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140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滑动连接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服务器及高功率设备等电子产品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电连接器之间的稳定连接更加重要,以防止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造成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不稳进而引起数据的丢失。传统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之间通过各自的端子相互对接实现相互之间的电流或者信号传输;即所述端子之间通过相互的对接摩擦来实现点、线或者平面接触,从而达成两个对接电连接器之间电流或者信号传输功能。

然而,传统电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接连接器中用于固定端子导体的PCB板大多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位移,而这种位移将导致电连接器的电器特性降低,并且在长时间的摩擦抵接中,端子导体的接触位置容易发生材料磨损,最终导致电连接器之间的电流传输或者信号传输不稳定,降低电连接器的位移使用寿命。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可提供PCB板在对接方向前后长距离的位移,并提供高可靠度的电器特性与机械特性,及极高的位移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板、位于所述基板上方的对接腔以及自所述对接腔两侧向所述基板内凹陷的两滑槽,每个所述滑槽沿所述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前后延伸;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弹性悬伸的接触臂、自主体部向下延伸的焊接部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固定部,所述基板上开设有供收容所述主体部的收容腔、供收容所述接触臂的收容槽口以及供收容所述固定部的固定槽,所述收容槽口与所述对接腔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呈V型朝向所述对接腔方向悬伸,所述接触臂的末端设有水平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基板的一侧凹设有供收容所述延伸部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收容槽口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的主体部与焊接部的连接处开设有若干开口,所述基板的一侧突设有若干凸块,以在所述导电端子组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上时,所述凸块对应卡设于所述开口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包括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设于所述主体部两端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垂直于所述主体部的延伸平面,且所述主体部两端的限位板均沿横向延伸,所述固定槽包括开设于所述基板上以供收容所述限位板的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在电连接器对接方向上分设于所述收容槽口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包括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设于所述主体部两端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垂直于主体部的延伸平面,且所述主体部其中一端的限位板沿横向延伸、另一端的限位板沿竖向延伸,所述固定槽包括开设于所述基板上以供收容沿横向延伸的限位板的第一限位槽和供收容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板的第二限位槽,且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在电连接器对接方向上分设于所述收容槽口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呈矩形状设置,所述固定部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至少一角的卡持板,所述卡持板垂直于主体部的延伸平面,且所述卡持板均沿竖向延伸,所述固定槽包括开设于所述基板上以供收容所述卡持板的卡持槽,所述卡持槽与所述凸块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卡持槽在电连接器对接方向上设于所述凸块的至少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板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倒刺,且所述倒刺的下端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底面为同一平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包括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设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垂直于主体部的延伸平面,所述主体部其中一端的限位板沿横向延伸、另一端的限位板沿竖向延伸,所述接触臂的根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中间位置处,且沿横向延伸的限位板靠近所述接触臂的根部设置,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板靠近所述接触臂的末端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板设置有两个且分设于所述接触臂的两侧,所述限位板的底部均设有向下延伸的倒刺,且所述倒刺的下端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底面为同一平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中位于两侧的两根接触臂撕裂成型,所述主体部上位于该两根接触臂的根部外侧设有缺口,以防止所述接触臂压缩回旋时与主体部发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对导电端子和绝缘本体的结构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证对接PCB板在对接方向上前后长距离的位移,并提供高可靠度的电器特性及机械特性,及极高的位移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100'、100''可安装在外部电路系统模块(未图示)上,所述外部电路系统模块为包括电路板的电路系统或者不包括电路板的电路系统。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的导电端子2。

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一基板11、位于所述基板11上方的对接腔12、自所述对接腔12两侧向所述基板11内凹陷的两滑槽13以及用以将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固定槽14。具体来讲,每个所述滑槽13均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前后延伸,如此设置,可使得对接的PCB板(未图示)收容于所述对接腔12内,并且滑槽13的设置可防止PCB板沿电连接器100对接方向前后延伸时,在左右方向上晃动,保证电连接器100具有高可靠度的电器特性。

所述基板11底部两侧设有若干螺丝孔15,以将电连接器100通过螺丝固定在外部电路系统模块上。所述基板11底部沿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方向向上凹陷形成若干收容腔111,所述基板11还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111一一对应且与所述对接腔12相连通的若干收容槽口112;所述收容槽口112的一侧凹设有若干凹槽113,且所述凹槽113与所述收容槽口112相连通;每个所述收容腔111的至少一侧突设有若干凸块114。进一步讲,每个所述收容腔111、收容槽口112、凹槽113以及凸块114,均关于基板11左右方向的中轴线呈轴对称设置。

所述固定槽14包括沿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分设于所述收容槽口112两侧的限位槽141,以及与所述凸块114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卡持槽142;所述卡持槽142在电连接器100对接方向上设于所述凸块114的至少一侧。为保证所述固定槽14的固定效果,所述限位槽141以及所述卡持槽142均贯穿所述基板11并与所述对接腔12相连通。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格栅将所述固定槽14与对接腔12相间隔。

