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外壳、端子装置、开关装置及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6824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主体外壳、端子装置、开关装置及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覆盖端子装置的壳体主体的主体外壳、具备该主体外壳的端子装置、具备该端子装置的开关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按钮开关、选择开关、显示灯等装置中使用安装于操作部的端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结于按钮操作部的背后的端子装置、亦即接触部。该接触部中,设置有从外壳主体的左右两侧朝向前方突出的一对弹性体的卡合片。在接触部连结于按钮操作部时,该一对卡合片插入于在按钮操作部的左右两侧的侧面形成的一对槽部,在各卡合片的前端部朝向内侧设置的爪部卡止于按钮操作部的侧面。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92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将专利文献1的接触部从按钮操作部拆下时,需要使卡合片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来解除爪部的卡止。在按钮操作部安装于门或墙面上的情况下,由于无法从接触部的前侧朝向爪部与按钮操作部之间插入一字螺丝刀等,因此,例如利用从接触部的后侧拆卸用的专用夹具,来解除爪部的卡止。

或者,在卡合片的前端部设置: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且后端部从卡合片的外侧面离开的返回部;将一字螺丝刀等通用工具从后侧插入于该返回部,以设置于卡合片的基部的突起部为杠杆的支点,抬起一字螺丝刀等的前端,由此来解除爪部的卡止。但是,从接触部朝向前方突出的LED照明部等插入在按钮操作部的内部的情况下,在仅取下左右方向的一侧的爪部的状态下,有时LED照明部等钩挂在按钮操作部的内表面,无法将接触部从按钮操作部卸下。这种情况下,必须取下左右两侧的爪部,但是,当想要在一方侧的爪部被取下的状态下取下另一方侧的爪部时,有时卡合片的基部的突起部被插入于另一侧的爪部的返回部的一字螺丝刀等按压,被取下的一侧的爪部再次卡止于按钮操作部,无法容易地卸下接触部。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在从安装对象物上卸下端子装置时,通过通用工具解除爪部的卡止。

第一方案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覆盖端子装置的端子主体部的主体外壳,其包括:外壳部,该外壳部覆盖所述端子装置的所述端子主体部;和一对外壳卡止部,该一对外壳卡止部从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通过在一对外壳卡止部之间夹着安装对象物而将所述外壳部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分别包括:臂部,该臂部从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爪部,该爪部从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并卡止于所述安装对象物;外侧凸部,该外侧凸部从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以及前端突起部,该前端突起部从所述外侧凸部的下表面突出至比所述臂部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所述前端突起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的后端部位于:比所述臂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第二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案中记载的主体外壳的基础上,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整体位于: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第三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中记载的主体外壳的基础上,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包含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

第四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的任意一方案所记载的主体外壳的基础上,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的后端与所述内侧面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为:所述臂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与所述爪部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以上。

第五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案~第四方案中的任意一方案所记载的主体外壳的基础上,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还分别包括后方突出部,该后方突出部包含: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离开且从所述外侧凸部的后端部朝向后方突出的部位。

第六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五方案中记载的主体外壳的基础上,在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主体凸部,该主体凸部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方突出部并列,并突出至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第七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六方案中记载的主体外壳的基础上,所述外壳部的所述侧面之中的在所述主体凸部的下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端突起部并列的区域位于: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八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七方案中记载的主体外壳的基础上,所述外壳部的所述侧面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端突起部并列的区域整体位于: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九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五方案~第八方案中的任意一方案所记载的主体外壳的基础上,所述前端突起部从所述外侧凸部的下侧连续至所述后方突出部的下侧,且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包括: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从所述后方突出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和第二倾斜面,该第二倾斜面从所述外侧凸部的所述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要小。

第十方案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端子装置,其包括:第一方案~第九方案中的任意一方案所记载的主体外壳;和被所述主体外壳覆盖的端子主体部。

