该线圈部件中,在线圈251的上下两侧,沿各扁平线的长边的区域253看到磁通量的集中。结果,如图15(c)所示,在该结构中,虽然在线圈251的上下中央部交流銅损大的区域254偏向内周侧和外周侧,但是在上下两侧交流銅损大的区域255沿各扁平线的截面的长边扩大。通过仿真得到的交流铜损为230w。

参考图16(a),第三模型具有扁立绕法线圈261,分别配置在其内周侧和外周侧的铸型磁芯262、263以及覆盖扁立绕法线圈261的端面并且连接2个铸型磁芯262、263的一对压粉磁芯264。如图16(b)所示,在该线圈部件中,在沿扁平线的短边的区域265产生磁通量的集中。如图16(c)所示,在该结构中,交流銅损大的区域266偏向线圈26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通过仿真得到的交流铜损为小值49.5w。

参考图17(a),第四模型具有与图16(a)类似的结构。该线圈部件与图16(a)的线圈部件的差异在于,扁立绕法线圈271的绕线列数为2列。如根据图16(b)与图17(b)进行比较所理解的,即使将绕线列数增加为2列,其磁通量分布与绕线列数为1列的情况没有大的改变。即,在线圈27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区域275产生磁通量的集中。另外,如图17(c)所示,交流銅损大的区域276偏向线圈27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通过仿真得到的交流铜损为小值49.5w。

参考图18(a),第五模型具有将方线呈3层x3列缠绕而形成的线圈281,分别配置在其内周侧和外周侧的铸型磁芯262、263以及覆盖线圈281的端面并且连接2个铸型磁芯262、263的一对压粉磁芯264。如图18(b)所示,在该线圈部件中,在线圈28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区域282产生磁通量的集中,并且在沿缠绕列的边界的区域283也产生磁通量的集中。如图18(c)所示,在该结构中,交流銅损大的区域284不仅存在于线圈28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也存在于线圈281的内部。而且,通过仿真得到的交流铜损为71.8w。

参考图19(a),第6模型具有将方线呈2层x5列缠绕而形成的线圈291,分别配置在其内周侧和外周侧的铸型磁芯262、263以及覆盖线圈291的端面并且连接2个铸型磁芯262、263的一对压粉磁芯264。如图19(b)所示,线圈29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区域292产生磁通量的集中,并且在线圈291的内部也在沿缠绕列的边界的区域293产生磁通量的集中。如根据与图18(b)进行比较所理解的,伴随绕线列数的增加产生磁通量的集中的区域293的数量也增加。同样地,如图19(c)所示,交流銅损大的区域294的数量也增加。通过仿真得到的交流铜损为90.9w。

参考图20(a),第7模型具有平绕线圈301,分别配置在其内周侧和外周侧的铸型磁芯262、263以及覆盖线圈301的端面并且连接2个铸型磁芯262、263的一对压粉磁芯264。如图20(b)所示,线圈30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区域302产生磁通量的集中,并且在线圈301的内部也在沿缠绕列的边界的区域303产生磁通量的集中。与图19(b)的情况相比,产生磁通量的集中的区域303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另外,如图20(c)所示,与图19(c)的情况相比,交流銅损大的区域304也增加。通过仿真得到的交流铜损也增加至144.1w。

如根据图14至图20所理解的,在线圈的上下配置有一对压粉磁芯的第三至第七模型(图16至图20)中,与将磁芯整体作为压粉磁芯与间隙组合而成的第一模型(图14)和与磁芯整体作为铸型磁芯的第二模型(图15)相比,可以降低交流銅损。如上所述,这推测是由于在线圈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形成接近垂直的磁场的结果,向线圈泄漏的磁通量减少的原因。

另外,如根据图16至图20以及图21所理解的,如果线圈的绕线列数增加则交流銅损增加。这考虑是下述原因。

相对于具有与图16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线圈部件的线圈(扁立绕法线圈,1列x4层),如图22的左图所示,如果纸面向内方向的电流流动,则产生如图22的右图中箭头所示的右旋转的磁场。为了消除该磁场,如图23的左图所示,在线圈的绕组(扁平线)中产生多个涡电流。但是,这些涡电流在各扁平线的内部互相抵消。结构,如图23的右图所示,认为只剩下在扁平线的截面中的长度方向端部的涡电流。

