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841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线路组被始终固定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电子装置中,经常会将部分元件设置于前盖,而部分元件又被设置于后盖,所以需要利用一些连接线路组(包含讯号线,电源线等)来将前盖及后盖上的元件进行电性连接,以实现电子装置的电学功能。

在进行电子装置的组装时,若连接线路组的长度太短,只能在前盖、后盖快合上的角度上,操作员将手伸入把各线路插好,操作上难度较大。而若连接线路组的长度较长,前后盖可在打开较大角度时进行组装,但连接线路组较长时,组装完毕后很难控制各条连接线路组的位置,连接线路组经常会处于非预期的位置,而被其它零件例如螺丝柱、电路板等压坏,又或者连接线路组之间互相交叠,讯号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改善上述连接线路组被损坏或交叠的现象,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组装。

上述的该电子装置包括:

前盖,该前盖具有第一电路板;

后盖,该后盖具有第二电路板;

连接线路组,该连接线路组具有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该第一接口用于连接该第一电路板,该第二接口用于连接该第二电路板,以实现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以及

线路载体,该连接线路组固定于该线路载体上;

其中,于该第一接口与该第一电路板、该第二接口与该第二电路板、该前盖与该后盖的组装过程中,该连接线路组始终固定于该线路载体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线路载体的形状为片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连接线路组固定于该线路载体的固定方式为黏贴固定或者束线固定。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连接线路组部分地固定于该线路载体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线路载体部分地固定于该前盖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子装置为笔记本电脑。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线路载体的材质为可挠性材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线路载体具有第一切口,该第一切口自第一边缘起向内延伸但未延伸至另一边缘,该连接线路组环绕该第一切口地固定于该线路载体上,该连接线路组固定于该线路载体后,该第一接口与该第二接口分别位于该第一切口的两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切口为l形切口。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后盖还具有第三电路板,该连接线路组还具有第三接口,该第三接口用于电连接该第三电路板以实现该第三电路板与该第一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该线路载体还具有第二切口,该第二切口自第二边缘起向内延伸但未延伸至另一边缘,该第二边缘可同于或异于该第一边缘,该连接线路组固定于该线路载体后,该第一接口、该第二接口及该第三接口被该第一切口、该第二切口两两隔开。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连接线路组始终固定于线路载体上。因线路载体的限制,在电子组装的组装过程中,连接线路组必定会维持在预先设计的位置上,不会有扭转、交错、被压到等情形发生,从而可确保电子组装产品功能的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电子装置组装完成后省略后盖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电子装置的线路载体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电子装置的线路载体与连接线路组于固定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电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电子装置组装完成后省略后盖的示意图。请一并参照图1、图2及图3,电子组装100包括前盖110、后盖120、连接线路组130及线路载体140。于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例如为笔记本电脑。

前盖110上具有第一电路板111,后盖120上具有第二电路板121,连接线路组130具有第一接口131与第二接口132,第一接口131用于连接第一电路板111,第二接口132用于连接第二电路板121,如此,将第一接口131电连接第一电路板111及将第二接口132电连接第二电路板121后,电子装置100即可通过连接线路组130来实现第一电路板111与第二电路板121的电性连接,最后再将前盖110与后盖120组装后即可完成电子装置100的组装。其中,第一接口131与第二接口132可以分别具有一个接口或者具有多个接口的群组。

为避免在上述组装过程中及组装完成后,连接线路组130处于非预期的位置,从而发生线路损坏或者发生相互间交叠缠绕的现象,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00将连接线路组130固定于线路载体140上,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线路组130黏贴固定于线路载体140上,而于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线路组130与线路载体140之间的固定方式也可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例如束线固定的固定方式,在这里,固定方式不做限定,只需满足连接线路组130与线路载体140相互固定需求即可。

如此,无论在第一接口131与第一电路板111、第二接口132与第二电路板121或者前盖110与后盖120的组装过程中,连接线路组130始终固定于线路载体140上。也就是说,因线路载体140的限制,在电子装置100的组装过程中,连接线路组130必定会维持固定于线路载体140上的排布结构,不会有扭转、交错、被压到等情形发生,从而可确保电子装置100产品功能的稳定。另外,因为连接线路组130固定于线路载体140的位置是根据实际组装的位置而设计,在第一接口131插接完成后,第二接口132未插接之前,线路载体140具有第二接口132插接位置的预定位功能,所以,操作人员在进行组装时,接口插接的速度可大大加快,利于组装效率的提高。

