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隔离板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6588阅读:1073来源:国知局
线束隔离板及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隔离板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安全问题一直制约着电池模组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增加电池模组的安全防护是人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电池模组通常包括侧板、端板、电芯以及线束隔离板,电芯放置于侧板与端板围成的空间内,侧板设有卡口,线束隔离板1的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本体10和连接于本体10的卡勾11,卡勾11包括连接于本体10且向靠近电芯的方向延伸的弹性部111,和连接于弹性部111的末端的勾状部112,且勾状部112凸向本体10的中心。在线束隔离板1与侧板扣合的过程中,勾状部112首先与侧板的外壁接触,弹性部111发生弹性变形,勾状部112由侧板的外壁向其内部运动,直至卡入卡口。

然而,现有的这种线束隔离板1的结构,在卡接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弹性部111满足一定的弹性,这样会降低卡勾11卡接后的连接强度,且卡接后弹性部11没有任何支撑,处于完全悬臂状态,降低卡接的可靠性,甚至卡接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束隔离板及电池模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束隔离板,包括本体和卡勾,所述卡勾包括弹性部和勾状部,所述弹性部包括自所述本体一侧向外延伸的抵靠部,和自所述抵靠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远离所述本体所在的平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抵靠部用于与电芯相抵靠;所述勾状部连接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侧,用于自侧板靠近所述电芯的一面卡入其上的卡口。

优选地,所述抵靠部包括平直段,所述抵靠部通过所述平直段与所述延伸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抵靠部还包括弯曲段,所述平直段通过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延伸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抵靠部包括弯曲段,所述抵靠部通过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延伸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延伸部形成槽型结构,所述槽型结构的开口能够与所述电芯相对。

优选地,所述抵靠部在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较所述延伸部在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长度长。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呈L型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连接于所述本体,且能够与所述侧板相抵靠。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与本体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所述侧板插入。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线束隔离板、侧板以及电芯,所述侧板设有卡口,所述勾状部能够自所述侧板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卡入所述卡口;所述抵靠部能够与所述电芯相抵靠。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束隔离板,弹性部设置抵靠部,且将勾状部连接于弹性部远离本体的一侧,即勾状部向远离本体的中心方向凸起,在卡接过程中,勾状部先与侧板的内壁接触,抵靠部与延伸部共同发生形变,直至勾状部由侧板的内壁向外向下滑动,卡入卡口,此时,抵靠部与电芯相抵靠,使弹性部中的抵靠部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且勾状部也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因此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弹性部的悬臂长度,从而在既保证弹性要求的同时,又能够增加卡勾的卡接强度,提高卡接的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所提供的线束隔离板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束隔离板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束隔离板卡勾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束隔离板卡勾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电池模组一种具体实施例未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束隔离板一种具体实施例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IV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在图1-图2中:

1-线束隔离板;10-本体;11-卡勾;111-弹性部;112-勾状部;

在图3-图10中:

2-线束隔离板;20-本体;21-卡勾;22-限位结构;211-弹性部;2111-抵靠部;2111a-平直段;2111b-弯曲段;2112-延伸部;212-勾状部;

3-侧板;31-卡口;

4-电芯;41-极柱。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3-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线束隔离板2、侧板3以及电芯4,通常还包括端板(图中未示出),侧板3与端板围成电芯容纳空间,电芯4放置于电芯容纳空间,电芯4上的极柱41与侧板31之间留有间隙,间隙沿电芯4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d,如图8所示。侧板3上设有卡口31,以方便与线束隔离板2的连接。

线束隔离板2包括本体20和卡勾21,卡勾21包括弹性部211和勾状部212,弹性部211包括自本体20向外延伸的抵靠部2111,和自抵靠部2111的末端弯折形成的延伸部2112,延伸部2112向远离本体20所在的平面的方向延伸,即在线束隔离板2装配后,延伸部2112向远离电芯4的方向延伸。其中,抵靠部2111用于与电芯4相抵靠,即在装配后抵靠部2111与电芯4贴合,一般与电芯4的顶盖贴合;勾状部212连接于延伸部2112远离本体20的一侧,用于自侧板3靠近电芯4的一面卡入其上的卡口31,即勾状部212向远离本体20的中心方向凸起,勾状部212由侧板3的内壁(内壁指侧板3靠近电芯4的一面)向电芯4的方向以及侧板3的外壁(外壁指侧板3远离电芯4的一面)的方向运动,最终实现勾状部212卡入卡口31。