由于扁平线有绝缘膜覆盖,以扁平线单位(各匝数)产生涡电流的消除。换言之,在相邻的扁平线之间,不产生涡电流的消除。因此,如果绕线列数增加,则残留的涡电流也增加。例如,在绕线列数为2列的情况下,如图24的左图所示,不仅线圈的两侧部(内周侧和外周侧),中央部也残留涡电流。但是,涡电流的大小随着磁场的强度而增大,与线圈的外侧相比,线圈的中心侧更小。因此,如图24的右图所示,认为绕线列数为2列的情况可以看作两侧部的涡电流残留。

但是,如果绕线列数增加,则根据特开2013-26589号公报所记载的邻近效果,各列残留涡电流。例如,如图25的左图所示,当绕线列数为4列时,如图25的右图所示,各列的端部残留涡电流。如前所述,越靠近线圈的外侧涡电流越大,除中心部之外都不能无视。而且,在中央部以外,相邻的缠绕列之间的边界产生的涡电流的朝向互相相反。因此,涡电流成为更易于诱导的状态,认为交流銅损增加。

这样,绕线列数增加则交流铜损增加。而且,如根据图21所理解的,在线圈的上下配置有一对压粉磁芯的第三至第七模型(“混合”,图16至图20)与在将磁芯全部设置为压粉磁芯并设置有间隙的情况(“压粉3间隙”(第一模型(图14)以及与其具有相同结构的线圈部件))或将磁芯全部设置为铸型磁芯的情况(“铸型μ11(零磁场中的导磁率μ=11的铸型磁芯)”(第二模型(图15)以及与其具有相同结构的线圈部件))相比,交流铜损大幅降低。这在将绕线列数设置为10的情况下也成立。

另外,在第三至第七模型中,设想压粉磁芯作为配置于线圈的上下的磁芯,但是对于覆盖线圈的端面的部分,即使将其至少一部分置换为铸型磁芯或非磁性间隙,也观察不到交流铜损的大幅增加。因此,如果在至少线圈的角对应的区域配置具有较高导磁率的磁芯,则估计交流铜损降低。换言之,在将线圈部件以包含线圈的缠绕轴和在磁芯内环绕的磁路的平面切断的截面中,当将线圈的截面的各个周围以沿内周面、外周面以及端面的4条直线划分为8个区域时,只要在位于角的4个区域配置具有较高导磁率的磁芯即可。此时,在内周面的内侧和外周面的外侧的区域配置具有较低导磁率的磁芯。较高导磁率μh为例如100的情况,较低导磁率μl为其十分之一左右,例如如果设置为10则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在上述发明人进行的研究中,着眼于与线圈的缠绕轴平行的磁场(垂直磁场)。但是,在着眼于与线圈的缠绕轴正交的方向(径向)的磁场的情况下,也可以期待获得同样的结果。即,如果在线圈的内周侧和外周侧配置具有较高导磁率的磁芯,则可以控制线圈端面的外侧磁场,由此,期待线圈的交流铜损的降低。另外,在上述的线圈部件的截面中,在位于角的4个区域配置具有较高导磁率的磁芯的结构中,除了垂直磁场,还能控制径向的磁场。当着眼于径向的磁场时,希望使用于着眼于垂直磁场的情况不同的线圈。即,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线圈,希望使用从端面露出的导线之间的边界数量少的线圈(平绕线圈)。

接着,研究了绕组(导线束)厚度的影响。参考图26,可以理解随着绕组(导线束)的厚度增加线圈的交流铜损增加。当绕组(导体)的厚度与表皮深度相同或更薄时,扁立绕法线圈(“侧”)与平绕线圈(“平”)之间损失系数(rac/l/n)没有较大差异。但是,如果绕组的厚度比表皮深度厚,则平绕线圈的损失系数急剧增加。与之相对,扁立绕法线圈的损失系数随导线束厚度的增加呈线性函数增加。这样,在扁立绕法线圈中,即使绕组的厚度增加,也没有平绕线圈的情况下那种交流铜损的急剧增加。因此,扁立绕法线圈的使用在绕组的厚度大的情况下是有利的。

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以至发明人想到了本发明。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直从磁芯流入线圈的磁通量降低交流铜损,但是也可能不仅限于此。