一般而言,因为前盖110及后盖120多为平面或者略有角度的斜面,所以将线路载体140的形状做成片状结构即可实现与前盖110及后盖120之间的良好叠合。再者,连接线路组130也可仅部分地固定于线路载体140上,如此,在实现连接线路组130固定的同时,进行第一接口131及第二接口132插接时,连接线路组130也留有一些操作空间上的余量,例如,第一接口131及第二接口132附近的连接线路可不完全固定于线路载体140上(如图1至图2中所示)。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线路组130也可全部或者大部分地固定于线路载体140上,只需满足连接线路组130固定于线路载体140的同时能够插接接口即可。

另外,为保证电子装置100的组装完成后,连接线路组130与线路载体140不会在电子装置100内晃动过大导致连接线路组130的划伤现象,于本实施例中,线路载体140也可部分地固定于前盖110上,例如,如图2所示,线路载体140可将位于第一接口131一侧的部分固定在前盖110上,如此,即可实现组装过程中连接线路组130的始终固定以及组装完毕后连接线路组130位置稳定的双重需求。

于本实施例中,线路载体140的材质为可挠性材质,例如为塑胶材质。如此,在进行连接线路组130插接时,连接线路组130与线路载体140即可在需要弯折的部分发生弯折,以提供组装人员更自由的线路组装环境,可适应于操作空间较小的环境。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若操作空间较大或者其他的一些特殊情况,线路载体140的材质也可为硬性材质,只需保证能够固定连接线路组130以及能够完成接口插接即可。

在可挠性材质的基础上,为提供更好的接口插接环境,还可在线路载体140设置一些切口。图4为图1中电子装置的线路载体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电子装置的线路载体与连接线路组于固定后的示意图。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5,线路载体140上设置有第一切口141。第一切口141自第一边缘142起向内延伸但未延伸至另一边缘,也就是说,第一切口141不是贯穿切口也不是内部切口,而是一端口位于第一边缘142、另一端口位于线路载体140内部的切口,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口141为l形切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切口141的形状也可为其他形状,例如,第一切口141可为i形切口或者w形切口,形状不做限定,端视实际情形来设置第一切口141的形状,只需满足第一切口141端口的限制要求即可。如图5所示,再将连接线路组130环绕第一切口141地固定于线路载体140上,连接线路组130固定于线路载体140后,第一接口131与第二接口132分别位于第一切口141的两侧,如此,线路载体140的两侧均可发生弯折变形,如图1所示,操作人员可上下拉开弯折线路载体140,以便更自由地插接第一接口131与第二接口132。

于本实施例中,线路载体140上设置有第一切口141,切口数量为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切口的数量也可多于1个,端视接口的情况而定,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后盖120上还具有第三电路板(未示出),连接线路组130还具有相应的第三接口(未示出)以电性连接第三电路板(未示出)与第一电路板110,而第三电路板的位置不同于第二电路板121,为使得插接第三接口时不受第一接口131及第二接口132的插接情况的限制,线路载体140上还设置有第二切口(未示出),与第一切口141类似的设置,第二切口自第二边缘(未标出)向内延伸,但不延伸至另一边缘,第二边缘可同于第一边缘141也可异于第一边缘141,端视第三电路板的位置而定,而连接线路组130被固定后,第二切口的一侧为第三接口,而另一侧为第一接口131与第二接口132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说,第一接口131、第二接口132及第三接口被第一切口141、第二切口两两隔开,以保证三者插接时互不影响。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连接线路组始终固定于线路载体上。因线路载体的限制,在电子组装的组装过程中,连接线路组必定会维持在预先设计的位置上,不会有扭转、交错、被压到等情形发生,而可确保电子组装产品功能的稳定。进一步地,线路载体可为具有第一切口的可挠性片状结构,以便更自由地插接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