第十一方案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开关装置,其包括:第十方案中记载的端子装置;操作部,该操作部为夹在所述端子装置的所述主体外壳的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之间的所述安装对象物;以及被收纳部,该被收纳部从所述端子装置的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之间朝向比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更靠前方的位置突出,并被收纳在所述操作部的内部。

第十二方案中记载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开关装置,其包括:第一端子装置,该第一端子装置为第十方案中记载的端子装置;第二端子装置,该第二端子装置具备与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主体外壳相同结构的主体外壳;以及操作部,该操作部为夹在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主体外壳的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之间的所述安装对象物;在所述操作部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槽部,该第一槽部收纳有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主体外壳的所述臂部;和第二槽部,该第二槽部与所述第一槽部在上下方向上邻接配置,并收纳有所述第二端子装置的所述主体外壳的臂部;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前端突起部与所述第二端子装置的前端突起部在上下方向上相接。

第十三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在第十二方案中记载的开关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操作部在所述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所述两侧面分别具备位于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之间的壁部,所述壁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收纳于所述第一槽部的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以及收纳于所述第二槽部的所述第二端子装置的所述臂部的外侧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第十四方案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控制装置,其包括:控制装置主体部;和一对卡止部,该一对卡止部从所述控制装置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通过在一对卡止部之间夹着安装对象物而将所述控制装置主体部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所述一对卡止部分别包括:臂部,该臂部从所述控制装置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爪部,该爪部从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并被卡止于所述安装对象物;外侧凸部,该外侧凸部从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以及前端突起部,该前端突起部从所述外侧凸部的下表面突出至比所述臂部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所述前端突起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的后端部位于比所述臂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通过通用工具来解除爪部的卡止。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开关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端子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端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端子装置的仰视图。

图6是第一端子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第一端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将外壳卡止部的前端部放大表示的仰视图。

图9是将外壳卡止部的前端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拆卸过程中的第一端子装置的图。

图11是表示拆卸过程中的第一端子装置的图。

图12是表示其它优选的开关装置的图。

符号说明:

1-(第一)端子装置,1a-(第二)端子装置,1b-端子装置,2、2a-主体外壳,3、3a-端子主体部,4、4a-开关装置,21-外壳部,22-外壳卡止部,23-臂部,24-爪部,25-外侧凸部,26-前端突起部,27-后方突出部,41、41a-操作部,211-主体凸部,212-凸部下侧区域,213-前侧区域,214-后侧区域,231-(臂部的)下表面,232-(臂部的)外侧面,233-(臂部的)内侧面,260-(前端突起部的)内侧面,261-第一倾斜面,262-第二倾斜面,271-第一部位,410-(操作部的)侧面,411-第一槽部,412-第二槽部,413-壁部,D1、D2-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装置4的立体图。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开关装置4得到的图,图2是从斜后方观察开关装置4得到的图。开关装置4例如为按钮开关。开关装置4不限于按钮开关,例如可以为选择开关或显示灯。

开关装置4包括操作部41和2个端子装置1、1a。操作部41为开关装置4的致动器。端子装置1、1a安装在操作部41的后侧。操作部41为:安装有端子装置1、1a的安装对象物。以下的说明中,将端子装置1、1a分别称为“第一端子装置1”及“第二端子装置1a”。

第一端子装置1及第二端子装置1a对例如针对操作部41的电流的导通和非导通进行切换。第一端子装置1及第二端子装置1a还称为接点模块或接触模块。第一端子装置1例如为常开型(即、NO型)的端子装置,第二端子装置1a例如为常闭型(即、NC型)的端子装置。

第一端子装置1包括主体外壳2和端子主体部3。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而且覆盖端子主体部3。第二端子装置1a包括主体外壳2a和端子主体部3a。主体外壳2a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a而且覆盖端子主体部3a。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a具有相同结构(即、相同形状)。另外,第一端子装置1的端子主体部3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端子主体部3a虽然外形大致相同,但是内部结构彼此不同。以下,对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进行说明,而第二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a也同样。

