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钮盒接头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2288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端钮盒接头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端钮盒接头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端钮盒的装配结构一般为插拔式,但是插拔式接头在连接金属引脚和铜接头的时候,需要一个一个通过螺钉连接,操作较为麻烦,影响了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加快端钮盒装配的端钮盒接头装配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钮盒接头装配结构,包括插接在底座上的端钮盒盖和端钮盒底,端钮盒盖和端钮盒底之间设有若干并排排列的铜接头,所述铜接头上设有螺纹孔,其特征是:还包括继电器组件和螺钉,所述继电器组件的一侧设置有金属引脚,所述继电器组件的底部设有若干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铜接头的一端焊接,所述端钮盒底朝向端钮盒盖的一面设有若干均匀排列的隔板,两个相邻的所述隔板之间形成嵌合间隙,所述铜接头嵌合于嵌合间隙内,所述端钮盒盖上开设有与铜接头上的螺纹孔一一对应的通孔,所述螺钉穿过端钮盒盖上的通孔与铜接头的螺纹孔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从上到下平行排列的限位楞条。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楞条从端钮盒盖的一端到端钮盒底的一端逐渐增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与铜接头通过自动电焊机焊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在装配端钮盒的时候,将与金属引脚焊接的铜接头放置在端钮盒盖和端钮盒底之间,并且使端钮盒上的通孔与铜接头上螺纹孔相对,端钮盒盖上两个隔板之间的间隙与铜接头相对的时候,将端钮盒盖和端钮盒底向中间夹紧铜接头,然后用螺钉穿过端钮盒盖上的通孔与铜接头上的螺纹孔螺纹配合固定,再将整体插入底座,实现快速装配,提高装配效率,减少人工,且装配完成后导线接触面积大,不易发热,不仅加快了装配端钮盒的速度,而且提高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端钮盒接头装配结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端钮盒接头装配结构组合后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继电器组件;2、金属引脚;3、端钮盒盖;4、螺钉;5、铜接头;6、端钮盒底;7、隔板;8、限位楞条;9、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端钮盒接头装配结构,包括插接在底座上的端钮盒盖3和端钮盒底6,端钮盒盖3和端钮盒底6之间设有若干并排排列的铜接头5,还包括继电器组件1和螺钉4,所述继电器组件的一侧设置有金属引脚2,所述继电器组件的底部设有若干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与铜接头的一端焊接。所述端钮盒底6朝向端钮盒盖的一面设有若干均匀排列的隔板7,两个相邻的所述隔板7之间形成嵌合间隙,所述铜接头5与嵌合间隙嵌合,所述端钮盒盖3上开设有与铜接头上的螺纹孔一一对应的通孔,所述螺钉4穿过端钮盒盖上的通孔与铜接头的螺纹孔配合。

在装配端钮盒的时候,只要将焊接好的继电器组件1和铜接头5放置在端钮盒盖3和端钮盒底6之间,并且使端钮盒上的通孔与铜接头上螺纹孔相对。在端钮盒盖3上嵌合间隙与铜接头5相对的时候,将端钮盒盖3和端钮盒底6向中间夹紧铜接头5,然后用螺钉4穿过端钮盒盖上的通孔与铜接头上的螺纹孔螺纹配合固定,最后再将整体插入底座,实现快速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金属引脚2是用于连接PCB板的,无需人工一个个通过螺钉连接继电器组件1和铜接头5,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中,所述隔板7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从上到下依次平行排列的限位楞条8,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楞条是由塑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当铜接头5插入两个隔板7之间的时候,限位楞条8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从而将铜接头5夹紧卡死在两个隔板7之间,避免铜接头5晃动。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限位楞条8从端钮盒盖的一端到端钮盒底的一端逐渐增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铜接头5向端钮盒底6移动的时候,可以逐渐导向夹紧铜接头5,从而避免限位楞条8初始形变量不足而卡死,也不会由于限位楞条8易于形变而导致夹紧不稳。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连接板9与铜接头5通过自动电焊机焊接,可以减少人工操作,通过机械设备一次成型,可以大批量生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