上述实施例充分利用极柱41与侧板3之间的间隙,在弹性部211设置抵靠部2111,且将勾状部212连接于弹性部211远离本体20的一侧,在卡接过程中,勾状部212先与侧板3的内壁接触,抵靠部2111与延伸部2112共同发生形变,随着卡勾21向电芯4的方向运动,勾状部212由侧板3的内壁向外壁的方向卡入卡口31,此时,抵靠部2111正好运动至极柱41与侧板3之间的间隙,且与电芯4相抵靠,使弹性部211中的抵靠部2111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勾状部212此时与侧板3接触,也起到了支撑作用,因此,上述实施例能够尽可能减小弹性部211的悬臂长度,从而在既保证弹性要求的同时,又能够增加卡勾21的卡接强度,提高卡接的可靠性。

一般地,弹性部211呈L型结构,如图5所示,L型结构的水平边作为抵靠部2111,竖直边作为延伸部2112,这种结构,在卡接后能够使抵靠部2111完全置于极柱41与侧板3之间的间隙内,起到更好地抵靠作用,增加卡接后的强度,且方便制造。当然,弹性部211也可以呈V型结构或者其它形状。

具体地,抵靠部2111可以包括弯曲段2111b和平直段2111a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在仅包括弯曲段2111b时,抵靠部2111通过弯曲段2111b与延伸部2112连接,以通过增加弯曲段2111b,增加弹性部211的弹性变形能力。在仅包括平直段2111a时,如图5所示,抵靠部2111通过平直段2111a与延伸部2112连接,在卡勾21卡入卡口31后,平直段2111a与电芯4相贴合,能够增加弹性部211与电芯4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卡接的强度。在同时包括弯曲段2111b和平直段2111a时,可以本体20、弯曲段2111b、平直段2111a、延伸部2112依次连接;也可以本体20、平直段2111a、弯曲段2111b、延伸部2112依次连接,如图6所示,即平直段2111a的一端与本体20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本体20的方向延伸,一般沿着本体20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与弯曲段2111b的一端连接,弯曲段2111b的另一端与延伸部2112连接。

其中,弯曲段2111b可以为波浪结构;或者与延伸部2112形成槽型结构,槽型结构的开口能够与电芯4相对,即在线束隔离板2安装后,槽型结构的开口与电芯4相对,槽型结构可以为U型槽(如图6所示)或者V型槽。

可选地,抵靠部2111在其自身延伸方向的长度,较延伸部2112在其自身延伸方向的长度长,即装配后,抵靠部2111在电芯4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延伸部2112在电芯4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这种结构尤其在极柱41与侧板3之间的间隙较大时,即如图8中所示的d的尺寸较大,既能够增加卡接后的强度,且能够保证弹性部211的弹性,以方便卡接操作。

勾状部212可以设置于延伸部2112的端部,为了增加卡接的可靠性,如图3-10所示,勾状部212设置于延伸部2112沿其自身延伸方向的中部;以使卡接后延伸部2112能够与侧板3相贴合,如图9-10所示。

勾状部212包括防脱结构,防脱结构能够与卡口31相抵靠,防脱结构可以为如图5-6所示的平面,平面设置于远离电芯4的一侧;或者防脱结构为凸向远离电芯4的方向的凸起,凸起与弹性部211之间留有间隔,在卡接后,凸起与弹性部211分别位于卡口31的两侧。

为了便于卡勾21的卡入,勾状部212还设有导向面,导向面可以为如图5-6所示的倾斜面,沿着卡勾21的卡接过程的运动方向,即沿着靠近电芯4的方向,倾斜面靠近电芯4的一端向弹性部211倾斜。

一般地,卡勾21设有多个,分布于本体20相对的两侧,如图3所示。

在线束隔离板2与侧板3卡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线束隔离板2与侧板3的相对位置,线束隔离板2还包括限位结构22,如图7-10所示,限位结构22连接于本体20,且能够与侧板3相抵靠。

限位结构22可以为板状结构或者块状结构,进一步地,限位结构22与本体20之间形成凹槽,凹槽用于侧板3插入,即在卡接时,侧板3插入凹槽中,防止卡接过程中侧板3与线束隔离板2之间的错位。

通常,限位结构22设置于线束隔离板2设有卡勾21的一侧,可选地,限位结构22与卡勾21间隔设置,以进一步增加线束隔离板2与侧板3的位置精度,方便卡接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