图3是第一端子装置1的俯视图。图4是第一端子装置1的立体图。以下的说明中,将图3中的上侧及下侧分别称为“前侧”及“后侧”,将图3中的右侧及左侧分别简称为“右侧”及“左侧”。另外,将图3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跟前侧称为“上侧”,将纵深侧称为“下侧”。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并不是表示实际安装第一端子装置1及第二端子装置1a时的位置关系及方向。

主体外壳2包括外壳部21和一对外壳卡止部22。外壳部21为后侧呈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状的部件。通过从外壳部21的该开口插入端子主体部3,而将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端子装置1。端子主体部3被外壳部21覆盖。具体而言,外壳部21覆盖端子主体部3的前表面、左右两侧的侧面、上表面及下表面。换言之,外壳部21覆盖除了端子主体部3的后表面以外的面。

一对外壳卡止部22从外壳部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一对外壳卡止部22具有相同结构,且相对于通过主体外壳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中心线而言呈线对称。在一对外壳卡止部22之间夹入操作部41(参照图1及图2),由此,外壳部21被固定于操作部41。

图5是第一端子装置1的仰视图。图6是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视图。图7是第一端子装置1的侧视图。图8是将图5中的右侧的外壳卡止部22的前端部放大表示的仰视图。图9是将图5中的左侧的外壳卡止部22的前端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如图3~图9所示,一对外壳卡止部22分别包括:臂部23、爪部24、外侧凸部25、前端突起部26、以及后方突出部27。图8中,用虚线表示外侧凸部25与后方突出部27之间的边界。图9中,用虚线表示外侧凸部25及后方突出部27与前端突起部26之间的边界。另外,图8及图9是从前述的“下侧”观察外壳部21得到的图。

臂部23是从外壳部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臂部23与外壳部21的前表面之中的下表面附近的部位相连接。臂部23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臂部23的下表面231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大致平行。臂部2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侧面232(即、外侧面232)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且与臂部23的下表面231大致垂直。臂部23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弹性变形。

爪部24从臂部23的前端部(即、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所谓左右方向的内侧是指:接近于通过主体外壳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中心线的一侧。一对外壳卡止部22的爪部24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在主体外壳2安装于安装对象物亦即操作部41时,爪部24卡止于设置在操作部41左右的侧面的台阶部。爪部24为:在俯视观察时大致呈梯形的部位。爪部24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与臂部23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致相同。爪部24的下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臂部23的下表面231大致相同的位置。爪部24的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臂部23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

爪部24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之中的前侧的部位为: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倾斜面。换言之,在一对外壳卡止部22的前端部之间,2个爪部24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随着越接近于前端而越逐渐增大。由此,在将主体外壳2安装于操作部41时,容易在一对外壳卡止部22之间插入操作部41。

外侧凸部25从臂部23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换言之,在臂部23的前端部,外侧凸部25朝向在左右方向上与爪部24相反的一侧突出。外侧凸部25为大致长方体状的部位。外侧凸部25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与臂部23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致相同。外侧凸部25的下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臂部23的下表面231大致相同的位置。外侧凸部25的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臂部23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

后方突出部27从外侧凸部25的后端部朝向后方突出。后方突出部27包括:从外侧凸部25的后端面251之中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端部朝向后方突出的第一部位271、和从位于后端面251上侧的端部朝向后方突出的第二部位272。第一部位271为:与左右方向大致垂直的板状的部位。第一部位271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离开。第一部位27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与外侧凸部25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致相同。第一部位271的下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外侧凸部25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一部位271的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外侧凸部25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一部位271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臂部23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一部位271的内侧面以中间夹着有空隙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对置。

第二部位272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板状的部位。第二部位272配置在第一部位271的内侧面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之间,并与第一部位271的上侧的端部及臂部23的上侧的端部相连接。第二部位272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第一部位27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外侧凸部25及臂部2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要薄。第二部位272的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部位271、外侧凸部25及臂部23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二部位272的下表面位于:比第一部位271的下表面、外侧凸部25的下表面及臂部23的下表面231更靠近上侧的位置。

