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频吸收二极管芯片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6607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高频吸收二极管芯片,包括衬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1)的上表面形成有外延层(2),所述外延层(2)上设有基区窗口(4b),所述基区窗口(4b)包括压点区(11)以及位于压点区(11)外围的分压区(12),所述外延层(2)将压点区(11)与分压区(12)隔开,所述基区窗口(4b)内形成有第一离子扩散层(6a),所述第一离子扩散层(6a)上设有发射区窗口(7b),所述发射区窗口(7b)内形成有第二离子扩散层(8a),所述压点区(11)内的第一离子扩散层(6a)、第二离子扩散层(8a)的上表面均设有钝化层(9),分压区(12)内的第一离子扩散层(6a)上表面形成有氧化层(3),所述氧化层(3)、钝化层(9)均延伸至外延层(2)的上表面,钝化层(9)将氧化层(3)与压点区(11)内的第一离子扩散层(6a)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1)为N+半导体,所述外延层(2)为N-半导体,所述第一离子扩散层(6a)为硼离子扩散层,所述第二离子扩散层(8a)为磷离子扩散层;或者,所述衬底(1)为P+半导体,所述外延层(2)为P-半导体,所述第一离子扩散层(6a)为磷离子扩散层,所述第二离子扩散层(8a)为硼离子扩散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子扩散层(6a)与所述第二离子扩散层(8a)的深度差为3-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层(9)的上表面形成有表面金属层(10),所述衬底(1)的下表面形成有背面金属层(13),优选地,所述表面金属层(10)选自铝、钛、镍、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背面金属层(13)依次为钛、镍、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1)的厚度为215~220μm,所述外延层(2)的厚度≥50μm,所述氧化层(3)的厚度为所述第一离子扩散层(6a)的厚度为6~10μm,所述所述第二离子扩散层(8a)的厚度为3~5μm,所述表面金属层(10)的厚度为3-6μm,所述背面金属层(13)的厚度为2~4μm。

6.一种高频吸收二极管芯片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1)衬底氧化:选取半导体衬底(1),在该衬底(1)上形成外延层(2),再在外延层上形成氧化层(3);

2)一次光刻:在所述氧化层(3)上形成第一光刻胶层(4a)后,刻蚀第一光刻胶层(4a)和氧化层(3)至外延层(2)裸露,定义基区窗口(4b)的图形,去除光刻胶;

3)一次离子注入:沿基区窗口(4b)注入离子,形成第一离子层(5);

4)基区扩散氧化:将基区窗口(4b)内的离子扩散氧化,第一离子层(5)的离子向下扩散,形成第一离子扩散层(6a),第一离子层(5)的上表面形成第一离子氧化层(6b);

5)二次光刻:在基区窗口(4b)的氧化层上形成第二光刻胶层(7a)后,刻蚀第二光刻胶层(7a)和第一离子氧化层(6a)至露出第一离子扩散层(6a),定义发射区窗口(7b)的图形;

6)二次离子注入,沿发射区窗口(7b)注入离子,形成第二离子层(8);

7)发射区扩散氧化:将发射区窗口(7b)内的离子扩散氧化,第二离子层8的离子向下扩散,形成第二离子扩散层(8a),第二离子层(8)的上表面形成第二离子氧化层(8b);

8)钝化:去除压点区(11)内的全部氧化层以及外延层(2)上表面靠近压点区(11)的部分氧化层,露出部分外延层(2)及整个压点区(11),在整个芯片的上表面形成钝化层(9);

9)正面金属蒸发:在所述钝化层(9)的上表面形成表面金属层(10);

10)三次光刻:在所述表面金属层(10)上涂光刻胶层,刻蚀去掉压点区(11)以外的部分金属层以及钝化层,钝化层(9)延伸至外延层(2)的上表面,将氧化层(3)与压点区(11)内的第一离子扩散层(6a)隔开,再去除光刻胶层;

11)背面金属蒸发:在所述衬底(1)的背面形成背面金属层(13),制得所述二极管芯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频吸收二极管芯片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衬底(1)为N+半导体时,所述外延层(2)为N-半导体,步骤3)中的所述注入离子为硼;步骤6)中的所述注入离子为磷,注入硼离子的能量为60~400KeV,剂量为5*1012~5*1014/cm-2;注入磷离子的能量为0.5~7.5MeV,剂量为2*1012~2*1013/cm-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衬底(1)为P+半导体,所述外延层(2)为P-半导体,步骤3)中的所述注入离子为磷,步骤6)中的所述注入离子为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形成的第一离子扩散层(6a)与步骤7)形成的第二离子扩散层(8a)的深度差为结深D,结深D的深度为3-5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芯片在RCD电路中的用途。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