(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27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形成的导线部件具有线圈11、配置在线圈21的内周的内周侧磁芯242,配置在线圈11的外周侧的外周侧磁芯13,一对端面侧磁芯14、15,以及容纳这些的壳体16。在图27中,线圈11的缠绕轴位于图的左右方向中央,并沿图的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图27并非表示线圈部件10的使用状态,在使用时,线圈11的缠绕轴可以朝向任何方向。对于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也一样。

线圈11是进行缠绕使得沿缠绕轴方向重叠绕组(导线)的扁立绕法线圈。即,线圈11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截面形状,是将周围由绝缘体(未示出)所覆盖的导线(扁平线)(未示出)呈螺旋状缠绕所形成的。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线圈11为具有直线状的缠绕轴而将导线呈螺旋状或四边形形状缠绕而形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线圈11在与缠绕轴正交的面内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形状。线圈11还可以进一步具有覆盖缠绕导线形成的缠绕体的周围的绝缘体。总之,线圈11具有内周面和外周面以及在内周面和外周面上连续的一对端面。

内周侧磁芯12配置在线圈11的内周面的内侧以接触线圈11的内周面。另外,外周侧磁芯13配置在线圈11的外周面的外侧以接触线圈11的外周面。这些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使用相同的材料同时形成。具体地,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通过使得由软磁性金属粉末、热固化性粘合剂成分、溶剂等组成的浆料20(参考图31)而形成。另外,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在零磁场中具有较低的导磁率(低μ)。具体地,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的导磁率为3至15,优选为7至12,特别优选为10左右。另外,在下述说明中,有时将使得浆料20固化形成的磁芯称为铸型磁芯。

一对端面侧磁芯14、15覆盖线圈11的一对端面,将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机械连接或磁连接。结果,内周侧磁芯12、外周侧磁芯13以及端面侧磁芯14、15形成闭合磁路。一对端面侧磁芯14、15的每一个是将铁合金粉末等饱和磁通密度高的软磁性金属粉末通过高压进行压缩成型所形成的压粉磁芯。这些端面侧磁芯14、15的每一个具有板状形状,该板状具有实质上均匀的厚度并具有一对平坦的主表面。另外,与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比较,外周侧磁芯14、15在零磁场中具有高导磁率(高μ)。具体地,端面侧磁芯14、15的导磁率为50以上,优选为50至150,特别优选为90左右。

详细地,在与线圈11的缠绕轴正交的面内,端面侧磁芯14、15分别具有比线圈11的外周面大的尺寸,并且与线圈11的外周面相比更突出外侧。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端面侧磁芯14、15具有将角磨圆的四边形形状,其边缘部超出线圈11的外周面呈凸缘状突出。因此假设沿线圈11的缠绕轴方向观看端面侧磁芯14、15以及线圈11时,线圈11端面侧3隐藏在磁芯14、15后面而不可见。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即,端面侧磁芯14、15也可以横跨线圈11的整个周长而不向外周侧伸出。例如,当以平面视角观看(从图27的上面看)线圈11为大致四边形时,端面侧磁芯14、15可以从线圈11互相相对的两组边中的一组边向外周侧(图27的左右方向)伸出,而不从另一组边向外周侧(图27的里外方向)伸出。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另一组边的线圈的端面部分可以被端面侧磁芯14、15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或者也可以部分或全部露出外部。另外,也可以不在相当于另一组边的线圈的外周面的外侧配置外周侧磁芯13(第2磁芯部件),线圈的外周面也可以直接接触壳体。

如果以其他方式观看磁芯12、13、14以及15的结构则可以如下所述。即,如图28所示,在以包括线圈11的缠绕轴和在磁芯(12、13、14、15)内环绕的磁路的平面切断的截面中,以沿内周面、外周面以及端面的4条直线31至34将线圈11的周围(在线圈部件的截面所观看的2个线圈截面的各个周围)划分为8个区域41至48时,在位于角的4个区域41、43、45、47中分别配置压粉磁芯(第一磁芯部件,高μ材料),并在位于内周面的内侧的区域42以及位于外周面的外侧的区域46中分别配置铸型磁芯(第二磁芯部件,低μ),并在位于端面的外侧的区域44、48分别配置压粉磁芯(第三磁芯部件,高μ材料)。