前端突起部26从外侧凸部25的下表面及后方突出部27的第一部位27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换言之,前端突起部26从外侧凸部25的下侧连续至后方突出部27的第一部位271的下侧。前端突起部26朝向比臂部23的下表面231更靠下方的位置突出。因此,前端突起部26的下端位于比臂部23的下表面231更靠下侧的位置。前端突起部26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外侧凸部25的上下方向的厚度要小。前端突起部26为:在俯视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七边形。前端突起部26的后部位于后方突出部27的第一部位271的下侧,且位于比外侧凸部25更靠后侧的位置。

前端突起部26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侧面(即、外侧面)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且与臂部23的下表面231大致垂直。前端突起部26的外侧面的前端部为:随着从前端朝向后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倾斜面。

前端突起部26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侧面260(即、内侧面260)也与臂部23的下表面231大致垂直。本实施方式中,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为: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凸面。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的后端与内侧面260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D1为:大于臂部2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233(具体而言、内侧面233的爪部24附近的部位)与爪部24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2。距离D2还是爪部24在左右方向上从臂部23的内侧面233突出的长度。内侧面260整体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当然,内侧面260的后端部也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

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包括:第一倾斜面261、第二倾斜面262、以及第三倾斜面263。第一倾斜面261、第二倾斜面262及第三倾斜面263从后侧朝向前侧以该顺序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第一倾斜面261为: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262也为: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倾斜面。第三倾斜面263为: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倾斜面。第一倾斜面261从后方突出部27的第一部位27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第二倾斜面262从外侧凸部25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

第一倾斜面261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的该角度)为45°以下。第二倾斜面262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的该角度)也为45°以下。第一倾斜面261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比第二倾斜面262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要小。

在主体外壳2的外壳部21,且在左右方向的两侧面设置有一对主体凸部211。在外壳部21的侧面,主体凸部211朝向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主体凸部211设置在外壳部21的侧面中的前端部。即,主体凸部211位于臂部23的基部附近。主体凸部211在前后方向上与后方突出部27及外侧凸部25并排。换言之,主体凸部211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后方突出部27及外侧凸部25大致相同的位置。前端突起部26位于比主体凸部211更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外壳部21的侧面之中的主体凸部211的下侧的区域(以下称为“凸部下侧区域212”。)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凸部下侧区域212可以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大致相同的位置。如图7所示,凸部下侧区域212在前后方向上与前端突起部26并排。

如图4及图5所示,外壳部21的侧面之中的与前端突起部26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区域整体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具体而言,在凸部下侧区域212的前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凸部下侧区域212并排的前侧区域213、以及在凸部下侧区域212的后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凸部下侧区域212并排的后侧区域214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如图7所示,前侧区域213及后侧区域214在前后方向上与前端突起部26并排。外壳部21的侧面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前端突起部26并排的上述的区域整体可以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操作部41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面410(即、图1及图2中的上下两侧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槽部411和第二槽部412。图1及图2中,以左右方向的一方的侧面410朝向图中的上侧的方式来描画出开关装置4。第一槽部411及第二槽部41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槽部412与第一槽部411在上下方向上邻接配置。

第一端子装置1以使主体外壳2的下表面朝向图2中的跟前侧的方式安装于操作部41。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的臂部23收纳于第一槽部411。第二端子装置1a以使主体外壳2a的上表面朝向图2中的跟前侧的方式安装于操作部41。第二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a的臂部23收纳于第二槽部412。换言之,第一端子装置1和第二端子装置1a以使主体外壳2的下表面和主体外壳2a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状态安装于操作部41,并且第一端子装置1的臂部23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臂部23以在上下方向上邻接的状态配置。图1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端子装置1的前端突起部26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前端突起部26在上下方向上相接。

