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插件单元、动插件以及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1587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插件单元、动插件以及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插件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万能断路器的发展,作为与万能断路器配套使用的接线端子的结构也越来越多。

现有的抽屉式的接线端子结构,其包括一个动插件以及一个静插件,动插件由若干个动插件单元拼接形成,静插件由若干个静插件单元拼接形成。每个动插件单元均包括壳体,壳体包括插头部以及接线部,插头部的两端面固定有动导电片,接线部用于与外部线路连接,使得动导电片与外部电路连通。静插件单元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插孔,插孔两侧设有静导电片。通过插头插入插孔,使得动导电片与静导电片接触,从而实现线路导通。

现有的动插件单元的壳体结构如图1所示,插头部1的顶部设有卡槽2,该卡槽2为通槽,卡槽打通插头部的左、右11、12两侧面,安装时,动导电片的顶部勾在卡槽2中,并且动导电片贴合在上、下侧面13、14上。由于卡槽2打通了插头部的左、右两侧面11、12,因此可以从插头部的左、右两侧面11、12看到动导电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卡槽2打通了插头部的左、右11、12两侧面,同个动插件单元的两个动导电片之间很容易通过卡槽1发生串电,引发短路。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避免两个动导电片之间不易发生串电、拥有足够的电气间隙的动插件单元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插件单元。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插件单元,其包括动插件壳体以及两个动导电片,动插件壳体包括插头部以及接线部;其中,插头部的顶端面上开设有两个卡孔,插头部的上、下、左、右侧表面均为封闭式结构;两动导电片的一端为勾部勾在对应的卡孔中,使两动导电片分别贴在插头部的上侧表面以及下侧表面上。

现有技术中动导电片是勾在卡槽里,因此会在插头部的左、右侧面裸露,所以两个动导电片之间的电气间隙较小,容易发生串电。而采用本实用新型此种结构,由于插头部的前断面设有卡孔,并且插头部的上、下、左、右侧表面均为封闭式结构,所以两个动导电片之间不会发生串电,所以增加了电气间隙,提高了稳定性。

其中,插头部的顶端面与插头部的上、下侧表面交接处设有倒角面Ⅰ,卡孔开设于倒角面Ⅰ上。

倒角面Ⅰ的设计是考虑到动导电片的形状与其适配,因此可以使得动导电片的折角位置为钝角,防止刮伤。

其中,倒角面Ⅰ与插头部的上、下侧表面交接处开设有倒角面Ⅱ,倒角面Ⅱ的斜度大于倒角面Ⅰ。

此种结构的设计,进一步防止刮伤,并且更加美观。

其中,倒角面Ⅰ与倒角面Ⅱ连接处为斜面或圆弧面。

此种结构可以使得两个倒角面之间的尖角倒钝。

其中,接线部内设有接线腔以及接线组件,接线腔内设有两个接线座,接线座上开设有定位孔;接线腔位于接线部的后端面上设有开口;动导电片的另一端伸入接线腔中并位于接线座的表面上;接线组件包括螺栓、螺母以及垫片,螺母位于定位孔中,垫片位于动导电片上端,螺栓依次穿过垫片、动导电片与螺母相连。

此种结构的设计便于外部导线与动导电片接线。

其中,接线座的表面与接线部的后端面之间设有夹角A,夹角A为20-70°,动导电片设于接线座表面的部分与后端面之间也设有夹角A。

在接线过程中,接线部的后端面通常面朝工人,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接线部位于人视线下方时,也可以利用工具进行接线,避免接线时出现视觉盲点。