再次参考图27,壳体16例如由铝等金属构成。示出的壳体16在线圈11的缠绕轴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开口部16a和底部16b,并且还具有将开口部16a与底部16b连接的侧面部16s。更具体地,底部16b具有将角磨圆的四边形形状,侧面部16s具有大致四角筒状的形状。内周侧磁芯12、外周侧磁芯13、端面侧磁芯14、15以及线圈11配置在壳体16内。在壳体16内,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紧贴线圈11和端面侧磁芯14、15。与底部16b相比更靠近开口部16a的端面侧磁芯15远离侧面部16s。即,在与线圈11的缠绕轴正交的平面内,端面侧磁芯15小于侧面部16s。外周侧磁芯13的一部分部分地进入这样的端面侧磁芯15和侧面部16s之间。同样地,与开口部16a相比更靠近底部16b的端面侧磁芯14远离侧面部16s。即,在与线圈11的缠绕轴正交的平面内,端面侧磁芯14小于侧面部16s。外周侧磁芯13的一部分进入这样的端面侧磁芯14和侧面部16s之间。

接着,参考图29至图32说明图27的线圈部件10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29所示,准备壳体16,在壳体16的底部16b放置一边的端面侧磁芯14。本实施方式的端面侧磁芯14具有小于壳体16的侧面部16s的尺寸,因此侧面部16s和端面部磁芯14之间产生缝隙。由于是上述设计,因此即使端面侧磁芯14的尺寸有偏差,端面侧磁芯14与壳体16的位置关系也不出现问题。

接着,如图30所示,在一边的端面侧磁芯14的一面上放置线圈11。

接着,如图31所示,将作为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的原料的浆料20通过开口部16a流入壳体16内直到完全浸没线圈1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的浆料20的顶面(液面)位于比线圈11的上端11u更上方的位置。与线圈11的上端11u相比位于更上方的浆料20不是形成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的主要部分的原料,是多余的材料。同样地,进入一边的端面侧磁芯14与内周面16s之间的浆料20也是多余的材料。但是,如后所述,通过这些多余的浆料的存在,可以提高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与端面侧磁芯15之间的贴紧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开口部16a在线圈11的缠绕轴的方向上打开,因此可以视觉确认线圈的内侧与外侧的空间,可以使浆料20流入线圈11的内侧和外侧。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开口部16a在线圈11的缠绕轴的方向上打开,因此可以将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两者均设置为铸型磁芯。

接着,如图32所示,将另一边的端面侧磁芯15放置在线圈11上。此时,另一边的端面侧磁芯15配置为使得一对端面侧磁芯14、15互相正对。上述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端面侧磁芯15具有比壳体16的侧面部16s更小的尺寸,因此在侧面部16s与端面侧磁芯14之间形成缝隙。

如果将另一边的端面侧磁芯15朝向壳体16的底部16b按压,则多余的浆料20进入端面侧磁芯15与壳体16的侧面部16s之间。多余的浆料20也可以进一步到达另一边的端面侧磁芯15的顶面,覆盖其至少一部分。在这种状态下,加热使得浆料20固化。由此,使得浆料20在作为铸型磁芯的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变化。如根据上述内容所理解的,进入端面侧磁芯14、15的每一个与壳体16的侧面部16s之间的浆料20成为外周侧磁芯13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可以获得将内周侧磁芯12与外周侧磁芯13与端面侧磁芯14、15与线圈11贴紧的线圈部件1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扁立绕法线圈作为线圈11,分别在其内周侧和外周侧配置作为铸型磁芯的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通过作为压粉磁芯的一对端面侧磁芯14、15连接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由此,可以降低在线圈11产生的交流銅损。另外,通过将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用作铸型磁芯,可以抑制不向线圈部件10通入直流叠加电流的零磁场中的电感,从而改善直流叠加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浆料20形成磁芯的一部分(具体为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由此,可以消除线圈11与其周围的磁芯(内周侧磁芯12、外周侧磁芯13以及端面侧磁芯14、15)之间的缝隙。结果,可以降低或消除依赖于组装精度的线圈部件10的特性的偏差,并且可以抑制线圈11的晃动,从而降低使用线圈部件10时的噪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减少作为固体的压粉磁芯的数量,由此可以简化组装步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减少导磁率较高的压粉磁芯的数量,使用导磁率较低的铸型磁芯,使得可以降低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11在与缠绕轴正交的面内具有将角磨圆的四边形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线圈11也可以在与线圈的缠绕轴正交的面内具有圆形、椭圆形或者比赛用跑道的外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铸型磁芯作为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使用压粉磁芯作为端面侧磁芯14、15。但是也可以使用压粉磁芯作为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使用铸型磁芯作为端面侧磁芯14、15。或者,这些磁芯也可以通过将树脂浸入成型的磁性粉末,之后使得树脂固化而形成。无论如何,形成内周侧磁芯12、外周侧磁芯13以及端面侧磁芯14、15,使得端面侧磁芯14、15在零磁场中的导磁率比内周侧磁芯12、外周侧磁芯13在零磁场中的导磁率高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除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的结构,如图33和图34或图35和图36所示,在线圈11的内周侧空间50内配置非磁性间隔材料51。即,将4片长方形板状的间隔材料51在上下两层各配置2片。各层的间隔材料51配置为长边之间互相平行。为了易于组装,间隔材料51通过支持材料52相互固定。另外,为了使得易于组装并且抑制交流銅损的产生,间隔材料51也可以与线圈11的内周面之间隔开预定间隔配置。而且,为了在制造时使得浆料20易于流入,并且改善直流叠加特性(为了降低零磁场下的电感),左右相邻的间隔材料51也可以互相隔开间隔配置。而且,为了使得在使浆料20流入时可能产生的气泡易于排出,各间隔部件51配置为相对于与线圈11的缠绕轴正交的平面具有倾斜。另外,间隔材料51的形状、数量以及配置不受本实施方式所限。间隔材料51的形状、数量以及配置可以根据期望的特性调整。

