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表内置继电器控制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3693阅读:1019来源:国知局
智能电表内置继电器控制驱动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电表内置继电器的控制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行业智能电能表大批量更新换代,智能电能表对负荷开关控制和操作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而保证居民正常用电的稳定性,以及不要产生不必要的电力纠纷。负荷开关控制动作时会产生高幅度的反向电动势,若这个反向电动势处理不当就会损坏智能电表电路及元器件。

为了避免损坏智能电表电路元器件,常规的解决办法是在继电器控制端并联瞬变抑制器,以对电压限幅,但是这样并不能完全抑制反向的高电压,而且成本高。专利号为201020245700.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的电能表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在四个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都反并联单相二极管,用于抑制反向高电压,但是由于要在该驱动电路需要增加4个二极管,不仅增加了物料及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元器件的数量,不利于PCB布板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电表内置继电器控制驱动电路,便于控制,稳定可靠,价格低廉,且具有保护及消弧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智能电表内置继电器控制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第三电阻与继电器的第一控制引脚相连,发射极与电源相连,集电极与继电器的第二控制引脚相连;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经第二电阻与继电器的第二控制引脚相连,发射极与电源相连,集电极与继电器的第一控制引脚相连;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的第二控制引脚相连,基极经第一电阻与智能电表MCU的IO接口相连,基极同时经第五电阻后接地;第四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的第一控制引脚相连,基极经第四电阻与智能电表MCU的另一IO接口相连,基极同时经第六电阻后接地;第一双向二极管,所述第一双向二极管的1脚接地,2脚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3脚与继电器的第二控制引脚相连;第二双向二极管,所述第二双向二极管的1脚接地,2脚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3脚与继电器的第一控制引脚相连。

更具体的,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更具体的,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

更具体的,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为贴片电阻。

更具体的,所述第一双向二极管的1脚为阳极,2脚为阴极,3脚为公共脚。

更具体的,所述第二双向二极管的1脚为阳极,2脚为阴极,3脚为公共脚。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中,两个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两个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两个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串接电阻后再与相互的集电极交叉连接,两个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相互连接电源12V,便于MCU输出高、低电平控制内置继电器的相应状态,使得智能电表的开关状态稳定可靠。继电器的黑、白线分别并联双向二极管,可以更好的抑制反向高电压,对驱动电路起到保护作用,以及在继电器开关动作时硬件消弧,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MCU的电平输出来控制智能电表的拉合闸动作,稳定可靠,价格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控制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501、第二三极管Q502、第三三极管Q503、第四三极管Q504、第一双向二极管D502、第二双向二极管D503、第一电阻R501、第二电阻R502、第三电阻R503、第四电阻R504、第五电阻R507和第六电阻R508。本实施例的第一电阻R501、第二电阻R502、第三电阻R503、第四电阻R504、第五电阻R507和第六电阻R508均为贴片电阻。

本实施例的第一三极管Q501和第二三极管Q502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三极管Q501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503后与继电器RL1的第一控制引脚1脚(黑线)相连,发射极与12V电源相连,集电极与继电器RL1的第二控制引脚2脚(白线)相连。第二三极管Q502的基极经第二电阻R502后与继电器RL1的2脚相连,发射极与12V电源相连,集电极与继电器RL1的1脚相连。12V电源由智能电表提供。

第一三极管Q501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一双向二极管D502的2脚(阴极)相连,第一双向二极管D502的1脚(阳极)接地,3脚为公共脚,3脚与继电器RL1的2脚相连。第二三极管Q502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双向二极管D503的2脚(阴极)相连,第二双向二极管D503的1脚(阳极)接地,3脚为公共脚,3脚与继电器RL1的1脚相连。

本实施例的第三三极管Q503和第四三极管Q504为NPN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Q503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RL1的2脚相连,基极经第一电阻R501与智能电表的MCU的IO接口(RALAYON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第三三极管Q503的基极同时经第五电阻R507后接地,由此形成RELAYON合闸控制信号电气网络。第四三极管Q504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RL1的1脚相连,基极经第四电阻R504与智能电表MCU的IO接口(RALAYOFF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第四三极管Q504的基极同时经第六电阻R508后接地,由此形成RELAYOFF拉闸控制信号电气网络。

本实用新型驱动的继电器为磁保持继电器,磁保持继电器的线圈功率为1.5W,继电器触电容量大于等于80A,继电器的控制线采用黑白线的2PIN控制线。当黑白线压差为+12V、持续时间为200ms时,继电器合闸动作;当黑白线压差为-12V、持续时间为200ms,继电器拉闸动作,持续时间200ms由智能电表的MCU控制。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控制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常态下,MCU两个IO口的控制信号RELAYOFF和RELAYON都是输出低电平,此时,第三三极管Q503、第四三极管Q504、第一三极管Q501和第二三极管Q502都不导通,内置继电器RL1的1脚与2脚电压都是12V,两者之间没有电势差,内置继电器RL1不动作;

当控制信号RELAYON=1输出高电平,RELAYOFF=0输出低电平时,第三三极管Q503和第二三极管Q502饱和导通,第一三极管Q501和第四三极管Q504截止,内置继电器RL1的1脚电压为12V,2脚电压为0V,维持200ms,保证足够的能量驱动继电器合闸动作,200ms后,RELAYON=0输出低电平,继电器磁保持合闸状态;

当控制信号RELAYOFF=1输出高电平,RELAYON=0输出低电平时,第一三极管Q501和第四三极管Q504饱和导通,第二三极管Q502和第三三极管Q503截止,内置继电器RL1的2脚电压为12V,1脚电压为0V,维持200ms,保证足够的能量驱动继电器拉闸动作,200ms后,RELAYOFF=0输出低电平,继电器磁保持拉闸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严禁RELAYON=RELAYOFF=同时输出高电平的情况,以避免第一三极管Q501和第三三极管Q503同时导通或者第二三极管Q502和第四三极管Q504同时导通而导致的三极管烧毁而损坏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MCU控制其两个IO口电平的翻转,实现内置继电器的拉、合闸动作。继电器在拉合闸动作时会产生反相感应电动势,瞬间产生高电压,为了保护电路中的三极管并释放感应反相电动势的能量,在驱动电路中设置两个双向二极管,两个双向二极管可以保护电路中的三极管,消弧并释放内置继电器拉合闸动作感应反相电动势的能量。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