一种动插件,其中,包括两个固定部以及并列设置在两固定部之间的若干个上述的动插件单元,相邻两动插件单元之间具有拼接结构。

采用此种结构,使得这种动插件的各个动插件单元的动导电片之间拥有足够的电气间隙,防止发生串电。

其中,接线部的左侧面上开设有限位柱,接线部的右侧面上设有限位孔,限位柱的尺寸与限位孔适配;限位柱伸入相邻动插件单元的限位孔中形成拼接结构。

限位柱以及限位孔的设计,有利于两个动插件单元进行拼接。

其中,两固定部以及各接线部上均开设固定通孔,可供固定螺栓穿过进行紧固。

固定通孔的设计,有利于固定螺栓穿过将所有的固定部以及接线部之间进行紧固。

其中,还包括上述的动插件,静插件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有两个导向块,两导向块呈间隔设置;固定部的侧面上设有导向柱,导向柱伸入两个导向块之间形成导向配合;导向柱的长度大于插头部的长度,导向柱朝向插头部的一面设有导向斜面。

采用此种结构,使得这种接线端子的动导电片之间拥有足够的电气间隙,不容易发生串电,其次导向柱以及导向块的设计,有利于动插件在移动时产生导向效果,使得动插件更加容易对准静插件进行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右视图;

图4是图3的剖面图;

图5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2-5所示,一种动插件单元,其包括动插件壳体1以及两个动导电片2。

动插件壳体1包括插头部11以及接线部12。

接线部12内设有接线腔13,接线腔13内设有两个接线座14,接线座14上开设有定位孔15,接线腔13位于接线部12的后端面上设有开口。接线组件设置在接线腔13中,接线组件包括螺栓31、螺母32以及垫片33,此处接线组件为两组,每组接线组件对应一个动导电片2。以其中一个接线组件为例,螺母32位于其中一个定位孔15中,垫片33位于定位孔15外侧,螺栓31穿过垫片33与螺母32相连。接线座14的表面与接线部12的后端面之间设有夹角A,夹角A为20-70°。接线部12的左侧面上开设有限位柱16,接线部12的右侧面上设有限位孔17,限位柱16的尺寸与限位孔17适配。接线部12上均开设固定通孔18。

插头部11的顶端面11a与插头部11的上、下侧表面11b、11c交接处设有倒角面Ⅰ19a,倒角面Ⅰ19a上开设有卡孔20,此处卡孔20沿插头部11的长度方向开设,因此插头部11的上、下、左、右侧表面11b、11c、11d、11e均为封闭式结构。倒角面Ⅰ19a与插头部11的上、下侧表面11b、11c交接处开设有倒角面Ⅱ19b,倒角面Ⅱ19b的斜度大于倒角面Ⅰ19a。倒角面Ⅰ19a与倒角面Ⅱ19b连接处为斜面或圆弧面。

动导电片2的数量为两个,以其中一个动导电片2为例,其包括勾部21、主体部22以及倾斜部23,勾部21勾入卡孔20中,使得主体部22与插头部11的上侧表面相贴。倾斜部23与主体部22相连,倾斜部23伸入到接线部12中位于对应的接线座14的表面上,螺栓31依次穿过垫片33、倾斜部23与螺母32相连,接线时外接导线夹持在垫片33与倾斜部23之间。另一个动导电片2结构类似,故不再赘述。倾斜部23与接线部12的后端面之间夹角也为A。

实施例2:

参照附图6所示,一种动插件,包括两个固定部7以及若干个实施例1中的动插件单元。此处动插件单元的数量为24个。动插件单元设置在两个两固定部7之间,相邻两个动插件通过限位柱穿入限位孔中形成拼接。固定部上开设有固定通孔18,此处固定通孔18与动插件单元的固定通孔18连通,供固定螺栓穿过将两个固定部以及所有的动插件单元紧固。

实施例3:

参照附图7所示,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实施例2中的动插件以及静插件6,静插件上开设有插口61,插口61可供动插件的插头部11伸入。

静插件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有两个导向块4,两导向块4呈间隔设置。固定部的侧面上设有导向柱5,导向柱5伸入两个导向块4之间形成导向配合。

此处导向柱5的长度大于插头部11的长度,导向柱5朝向插头部11的一面设有导向斜面51。采用此种结构,当动插件与静插件配合时产生导向效果,有利于插头部11伸入插口6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