(第三实施方式)

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的端面侧磁芯14、15的一部分替换为铸型磁芯(低μ)。具体地,将覆盖端面侧磁芯14、15的线圈11的端面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替换为铸型磁芯。换言之,如图37所示,在以包括线圈的缠绕轴以及在磁芯内环绕的磁路的平面切断线圈部件的截面中,以沿内周面、外周面以及端面的4条直线31至34将线圈11的周围(在线圈部件的截面所观看的2个线圈截面的各个周围)划分为8个区域41至48时,在位于角的4个区域41、43、45、47中分别配置压粉磁芯(第一磁芯部件,高μ)。另外,在位于线圈11的内周面的内侧的区域42以及位于外周面的外侧的区域46中分别配置铸型磁芯(第二磁芯部件,低μ)。另外,在位于端面的外侧的区域44、48的每个的至少一部分中分别配置铸型磁芯(第三磁芯部件,低μ)。在区域44、48中的残留部分中配置压粉磁芯。在区域44、48的每一个中,通常配置为铸型磁芯被一对压粉磁芯夹持。配置在区域44、48中的压粉磁芯也可以与配置在相邻区域41、43、45、47的任一个中的压粉磁芯形成为一个整体。

在该结构中,由于产生不通过线圈11内而从一边的端面侧磁芯朝向另一边的端面侧磁芯的磁通量,因此想线圈11的磁通量泄漏减少,获得交流銅损降低的效果。另外,在该结构中,还有降低应力的效果。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由于在零磁场中的电感降低,因此可以根据用途调整电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想要获得的特性,也可以在线圈11的内周侧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间隔材料51。

(第四实施方式)

