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磁控溅射技术联合退火工艺制备金属复合电极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49351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磁控溅射技术联合退火工艺制备金属复合电极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磁控溅射技术联合退火工艺制备金属复合电极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硅太阳能电池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在硅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中,电极的制备成本约占整个器件成本的10%左右,因此降低电极的制备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器件的制备成本。铝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因此选用铝电极作为太阳能电池的背电极,可以极大的降低器件制备成本。

太阳能电池的背电极可以采用铝电极,但是铝与硅结合时,容易产生“尖楔”现象,即铝薄膜在接触界面处,某些点会像针尖一样扎到si衬底中,如果尖楔长度较长,pn结就容易短路;尤其是在si<100>面上时,尖楔更容易垂直扩展,从而使得pn结失效。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对硅铝接触界面进行优化。其中,在硅和铝之间插入薄层金、银、铂、铜等金属薄膜,并进行退火,从而在接触界面处形成铝合金,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尖楔”现象;同时退火消除了薄膜残余应力,使得薄膜结晶性更好,降低了接触势垒,因此可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电极。采用丝网印刷银导电浆料作为银背电极,同样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是银浆含银量基本需达到70%以上,且印刷背面电极的网版膜厚基本在15μm以上,因此增加了器件的制备成本。与上述工艺进行比较,基于磁控溅射技术联合退火工艺制备金属复合电极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工艺稳定、成本低等特点,有利于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工艺简单、制备工艺稳定且易于产业化的基于磁控溅射技术联合退火工艺制备金属复合电极的方法。

基于本发明设计的复合电极是很好的欧姆接触电极,可用于硅太阳能电池,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他制备方法存在的制备过程复杂、制备成本高、工艺不稳定等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

(1)清洗:将硅片依次用丙酮和无水乙醇超声清洗15~20min,接着置于体积比为1:1的h2so4和h2o2的混合溶液中煮沸3~5min,然后再置于3%~5%的氢氟酸溶液中浸泡90~120s,最后用去离子水清洗2~3次,用氮气吹干;

(2)预溅射清除金属靶材表面杂质:将步骤(1)得到的硅片放入磁控溅射样品室内,将样品托转至非溅射位。在溅射腔体真空度≤3.0×10-4pa下,预先启动金属靶材直流溅射,工艺条件为:纯度5n的ar气为工作气体,气体流量为10~20sccm,溅射气压为3~5pa,溅射功率为60~80w,溅射时间为5~10min;(3)磁控溅射制备金属薄膜:在步骤(2)完成后,设置溅射参数,将样品托转至溅射位,采用直流溅射技术制备金属薄膜,工艺条件为:5n的ar气为工作气体,流量为10~20sccm,溅射气压为3~8pa,溅射功率为60~90w,溅射时间为60~200s,获得60~100nm的金属薄膜;

(4)磁控溅射制备金属薄膜:步骤(3)中,金属薄膜可以是金,银,铂,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5)预溅射清除铝靶材表面杂质:在步骤(3)完成后,将样品托转至非溅射位,预先启动铝靶直流溅射,工艺条件为:纯度5n的ar气为工作气体,气体流量为10~15sccm,溅射气压为1~5pa,溅射功率为80~100w,溅射时间为6~8min;

(6)磁控溅射铝薄膜:在步骤(5)完成后,设置好溅射参数,将样品托转至溅射位,采用直流溅射技术制备铝薄膜,工艺条件为:5n的ar气为工作气体,流量为10~15sccm,溅射气压为5~7pa,溅射功率为80~100w,溅射时间为80~125s,获得300~350nm的铝薄膜;

(7)退火:将步骤(6)得到的样品放入快速退火炉中,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300~500℃,保温30~60min后,即可获得接触电阻率为0.09~0.3ω·cm-2的欧姆接触金属复合电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基于磁控溅射技术联合退火工艺制备金属复合电极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实例1制备的银铝复合电极的i-v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实例2制备的银铝复合电极的i-v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实例3制备的银铝复合电极的i-v曲线图。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磁控溅射技术联合退火工艺制备金属复合电极的方法,属于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磁控溅射技术,首先在一定溅射条件下,采用直流溅射在硅衬底上生长一定厚度的金属薄膜,然后再继续生长一定厚度的铝薄膜,最后将样品放入快速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处理,得到欧姆接触的金属复合电极。该方法具有膜厚容易控制,沉积速率快,制备简单,工艺稳定,线性接触良好等特点,为硅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备提供了比较好的途径。

技术研发人员:王荣飞;周志文;杨宇;杨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11.24
技术公布日:2018.05.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