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弹性悬伸的接触臂22、自主体部21向下延伸的焊接部23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21的固定部24。

所述主体部21呈矩形状设置,且所述主体部2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11内。

所述接触臂22自所述主体部21的一侧呈V型朝向所述对接腔12方向悬伸。所述接触臂22设置有至少一根,当然,其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于此不予限制。所述接触臂2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口112内,且所述接触臂22凸起的一侧突伸入所述收容腔12内,以与对接的PCB板接触,实现数字或者电信号的传输。所述接触臂22的末端设有水平延伸的延伸部221,所述延伸部221搭接于所述凹槽113内,如此设置,可使得所述接触臂22限位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口112内,并进一步起到共平面尺寸管控的作用,防止接触臂22全部突伸至收容腔12内,造成对接的PCB板位移困难、磨损加重的问题。

所述焊接部23设有若干对焊脚231。所述焊脚231沿竖直方向伸出所述收容腔111以与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下方的外部电路系统模块相焊接固定。所述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1与所述焊接部23的连接折弯处开设有若干开口211,所述开口211与所述凸块114相对应设置,以在所述导电端子2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时,所述凸块114卡持于所述开口211内,以支撑鱼眼脚(即焊脚231)在压接过程的垂直力量,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压接质量,提升机械特性。

所述固定部24包括沿电连接器100对接方向设置于所述主体部21两端的限位板241,所述限位板241垂直于所述主体部21的延伸平面,且所述限位板241均沿横向延伸并收容于所述限位槽141中,如此设置,可通过与所述绝缘本体1相互干涉达到固定连接的作用。所述固定部24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21至少一角的卡持板242,所述卡持板242垂直于主体部21的延伸平面,且所述卡持板242均沿竖向延伸并收容于所述卡持槽142内,如此设置,可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限位支撑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在对接方向上设置对称排布的导电端子2,使得固定于所述对接腔12内的PCB板在对接方向上实现长距离的位移。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组成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大致相同,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中,所述固定槽14'包括开设于所述基板11上并位于收容槽口112一侧的沿横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141'、卡持槽142,以及位于所述收容槽口112另一侧的沿竖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槽143'。

所述接触臂22'中位于两侧的两根接触臂22'为撕裂形成,如此设置,可增加导电端子2的整体宽度,继而降低导体阻抗。所述主体部21'上位于该两根接触臂22'的根部外侧设有缺口222',如此设置,可防止所述接触臂22'在压缩回旋时与主体部21'发生干涉。

所述固定部24'包括沿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设于所述主体部21'两侧的限位板241',所述限位板241'垂直于所述主体部21'的延伸平面,且所述主体部21'一端的限位板241'沿横向延伸并限位收容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41'中;位于所述主体部21'另一端的限位板241'沿竖向延伸并限位收容于所述第二限位槽143'中。

所述限位板241'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倒刺2411',且所述倒刺2411'的下端面与所述主体部21'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如此设置,可在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机械特性的同时,增加散热通道,提升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使用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设置缺口222'及固定部24'的形式,可进一步提升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机械性能,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位移使用寿命。

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组成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大致相同,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中,所述固定部24''的设置形式、所述接触臂22''的设置位置及形式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均不相同,以下将针对该不同点进行详细描述,相同点不再赘述。

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固定槽14''包括开设于所述基板11上并位于收容槽口112一侧的沿横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141'',以及与所述凸块114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二限位槽143''。

所述电连接器100''接触臂22''的根部设于所述主体部21''的中间位置处,如此设置,可减少所述电连接器100''在使用过程中的电流路径,降低阻抗和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升温速度,达到提升产品规格及可靠度的作用。

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固定部24''为沿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设于所述主体部21''两侧的限位板241'',所述限位板241''垂直于所述主体部21''的延伸平面。所述主体部21''其中一端的限位板241''沿横向延伸、另一端的限位板241''沿竖向延伸,所述限位板241''的底部均设有向下延伸的倒刺2411'',且所述倒刺2411''的下端面与所述主体部21''的底面为同一平面。

进一步讲,所述沿横向延伸的限位板241''靠近所述接触臂22''的根部设置,并收容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41''中;所述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板241''靠近所述接触臂22''的末端设置且收容于所述第二限位槽143''中;所述沿竖向设置的限位板241''设置有两个且分设于所述接触臂22''的两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100'、100'')通过设置沿对接方向对称排布的导电端子2及滑槽13,从而可实现对接的PCB板在对接方向上前后长距离的位移,提升所述电连接器100(100'、100'')的电器特性;同时通过改进接触臂22(22'、22'')、固定槽14(14'、14'')、固定部24(24'、24'')的位置及设置形式,进一步提升所述电连接器100(100'、100'')的机械特性,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100'、100'')有极高的位移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