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的端面侧磁芯14、15的一部分替换为非磁性间隔材料。具体地,将覆盖线圈11的端面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替换为非磁性间隔材料。换言之,如图38所示,在以包括线圈11的缠绕轴以及在磁芯内环绕的磁路的平面切断线圈部件的截面中,以沿内周面、外周面以及端面的4条直线31至34将线圈11的周围(在线圈部件的截面所观看的2个线圈截面的各个周围)划分为8个区域41至48时,在位于角的4个区域41、43、45、47中分别配置压粉磁芯(第一磁芯部件,高μ)。另外,在位于线圈11的内周面的内侧的区域42以及位于外周面的外侧的区域46中分别配置铸型磁芯(第二磁芯部件,低μ)。另外,对位于线圈11的端面的外侧的区域44、48的每个的至少一部分配置非磁性间隔材料。另外,在图中,可以看到线圈11的端面整体由非磁性间隔覆盖,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线圈11的端面由压粉磁芯(第三磁芯部件,高μ)覆盖,由非磁性间隔材料覆盖的区域小。在这个结构中,通过使用扁立绕法线圈,可以抑制从非磁性间隔材料向线圈11的泄漏磁通量。这是线圈11的端面为扁平线的截面中的长边侧的原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在线圈11的内周侧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间隔材料51。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着眼于沿线圈11的缠绕轴的方向的磁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与线圈11的缠绕轴垂直的方向(径向)的磁场。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线圈1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配置与各个端面相比更突出外侧的压粉磁芯。另外,使用平绕线圈作为线圈11。换言之,如图40所示,在以包括线圈的缠绕轴以及在磁芯内环绕的磁路的平面切断线圈部件的截面中,以沿内周面、外周面以及端面的4条直线31至34将线圈11的周围(在线圈部件的截面所观看的2个线圈截面的各个周围)划分为8个区域41至48时,在位于角的4个区域41、43、45、47中分别配置压粉磁芯(第一磁芯部件,高μ)。另外,在位于线圈11的内周面的内侧的区域42以及位于外周面的外侧的区域46的每个也配置压粉磁芯(第二磁芯部件,高μ)。另外,在位于端面的外侧的区域44、48分别配置铸型磁芯(第三磁芯部件,低μ)。配置在区域42中的压粉磁芯也可以与分别配置在相邻区域41和43的压粉磁芯形成为一个整体。同样地,配置在区域46中的压粉磁芯也可以与分别配置在相邻区域45和47的压粉磁芯形成为一个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向线圈11的磁通量泄漏少,获得交流銅损降低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将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内周侧磁芯12和外周侧磁芯13替换为铸型磁芯。即,如图40所示,在以包括线圈的缠绕轴以及在磁芯内环绕的磁路的平面切断线圈部件的截面中,以沿内周面、外周面以及端面的4条直线31至34将线圈11的周围(在线圈部件的截面所观看的2个线圈截面的各个周围)划分为8个区域41至48时,在位于角的4个区域41、43、45、47中分别配置压粉磁芯(第一磁芯部件,高μ)。另外,在位于线圈11的内周面的内侧的区域42以及位于外周面的外侧的区域46的每个的至少一部分中分别配置铸型磁芯(第二磁芯部件,低μ)。另外,在位于端面的外侧的区域44、48中分别配置铸型磁芯(第三磁芯部件,低μ)。在区域42、46中的残留部分中配置压粉磁芯。在区域42、46的每一个中,通常配置为铸型磁芯被一对压粉磁芯夹持。配置在区域42、46中的压粉磁芯也可以与配置在相邻区域41、43、45、47的任一个中的压粉磁芯形成为一个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向线圈11的磁通量泄漏少,获得交流銅损降低的效果。

上文基于一些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是各种变更和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缠绕扁平线的扁立绕法线圈或平绕线圈作为线圈11,但是线圈11也可以是缠绕方线或圆钢丝而成的线圈。另外,线圈的绕线列数和层数也可以分别是2以上。但是,在使用压粉磁芯作为端面侧磁芯14、15的情况下,线圈的绕线列数优选在10以下,特别优选在2以下。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沿内周面、外周面以及端面的直线将线圈的周围的区域分为8份,但是也可以有些许偏差。例如,在图28中,位于角的四个区域也可以分别向铸型磁芯(低μ)侧(上下方向)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量希望在压粉磁芯在上下方向的厚度的10%以内。如果突出量变大,则在线圈的角部分易于产生磁通量的泄漏(不与线圈交链的磁路的形成)。另外,突出部分也可以用于组合时的校准。另外,本发明的线圈部件适用于电抗器,特别是车载用电抗器,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线圈部件。

本发明基于与2015年8月2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64925号,其内容通过引用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虽然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对实施方式进行改变,这样的实施方式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0线圈部件

11线圈

12内周侧磁芯

13外周侧磁芯

14、15端面侧磁芯

16壳体

16a开口部

16b底部

16s侧面部

20浆料

31沿内周面的直线

32沿外周面的直线

33、34沿端面的直线

41至48区域

50内周侧空间

51非磁性间隔材料

52支持材料

111、131、151线圈

112、122、132、142、152、162磁通量

113、123、133、143、153、163交流銅损大的区域

171、201导线

172、174、202、204磁芯

173、203磁通量

231扁立绕法线圈

232下部磁芯

233上部磁芯

234、235交流銅损大的区域

241、251、261、271扁立绕法线圈

242、264压粉磁芯

243间隙

244、254、265、282、283、292、293、302、303区域

245、254、255、266、276、284、294交流銅损大的区域

252、262、263铸型磁芯

281、291线圈

301平绕线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