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电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850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智能电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智能电容。



背景技术:

智能电容器集成了现代测控、电力电子、网络通讯、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容器等先进技术;改变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落后的控制器技术和落后的机械式接触器或机电一体化开关作为投切电容器的投切技术,改变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体积庞大和笨重的结构模式,从而使新一代低压无功补偿设备具有补偿效果更好,使用更加灵活的特点,适应了现代电网对无功补偿的更高要求。

现有公开号为CN104637671A的中国专利,通过上下循环水流的方式,达到对电容器散热的效果,但是,这种结构的热水会向下沉积,造成容水腔体的下端的水温较高,而容水腔体上端的水温偏低,使得电容器上下两端的散热速度不同,电容器上下散热不均匀,达不到很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散热均匀、散热效果好且工作可靠的新型智能电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智能电容,包括电容器本体,所述电容器本体内设置有一个置物空腔,所述置物空腔的内壁面上固定设置有一层散热层,所述电容器本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块散热板,且每块散热板一端均与散热层焊接固定,所述置物空腔内还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导风硬管、第一进风软管、第二进风软管、第一出风软管、第二出风软管、第三出风软管、第四出风软管和第五出风软管,所述导风硬管上端从左至右依次一体设置有第一螺纹接头、第二螺纹接头、第三螺纹接头和第四螺纹接头;导风硬管下端从左至右依次一体设置有第五螺纹接头、第六螺纹接头和第七螺纹接头;所述第一进风软管一端与第一螺纹接头螺纹连接、第一出风软管一端与第二螺纹接头螺纹连接,第二出风软管一端与第三螺纹接头螺纹连接,第二进风软管一端与第四螺纹接头螺纹连接,第三出风软管一端与第五螺纹接头螺纹连接,第四出风软管一端与第六螺纹接头螺纹连接,第五出风软管一端与第七螺纹接头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置物空腔的内壁面上固定设置有散热层后,现有的电子元件可以直接安装在散热层上,加上多块散热板能够快速散热;且散热装置设置合理,结构简单,通过第一进风软管和第二进风软管给导风硬管输送散热风,第一出风软管、第二出风软管、第三出风软管、第四出风软管和第五出风软管能够将出风口靠近现有的电子元件设置,使得散热风直接吹向电子元件的发热部,散热均匀、散热效果好且工作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风硬管上端焊接有两块上连接板,且两块上连接板对称设置,每块上连接板上均设置有一个上连接孔。通过本设置,导风硬管结构设置合理,可以通过现有的螺钉连接固定,装拆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风硬管下端焊接有两块下连接板,且两块下连接板对称设置,每块下连接板上均设置有一个下连接孔。通过本设置,导风硬管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可以通过现有的螺钉连接固定,装拆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出风软管、第二出风软管、第三出风软管、第四出风软管和第五出风软管的头部均固定设置有一个定位架,所述定位架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定位孔。通过本设置,定位架设置合理,各出风软管连接方便,定位可靠。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每块散热板上均一体设置有若干个散热凹槽和多个散热通孔。通过本设置,散热板结构设置合理,散热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层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通过本设置,通风孔设置合理,能够加快空气流动,使得散热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置物空腔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若干块定位凸块,且每块定位凸块下端均与散热层一体设置。通过本设置,定位凸块设置合理,使得现有的电子元件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层、散热板和定位凸块均由铝材料制作而成。通过本设置,各部件设置合理,散热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容器本体底部设置有多个排风孔和多个支脚。通过本设置,排风孔能够加快空气流动,使得散热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置物空腔内设置有低压电路板和高压电路板,所述低压电路板上焊接有单片机,高压电路板上焊接有磁保持继电器和可控硅。通过本设置,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工作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更加合理,置物空腔的内壁面上固定设置有散热层后,现有的电子元件可以直接安装在散热层上,加上多块散热板能够快速散热;且散热装置设置合理,结构简单,通过第一进风软管和第二进风软管给导风硬管输送散热风,第一出风软管、第二出风软管、第三出风软管、第四出风软管和第五出风软管能够将出风口靠近现有的电子元件设置,使得散热风直接吹向电子元件的发热部,散热均匀、散热效果好且工作可靠。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智能电容,包括电容器本体1,所述电容器本体1内设置有一个置物空腔11,所述置物空腔11的内壁面上固定设置有一层散热层2,所述电容器本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块散热板3,且每块散热板3一端均与散热层2焊接固定,所述置物空腔11内还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导风硬管4、第一进风软管5、第二进风软管6、第一出风软管7、第二出风软管8、第三出风软管9、第四出风软管10和第五出风软管12,所述导风硬管4上端从左至右依次一体设置有第一螺纹接头41、第二螺纹接头42、第三螺纹接头43和第四螺纹接头44;导风硬管4下端从左至右依次一体设置有第五螺纹接头45、第六螺纹接头46和第七螺纹接头47;所述第一进风软管5一端与第一螺纹接头41螺纹连接、第一出风软管7一端与第二螺纹接头42螺纹连接,第二出风软管8一端与第三螺纹接头43螺纹连接,第二进风软管6一端与第四螺纹接头44螺纹连接,第三出风软管9一端与第五螺纹接头45螺纹连接,第四出风软管10一端与第六螺纹接头46螺纹连接,第五出风软管12一端与第七螺纹接头47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的,散热层2与电容器本体1一体设置或通过现有的胶水粘接固定;电容器本体1的左右两端面均设置三块散热板3。

所述导风硬管4上端焊接有两块上连接板48,且两块上连接板48对称设置,每块上连接板48上均设置有一个上连接孔481。

所述导风硬管4下端焊接有两块下连接板49,且两块下连接板49对称设置,每块下连接板49上均设置有一个下连接孔491。

为使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更加合理,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软管7、第二出风软管8、第三出风软管9、第四出风软管10和第五出风软管12的头部均固定设置有一个定位架13,所述定位架13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定位孔131。

每块散热板3上均一体设置有若干个散热凹槽31和多个散热通孔32。所述散热层2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21。

所述置物空腔11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若干块定位凸块14,且每块定位凸块14下端均与散热层2一体设置。

所述散热层2、散热板3和定位凸块14均由铝材料制作而成。

所述电容器本体1底部设置有多个排风孔15和多个支脚16。

所述置物空腔1内设置有低压电路板17和高压电路板18,所述低压电路板17上焊接有单片机19,高压电路板18上焊接有磁保持继电器20和可控硅22。作为优选的,低压电路板17与置物空腔1的顶部通过现有的螺钉连接固定;高压电路板18与定位凸块14通过现有的螺钉连接固定。

实际应用时,置物空腔的内壁面上固定设置有散热层后,现有的电子元件可以直接安装在散热层上,加上多块散热板能够快速散热;且散热装置设置合理,结构简单,通过第一进风软管和第二进风软管给导风硬管输送散热风,第一出风软管、第二出风软管、第三出风软管、第四出风软管和第五出风软管能够将出风口靠近现有的电子元件设置,使得散热风直接吹向电子元件的发热部,散热均匀、散热效果好且工作可靠。

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