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多相转换的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049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多相转换的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多相转换的插头。



背景技术:

现在社会中插头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普通插头在两相插座、三相插座或四项插座之间不通用,给我们在使用上带来一定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多相转换的插头,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插座不通用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多相转换的插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开口向下的空腔,所述壳体底面设置底盖;所述壳体上表面设置矩形插槽,所述矩形插槽底部中心处设置接电插槽;所述矩形插槽内表面设置弹性防脱层;所述接电插槽内表面设置导电金属层,所述接电插槽底面中心处设置金属接线柱,所述金属接线柱下端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金属接线柱下端设置接线孔,所述壳体前侧面设置U型穿线孔,所述矩形插槽和所述接电插槽内插接插脚。

更进一步地,所述底盖边缘通过螺钉固定在的所述壳体底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接线柱上端与所述导电金属层导电固定焊接或一体成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U型穿线孔的下端开口端面与所述壳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防脱层的上端开口边缘高于所述矩形插槽的上端开口边缘。

更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插槽和所述接电插槽的尺寸与所述插脚的尺寸相匹配。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能够实现两相、三相、四相甚至多相插头的转换,适用性强。

2、插脚采用插接方式固定,便于拆卸转换。

3、插脚与接电插槽内表面的导电金属层充分接触,连接稳定,导电性好,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未安装插脚时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为安装插脚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壳体1;空腔2;底盖3;矩形插槽4;接电插槽5;弹性防脱层6;导电金属层7;金属接线柱8;接线孔9;螺钉10;U型穿线孔11;插脚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可多相转换的插头,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部设置开口向下的空腔2,壳体1底面设置底盖3;壳体1上表面设置矩形插槽4,矩形插槽4底部中心处设置接电插槽5;矩形插槽4内表面设置弹性防脱层6;接电插槽5内表面设置导电金属层7,接电插槽5底面中心处设置金属接线柱8,金属接线柱8下端位于空腔2内;金属接线柱8下端设置接线孔9,壳体1前侧面设置U型穿线孔11,矩形插槽4和接电插槽5内插接插脚12;底盖3边缘通过螺钉10固定在的壳体1底面;金属接线柱8上端与导电金属层7导电固定焊接或一体成型;U型穿线孔11的下端开口端面与壳体1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弹性防脱层6的上端开口边缘高于矩形插槽4的上端开口边缘;矩形插槽4和接电插槽5的尺寸与插脚12的尺寸相匹配。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导线一端根据常用接线需求分接在金属接线柱8上,一般按照两相和三相插头的结构连接相应接电插槽5下的金属接线柱8,导线上的导电金属丝缠绕固定在接线孔9即可。

完成接线后,将导线置于U型穿线孔11中,盖上底盖3并用螺钉10固定底盖3和壳体1即可。

当需要插接在两相插座上时,将插脚12按照两相插头的结构插接在矩形插槽4和接电插槽5上,使插脚12下端充分与接电插槽5内表面的导电金属层7接触导电,弹性防脱层6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防止插入矩形插槽4的插脚12不易滑脱;同样的,当需要插接在三相插座上时,将插脚12按照两相插头的结构插接在矩形插槽4和接电插槽5上使用;当需要插接在四相插座上时,将插脚12按照两相插头的结构插接在矩形插槽4和接电插槽5上使用。插脚12与矩形插槽4和接电插槽5的卡合力大于插脚12与插座插孔之间的卡合力。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