操作部41分别在上述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面410具备位于第一槽部411与第二槽部412之间的壁部413。壁部413为:与前后方向平行且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板状的部位。壁部41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槽部411及第二槽部41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要短。壁部413位于:第一端子装置1的臂部23与第二端子装置1a的臂部23之间。壁部413的左右方向的端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收纳于第一槽部411的第一端子装置1的臂部23的外侧面232以及收纳于第二槽部412的第二端子装置1a的臂部23的外侧面23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在将第一端子装置1及第二端子装置1a从操作部41上卸下时,前端的刀尖宽比较细小的一字螺丝刀等通用工具沿着操作部41的壁部413的端面从后侧插入于第一端子装置1的前端突起部26以及第二端子装置1a的前端突起部26的左右方向的内侧。

图10及图11是从下表面侧观察拆卸过程中的第一端子装置1得到的图。图10及图11中,同时示出了操作部41的截面以及第一端子装置1的拆卸中所利用的一字螺丝刀9。图10及图11中,省略了操作部41的截面的一部分平行斜线,另外,还同时示出了截面的纵深侧的部位。图10及图11中,表示:图中的右侧的外壳卡止部22的爪部24的卡止(即、爪部24相对于操作部41的卡止)被解除,且一字螺丝刀9插入于左侧的外壳卡止部22的前端部的状态。一字螺丝刀9的前端的刀尖宽比较细小,例如为2~3mm。

如图10所示,一字螺丝刀9沿着操作部41的壁部413的端面被插入,前端部被插入于前端突起部26的左右方向的内侧。一字螺丝刀9的前端与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中的第二倾斜面262抵接,并朝向前方按压第二倾斜面262。一字螺丝刀9的前端沿着第二倾斜面262向前方移动。一字螺丝刀9的前端部的刀尖厚随着越远离前端而越逐渐增大。因此,随着一字螺丝刀9向前方移动,如图11所示,前端突起部26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

一字螺丝刀9如上所述接触于操作部41的壁部413,但是,不接触于外壳部21的左右方向的侧面。或者,一字螺丝刀9即便接触外壳部21的左右方向的侧面,也不会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按压外壳部21的侧面。一字螺丝刀9位于外壳部21的侧面中的、前侧区域213、凸部下侧区域212以及后侧区域214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并沿着前侧区域213、凸部下侧区域212以及后侧区域214向前方移动。一字螺丝刀9不会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接触外壳部21的主体凸部211。

在外壳卡止部22,伴随前端突起部26朝向外侧移动,臂部23发生弹性变形而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弯曲,包含爪部24的外壳卡止部22的前端部与前端突起部26一同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由此,爪部24的卡止(即、爪部24相对于操作部41的卡止)被解除,成为第一端子装置1能够从操作部41上卸下的状态。第一端子装置1从图11所示的状态朝向后方移动,由此,从操作部41上卸下。关于第二端子装置1a从操作部41上的拆卸也是同样的。第二端子装置1a的爪部24的卡止解除例如与第一端子装置1的爪部24的卡止解除同时进行。

在将第一端子装置1从操作部41上卸下时,在只要解除一方的爪部24的卡止就成为第一端子装置1能够从操作部41上卸下的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比一字螺丝刀9还要粗的一字螺丝刀等通用工具来代替上述的一字螺丝刀9。这种情况下,前端的刀尖宽比较粗的一字螺丝刀(例如、刀尖宽为4~5mm的一字螺丝刀)从后侧插入于第一端子装置1的后方突出部27的第一部位271及前端突起部26、以及、第二端子装置1a的前端突起部26及后方突出部27的第一部位271的左右方向的内侧。

该一字螺丝刀的前端部从左右方向的内侧接触于第一端子装置1的后方突出部27的第一部位271及前端突起部26、以及、第二端子装置1a的前端突起部26及后方突出部27的第一部位271。另外,比该一字螺丝刀的前端部稍微靠后侧的部位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接触于外壳部21的主体凸部211。并且,一字螺丝刀的前端部以主体凸部211为杠杆的支点而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由此,第一端子装置1的爪部24及第二端子装置1a的爪部24的卡止被解除,成为第一端子装置1及第二端子装置1a能够从操作部41上卸下的状态。

如上所述,主体外壳2包括外壳部21和一对外壳卡止部22。外壳部21覆盖第一端子装置1的端子主体部3。一对外壳卡止部22从外壳部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通过在一对外壳卡止部22之间夹入安装对象物(上述的例子中为开关装置4的操作部41)而将外壳部21固定于该安装对象物。

一对外壳卡止部22分别包括:臂部23、爪部24、外侧凸部25、以及前端突起部26。臂部23从外壳部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爪部24从臂部23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并卡止于上述安装对象物。外侧凸部25从臂部23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前端突起部26从外侧凸部25的下表面朝向比臂部23的下表面231更靠下方的位置突出。前端突起部26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260的后端部位于:比臂部2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

在主体外壳2,使从前端突起部26的后侧插入的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的前端抵接于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并使前端突起部26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由此,不会有该通用工具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按压主体外壳2,从而能够解除爪部24的卡止。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一对外壳卡止部22各自相对于安装对象物的卡止。结果,能够使用通用工具将主体外壳2从安装对象物上容易地卸下。

如上所述,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整体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由此,能够使从前端突起部26的后侧插入的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容易地向前方移动。换言之,能够从前端突起部26的后侧朝向前侧深深地插入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由此,能够增大前端突起部26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移动量。结果,能够容易地解除爪部24的卡止。

另外,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包含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第二倾斜面262,第二倾斜面262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因此,通过使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抵接于第二倾斜面262而向前方按压,能够使爪部24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容易地移动。结果,能够容易地解除爪部24的卡止。

如上所述,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的后端与内侧面260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D1为:臂部2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233与爪部24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D2以上。由此,通过使前端突起部26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直至前端突起部26的内端到达在左右方向上与内侧面260的后端的初期位置相同的位置,能够可靠地解除爪部24的卡止。

在主体外壳2,一对外壳卡止部22还分别包括后方突出部27。后方突出部27包含第一部位271,该第一部位271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离开且从外侧凸部25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因此,能够将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的前端插入到后方突出部27与臂部23之间,将后方突出部27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按压而使其移动。由此,能够解除爪部24的卡止。该通用工具不仅抵接于后方突出部27,还抵接于前端突起部26,前端突起部26还可以与后方突出部27一同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被按压。这种情况下,在外壳卡止部22的前端部,通用工具能够抵接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较大,因此,作为解除爪部24的卡止用的通用工具,还可以利用刀尖宽比一字螺丝刀9大的一字螺丝刀等。

另外,在主体外壳2,且在外壳部21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主体凸部211,该主体凸部211在前后方向上与后方突出部27并排,且朝向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因此,在使通用工具抵接于后方突出部27的状态下,利用主体凸部211作为杠杆的支点,使通用工具的后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后方突出部27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结果,能够容易地解除爪部24的卡止。

此外,在主体外壳2,外壳部21的侧面之中的在主体凸部211的下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前端突起部26并排的区域亦即凸部下侧区域212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或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在左右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由此,不会有使刀尖宽比较小的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抵接于后方突出部27,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在使其抵接于前端突起部26而解除爪部24的卡止时,通用工具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抵接于外壳部21的主体凸部211而将外壳部21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按压。结果,能够防止或抑制:卡止被解除的另一方的爪部24再次卡止于操作部41等安装对象物。

另外,在主体外壳2,外壳部21的侧面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前端突起部26并排的区域整体(例如、前侧区域213、凸部下侧区域212及后侧区域214)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或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在左右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由此,不会有使刀尖宽比较小的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抵接于后方突出部27,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在使其抵接于前端突起部26而解除爪部24的卡止时,通用工具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抵接于外壳部21的侧面而将外壳部21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按压。结果,能够防止或抑制:已被解除卡止的另一方的爪部24再次卡止于操作部41等安装对象物。

如上所述,前端突起部26从外侧凸部25的下侧连续至后方突出部27的下侧。另外,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包括第一倾斜面261和第二倾斜面262。第一倾斜面261从后方突出部27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第二倾斜面262从外侧凸部25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第二倾斜面262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第一倾斜面261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比第二倾斜面262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要小。由此,能够实现:利用第二倾斜面262容易地解除上述的爪部24的卡止,并且还能够抑制:前端突起部26及后方突出部27的后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扩展。结果,能够使主体外壳2在左右方向上小型化。

在上述的主体外壳2所发挥的效果即使在具有与主体外壳2同样的结构的主体外壳2a也同样地能够发挥。

如上所述,开关装置4包括:第一端子装置1、第二端子装置1a、以及操作部41。第二端子装置1a包括结构与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相同的主体外壳2a。操作部41为:夹在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的一对外壳卡止部22之间的安装对象物。在操作部41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面410分别设置有第一槽部411和第二槽部412。在第一槽部411中收纳有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的臂部23。第二槽部412与第一槽部411在上下方向上邻接配置。在第二槽部412中收纳有第二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a的臂部23。第一端子装置1的前端突起部26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前端突起部26在上下方向上相接。由此,能够通过1个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使2个主体外壳2、2a的前端突起部26同时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从而解除爪部24的卡止。

此外,操作部41在上述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面410分别具备位于第一槽部411与第二槽部412之间的壁部413。壁部413的左右方向的端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收纳于第一槽部411的第一端子装置1的臂部23的外侧面232及收纳于第二槽部412的第二端子装置1a的臂部23的外侧面23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因此,在解除2个主体外壳2、2a的爪部24的卡止时,能够使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的侧部抵接于壁部413的端面并沿着该端面容易地向前方移动。结果,能够容易地解除2个主体外壳2、2a的爪部24的卡止。

图12是表示其它优选的开关装置4a的图。开关装置4a包括:操作部41a和安装于操作部41a的后侧的2个端子装置1b。图12中,示出了一方的端子装置1b的下表面及操作部41a的截面。图12中,为了使图的理解变得容易,用细线描画出操作部41a的截面,并省略该截面的平行斜线。操作部41a的形状与图10及图11所示的操作部41不同。具体而言,操作部41a为:在前后方向上比操作部41长的大致圆筒状。操作部41a的前端被封闭,后端呈开口。

2个端子装置1b中的一方的端子装置1b除了具备LED照明部51这一点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一端子装置1同样的结构。另外,2个端子装置1b之中的另一方的端子装置1b除了与上述一方的端子装置1b共有LED照明部51这一点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二端子装置1a同样的结构。即,一方的端子装置1b包括:主体外壳2、端子主体部3、以及LED照明部51,另一方的端子装置1b包括:主体外壳2a、端子主体部3a、以及LED照明部51。如上所述,主体外壳2和主体外壳2a具有相同的结构。

LED照明部51从一方的端子装置1b的一对外壳卡止部22之间朝向比该一对外壳卡止部22更靠前方的位置突出。另外,LED照明部51从另一方的端子装置1b的一对外壳卡止部22之间朝向比该一对外壳卡止部22更靠前方的位置突出。在2个端子装置1b安装于操作部41a的状态下,LED照明部51从操作部41a的后侧的开口插入而被收纳在内部。LED照明部51为:收纳在操作部41a的内部的被收纳部。

在开关装置4a,当将端子装置1b从操作部41a上卸下时,假如若想要在仅解除了一对外壳卡止部22之中的一方的外壳卡止部22的爪部24的卡止的状态下使端子装置1b离开操作部41a,有可能LED照明部51钩挂在操作部41a的内表面等而无法使端子装置1b朝向后方移动。另外,假如在一方的外壳卡止部22的爪部24的卡止被解除的状态下解除另一方的外壳卡止部22的爪部24的卡止时,外壳部21被该解除中所使用的一字螺丝刀等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按压,有可能已被解除卡止的上述一方的外壳卡止部22的爪部24再次卡止于操作部41a。

但是,在端子装置1b的主体外壳2,与上述的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同样地,不会有通过一字螺丝刀9等通用工具而将主体外壳2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按压,从而能够解除爪部24的卡止。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一对外壳卡止部22各自相对于安装对象物的卡止。结果,即便是具备像LED照明部51这样的被收纳部的端子装置1b,也能够使用通用工具将其从安装对象物亦即操作部41a上容易地卸下。

对于上述的主体外壳2、2a、第一端子装置1、第二端子装置1a、端子装置1b及开关装置4、4a,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对于主体外壳2、2a,如果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的后端部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则内侧面260整体并不一定必须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换言之,对于前端突起部26,内侧面260的后端部以外的一部分部位可以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

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并不一定必须包括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彼此不同的第一倾斜面261及第二倾斜面262。例如,从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的后端至上述内端的区域与臂部23的外侧面232所成的角度也可以在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上大致恒定。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并不一定必须包括倾斜面,内侧面260也可以在大约整面上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且与左右方向大致垂直。

前端突起部26的内侧面260的后端与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1可以小于臂部2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233与爪部24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2。

对于各外壳卡止部22,可以在后方突出部27上省略第二部位272。另外,还可以在各外壳卡止部22上省略后方突出部27。

对于外壳部21,可以省略主体凸部211。另外,在外壳部21的侧面之中的与前端突起部26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区域,一部分或整体可以位于:比臂部23的外侧面23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

对于操作部41,可以省略第一槽部411与第二槽部412之间的壁部413。另外,第一端子装置1的前端突起部26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前端突起部26并不一定必须在上下方向上相接,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关于操作部41a也同样。

对于开关装置4,第一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a并不一定必须为相同的结构,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关于开关装置4a的2个端子装置1b也同样。

对于开关装置4a,可以替代LED照明部51而将各种被收纳部设置于2个端子装置1b。另外,该被收纳部也可以仅设置于2个端子装置1b之中的一方的端子装置1b。

对于开关装置4、4a,安装于操作部41、41a的端子装置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

安装有主体外壳2、2a的安装对象物不限定于开关装置4、4a的操作部41、41a,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该安装对象物可以为:在开关装置中将致动器和端子装置连接在一起的接线盒。或者,安装对象物还可以为开关装置以外的各种装置。

上述的主体外壳2、2a的结构除了适用于上述的端子装置的主体外壳以外,例如还可以适用于控制装置。具体而言,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主体部和一对卡止部,该一对卡止部从该控制装置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并通过在一对卡止部之间夹入安装对象物而将控制装置主体部固定于安装对象物。该一对卡止部具有与上述的一对外壳卡止部22同样的结构。即,该一对卡止部分别包括:与上述的臂部23、爪部24、外侧凸部25及前端突起部26同样的臂部、爪部、外侧凸部及前端突起部。一对卡止部的臂部从控制装置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爪部从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并被卡止于安装对象物。外侧凸部从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前端突起部从外侧凸部的下表面朝向比臂部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突出。并且,前端突起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的后端部位于:比臂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

对于该控制装置,与上述的主体外壳2、2a同样地,使从前端突起部的后侧插入的一字螺丝刀等通用工具的前端抵接于前端突起部的内侧面,并使前端突起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由此,不会有通过该通用工具而将控制装置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按压,从而能够解除爪部的卡止。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一对卡止部各自相对于安装对象物的卡止。结果,能够使用通用工具将控制装置从安装对象物上容易地卸下。该控制装置例如为:可以在安装轨道上拆装的继电器插座、继电器组件、控制器、电路保护器、螺旋上升形端子台或者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设备、用于将这些设备卡止于安装轨道的专用固定件、或这些设备的通信连接部。上述安装对象物例如为:所谓DIN轨道的设备安装用的轨道。

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的构成只要彼此不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